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特色蔬菜--紫背天葵
百科名片
 天葵秋海棠
俗名紫背天葵的植物有多种。一种学名天葵秋海棠,拉丁名Begonia fimbristipula,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属的多年生无茎草本植物,为中国的特有物种。生长于长江以南海拔700米至1,120米的地区。常见的作为特菜的紫背天葵学名叫紫背菜,为菊科三七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拉丁名Gynura bicolor DC.,因嫩茎叶富含钙、铁等,营养价值较高,又有止血抗病毒等药用价值,故有较长的作为蔬菜栽培的历史。毛茛科多年生草本天葵,拉丁名Semiaquilegia adoxoides (DC.) Makino。
查看精彩图册
中文名称:紫背天葵
外文名称:Gynura Bicolor
别称:天葵秋海棠、散血子、龙虎叶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菫菜目
科:秋海棠科
属:秋海棠属
拉丁学名:Begonia fimbristipula Hance
秋海棠科天葵秋海棠
概述 中文学名天葵秋海棠
拉丁学名Begonia fimbristipulata Hance
科中文名秋海棠科
科拉丁名Begoniaceae.
属中文名秋海棠属
俗名别名紫背天葵
形态特征多年生小草本,高4-12厘米。块茎肉质,球形,无茎。基生叶通常1片;柄纤细,长2-6厘米,有长粗毛;叶片卵状心形,长2.5-7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近对称,边缘有不规则的尖锯齿,基出7-9条脉,两面有伏生粗毛,下面紫色。夏季开粉红色花,花单性同株,2-4朵花组成聚伞状花天酒地序,总花梗纤细,长超过叶片;雄花被片4,雄蕊多数;雌花被片3,子房下位,花柱3。蒴果三角形,有3翅,1翅特大,其他2翅条形。[1]
生境生于山坡、沟谷湿润的石壁上。
形态特征
 天葵秋海棠[2]
多年生无茎草本 。根状茎球状,直径7-8毫米,具多数纤维状之根。叶均基生,具长柄;叶片两侧略不相等,轮廓宽卵形,长6-13厘米,宽4.8-8.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状急尖,基部略偏斜,心形至深心形,边缘有大小不等三角形重锯齿,有时呈缺刻状,齿尖有长可达0.8毫米的芒,上面散生短毛,下面淡绿色,沿脉被毛,但沿主脉的毛较长,常有不明显白色小斑点,掌状7 (-8)条脉,叶柄长4-11.5厘米,被卷曲长毛;托叶小,卵状披针形,长5-7毫米,宽2-4毫米,先端急尖,顶端带刺芒,边撕裂状。花葶高6-18厘米,无毛;花粉红色,数朵,2-3回二歧聚伞状花序,首次分枝长2.5-4厘米,二次分枝长7-13毫米,通常均无毛或近于无毛;下部苞片早落,小苞片膜质,长圆形,长3-4毫米,宽1.5-2.5毫米,先端钝或急尖,无毛;雄花:花梗长1.5-2厘米,无毛;花被片4,红色,外面2枚宽卵形,长11-13毫米,宽9-10毫米,先端钝至圆,外面无毛,内面2枚倒卵长圆形,长11-12.5毫米,宽4-5毫米,先端圆,基部楔形;雄蕊多数,花丝长1-1.3毫米,花药长圆形或倒卵长圆形,长约1毫米,先端微凹或钝;雌花:花梗长1-1.5厘米,无毛,花被片3,外面2枚宽卵形至近圆形,长6-11毫米,近等宽,内面的倒卵形,长6.5-9.2毫米,宽3-4.2毫米,基部楔形,子房长圆形,长5-6毫米,直径3-4毫米,无毛,3室,每室胎座具2裂片,具不等3翅;花柱3,长2.8-3毫米,近离生或1/2,无毛,柱头增厚,外向扭曲呈环状。蒴果下垂,果梗长约1.5-2毫米,无毛,轮廓倒卵长圆形,长约1.1毫米,直径7-8毫米,无毛,具有不等3翅,大的翅近舌状,长1.1-1.4厘米,宽约1厘米,上方的边平,下方的边弧形,其余2翅窄,长约3毫米,上方的边平,下方的边斜;种子极多数,小,淡褐色,光滑。花期5月,果期6月开始。[3]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西、广东、海南和香港。[3]
