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应对(一稿)

各位青少年朋友,家长朋友,我们举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系列讲座,今天我与大家一起分享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应对。

之所以说是心理问题,而不是心理障碍。说明心理问题是普遍的,也不是疾病诊断,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开导、教育,那这种现象则很有可能更加严重。如果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习,生活,交往,那就可能成为心理障碍。据调查,中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有约17%左右,有心理障碍的则有3%左右。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十八种表现形态:即嫉妒心理,自卑心理,孤独心理,逆反心理(这部分我们过去已经详细介绍了,今天就不讲了),依赖心理,任性心理,害羞心理,怯懦心理,猜疑心理,冷漠心理,失望心理,冲动心理,享乐心理,自负心理,盲从心理,脆弱心理,浮躁心理。另外还有: 迷茫心理、悲观心理、自私心理、自闭心理、狭隘心理、抱怨心理、自我中心、敏感心理等。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影响。更有青少年自身的因素。我们将逐个讲解。

所谓问题心理,其实也是有积极方面,这些就需要积极心理学去看。因此,如何建立积极心理呢?快乐,幸福,希望等。

 第一部分

第一、青少年青少年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是家庭的影响。很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偏重于智力开发。早在学前阶段就教育孩子学外语弹钢琴,学绘画,背唐诗。他们一心指望孩子各科考高分,不顾其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对他们提出过多的苛求、过重的压力、繁多的学业,几乎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和社会影响的机会全部挤掉。而孩子的心理健康,则没有多少家长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许多家长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智力开发一样重要。由于父母对心理教育的忽视和无知,导致了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智力开发严重失衡,智力开发超前,心理发展滞后,在青少年青少年身上形成强烈反差,重智力,轻心理的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心理素质造成了严重的先天不足。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反常的家庭:不和睦的家庭,不检点的家庭,不自尊的家庭,不廉洁的家庭,不开明的教育,不健全的家庭。

二是社会的影响。当今社会正处在变革的时期,竞争愈来愈激烈,人际关系也显得更为复杂,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便越来越多,出现了某些不健康的思潮与改革开放的主旋律并存的局面。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够成熟的青少年青少年,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有时也会去其精华,取其糟粕。如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各种淫秽,凶杀等不健康录像制品,不洁书刊的泛滥,青少年接触社会传媒不良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加,他们往往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三是学校的影响。当前,由于不少学校还未实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忽略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青少年有没有出息的唯一的标准。青少年也就将考试升学的挫折看成是人生的挫折和失败,而由于学校忽略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又没有预先告诉他们应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青少年在考试,升学的挫折面前,想到家长或教师的斥责,自然感到惶恐,感到前途渺茫,有些人便选择了逃避的做法,对自己彻底放弃。有的甚至离家出走,给家庭、学校、社会、也给自己造成了不应有的缺憾。    另外,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青少年心理上疲劳,情绪焦虑不安。不少学校的课业负担体现为三超:即超负荷的学习量、超高的学习难度、超长的学习时间。

四是青少年自身的原因。青少年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心理发展错综复杂。他们追求成人感,有独立性意向。但这些心理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依赖性出现矛盾。他们只要求权利却不愿尽义务,只要求被爱而又不懂得爱别人。由于他们自我评价的能力较低,产生明于知人,黯于知已,严以责人,宽以律已的不良倾向。一些青少年过于自信,自负,在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虚荣心驱使下,故意表现得横蛮无理,甚至有意与教育者对抗! 行为表现与教育者的意愿往往背道而驰。此外,青少年青少年处在青春萌动期!,对异性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容易出现早恋问题,其间要经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矛盾和挑战。

第二、消除青少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是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素质。对青少年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技术应成为教师必备的素养,应成为考核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使青少年了解心理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若干标准,学会出现心理障碍时的解脱方法。二是开设心理咨询,咨询信箱,热线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三是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的活动。因为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疏通的目的。四是家校联手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应利用家长会这个渠道作些宣传,让家长对心理辅导有所了解,并协助学校开展工作,家校联手形成合力,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五是培养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班集体关系的和谐,融洽。

三是不断提高家长的素质。家长需要认识到做一个合格的家长,需要学习,南平市关工委举办的家长大学、南平市电视台教育频道开展的青少年心理卫生系列讲座都是一个有效途径。

四是成长中的青少年自我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然而,由于目前学校的教育以升学为目的,过分强调青少年之间的竞争,导致学校生活紧张,单调.加之现代家庭住房单元化,独生子女增多的特点,从客观上束缚了青少年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这样的班集体不能满足青少年的情感需要,也就不能使青少年得到健康的发展. 学校应通过课程,讲座,咨询,讨论,学习小组,实验等形式,引导青少年广泛接触社会, 结交朋友,使青少年在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不良心理倾向。

第一、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克服嫉妒心理

嫉妒是对他人的优越地位而心中产生的不愉快的情感。是对别人的优势以心怀不满特征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感情。黑格尔说: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尽量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人相齐。是病态心理,三国是既生瑜,何生亮。婴儿的嫉妒,在兄弟姐妹之间。同伴之间嫉妒,嫉妒心来自自我意识增加。

案例小晶学习成绩好,而受到同学小娟的妒嫉。一开始,小娟是作为一种动力,要求自己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提高学习成绩,赶上小晶,但直到高三,小娟的成绩仍然远远落于小晶,在高考前的冲刺阶段,一直处心积虑的小娟想到了一个可以影响小晶学习成绩的办法,那就是用硫酸来帮助自己。她花6元钱买了一瓶浓硫酸带回学校,半夜时,她拿着一杯浓硫酸来到小晶的宿舍。由于宿舍门锁坏了,小娟很容易就进了宿舍,谁也不曾想小娟竟然把把硫酸泼到了小晶的好朋友小静的脸上。原因是小静抢了小娟的男朋友,于是借助泼硫酸一箭双雕,既报复了小静,又达到影响小晶学习的目的。因为小静住院,小晶肯定会去医院探望,这样小晶的学习成绩就会受影响。正如小娟所期望的那样,小晶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医院陪小静,成绩直线下降。小娟的计划虽得逞了,但她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故意伤害罪,手段特别残忍,一审被判处死刑。

青少年嫉妒心理的内容

  第一是学习,工作,学业优秀,人际交往能力强,工作出色的人往往成为嫉妒的对象。

  第二是爱情,爱情是青少年开始接触的一个问题。爱情本是一种美好的情愫,然而却容易把双方烧得头脑发昏走向嫉妒的极端。可以这样说,爱情与嫉妒是一对双胞胎。轻微的嫉妒可以促进爱情,一旦炉火过盛,则容易把爱情之花烧的枯萎,甚至导致杀人或自杀的严重后果。

  嫉妒心理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最早的程度较浅的嫉妒,往往深藏于人的不易觉察的潜意识中。第二阶段程度较深的嫉妒,是由强度较浅的嫉妒发展而来的。其标志是当事人的嫉妒心理不再完全潜抑,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显露出来。第三阶段非常强烈的嫉妒,嫉妒者此时已丧失理智。向对方作正面的直接的攻击,希望置别人于死地而后快。这往往会导致毁容、伤人、杀人等极端行为。象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嫉妒妄想,那就需要住院治疗了。

嫉妒产生的原因:一是心理发展不成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长短,过于要强的人。二是过于自我中心的人,最关心自己。三是缺乏自信心和自卑感强烈的,尤其在青春期。四是成年人不当的教育方法。

嫉妒产生的条件

一是各方面条件和自己相同或不如自己而地位比自己好。

二是自己所厌恶而轻视的人优于自己。

三是同性别的人优于自己。

四是强于自己的人处于优越地位。

嫉妒害人害己,一定的嫉妒推动历史发展,增加了竞争意识,内心里嫉妒,行为上规范,推动社会进步。当然嫉妒功不及过,嫉妒的危害:

一是造成分裂和对立,敌意。

二是产生破坏性攻击行为,如谣言,告密等。

三是对心身健康的影响,嫉妒是强烈的感情,又受道德的鄙视,心理矛盾和痛苦,导致心理障碍。

解决嫉妒的方法

一是最积极的办法,利用嫉妒作为努力的动力,靠努力超过对手。

二是无法改变现实,适当应用补偿作用,寻找新的自我价值。这需要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性格。

三是淡化嫉妒方法是培养达观的心境,平静地审时度势,青少年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

 第二、天生我才必有用克服自卑心理

  (案例:小丁是一名四年级的男同学,在老师的眼里他是一个十分内向、孤僻的孩子,在同学们的心里他是一个什么事都干不好的人,用孩子们的话来说便是“一点都没有用!”他的作业总是比别人作得慢,而且质量也不是很好,每次考试,尽管他加倍努力,但成绩还是远远地落后在其他同学的后面。而且,他长得有点胖,同学们却又喜欢叫他“小胖子”,平时也不太愿意主动与别人去玩,其他人也不会与他玩耍,做游戏。班主任老师,实在不忍心看到他在班级中的地位以及其他同学对他的评价。在元旦排练节目的时候,老师特地请他去配音,他疑惑地看着老师,似乎不相信老师的话,终于慢吞吞地挤出一句话:“老师,我……我……不行的……”老师想让他自信起来,用各种激励的话鼓励他,可他还是不肯答应。小丁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学习上的挫折,又由于自己长得有些偏胖,再加上同学们不喜欢和他一起玩,便产生了自卑心理。与小丁一样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究竟是怎样产生自卑心理的呢?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人人都有,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心理上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在青少年比较常见。其表现在:一是交往中的自卑心理往往是现实交往受挫,产生消极反应的结果。二是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引起消极的自我暗示。三是对自我智力估计过低带来的消极暗示。四是对性格与气质自我评价带来的消极的自我暗示。

自卑产生的原因:

一是教师对其了解不够,以致评价有偏差,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地方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

二是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屡遭挫折与失败,挫折多了,失败多了,如果没有老师或家长的及时关注,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这是导致自卑心理的根本原因。

三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先天”和“后天”的不足,社会地位低下,经济状况窘困或单亲家庭,会引起小学生“低人一头,矮人一截”的想法,他们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提及自己的家庭,对自己的家庭羞于启齿,如果当他们因家庭原因受到别人冷嘲热讽时,便会无地自容。有些学生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对他们的学习不能有力地指导,学习条件又不好,在穿着打扮上也比不上其他同学,因这些原因也能使其产生自卑心理。