生长习性
生于山地山顶疏林下石上、悬崖石缝中、山顶林下潮湿岩石上和山坡林下,海拔700-1120米。[3]
经济价值
全草入药,有解毒、止咳、活血、消肿之效。
特菜紫背天葵
概述
为提高紫背菜的知名度商家使用了名贵药材 紫背天葵的名字作为宣传,并叫做特菜紫背天葵
中文学名紫背菜
拉丁学名Gynura bicolor (Roxb.) DC.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属中文名土三七属
俗名别名红凤菜 、红番苋、红毛蕃、红背菜红菜叶下红、红玉菜、血皮菜、血匹菜、当归菜、观音菜木耳菜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全株带肉质。根粗壮。茎直立,高0.5-1米,多分枝,带紫色,有细棱,嫩茎被微毛,后变无毛。叶互生,茎下部叶有柄,上部叶无柄;叶片椭圆形或卵形,长6-10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下延,边缘有粗锯齿,有时下部具1对浅裂片,上面绿色,被微毛,下面红紫色,无毛。10-12月开花,头状花序直径0.5-2厘米,在茎顶作伞房状疏散排列;花序梗远高出于茎顶;总苞筒状,总苞片草质,2层,外层近条形,小苞片状,长仅为内层的1/3-1/2,内层条形,边缘膜质;花黄色,全为两性管状花;花药基部钝,先端有附片;花柱分枝,具长钻形有毛的附器。瘦果矩圆形,扁,有纵线条,被微毛;冠毛白色,绢毛状。[4]
生境生于平原及低山区阴湿处,或家种于园圃。
地理分布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
繁殖方式用枝条扦插繁殖极易成活
生长习性
紫背天葵(图3)
1、温度:喜温暖潮湿,生长适宜温度20-25℃,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5℃。适宜根状茎萌发的日均气温为8-22℃,嫩茎生长最适宜温度为日平均20-28℃。30℃以上其茎秆木质化速度加快,30℃以上或8℃以下生长缓慢。茎、根可露地越冬,只要温度适宜,可周年生长,无明显休眠期。秋季开花至翌年春季。
2、湿度:全年降水量1300-2100毫米的地区均可生长。其根部耐旱,在夏季高温干旱条件下不易死亡。
3、光照:喜强光照,若光照不足则生长细弱,全年日照时数需1700-2000小时。在半阴处也可开花。8月下旬花芽分化,9月上旬抽薹,9月下旬开花到翌年3月份。
4、土壤:对土壤要求不严,黄壤、沙壤、红壤均可种植。适宜pH值为5.5-6.5。[5]
栽培技术
 紫背天葵(图4)[6]
1、育苗: 紫背天葵的茎节部易生不定根,目前多采用扦插繁殖育苗。春季从健壮的母株上剪取6厘米-8厘米的顶芽,若顶芽很长,可再剪成1段 2段,每段带3节 5节叶片,摘去枝条基部1叶-2叶,插于苗床上,苗床可用土壤,或细沙加草灰,也可扦插在水槽中。扦插株距为6厘米-10厘为,枝条入土约2/3,浇透水,盖上塑料薄膜保温保湿(保持20℃),经常浇水,经10-15天成活,而后即可带土移植。在无霜冻的地方,周年可以繁殖,在北方应在保护地内育苗。 
食用蔬菜“紫背天葵”实为菊科红凤菜
2、定植: 应选择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良好的壤土,土壤为微酸性。每平方米施4.5公斤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深翻,耙平,做成 平畦。
3、田间管理: 灌溉的原则是土壤见干见湿,雨季注意排水防涝,在开始采收后,每采收1次追肥1次。每平方米施腐熟的人粪尿1.5公斤,或尿素15克 22克。
4、采收: 摘取嫩稍长15厘米,先端具5个-6个叶片每一次采收时,在茎基部留2节-3节叶片,使新发生的嫩茎略呈匍匐状,约半月后,又可进行第二次采收。从第二次采收起茎的基部只留一节,这样可控制植株的高度和株形。南方地区周年均可收获,北方地区温室生产可周年采收,8月-9月为采收旺季。5、母株的保存 初霜前,在田间选择健壮的植株,截取顶芽,扦插在保护地内,留作母株来年使用。保护地内的温度应控制在5℃以上。[7]