四是生理上的欠缺,导致心理上产生阴影,学生的五官、容貌、身材、体质等任何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常会有“自惭形秽”的心理,如有的学生长得太胖、口吃、有雀斑等。

五是家长的期望值过高,造成学生压力过重,一些家长对子女成就的殷切期待,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和落后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

一般人都有自卑感,对付自卑的常用方法是承认自己没有能力,是最无效,最痛苦的方法。还有用优越感自我陶醉,用补偿满足虚荣心,是自我欺骗行为。

自卑感有积极方面,是人前进的动力,是培养自信心的条件,一定意义上人类文化成就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

积极克服自卑:

一是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世界上大多数人(弱智及大脑受到严重损伤者除外)的脑子没有多少差别,因此不要总是认为自己的脑子比别人笨而看轻自己。作为教师,要多引导孩子参加一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他完成一些力所能及并稍有难度的任务,让他在取得成功时获得成功感,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树立信心。

二是给予更多地关注和鼓励。教师要多花一些时间关心这些学生,多了解一些学生的情况,并且要多鼓励这些学生,给予他们正确的评价,因为教师的表扬是有权威性的,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有优点,发掘这些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尽可能多的参加活动,鼓励他们,让他们有“我也行,我也能!”的想法,建立起自信心。教师还可以给他们讲述一些历史上科学家、文学家年少时别人对他们的评价较低的故事,如爱迪生、海涅等。

三是让学生有不断补偿不足的机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教师要告诉小学生,不能光嫌弃自己埋怨自己的短处,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去弥补这些不足之处。正所谓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如果学习成绩不理想,在找到了原因之后就要“亡羊补牢”,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弥补知识的缺陷。

四是引导学生不要有攀比的心理趋向。很多产生自卑感的同学,都有一个明显的比较心理。在同一个班级中,家庭条件的好坏差许多,一些家境不好的同学产生羞愧感,造成自卑感。教师要经常告诉学生,真正的财富那便是每一个人的本身,每一个人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潜力,这才是真正的财富。

五是通过集体给与学生大家庭的温暖。对于那些生理上有缺陷的小学生,要避免小学生因其缺陷受到伤害。在班集体中让这些学生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而不是嘲讽,让有自卑感的学生周围的学生群了解到他有缺陷不是他的错,我们不应嘲笑他,而应去帮助他。

谢谢大家!

 第二部分

第三、孤独是束缚心灵的牢笼——克服孤独心理

  孤独(有时候也称孤僻)并不是指单独生活或独来独往。人人都可能有孤独的时候,一个人也许在他的身边有很多的人,然而在大庭广众之间,未必就没有孤独感产生。真正的孤独是那种貌合神离,没有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人。确切地说,孤独就是对周围一切一点也不了解,对所处环境及周围的人缺乏情感和思想的交流。

  孤独是在日常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冷落、寂寞和被遗弃的心理体验,这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表现,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这一人群,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孤独感已是困扰你们的重要因素。这对青少年行为发展极为不利。孤独分:儿童孤独:孤立,害怕,担心等,容易消失;青春期孤独:寂寞,充满幻想和憧憬,有伤感和自我封闭,如同人间沙漠。纵向孤独有:伴同孤独儿童,情感孤独--青春期和异性爱情期,精神孤独--思想缺乏理解。横向孤独有:自我追求的孤独--佛教,被动接受的孤独缺少亲密关系的不愉快心情。现代社会生活越忙碌,人际沟通越少,心灵距离越大。电话成了唯一线路。

  孤独感往往是自己造成的

  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这是在日常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冷落、寂寞和被遗弃的心理体验,这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表现。

  (案例: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小朋是一个很不爱说话、性格相当孤僻的孩子,在学校他很少和老师说话,同学们和他说话时,他也很少与人交谈,这对同学们和他之间的沟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这些问题学校老师和她的家长进行了了解,原来小朋在家里也是如此:小朋的妈妈是养花专业户、平日里忙于整花、卖花,一天从早忙到晚,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小朋的爸爸又经常出差,在家团圆的日子都很少,所以小朋从小就很少和父母说话,也很少叫妈妈,从来没有带朋友或同学到家里玩过,到了现在也是一个人玩)

  产生孤独感的原因:

  一是独立意识差。独立意识是一种向外的力量,青少年处于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时期,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此时,自己的社交和实践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各方面和思维能力也在迅速增长,于是不愿再盲目地依从父母,但残酷的现实又让青少年觉得心惊胆战。为了摆脱这种困惑,大多数青少年积极和同龄人交往,做个彼此间的了解。但也有一部分青少年朋友不屑于与同龄人交往,害怕被骗从而转向自闭。

  二是不当的自我评价。有些青少年朋友往往对自己的自我评价过低,这样不仅会产生自卑心理,还容易因缺少朋友而产生孤独感。而有些青少年朋友在自我评价过高时,都比较清高,看不起别人,这种类型的人在交往中一般表现为不随和、不合群、不尊重他人,容易引起别人的不满,因此,过高自我评价的人往往因缺乏朋友而感到孤独。

  三是自我意识比较差。自我意识是一种向内的力量,在你们这个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渐建立,产生了了解别人内心世界并被其他同龄人接受的需要。你们很关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视他人的评价。他们会将自己隐藏起来。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又不愿告诉别人;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别人能真正了解自己。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陷入惆怅和苦恼,产生孤独感。

  走出自己的世界,摆脱孤独

  孤独感会使青少年产生挫折、寂寞和烦躁等,严重的甚至有厌世轻生的念头。消除孤独感。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多和父母沟通。多了解、多学习成年人的优点和长处,如果遇到不开心之事,可以向父母诉说,也许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办法,这样不仅可以增进父子之间的感情,还可以减少与父母之间的代沟。

  二是要克服自卑。因为自卑而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所以不敢与别人交往,时间久了就造成了孤独。其实,人和人之间是不可相比的,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所以,有孤独的青少年要自信起来,走出孤独的困惑,从而克服孤独。

  三是多做好事。星期天帮助自己的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放学的路上,遇到老人或残疾人了帮助他们过马路。这样不仅可以排除孤独感,还可以净化心灵。

  四是朋友是最好的良药。开放自我、真诚、坦率地把自己交给他人。交往是一个相互沟通的过程,所以别人也会对你以诚相待,如果感到孤独或需要关心时,可以主动接近别人、关心别人,别人也会以同样的真诚对待自己的,如果朋友离自己较远,可以翻翻旧时的通讯录,给久未联系的朋友写写信。这样不但扩大你的社交面,还融洽了人际关系,孤独感自然就会消退了。要知道,别人也和你一样,也需要得到体会和友谊的温暖。

  五是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会为自己安排丰富有益的业余活动,把思想感情从孤独的小圈子里尽快解离出来,全身心地投入的高尚的活动中去。可以松弛心情、也可缓解孤独感,同时还可以得到激励。

  六是享受大自然的美。如果遇到挫折或心情不好时,此时又不愿向别人倾诉,可以到公园或田野里散步,用一丝丝的清风吹走坏心情,慢慢地心情就会开朗起来。要知道生活中有很多活动是充满了乐趣的,只要能充分领略它们的妙处,也能消除孤独感。

孤独绝对是可以克服掉的,只要我们愿意从自己的世界里走出来。相信,当我们走出孤独感的那一刻,便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原来是如此精彩,生活是这么美好,就会问自己:自己以前是不是很傻啊?

 第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克服依赖心理

(案例:我过去曾经做过这样的心理咨询:一个初中少年,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是孩子面对没有剥壳的鸡蛋竟不知如何下口,因为平时都是父母剥好壳送到嘴边的。鸡蛋壳也不知道扔在什么地方,竟然放在口袋里,带回家,让父母帮助解决。这正是由于家庭溺爱而导致青少年过度依赖的典型例子。

当今社会,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掌上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溺爱行为导致大多数青少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缺乏自信,对他人过分地心理依赖,很难自己独立地完成一件事情。

什么是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表现,其主要特征是在自立、自信、自主方面发展不成熟,过分地依赖他人,经常需要他人的帮助和指导,遇事往往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很难单独进行自己的计划或做自己的事,总是依赖他人为自己作出决策或指出方向。

依赖的意思是:依靠别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孩子依赖的意思主要是主观依赖,主观依赖为自己的价值要依赖他人肯定,没有自信的表现就是意志较弱,心里需要依赖外界人与物来帮助来证实自己的价值。

案例:小张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优秀的孩子。为了让小张能够集中精力学习,父母可谓是操尽了心,除学习以外的任何事情,父母都会代替小张去干。吃饭时,妈妈会及时地把饭端到他的手边;衣服脏了,当然也是妈妈的事;笔记本用没了,也是妈妈亲自去买。到了高中毕业,他连自己的袜子都未曾洗过,他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而且有时还为自己的这种生活沾沾自喜。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某名牌大学,那是他梦寐以求的地方。同年的九月,他和其他刚入学的青少年一样,无比兴奋地来到了首都北京。然而大青少年活开始不久,他就遇到了许多困难:他不会买饭,不会洗衣,甚至经常找不到上课的教室,也不知道该如何和同学相处。虽然好心的同学也在不断地帮助他,但还是难以解决他的适应问题,这令他万分苦恼。无奈之下,他只好提出了休学,学校根据他入学以后的表现同意了他的请求。

依赖的主要表现:娇生惯养,感情依赖,独立不足,交往敏感。胆小怯懦,适应不良,喜欢独处。象啃老族就是依赖。

依赖心理产生的原因

依赖的孩子可以说是一种寄生虫,所以孩子依赖心理是要不得的。孩子本来是空白的,其依赖心理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跟家长和生活环境有关,各家长要对自己明察。

一是教育不当引起的心理依赖。有的青少年,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溺爱,娇生惯养,生活的一切全部由父母包揽,很少为自己的事情考虑,全部听从父母的摆布,养成了做事依靠父母的心理,缺乏独立生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另外我们不能忽视,在青少年独立性开始,父母的压制,说成为逆反心理。

二是自卑衍生出来的心理依赖。有的青少年有较严重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如知识贫乏、能力不强、笨嘴拙舌,因此在日常交往中,不自觉地就让自己处于配角位置,心甘情愿地受他人的支配。

如何克服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影响个人独立人格的完善,制约人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力。青少年要克服自己的依赖心理,也并非朝夕之事,而要多角度、长时间地去攻克它。

一是青少年要充分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第一依赖心理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第二依赖心理只想不劳而获,贪图享受,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要主动告别依赖。要纠正平时养成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多向独立性强的同学学习,不要什么事情都指望别人,遇到问题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加强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独立的人格要求独立的思维能力。  