紫背菜经济价值
一、营养成分
紫背天葵(图5)
紫背天葵是一种很好的集营养保健价值与特殊风味为一体的高档蔬菜。每100g叶片中含水分92.79g、粗脂肪0.18g、粗蛋白2.11g、粗纤维0.94g、维生素A5644国际单位、维生素B1 0.01mg、维生素B2 0.13mg、维生素C0.78mg、钾136.41mg、钙89.66mg、铁1.61mg、磷18.73mg、烟酸0.59mg。鲜嫩茎叶和嫩梢的维生素C含量较高,还含有黄酮苷等。据测定,每100g干物质中含钙1.4--3.0g、磷0.17--0.39g、铜1.34--2.52mg、铁20.97mg、锌2.60--7.22mg、锰0.47--14.87mg。[5]
二、保健作用
紫背天葵(图6)
紫背天 葵属于药膳同用植物,既可入药,又是一种很好的营养保健品。富含造血功能的铁素、维生素A原、黄酮类化合物及酶化剂锰元素,具有活血止血、解毒消肿等功效,对儿童和老人具有较好的保健功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紫背天葵中富含黄酮苷成分,可以延长维生素C的作用,减少血管紫癜。紫背天葵可提高抗寄生虫和抗病毒的能力,对肿瘤有一定防效。还具有治疗咳血、血崩、痛经、支气管炎、盆腔炎及缺铁性贫血等病症的功效,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更是把紫背天葵作为一种补血的良药,是产后妇女食用的主要蔬菜之一。 [8]
紫背天葵的食疗保健作用有以下两个方面:
(1)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治疗某些疾病。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锌、锰、维生素E、黄酮类物质等成分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铁、铜等对治疗一些血液病(如营养型贫血)有很好的疗效。
紫背天葵(图7)
(2)生理活性物质有清除自由基和抵抗衰老的作用。按照自由基衰老学说,抗氧化作用减弱或不能及时清除自由基是人体衰老的一个主要原因。人体内清除自由基的防御体系主要有两套:一是酶防御体系,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等;二是非酶防御体系,如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黄酮类物质等。紫背天葵含有维生素C,而铁、铜、镁等微量元素又是上述酶的辅基,因此,必然会进行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9]紫背天葵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经常食用可均衡营养。可凉拌、做汤,也可素炒、荤炒,柔嫩滑爽,风味别具一格。在当代,人们常将紫背天葵泡酒、泡水做成药酒或保健茶饮用,具消暑散热、清心润肺的功效。紫背天葵泡水后呈淡紫红色,味微酸带甘甜,郭沫若赞之曰“客来不用茶和酒,紫背天葵酌满情”。[5]
三、开发利用
 毛茛科天葵为有毒植物(图8)
保健品开发,一是将紫背天葵作为原料之一添加到传统食品或饮料中,经过简单配 伍、浸制等手段加工成传统食品或饮品,如糕点、风味雪糕、醋、酒、茶等。二是紫背天葵经压榨取得汁液,制成蔬菜汁。其工艺流程为紫背天葵--→去杂洗净--→轧碎--→浸提--→过滤--→滤液--→浓缩--→浓缩汁。经常饮用蔬菜汁,可增强儿童记忆力,补充儿童厌菜的不足。老年人饮用可防止思维衰退,增强抵抗力,缓解肾、胆等方面的老年疾病。三是结合现代食品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来生产系列保健(饮)品,如用紫背天葵配上山药、山楂、枸杞子、银耳等,经过蒸煮、打浆、酶处理、均质等工艺流程加工制成营养液饮料,可起到补肾壮阳、健体强身的作用。 [10]高效生理活性成分的提取纯化 利用现代生物工程原理与技术,将紫背天葵中的生理活性成分提取出来,作为添加剂,用于各种药品和食品中,以充分提高其利用价值。[5]