二是青少年要在生活中树立行动的勇气,恢复自信心。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没做过的事要锻炼做;充分、准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三是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青少年在学校中可以主动要求担任班级工作,或者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去帮助他人,以增强主人翁的意识,让自己有机会去面对问题,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增强自己的信心;在家里,自己该干的事就自己干,如穿衣、洗碗、打扫卫生等,千万不要什么都推给爸爸妈妈,做个“小地主”。

包办代替是害孩子不是爱孩子。没有锻炼的机会,孩子怎么会获得相应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生活锻炼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是父母最好的家教方式。

 第五、理性是成熟的标志克服任性心理

什么是任性:

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同伴的缺乏,导致幼儿的玩伴由成人来代替。由于亲子交往常常不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迁就孩子。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过程中,如不能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已形成任性心理。

任性的表现和危害:

案例:有位家长说:“我们孩子闹起脾气来,任何人都吃不消,他吃饭从不按时三餐,想吃时就吃,而我们吃饭时,他准是在一旁玩个不停,且最好由人陪在他身边,如果硬劝阻他,他会哭闹不止。”像这样的儿童就可以被认为有任性心理症结。)。有的孩子就是乱发脾气,不理人,摔东西。

儿童任性心理得不到纠正的话,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乱发脾气、无理取闹,会使青少年的学业经常处于波动之中;过于自负,不尊重别人,会影响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小时候缺少伙伴,长大了更不善于融入社会;情绪波动性大,频繁爆发激动情绪,更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障碍。因为任性会导致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个性固执不明事理,妨碍生活能力的发展,不善与人交往,难以适应环境,不被别人接受而陷人孤独,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挫折,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严重的还会由于易冲动而犯罪。

任性的原因:

虽然任性是现在很多青少年的通病,但就大多数青少年来说,任性并不是天生的毛病。那么,青少年的任性是怎样造成的呢?

一是家长过于溺爱、迁就。有些青少年之所以任性,完全是因为家长过于溺爱、迁就造成的。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孩子小的时候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家长总觉得孩子小,不懂事,于是就迁就他。长期这样,孩子就形成了心理和行为定式,要求什么就必须得到,如果不能满足,就又哭又闹。比如,有的孩子偏食现象严重,只吃自己喜欢的,别的一概不吃,家长怎么说也不行。

二是家长过度严厉。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当孩子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时,就已训斥、大骂等粗暴的方式来教训,从而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为,以执拗来抵抗粗暴,发泄不满。久而久之,会变得越来越任性,更加反叛。有的家长则是因为孩子不听话,屡教不改,在无奈之下,对孩子放任自流,从而导致其任性心理的形成;还有的家长不尊重孩子,动不动就贬斥孩子,甚至在外人面前也随意责备,孩子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就产生了任性对抗心理。

三是模仿家长或亲友。在家庭或亲友当中有人任性,孩子曾不止一次亲眼看到任性的表现,而且看到任性可以得到不错的结果,于是就会模仿,学着任性。比如,许多亲友一起庆祝节日或外出旅游,其中有一个孩子在大人面前有任性的行为,而孩子的家长不但没有教育他,反而迁就他,满足他的某种要求。这就为其他孩子起了一个反面效仿作用,遇到适合的机会,就会模仿他的样子。有的成年人也任性,孩子同样会模仿。爸爸、妈妈,任何一方有明显的任性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孩子。

四是缺乏与同伴交流的机会。

克服任性:

家长以身作则,讲究教育方法。他们的教育不得法,酿造了孩子的苦果,因此,家长或老师必须坚持教育孩子宽严适度的原则。这就需要:

一是家长对孩子的爱要有分寸、有节制,不能无原则、无限度地溺爱。千万不要护短,要给孩子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

二是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要取得共识,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是对孩子施加影响的长辈。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的要求、方式方法一致,就会对孩子形成一种环境的制导系统,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他们的意见有分歧,有的严,有的松,有的溺爱,有的责骂,使孩子在无所适从的环境中也会变得无所适从,就容易自由地选择任性。还要把家庭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力求做到口径统一,使孩子认识到家长与老师的要求是一致的,没有缓冲的余地,这就使孩子在别无选择中向良好的行为规范靠拢。

三是对孩子不能一味迁就、顺从。对孩子的要求,合理的给予支持和鼓励,这样可以使孩子体会到独立思考的幸福感;对他们不合理的要求,不能迁就、顺从,并说明原因,使其明白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而应该这样做,从而培养孩子的是非辨别能力。

四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家长是孩子的最具权威性的老师,有时老师在学校里苦口婆心地劝诫成果,常常被家长一句泄气的话给否定。如果家长的行为不能自检,任性妄为,那就不可能让孩子远离任性。只有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个好榜样,孩子的任性行为才有望克服。同时,对于是非要掌握正确的标准,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为准绳。这是任性的渊薮。

五是还应帮助孩子提高自制力。任性行为具有一定的习惯性,不是几句话就能克服的。危害认清了,家庭和学校环境改善了,最欠的“东风”就是孩子的意志和自制力。孩子自己要有意识地约束自己,遇事要冷静处理,不要急于亮明观点或采取措施。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痛苦的行为约束,理智逐渐增强,任性行为就会逐渐减少,以至消失。

谢谢大家!

 第三部分

第六、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克服害羞心理

羞怯是青少年常见的一种逃避行为,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有的人在路上碰到熟人因怕羞故意躲避;有的人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一讲就会手足无措、脸红耳赤。在心理学上都称为怕羞心理。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说,“害羞的人更有可能是性格内向的人,但是性格内向的并不都会害羞。” 即使是按照这种定义,害羞的人还是不少。我们之中30%以上的人可以称得上害羞。比率这么高,以至于很多人不承认。

  羞怯的心理每人都会有,只是轻重不同而已。从心理学角度看,羞怯是内心深处的胆怯、自卑、不自信等常见的外在表现。时间久了,会形成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这种情绪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你们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使你们得不到健康的成长。

  适当的害羞是一种美,特别是现在社会。当然害羞情况严重了,影响了生活,学习,就是社交恐怖症)

  (案例:“小张从小就非常内向,平时见人就脸红,更为严重的是,几乎不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每当老师上课提问时,他都把头埋在书里,不敢抬头与老师的目光对视。而一旦被叫起来回答问题,就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有时还浑身发抖。一次班会上,老师要求他上台给大家唱首歌。他低着头半天发不出一点声音,虽然大家鼓掌给他鼓励,但最终他还是一声不吭地从台上跑了下来。)

  随着你的年龄增长,有的青少年朋友在心理开始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烦恼。然而,羞怯就是主要原因之一。青少年产生羞怯心理的具体原因如下:

  一是家庭环境的影响。据有关人士调查,大多数有羞怯心理的青少年。因父母自己就存在羞怯情绪,有时,在别人面前说话或办事表现得畏畏缩缩。另外,因为父母经常打骂或责备你,这样不仅使你缺乏交流和亲情,还会让你觉得自己认为比别人低人一等,由此产生羞怯自卑的心理。

  二是害怕心理。有的青少年朋友特别害怕别人的亲近,对别人不信任、多疑,担心接触多了被别人知道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是个性差异。因为你们每一个人的个性气质都不相同,有的内向、害羞、退缩;有的则是活泼、大方。如果你生性内向、害羞或胆小,必然比较容易怕生。

  四是对环境的适应。对现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不适应,缺乏特殊的社交技巧,无法进入社交氛围,从而产生羞怯的心理。

  五是缺乏自信和实践锻炼。有些人总认为自己没有迷人的外表,没有过人的本领,属于能力平平之辈,因此他们在交往中没有信心,患得患失。长期的谨小慎微不仅使你们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使他们更加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加之多数你们的学生生活环境比较顺利,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这些往往是导致害羞的重要的原因。

  坚定信念,克服害羞

  害羞不能成为一生的负担。害羞的人可以尝试着融入一个新的社交环境,逐渐克服害羞心理。那么,应如何帮助青少年克服害羞心理呢?

  一是提高自信心。羞怯的根源是青少年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总认为自己无知无能,害怕不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其实,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特长,并很好地发挥,从而提高自信心,克服羞怯心理。

  二是提高自己的社交技巧。羞怯的人,总会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去交友。这时,就应该多结交朋友,在生活中找个没有羞怯心理的伙伴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另外,还要多参加有益的公众活动,如果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就会很容易摆脱羞怯。

  三是挖掘自己的特长,以使自己在某个领域中成为最优秀的。有很多青少年朋友因为孤陋寡闻、平庸无能,造成与别人没有话可说,并且对自己的成就也不欣赏。如果你在某个领域中掌握常人所没有的知识和技巧,就会因为自己的一技之长而增加自信心,从而,结交更多的朋友克服羞怯心理。

  四是勇于和别人交往。向经常见面但说话不多的人如邮递员、售货员等问好;与人交往,特别是与陌生人交往,要善于把紧张情绪放松。使用一些平静、放松的语句,进行自我暗示,常能起到缓和紧张情绪,减轻心理负担的作用。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著名人物都曾有过羞怯心理,如美国前任总统卡特及他的夫人、英国的王子查尔斯、著名的女影星凯瑟琳.赫本等都曾坦率地承认自己曾经是一个十分怕羞的人。可是,经过他们有意识的磨练,最终克服了羞怯心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最后都成为了社交界的明星。所以,有羞怯心理的青少年,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用持之以恒的态度,就能克服羞怯心理。

也许你们并不能一夜间就能完全克服羞怯心理,也许你们内心深处仍感到害羞。但是,只要你们能够不断和人们沟通,努力锻炼自己,那么就能拥有自信与大方的笑容。

 第八、勇气是男人是本色克服怯懦心理

怯懦是指胆怯、懦弱、拘谨的心理表现缺陷。通常表现为害怕困难,意志薄弱;害怕挫折,情感脆弱;害怕交际,性格软弱。平时寡言少语,行动拘束,容易逆来顺受和屈从他人;遇事退缩,极其胆小怕事,不愿冒半点风险;遇到困难易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受到挫折则易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从某种程度上讲,青少年也需要有一点自我约束,也应有“彬彬有礼”和“温文尔雅”的行为举止,但是如果过分拘谨,交往处事时就会躲躲闪闪,手足无措,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给人留下软弱无能、畏难怕事的印象。怯懦也是一种恐惧,害怕,适当的害怕还是必要的,极其害怕,恐惧,那就是恐怖症。

     案例:有一个叫小莲。有一次,老师把小莲叫到走廊上,想和她聊聊她的学习情况。老师语气温柔、态度亲切地问:“小莲,最近学习怎么样啊?有什么困难吗?”说完,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她,期待她能说些什么。但小莲低着头,脸涨得通红,吸嗦着足足有20秒钟也没说出一句话来。“没关系,放心大胆地说。”老师鼓励道。“我,我……”谁知,老师越让她大胆说,她越是吸哺着说不出话来,额头上都渗出了汗珠。这孩子怎么如此胆怯呢?看到小莲的表现,老师不由在心中叹了口气,但她并没有表现出不耐烦来,而是亲切地说道:“好了,你先回去吧!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来找老师,好吗?”说着,爱怜地摸了摸小莲的头。小莲点点头,仍然没说一句话就匆忙走回了教室。

    胆小怯儒是什么原因:

   一是自我意识不成熟。由于自我独立意识比较差,有些青少年对自己的认识或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人,尤其是教师。

   二是过分忧虑。过分忧虑的青少年,也会表现出怯懦的特征。忧虑是指人对自身的生活、学习工作等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以至于在较长时期内总是忧心忡忡、情绪低落。

   三是害羞心理。害羞是一个人自我防御心理过强的结果,常常过于胆小怕事,过于谨小慎微,过于关注自己,自信心不足。他们特别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总觉得自己时时处在众目睽睽之下,子是敏感拘束,一句话要在喉咙口反复多次才说得出口,一件事总要左思右想,为此搞得神经紧张,坐立不安。

    四是自卑心理。对自己身体方面的素质不满意,如与别人比较时,觉得自己在身高、长相、体态、肤色以及成绩等方面不如他们而导致自卑。身体虚弱的青少年,也常常容易产生自卑感。由于身体不好,他们很少积极地到户外参加体育活动,面对其他孩子的强壮常会自惭形秽,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五是早期不愉快的生活经历。有些青少年在童年时,由于父母离异、搬迁、亲人去世、转换学校、伙伴的伤害等种种不愉快的经验,使他们在面对一个个令他们困惑的新情境时,就会感觉失去了许多来自外界的鼓励和支持,从而变得越来越畏缩、逃避,没有勇气和陌生人交往。

    六是不健康的家庭环境。家庭不健全、教育方式不合理。那些在家里受到过度保护和溺爱的儿童容易成为“怯懦胆小的青少年”;家长对孩子生活限制过多,交往限制过多,管教过于严格。

     七是学校因素。学校中,学习紧张和人际关系不和谐,也会使青少年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变得怯懦胆小。

     八是生理原因。进人青春期,身体发育逐步成熟,总会有意无意地注意周围的异性,同时也感到异性对自己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现象,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科学知识,便迷迷糊糊,不知所措,在心灵上留下忧虑和怯儒的阴影。

     怎样调整呢?

     一是理解青少年的感受。怯懦青少年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比较敏感,容易受伤,所以,他们需要老师更多的关爱。我们要以真挚的感情对待他们,避免于公开场合批评他们,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安全感,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是建立青少年的信任。如果青少年的怯懦来自“畏人症”,我们就应该消除青少年对他人的恐惧,建立青少年对别人的信任。充分信任青少年,并让青少年感受到来自老师的这种信任。青少年越是被信任就越能信任别人。信任是亲近的基础,让青少年从信任老师、亲近老师开始,转变对别人的畏惧态度。

     三是做最好的听众。有的青少年其实特别想说话,想表述自己的意见,可是由于表达能力有限,有时免不了会被人打断或取笑,时间久了,就会回避谈话类活动和人多的场合。这样的青少年有时会在不被人注意时自言自语。因此,老师应耐心倾听青少年的发言,做最好的听众,让青少年能够在老师的专心倾听下,消除恐惧心理,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是拓展交往的经验。应当特别关注他们这方面的需要,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班级以及小组的各种活动,让他们学习如何与别人交往。拓展青少年交往经验的方法非常多,在学校生活、班级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要避免一些优胜劣汰的高度竞争活动。

     五是树立青少年的自信心。要善于发现青少年的闪光点,激励青少年树立自信。即使最胆小怯懦的青少年,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也会做得很好。也许在常人看来这微不足道,家长老师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乃至夸大的表扬鼓励。不要对青少年有过高的期望值,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少年,肯定青少年的点滴进步,以此来改变他的怯懦行为习惯。用肯定性言语和鼓励性言语促进青少年树立自信也很重要。强化自信的方法很多,抓住契机进行正面引导尤为重要。青少年如果能经常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会激发他们的热情,信心百倍,情不自禁地向前努力,同时也能满足其潜在的争强好胜的欲望,增强其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青少年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可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

     六是家长减少或停止对孩子的一切干涉,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家长要养成耐心听取孩子意见的习惯。如果父母中的一方突然对孩子发脾气,或因情绪不好拿孩子出气,那么父母应共同找出原因,努力避免类似事情再度发生。

     克服怯懦的法则:

一是径直迎着别人走上去,好像他欠了你的钱。

二是训练自己盯住对方的鼻梁,让人感到你在正视他的眼睛。

三是开口时声音宏亮,结束时也会强有力;相反,开始软弱,那么闭嘴时也就软弱。

四是有时,为了在喧哗中让别人听见,有必要轻轻讲话。

五是学会适时地保持沉默,以迫使对方讲话。

六是会见一位陌生人之前,先列一个话题单子。

七是熟记演讲的首尾,那么你从头至尾都会口若悬河。

八是想方设法接触伟人。和比自己年纪大,比自己强的人交往。这样,你会学到知识;同时还可以观察强者的弱点和缺点,从而增强信心。

九是不断给自己出难题,不断实践克服怯懦的方法。

十是注意,这些只是窍门与法则。首先还需精通本职工作,有能力才会有信心,也才有自做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的价值。

第九、信任是交往的基础--猜疑心理

猜疑是人的一种性格缺陷。有猜疑之心的人,总是疑神疑鬼,无中生有,认为人人不可信,不能交。看到别人在背着自己讲话,就疑心人家在说自己什么不满;一看到同学径直走进老师办公室,就疑心人家打自己小报告。看到教师对自己冷淡就怀疑老师对自己有想法。猜疑心使他成天提心吊胆地生活,自己也感到万分痛苦,总有摆脱不了的矛盾,总有解决不了的烦恼,活得很累啊。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猜疑心理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严重的猜疑心理,如疑病症就是一种神经症,疑病妄想就是精神病.当然,人需要有怀疑精神,这是积极方面。

  猜疑的原因:

  一是永远无法走出的封闭思路。有猜疑之心的人,总是以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沿着一个封闭性思索。这种思索从假象目标开始,沿着一个封闭的思路,最后又回到假想的目标。(案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家熟悉的寓言“疑人偷斧”了。丢斧的人在这种封闭思路指引下,“疑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铁(铁,指斧)也;颜色,窃铁也;言语,窃铁也;动作态度无一不窃铁也。”可是,他在山谷里找到了自己的斧头后,再看那邻居的儿子,竟然言语举止、音容笑貌,任何一点也不像偷斧者了。其实,数日之隔,邻居的独生子还是老样子,并没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只是那位失斧的农夫丢失了他的假想目标而已。)

  二是私心较重是造成疑心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咨询师认为“猜疑心与人的私欲成正比例。私欲(权欲、金钱欲)越大,猜疑心理就越强。”。正如明代学者洪自诚所说:“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青少年也是如此啊,总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某些私欲而造成的。

  三是受挫者的自我防卫心理。有些人由于在以前曾经轻信他人,上了当,受了骗,因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人因遭人一次暗算,或被人一次打击报复后,从此格外小心谨慎,对所有人不信任、敌视,时时设防,处处设防。把自己和别人之间可以沟通的道路用深沟高垒做上坚固的防御工事。结果在心理上不但挡住了别人,也拘禁了自己。

  四是对环境、对他人、对自己缺乏信心。有些人由于对他人、对自己、对环境缺乏自信,因而很难做成什么事;当什么也做不好的时候,就更加不自信,惟恐自己把事情办糟、搞砸。于是,把自己交给别人,看别人脸色行事,小心翼翼地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并时时担心别人不满意,疑心别人信不过自己,充满了戒备心理。

猜疑使人心胸狭窄,行为偏激,性格乖戾,与人格格不入,有时会把自己引入主观臆想的死胡同,排斥了别人,也孤立了自己,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增加了许多麻烦,有的人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怎样矫正猜疑心理:

  一是相信自己,相信他人。即在自己的心理天平上增加“自信”和“他信”这两块砝码。首先是“自信”。“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猜疑心理大多源于缺少自信。换言之,假如我们深信自己的才干能力和品行都没有什么可以被人乘机暗算的弱点和漏洞,自然而然就不会去疑心别人怎样看自己了。自信,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不要只看自己的短处和不足,更不要把不是短处也看成短处。其次是“他信”。试想,如果对方是你自己完全信得过的人,即使对方一时对你不够热情,也不会怀疑对方对你有看法。你常常猜疑别人在议论你、讥笑你,但你根本没有听到别人的谈论,怎么能断定是对着你呢?这种瞎疑心、小心眼,就是因为你对人缺乏信任感,而且总是从不好的方面去猜疑人,我们应用信任感来替代猜疑心,对人信任,就能避免自扰。这个时候我们不妨转换角度,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如果换作是你,你会这样吗?这样将心比心,才能相信别人,不能对别人经常报以偏见和成见。注意调查研究。俗话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不能听到别人说什么就产生怀疑,不要听信小人的谗言,不能轻信他人的挑拨。要以眼见的事实为据。况且,有时眼见的未必是实。

  二是坚持“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猜疑心重的人,大多对自己的要求不严、不高,对别人的要求倒多少有些苛刻,总是要求别人做到什么程度,没有想一想自己会不会做到。因此克服疑心必须从严格要求自己做起,对别人过高的要求,别人达不到,就认为人家存在问题,必然会妨碍去信任别人。因此,坚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原则,这也是克服猜疑心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是采取积极的暗示,为自己准备一面镜子。平时,不要总想着自己,想着别人都盯着自己。而要对自己说,并没有人特别注意我,就像我不议论别人一样,别人也不会轻易议论我。而且,只要自己行得正,站得直,又何必怕别人议论呢?有时不妨采用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别人说了我又能如何呢?只要我自己认为,或者感觉绝大多数人认为我是对的,我的行为是对的就可以了,这样在心理的疑心自然就会越来越小了。

  四是抛开陈腐偏见。记得一位哲人说过:“偏见可以定义为缺乏正当充足的理由,而把别人想得很坏。”一个人对他人的偏见越多,就越容易产生猜疑心理。应抛开陈腐偏见,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印象,不要以自己头脑里固有的标准去衡量他人、推断他人。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头脑去思考。必要时应调换位置,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多想想。这样,我们就能舍弃“小人”而做君子。

  五是及时开诚布公。猜疑往往是彼此缺乏交流,人为设置心理障碍的结果,也可能是由于误会或有人搬弄是非造成的,因此一旦出现猜疑,如果自己去想,不如开诚布公地和对方谈一谈,这样才能烟消云散,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控制猜疑心理的几种具体方法:一是用理智力量克制冲动情绪的发生。二是培养自信心。三是学会自我安慰。四是及时沟通,解除疑惑。

谢谢大家!

 第四部分

第十、接受他人意见——克服冷漠心理

案例:5岁的果果是个聪明、漂亮的女孩,在父母的精心培育下,她能歌善舞,会背不少唐诗,深得老师和家长的宠爱。美中不足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果果对身边的事情显得越来越漠不关心,往往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她不爱帮助别人,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见了长辈爱理不理,有时甚至对爸爸妈妈也显得过于冷漠。一天下午,果果从幼儿园回到家后,发现妈妈正躺在床上,饭桌上只摆着稀饭和馒头,她便噘着嘴走过去摇着妈妈的手臂说:“妈妈,我不吃馒头,我要吃炸鸡腿!”妈妈告诉她:“宝贝,妈妈病了,爸爸还在出差,晚饭你先将就吃点,明天妈妈再给你做好吃的,行吗?”果果不依不饶地哭闹起来,直到妈妈强打起精神下床去买了炸鸡腿才罢休。事后,果果妈感慨万千,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千般宠爱的孩子,竟然对病中的妈妈如此冷漠,表现不出丝毫的关心。

林语堂先生说过,在整个人生的过程中,仅是学问的获得或智力的发展,仍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许多受到不完全或单方面教育的人,已经证明不过是世界上的庸人而已,再作深一点观察,那些“伟大的才能”,有时反是作恶的工具。

冷漠,实质上是一种情感的萎缩。冷漠的背后是爱与被爱的缺乏。改变冷漠就要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开始,比如,每天多问候一声爸爸妈妈,多给朋友一个微笑,多为集体做一件好事,多看一眼今天明媚的阳光等。这样做,可使孩子得到爱与热情所带来的充实和快乐。

冷漠的危害主要表现有:

一是交往不畅。冷漠的心态使孩子不能深入到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去,不能和老师、同学、同伴心灵相通,看不到集体生活的真谛,看不到人的心灵深处那些高尚美好的东西,看不到真正的生活和真正的人生,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和曙光,看不到挚友和知音,内心深处充满孤寂、凄凉和空虚,从而阻碍其心灵的健康发展。

二是易走极端。冷漠的心态容易使孩子压抑自己的热情和活泼的天性,造成心灵的麻木。冷漠的心态也容易使他们把自己从人与人之间互相依赖的密切联系中割裂开来,以“超脱”的“看透者”自居,以一种不以为然的、讥讽的、嘲笑的眼光看待一切,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生态度,成为玩世不恭、消极混世的自怜者。

冷漠心理是怎么形成的?

   一是溺爱.因为在家中备受宠爱。在这种家庭式的宠爱结构中,就成了一个中心点,所有的事都围着一个人转,结果缺乏独立性,意志力薄弱。一旦离开家庭,稍遇困难便会发愁,只知道要求别人关心、爱护、让着自己,不会想着去关心别人,爱护、理解别人,久而久之必然缺少朋友,形成冷漠的性格。

 二是父母的影响。父母的冷淡,使青少年在与人相处时,不知该怎么办,只好什么也不说,这种行为在旁人看起来就是冷漠孤傲,久而久之便没有人与他交往,而这时青少年的心理就会受到伤害,为了不使别人觉察到,便以冷漠掩饰自己。

  三是自身因素。有时青少年容易有自闭的心理。这种类型整天只知道埋头学习,从来不重视与集体和他人的交往。有严密设防心理,由于害怕受伤从不与别人交往。

  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好高骛远,因此产生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心中产生不满或失望的情绪。因而产生了对人对事的冷漠心理。

  克服冷漠,温暖人心。冷漠非常可怕,它能使人变成对周围的一切采取漠然视之,麻木不仁的态度,遵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信条。这样,只能把青少年学生塑造成为玩世不恭、消极混世的自怜者,是一种可悲的自我摧残和自我埋葬。

   如何应对冷漠:

一是认识冷漠的根源。我们常说“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心地其实原本是热情、善良的,他们之所以变得冷漠,往往是由于受到成人或影视作品的不良影响,不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是孩子冷漠的根源。身教重于言传,家长务必要做好孩子的榜样,热情待人,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平日里和孩子一起观看富有教育意义的书籍和电视剧,在融洽亲子关系的同时,培养孩子热情、善良的品质。冷漠心理失去了滋生的土壤,自然无从萌芽。

  二是投身社会公益活动。要让孩子有一颗热情的心,就应该让孩子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比如观看赈灾义演,参加社会各界为“希望工程”的捐款,去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家长应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孩子全身心地投入这些活动,感受公益活动的意义,唤醒孩子内心热情的一面。

  三是强化爱心行为。孩子在生活中也许会有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爱心行为,家长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当孩子扶起摔倒的小伙伴、为迷路的老人指点路线、为下班回家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热茶、把自己的玩具和图书捐献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时,家长都要热情地给予肯定,在强化爱心行为的同时,遏制冷漠心理的滋生。

  四是学会设身处地。要想让孩子真正关心、体贴他人,就必须引导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家长可以经常和孩子玩“假如我是……”的角色换位游戏,让孩子体验相关角色的内心感受,认识到他人也渴望得到关心和帮助,进而改变冷漠态度。

 第十一、失败了重头再来——摆脱失望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失望的心理简直就像普通的感冒一样,这种心理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差别就在于有的人很快就能摆脱失望,而有的人却被失望长期羁绊着。其实感冒并不可怕,失望也是如此,只要尽快治疗、尽快做自我调节,很快就能从失败的阴影里走出来。进而精力充沛地工作、学习。

  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失败对于有志者来说,往往是动力的来源。面临失败我们不要悲观失望,而是要在失败中崛起,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寻求进取之策,做到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决心。

  失望心理——意志发展不成熟的表现

  每位青少年都具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这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是密不可分的。但由于他们没有过多的经验,思考问题时也并不周密,往往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然而,有时还片面地坚持己见,对老师或集体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做,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绝。他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总是凭着自己的冲动去做事,如果事情成功了,就会为此沾沾自喜,如果事情没有做好或者失败了,他们就会悲观、失望、懊恼、后悔,从此一蹶不振。这一切都说明了他们意志和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缺乏自制力和自控制能力,所以,摆脱不了失望的困惑。

  (案例:小朋某校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在小学时他的各门功课一直都很优秀。刚踏入初中时他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但是,到了初二上学期,在期末考试中他的数学成绩才得了75分,这对他来说是很大的打击,因为数学是他的强项,以前的考试他从没有下过90分。自这次期末考试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乐于助人、热情开朗的他整天忧虑重重、闷闷不乐,总感觉周围的同学在嘲笑他、看不起他,好几次同学叫他一起去看电影、打篮球可他全部都拒绝了,而且时不时的还发脾气,就这样持续了有一年之久,还仍然没有从悲观失望中崛起。

  其实,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青少年在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挫折时都会感到有一种失落感,有些青少年就会产生放弃学习的念头。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一下了,在这反复挣扎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失败和挫折呢?有这样一句话:蜘蛛不会因为一次网破而不再吐丝,蛹也不会因为要面对破茧的痛苦而甘于死在茧内。所以,青少年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不要一蹶不振、悲观失望。此时,我们应该像蜘蛛那样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像蛹那样不屈服于困难和失败,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走向成功。

  安徒生如果当时不勇于面对挫折,不为目标而努力奋斗,最终他会写出意义深刻的童话故事吗?会成为举世闻名的童话作家吗?不会的。在面对耳聋、感情等多方面危攻的音乐家贝多芬,他退缩了吗?没有,因为这些挫折和困难,使他变得更加勇敢,更加自信地去寻找人生的音乐。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了世界著名的音乐家。所以,成功是需要我们在失败的时候勇于面对、积极向上、锲而不舍、不畏困苦、笑对失败。这样,成功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如何摆脱失望的心理呢?

  一是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目标对于每个青少年来说都非常重要。然而,确定自己的目标时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客观情况来规划自己的奋斗目标,切记目标不要过高,否则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如的数学成绩很一般,可却期盼在数学竞赛中能拿第一,其结果难免失望。如果外语一窍不通,而却想很快当上外文翻译家,那岂不自寻失望吗?在现实中,如果所做的事情与实际期望的不符合,那就是期望越高,失望就越是沉重。我们在定目标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确定相当的目标,这样就能减少失望的情绪。

  二是要经得起困难和挫折。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事事顺心的事,也没有一个人在一生只有幸运而没有困难。而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在历经艰难、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在一次次的失败中爬起来的,他们会在每次失望中重新树立自己的信心和动力。就像爱迪生一样,在研制灯泡的试验中经历了一万次失败才取得了成功。倘若当时爱迪生知难而退,那么,他就不可能是发明电灯的创造者了。这说明,要克服失望的情绪就必须要经得起挫折和困难的考验。

  三是正确地接受批评。青少年受到批评时,不要为此感到失望、不平和愤怒。此时,应该吸取教训,把所有的精力用来研制一项明确的计划,用来平息批评并重新起步。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彼此的抱怨上,应该积极向上,为自己的下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

  四是要时刻充满希望。学习、生活、创业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有些青少年的失望,恰恰是把所有希望都割断了。如果我们把读书和学习看成一个循序渐进、连续奋斗的过程时,那么,对成功和失败的看法也就截然不同了。所以,青少年要时刻充满希望,把握以后的每次机会,摆脱失败,走向成功。

  五是正确对待失望。青少年要认清在人生的道路上失望是不可避免的,不要因此而逃避。其实,期望不只是一个点,它还具有线和面。这样的好处是一旦遇到难随人愿的情况时,我们就有思想准备放弃原来的想法,追求新的目标。比如去剧场听音乐会,原先以为自己喜爱的歌唱家会参加演出,不料他却因病不能演出,当时可能会感到失望。可是这时如果将期望的目光投向其他歌手时,就会抛弃失望的情绪,慢慢地就会沉浸在音乐的旋律中。内心也会充满喜悦。

在生活中失望多了,人们就会感到有挫折感,觉得事事都不顺利,青少年应当充满希望而不是充满失望。不要因一时的失败和挫折而长吁短叹,不要因路途坎坷而灰心丧气,为要因厄运重生而意志消沉,落泪和沮丧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形象,只有努力拼搏的火花才能摆脱失望、才能燃起希望之光。

 第十二、牵一发而动全身——克服冲动心理

  在生理学上,冲动是指神经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兴奋反应。冲动是最无力的情绪,也是最具破坏性的情绪,也就是说理性弱于情绪的心理现象。冲动是来源于自我保护的一种心理补偿。

  一般青少年的情绪特征是以冲动和暴发为主的,这就叫做边界性格紊乱的心理疾病。青少年常常会遇到很多不称心的事情。例如:学习时受到外界干扰,珍爱的物品被别人损坏或自尊心受到伤害等,这些都容易使其发火。有些青少年与人相处时往往因为一言不合就火冒三丈。在情绪冲动时做出使自己后悔不已的事情来。所以,经常发火对人对己都是不利的。因此,青少年们应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控制自己冲动的情绪。

  冲动心理,酿成大错

  有关专家说“冲动的行为对于青少年来说总是有特殊的意义,”青少年时期迈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情绪和感情都极不稳定。因为不善于控制情绪,因此,而深受其害。比如,有时因不值得一提的小事而极度悲伤或大发脾气,有时因为成绩不理想而沮丧。还有的青少年们常常被悲观、忧郁、孤独、紧张等不良情绪所困扰,导致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甚至有的青少年因为成绩不好或学习压力重,就跳楼自杀。由此可见,自身的情绪控制非常重要。

  实践证明,调节自己的情绪最好的办法是先把认为恼火的事搁在一边。等你冷静下来后,再去处理它们。其实,一个人的情商高低,是体现在自身情绪控制的成败上。发脾气是值得赞扬的,如果你能把握住在适当的场合理智地发脾气,那也是非常明智的做法。因此,控制情绪不只是简单的抑制,而是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中进取的。

  (案例:某中学初二学生小可,今年16岁,他在家中是独生子,长这么大以来他一直是家长眼中的乖孩子。最近,小可突然发现自己变得脾气暴躁起来,有时因冲动还与其他同学吵架,事后仔细想想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根本就不必要小题大做。在家里他也经常与父母怄气,有时父母批评他几句,他就暴跳如雷、大动肝火,把父母气得直跺脚,但是也无可奈何。小可为自己的脾气感到很苦恼,他知道自己不对,可是事情一旦发生了,他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过后又十分后悔。有一天,同桌借了小可的一支钢笔,但是因不小心把笔弄坏了,小可很生气,虽然同桌诚恳地向他道歉了,但是小可还是当众把同桌骂了一顿,这一举动严重影响了他们之间的友谊,而且,小可的形象在其他同学眼中也大受损伤。小可为此事内疚了好久,他真的搞不懂自己现在怎么那么的冲动。)上面例中的小可就是因为情绪冲动,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最终造成犯下不可弥补的过错。

  控制冲动,做情感的主人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产生情感冲动,如遇到成功时感到欣喜若狂,遇到打击时过于颓废和哀伤,对待不满的暴躁和愤怒,对待失败时的焦躁不安,这些都是一些情感冲动心理。当然也有些冲动是有益的如对敌的勇敢等。但大多数情况下对人是不利的,它是一个人修养薄弱、情感脆弱的表现。冲动是人类进行心理改造的最基本对象。

  一是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理智和意志来控制情绪,表面上是对自己的自由约束,其实,这种约束却能你获得更多的自由。在遇到强烈的情绪刺激时,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并快速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采取消除冲动情绪的“缓兵之计”,用理智战胜情绪上的困扰,正确评价自己,这不仅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进而使自己远离冲动、鲁莽的局面。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你们如果能够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意味着主宰了自己的命运。

  二是用暗示、转移注意法。如果遇到了使自己生气的事,一般都触动了自己的自尊和利益,此时是很难冷静下来的,所以,如果发现自己的情绪非常激动、难以控制时,可以采取暗示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做自我放松,并鼓励自己克制冲动的情绪。坚信冲动并不能解决问题,要锻炼自制力,学会用转移注意力或暗示的方法来处理问题。

  三是培养沟通的能力。在不生气的时候,去和那些经常受气的人谈谈心。听听彼此间最容易使对方发怒的事情,然后,想一个好的沟通方式,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生气。可以出去散散步来缓和自己的情绪,这样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你就不会继续用毫无意义的怒气来虐待自己了。

   四是让自己冷静下来。在遇到冲突和不顺心的事时,最好不要去逃避问题,要学会掌握一些处理矛盾的方法。可以考虑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明白发生冲突的原因,双方分歧的关键在哪;然后,进行冷静的分析并找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例如:当被别人无聊地讽刺或嘲笑时,如果顿显暴怒,反唇相讥,就会引起双方的强烈争执,最终可能会出现于事无补的后果。此时,如果冷静下来,采取一些有效的对策,如用沉默来抵挡抗议或者指责对方无聊,这样就会有效地抵御或避免冲动的情绪发生。

  五是多参加户外运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运动是有效解决愤怒的方法,特别是户外活动。青少年时期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要主动参加一些消耗体力的户外运动,例如:登山、游泳、跑步或拳击等,使那些不良的情绪得以宣泄。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情绪无法控制时,可以主动做一些户外运动,让冲动的情绪随着运动一起消失。

人应该是理智的奴隶、情感的主人。一个人如果简单地为情感所左右,就等于否认了自身应具有的理智价值。我们对待冲动,一方面要节制自己的奢望,要创造条件满足自己的合理需求;一方面要加强自我修养,自觉地接受社会控制。

    谢谢大家!

 第五部分

第十三、不做物质的奴隶克服享乐心理

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认为,人生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物质享乐。现代的中青少年,绝大部分在家里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在家中享受“四星级”的服务。求享乐、图安逸、摆阔气、高消费的不良风气在青少年中越来越严重。不少青少年认为“享乐主义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认为“艰苦奋斗是上一辈人的事情,与我们这一代人毫不相干。”

他们在行为上的具体表现是:

一是不爱劳动,怕脏怕累,稍干一点体力活就要叫苦不迭;

二是好吃零食,零花钱多,消费高,整天嘴巴里都有东西吃;

三是衣着讲究,相互攀比,穿名牌服装的青少年越来越多。

案例:周女士是一位高级女白领,她在公司管理中驾轻就熟,深孚众望,在业界是颇有名气的女强人,但是,周女士惟独对自己的儿子小超感到无可奈何,力不从心。原来,小超去年上小学5年级了,虽然很聪明,但就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完全是随心所欲地学习,高兴的时候,看一会儿书,不高兴了,就想方设法地偷懒,学习成绩自然是处于下游,让周女士特别烦恼的是超超对此不着急。

对这样一个不争气的孩子,周女士显然非常难过。开始的时候,周女士采用过说服教育的方法,给孩子讲解学习的重要性,塑造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她发现孩子由于年龄太小,许多道理孩子似懂非懂,讲道理的方式收效有限。后来,她从同事那里学会了奖励方法,很快,她给儿子制定了一个“各科成绩奖励条例”,比如,各科成绩达到了多少分就可以获得相应等级的奖励,周女士制定得很认真、具体,具备很强的操作性。同时,周女士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增加奖赏的设置。很快,周女士苦心经营的“妈妈奖学金”取得了出乎预料的成功,小超对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不仅态度变得认真了,而且也更加勤奋了,不再马马虎虎,也不再敷衍老师,学习成绩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仅仅过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周女士发现孩子故态复萌了,又开始对学习三心二意了,周女士于是制定了更加丰厚的奖励办法,但是,孩子的学习情况越来越糟糕,周女士找到我寻求帮助的时候,她的“妈妈奖学金”制度已经“破产”了。

享乐心理,既有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得当,另外就是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影响。

享乐心理的危害

一是造成人们的精神颓废。享乐主义使人们尽情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肉体上的快乐,容易使人们陷入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的状态之中。所以,爱因斯坦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二是造成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巨大浪费。人们用一切手段进行享受,用一切办法刺激自己的感官,必然造成人们的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使本来就已经很紧张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更加紧张。

三是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人们都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就必然各自为己,甚至不惜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人与人的关系是狼。这样整个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极端的享乐心理,甚至是犯罪的苗头。

  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找准孩子的兴趣所在,寓教于乐,是提高孩子学习内在动力的好方法。

分析物质奖励有效,但不能滥用在当今的社会文化环境里,人们对金钱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在有些地方,用钱能买来地位,用钱能买来身份,但是用钱能教育孩子吗?很多家庭都有“父母奖学金”奖励孩子的学习进步。心理学认为,一个人要达到某种要求需要获得某种物质奖励,某些外在的奖励和刺激在一定条件下是有作用的。比如,企业为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就会用高额奖金来作为动力。但是,物质奖励一定不能滥用,仅仅依靠外在因素的刺激,一旦失去吸引力,就不会再有驱动力了。对孩子来说,学习是一个漫长的人生任务,必须从内心深处激发孩子的兴趣,而不是仅仅凭借物质奖励。超超开始为了获得妈妈的奖学金而踏实努力,但当他不再感兴趣的时候,就很自然地“旧病复发”了。一个人的成功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更重要,因为内在的刺激更加持久,也比较强烈。

孩子能够认真而又安静的学习,这是多少家长梦寐以求的事情。建议给孩子营造学习氛围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第一,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让孩子发现学习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学到的知识有很多用处,可以让人们做很多事情;第二,和孩子全面沟通,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把学习知识和他的兴趣爱好融合起来;第三,家长要在家少玩多学习,给孩子营造一个家庭的学习气氛,孩子的模仿能力最强,一个贪玩偷懒的孩子也多多少少投射出家长的生活影子,一个对享乐没有控制力的成年人,要求孩子有自控力是没有多少效果的,比如一位母亲一边看电视剧,一边要求孩子注意力集中写作业,这样的效果就不如你先安静地读一本书、一本杂志,或者专业培训资料,陪孩子写完作业再去看电视,在这些细节之处多注意,就会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真正激发起孩子内在的成功动机。

    当然,我们从来不主张过清教徒、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和正当的生活享受。正当的享受与享乐心理,享乐主义是不同的。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现,从而抵制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蚀。金钱与人生有着密切关系,金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物质保证。但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获得金钱的手段必须是正当的、合法的。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我们青少年要健康成长,必须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第十四、孤芳自赏,有害无益——克服自负心理

  自负是过于自信或过高地评估自己的能力,是一种不切实际自高自大的心理表现,这种现象往往会使人言谈举止狂傲自私,瞧不起人。自负必须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通常,脱离实际的自负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青少年有自负心理就是一种严重缺乏自知之明的心理缺陷。

  生活中,有些青少年朋友们常常会因为自负而不能和朋友们友好相处,有这种心理的青少年也总是有着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不良表现;不尊敬长辈、对大人们傲慢无礼;还有的青少年朋友因为自负不爱与别人说话,不回答别人问的问题。这种不正常的心理表现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自负心理——人的一大恶习

  有自负心理的人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自视过高,总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总是把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与人交往时,你们习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即使明知自己错误,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接受别人的观点;任何事情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来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但却要求别人都能为他服务;对别人的成绩非常嫉妒,对别人的失败幸灾乐祸,不向别人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在别人获得成功时,会用“酸葡萄心理”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案例:小杨是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人长得漂亮,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能歌善舞,素质发展非常全面。在学校是个受欢迎的学生,学校领导看着喜欢,班主任老师更是视为心腹骨干,回到家里,爸爸妈妈又把她捧为掌上明珠,爱宠有加。有个这样能干的学生,做为班主任当然十分高兴,一直都很重用她,凡事都让她管,渐渐地她越来越自命不凡,和同学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了。学期开学要重新成立班委会,班主任征求她的意见,她说这个“太笨”,那个“不会说话”,不是摇头就是撇嘴,意思十分露骨:全班除了她没人能当班干部了!也许正是她的这种态度,引起了同学们的不满,班干部竞选时,她以11票之差落选了,当时,她就急哭了,中午拒绝吃饭表示对竞选的不满。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富兰克林曾说过:“自负是一个人要除掉的恶习。”可见,自负对人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一般有自负心理的青少年大多数是表现在独生子女或是家庭条件较好的你们身上。自负不但会给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影响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及心理健康。

  产生自负的原因如下:

  一是不良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产生自负心理的第一根源。青少年朋友们在成长过程中,还没有很高的自我评价能力,通常的自我评价来自于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家庭则是自我评价的第一参考。而多数父母给予你们的都是片面的溺爱、夸奖、表扬,而非全面的夸奖与批评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觉得自己是“最了不起的”,“我是最棒的,别人都要听我的”。

  二是没有经历过挫折。现在大多青少年朋友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生活中,从来没有遇到过挫折,在学校又因为成绩突出,经常受老师的表扬,这就很容易使青少年养成自傲和自负的个性。

  三是对自己片面的认识。有自负心理的往往掩盖自己的缺点,夸大自己的优点。事实证明,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往往容易产生自负的个性。

  克服自负心理,刻不容缓

  自负往往会导致自满,会使人丧失进取心,增强虚荣心。它会阻碍青少年前进的脚步。那么,如何克服自负心理呢?

  一是要善于接受批评。有自负心理的青少年朋友是最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意见了,有自负心理的可以在做事时可以征求一下其他人的意见和看法,这样通过别人的友好提醒。很快就会改变过去固执已见、惟我独尊的心理。

  二是谦虚是良好的传统美德。有自负心理的青少年要用一颗谦虚的心与别人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个人自觉成长的开始。古人云:“谦受益,满招损。”可以有豪气万丈,但绝不能半分有自负心理。就算你有超人的才识,也要虚怀若谷。

  三是增强自我认识。青少年要全面的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要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相比较。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如别人的地方。所以,青少年要正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尽快走出自负心理。

  四是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有自负心理的青少年一般都是目空一切,总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这是自恋的表现,对身心健康极不利。要想彻底地克服这种不好的心理,必须要做到心中有他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尊老爱幼,善待身边的每个人,还要取他人所长补自己之短,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努力克服自负。

青少年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负,既要看到自己的过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辉煌的过去可能标志着过去是个英雄,但它并不代表着现在,更不预示着将来。

 第十五、学习独立思考克服盲从心理

即盲目崇拜,盲目跟随。所谓盲从心理,是指屈服于社会的压力和舆论,在认识和行为上盲目地趋向于别人的期望,单纯地追求跟别人保持一致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这种“顺从”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有别于服从领导、佩服别人、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和意见等。这种心理目前在青少年青少年中较为普遍。他们整天耗费大量精力,热衷于收集这些“崇拜偶像”的各种信息,并刻意模仿,从穿着打扮,到言谈举止,唯明星是从,不管得体与否,一概“东施效颦”。还有的不管自己是不是这块料,一味盲目地试图从文艺、体育方面寻求出路,找突破口,今天学唱歌,明天学书法,后天又学绘画,忙忙碌碌。这些人不切合实际、一味地盲目追求,本末倒置,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得不偿失,既影响了学业,又耽误了前程。行为模仿是可以的,我们称社会学习理论。

    从众型思维枷锁有常见的几种情况:

第一,屈服于群体的压力,不这样做不行。

第二,从众的习惯。

第三,“跟着大家走,没错”,从众有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宿感。

第四,与众不同,会被“枪打出头鸟”;走自己的路,别人会认为这个人太狂。

第五,众口铄金,积非成是。

    存有盲从心理者一般有以下特点:

一是深感自己渺小可怜、软弱无助。

二是遇事没有主见,一筹莫展,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

三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高明,让别人为自己作重要决定,依赖性较强。

四是有时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为讨好他人甘愿做自己不愿做的事。

五是常被别人的眼光和看法左右,不能正确、公正、客观和全面地评价自己。一味顺从别人的意见,常会为别人一句赞赏的话高兴万分,也常为别人一句不注意的批评而闷闷不乐。

    谈到盲从心理的危害,轻则影响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重则使人走向邪路,在不知不觉中违法犯罪。(案例:某劳教所一个青少年,被破获了一个多次盗窃抢劫的犯罪团伙,当询问一名从犯为什么抢劫时,他竟回答:大家整天在一起相处,别人去偷去抢、自己不干也不好意思。他还说,"老大"让干的事不能不干。就这样,盲从心理使他把自己送进了监狱。)盲从心理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它容易混淆是非,破坏个人判断力,泯灭个体的创造力,甚至极易助长歪风邪气以及诱发集体犯规等。

盲从心理,是青少年心理发育过程中的一种不成熟的表现,是大多数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某种必然冲动,有些则是家长的不切实际、盲目支持和怂恿所造成的。

对盲从心理不能等闲视之,必须努力加以克服。

一是要树立自信心。科学研究表明,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才,也只不过使用了大脑潜能的十分之一。可见,人人都可以有很优秀的表现,只须自信;有了自信心,就会有希望。因此,要注意克服事事依赖他人的习惯、充分相信自己,面对困难敢说:我能行。只要认定目标,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二是做事要有主见、有原则。遇事要辨析是非、分清良莠。不要人云亦云,以别人的好恶作为自己待人处事的标准。更不能凭哥们儿义气行事,为了某种个人感情做违背原则的事情。

三是慎重择友。俗话说:交上一个好朋友,等于多了一个好老师。反过来说,结交不正派的人,就等于向邪恶靠近了一步。在择友时克服盲从心理,才能多结识有才华、有胆识、品质好、乐于助人的人,大家互相学习,互相沟通,互相帮助,携手共进。

    四是要提高认识水平。认识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学习。通过学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使自己能在外界错误的干扰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五是要学会独立思考。凡事多想几个为什么、对不对,不要让自己的脑子成了别人的跑马场,导致迷迷糊糊随大流。对经过自己独立思考、比较成熟的见解要敢于坚持,自觉抵制错误思想和言行的诱惑及压力,相信自己能够处理自己所遇到的各种事情。

    六是要防止决策失误。为了不在人生紧要处栽跟头,必须有自己的观点和原则性,对错误的东西要敢于批评和制止,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盲目从众酿败事,在决策中可以说屡见不鲜。比如讨论开发某种新产品时,有100%的人举双手赞成。可当这种新产品开发出来之后,常常是供大于求的滞销产品。这几乎成了屡战屡败的一个规律。日本企业家堤义明先生说:“董事会全体成员赞成时最危险,这是我父亲的遗训。而我确认,只有董事会全体成员都反对时,才是正确的。”他的话讲得虽然有点绝对,但是对防止决策中的盲从现象却很有警示作用。全体赞成之时,很可能是决策失误之日。

    谢谢大家!

   第六部分

第十六、经风雨、见世面克服脆弱心理

脆弱心理就是意志力差。

温室的花朵经受不住暴风雨的打击。许多中青少年从小一帆风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不知愁滋味,缺乏生活的磨炼,心理脆弱,心理承受力差。在学校里,教师一句善意的批评,就感到委屈,痛苦;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感到失意,失去信心;没有被评上先进,就恨老师、恨同学;在家做错了事,父母责备几句,就离家出走。更有甚者,遇到挫折,就寻短见。这都给家庭、学校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所谓脆弱心理,表现为心理承受能力差,难以承受挫折,生活和学习中稍有不顺,就会陷入消极心境中,甚至以极端方式对待,属于不健康心理的一种表现。也是一个玻璃娃娃。

(案例:一个四年级的男孩,上课时与同学传纸条,老师发现后,批评了他。因为一段时间内他的纪律观念一直不够强,因此,老师通知了家长,希望家长配合教育。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孩子竟然认为自己受到了极大的挫折,选择了自杀。这位男同学对挫折反应如此强烈,采取的行动如此过激,说明其承受挫折的能力太弱,即心理脆弱。)

    青少年心理脆弱的特点:一是脆弱心理的普遍性和经常性;二是脆弱心理的典型性。98%的青少年都盼望自己茁壮成长,成为一名“有用人才”,但前怕狼后怕虎的占32%;三是脆弱心理的两重性;四是脆弱心理表现的多样性。厌学、消沉、顶牛、发泄、出走、烦躁。

     青少年的脆弱心理还具有隐蔽性、突发性、交织性等特点,这是因为其人格较为独立,内心较为隐蔽,自控力较差之缘故,他们一旦陷入这个怪圈,学习成绩就会更差品行更坏,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青少年脆弱心理形成的原因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教不会的青少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过度期望,违背客观规律。许多青少年家长由于“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传统理念作祟,往往对于子女的能力状况缺乏细致的分析和思考,对子女目标的拟订不尊重客观事实,希望值过大,使他们在父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意识潜移下,容不得丝毫事物,一旦有个闪失,则情绪失落,一蹶不振。

二是宽容呵护,缺乏严格要求。一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其子女一味地宽容呵护,使其过早的走上了父母为他铺好的“红地毯”,常常使他们往往表现浮躁,习惯于以自己的意志去凌驾别人,失衡现象比较明显,当自己的意志左右不了别人的行动的时候,就失落和消沉,或者借故发泄,不仅影响了自己,也影响了别人。

三是生长规律,不能正确引导。学生阶段正处于比较旺盛的青春期时期,人体的各个部分发育迅速,一些器官和系统(人的大脑和心脏)的发育超出了青少年自身的认知水准于心理承受能力,由此便会产生一系列的脆弱性心理反应,从心理角度来说,一旦疏导不力,将会由正常的生理心理转折期滋变味一种“危险期”,从而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四是“严即为爱”,陈旧教育理念。学生时代是自主意识逐步增强的关键时期,对于客观事物,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思维方式,所以教育引导极为重要,但我们有些教育工作者一味奉行“严即为爱”的传统观念,对青少年谈心不足,疏导不够,在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不顾青少年心理上产生的诸多脆弱性心理感应,只是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人,孰不知“物极必反”。因此,我们应走出“严即是爱”的误区,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综合素质,逐步完善自己,从而诱导青少年得以健康发展。

五是心理创伤,没有释放环境。青少年往往总是缺少宣泄和心理释放的环境条件,他们渴望理解,渴望和老师说说悄悄话,谈谈心理感受,但我们教育工作者恰恰忽视了者一点,常常是凭自己的意愿来左右青少年的行动,对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成熟化,缺乏调节和疏导,没有为他们创造一个心理释放的环境。他们有气、有话、有意见只能憋在心里,当超过一定限度时,“怨气”就自然地爆发出来,出现不可预测的后果,最终导致青少年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创伤。

青少年脆弱心理应采取的对策

    一是强化自主教育,培养心理的独立性。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多数,家庭娇生惯养,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因袭,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为青少年创造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极力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巧妙地激发青少年积极表现自我的机会,使每个青少年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并积极采纳青少年提出的建设性建议,付诸于管理,让青少年看到成效,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内部潜力,坚定“我能行”信念,独立的从事工作。

二是强化志向教育,培养心理的进取心。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年代,老师就要充分利用课堂提问、操作实践、文体活动、技能训练等途径,从中发现青少年的闪光点,激发他们内心奋发进取的火花,争做学习和集体生活中的拔尖人物,以倍受同学们和老师们的青睐,使其领略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三是强化乐观教育,培养心理的开放性。学校、班级、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是开放的大系统,集体是众多人员的组成,我作为青少年集体中的一个成员,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交往,加强交流和沟通,并以此吸取一切有益的知识、信息、精神营养,使自己健康的成长,这样的心理才是健康的。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通过个别教育,使青少年本人走出心理封闭的误区,以自己平衡的心态,积极的投入到集体的怀抱,共同感受集体的温暖。

四是强化协作教育,培养心理的和谐性。俗话说的好“人多力量大”,一个自然人,作为整个生物界的一小分子,只有与自己的外部世界协调统一,积极合作,才会使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自己所处的环境更加优美。因此,我们应该积极的创造一优美、和谐、文明的的合作话拧,让他们在步自觉中提高合作意识,培养其心理的和谐性。

五是强化挫折教育,培养青少年心理的抗压性。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在现实生活中,万事并非如意,心想不一定事成。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从心理上和生活上加以引导,让他们认识到挫折是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基础上,通过故事会、报告会、学习名人、伟人对待挫折的态度,来提高他们对挫折的认识,敢于正视挫折,同时结合“磨难教育”,让他们在一次次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增强抗挫信心,坦然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失败与坎坷,从而实现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这里我专门强调青少年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这是因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挫折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的逆商。

    挫折教育的作用:

一是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二是挫折教育能打击学生的骄傲情绪;三是挫折教育能够使学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挫折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挫折教育的方法:一是向学生贯彻遭受挫折的思想;二是人为地制造挫折。

对待挫折的正确方法:一是正视挫折;二是克服挫折;三是避开挫折;四是从挫折中学到知识,吃一堑,长一智

注意事项:1、不要给孩子设置无端的挫折;尤其不是随便否定孩子这个人。就事论事,在解决方法上多下功夫2、当孩子自愿挑战而遇到挫折时,家长更多要从方法上给孩子以点到为止的启发和指导,尽可能让孩子自己来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这样才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感及父母的关怀。3、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这时,家长不要嫌孩子拖拉时间而包办下来,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后,引导孩子去总结自己的成功之处在哪里,下一次再面对挑战或挫折时,孩子就会主动积极地去面对。4、控制好奖励。不要孩子取得一点点进步,就给予过多的什么物质奖励和过分的赞美之词,让孩子有机会更多些去享受成功后的心灵奖励。过多的物质奖励,将会扭曲孩子的成功体验,甚至为了物质奖励而努力,这我们就大错而特错了。

挫折教育中家长易犯的两个错误:错误一:家长不帮孩子总结败因。错误二:家长把想法强加给孩子。

 第十八、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克服浮躁心理

  在青少年们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力量使自己茫然不安,让青少年无法宁静,这种力量叫浮躁。浮躁就是心浮气躁,是成功、幸福和快乐最大的敌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浮躁不仅是人生最大的敌人,而且还是各种心理疾病的根源,它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已渗透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可以这样说,青少年的青春是同浮躁斗争的青春。(案例:一个家长这样说她的孩子,我的孩子什么事情都想做,而且都想在短时间内做好,没有耐心,没有恒心,结果往往不得不半途而废,不了了之。我觉得这是浮躁心理在作怪,请问如何才能够帮助孩子克服浮躁的心理?

  浮躁是指轻浮、做事没有恒心、见异思迁、心绪不宁总想不劳而获,浮躁是一种病态心理表现,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期,这是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个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同时也面临着多种危机。

  浮躁——一种心理通病

  浮躁是一种情绪表现,更是一种不可取代的生活态度。自古以来,中国的历史文化一直教人们为人处世要沉稳、含蓄,心平气和、不急不躁。浮躁现在已成为一些青少年们的心理通病之一,青少年对前途盲目,对做任何事缺乏思考和计划;学习时心神不定、缺乏主动、恒心及毅力;比如,有的青少年朋友看到歌星能挣大钱,就盲目地想当歌星;看到著名的作家,又想当作家,就这样整天浮想联翩,但又不愿付出行动。还有的青少年朋友爱好转换太快,不管做什么事都忽冷忽热的,今天学弹琴,明天学古筝,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一事无成。

  在茂密的树林里,有两只小鸟,一只叫麻雀、一只叫啄木鸟。它们俩在树林里寻找食物。麻雀站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它从这棵树上飞到那棵树上,东瞅瞅、西看看,一条虫子也没有找到,饿的在树上直发慌。而聪明的啄木鸟默默无言地跟在喜鹊的后面,一旦发现树有病了,就停下来专心致志地寻找,直到找到虫子为止。

  最后,麻雀因为浮躁饿了肚皮,啄木鸟因为认真、专一有了收获。

  现有好多青少年朋友们像麻雀那样,好急功近利,最终却一无所获。

  产生浮躁心理的原因如下:

  1.由于家庭环境产生的原因。在社会不断更新的现代社会里,很多父母都处于矛盾甚至无法适应状态。于是,就表现出心神不定、急功近利等急躁的心态,这种不良心理往往直接影响到子女们的身心健康。

  2.青少年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在班级激烈竞争的氛围中,心中定的目标不是太明确。于是就容易出现心神不宁、迫不及待、烦躁不安。

  3.遗传基因的原故。有关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性格好强而头脑不灵活的青少年容易产生急躁、沉不住气,做事好冲动,注意力不集中。

  4.从自己的自身表现来看。一般攀比心理也是产生浮躁心理的直接原因。有句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在心理上经常和别人同学攀比,造成对学习环境不适应,对自己现有的状态不满足,于是浮躁的心理就油然而生。

  5.有时青少年却忽视了对自己灌输文化知识,自身的道德品质及意志的培养,因而造成你们在学习的过程怕苦怕累,做事急于求成,缺乏应有的恒心与意志。

  战胜浮躁,走向成功的阶梯

  历史上著名音乐家傅聪曾在英国留学时,有一段时间感到莫名的烦躁,始终静不下心来学习。他的父亲得知情况后,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要经得住外界花花绿绿的诱惑,要沉下心来,坐得住冷板凳,才能保证心灵的畅通无阻,才能让知识记在内心,印在脑海。”

  如今,青少年浮躁心理是一种情绪冲动和盲目相交的心理病态,这种现象与艰苦学习、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刚好相反的。青少年有浮躁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表现,这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性。它不仅会使青少年失去对自我的明确定位,还容易让青少年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因为它可能导致青少年为了侥幸成功而挺而走险,最终,掉进犯罪的深渊。因此,对此表现必须给予及时的克服。

  1.青少年在攀比时一定要做知己知彼。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就是人们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然而比较要到“知己知彼”,只有“知己知彼”了才能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短处。

  2.青少年朋友们要以“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为目的,这是为今后的革新求变打基础的。

  3.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当心情不好或为学习而烦躁时,可以放一曲优美、舒缓的音乐,来减轻心理上的负担,等心情平静下来了,可以全身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就会心无杂念、专注学习,慢慢地浮躁的心理自然就会消失。

  4.当青少年遇事时要善于思考。考虑问题时要从现实情况出以,最好不要跟着感觉走,目标要切合实际,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有坚强的意志,从而走向成功的阶梯。

付出努力不一定就会收获结果,关键是过程。总之一句话,人无贪心就不会浮躁,塌实的走过一生,不要总羡慕那些所谓比自己成功的人,不要拾起芝麻丢了西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篇)
“一句责骂”竟逼疯14岁男孩,孩子的“心理健康”你在乎过吗?
中学生心理偏差的种种表现及教育应对
你不可不知的80个心理定律
“调节心理 把握人生”
高中生因小挫折轻生 怎样守护花季生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