四、推荐菜肴
紫背天葵拌香干
原料:紫背天葵200克,豆腐干150克,蒜、花椒、干辣椒、盐、鸡精、糖、油、醋、香油各适量。
做法:将紫背天葵洗净,切成段,撒少许盐腌制片刻备用;炒锅里放入少许油,待油热后,把花椒、干辣椒倒入油锅里炒香,把炸好的油料倒入一个小碗中冷却备用;豆腐干切薄片,放入炒锅里稍微煸炒一下,盛盘冷却备用;大蒜捣成蒜蓉后,倒入油料里,加入盐、糖、醋、鸡精、香油调匀制成混合调料;把冷却的豆腐干先倒入混合好的调料里,腌制20分钟左右(中途最好翻一翻,这样入味更均匀);最后把腌制好的紫背天葵滗去水分,倒入调料里与豆腐干一起搅拌均匀,一道美味的凉拌菜就做好了。[11]
紫背菜药用价值
药用功效
 紫背天葵(图9)
中国医学认为紫背天葵味甘,微酸,性凉。具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散瘀消肿、生津止渴之功效,治外感高热、中暑发烧,热咳嗽,伤风声嘶,痈肿疮毒,跌打肿痛等症。紫背菜矿质营养较为丰富,微量元素的钙、锰、铁、锌、等营养成分含量较高,特别是紫背菜含有黄酮甙成分,在紫色的菊科植物的叶子生长早期,其含量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递减。据文献记述,黄酮类对恶性生长细胞有中度抗效,有延长抗坏血酸作用和抗寄生虫、抗病毒作用。另掘《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述,紫背菜有治咳血、血崩支气管炎盆腔炎、中暑、阿米巴痢疾和外用创伤止血等功效。
紫背天葵属于药食同源植物,既可入药,又是一种很好的营养保健品。富含造血功能的铁素、维生素A原、黄酮类化合物及化剂锰元素,具有活血止血、解毒消肿等功效,对儿童和老人具有较好的保健功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紫背天葵中富含黄酮苷成分,可以延长维生素C的作用,减少血管紫癜。紫背天葵可提高抗寄生虫和抗病毒的能力,对肿瘤有一定防效。还具有治疗咳血、血崩、痛经、支气管炎、盆腔炎及缺铁性贫血等病症的功效,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更是把紫背天葵作为一种补血的良药,是产后妇女食用的主要蔬菜之一。
药材鉴别
 紫背天葵(图10)
性状鉴别:埠根呈不规则短柱状、纺锤状或块状,略弯曲,有的有2-3短分叉,长1-3cm,直径0.5-1cm。表同暗褐色至灰黑色,具不规则的皱纹及须根或须根痕;顶端常有茎叶残基,外被数层黄褐色鞘状鳞片;中部通常较膨大。质较软,易折断,断面皮部类白色,木部黄白色或黄棕色,略显放射状纹理。气微,吵甘、微苦辛。 以个大,断面皮部色白者为佳。
显微临别:块根横切面:木栓层为多列细胞,含棕色物。皮层较窄。韧皮部较宽广,射线宽,筛管群明显。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至20余列细胞,导管束呈放射状排列,导管直径约至40μm,中央部位导管稀疏散在。有的中央为薄壁细胞。[12]
理化鉴别:
(1)本品断面置紫外光灯下(365nm)观察,显黄白色荧光,加酸或加后荧光不明显。
(2)取本品粉末1g,以70%乙醇10ml加热回流30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盐酸溶液(1-10)5ml使溶液,滤过。滤液分置两支试管中一管中加碘化铋钾试液1-2滴,生成橘红色沉淀;另一管中加硅鸟酸试液1-2滴,生成黄色沉淀。[13]
【中文名称】
红天葵
【别名】 红叶、龙虎叶、夜渡红、红水葵、散血子、一点血、散血丹、一叶红、小羚羊。
【来自何书】 《广西药植名录》
【出处】 为秋海棠科植物紫背天葵的球茎或全株。
【植物形态】 紫背天葵
多年生草本,无地上茎。地下茎球形。基生叶1片,膜质,圆心形或卵状心形,长2.5~7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不规则的重锯齿和缘毛,两面有伏生粗毛,下面紫色,掌状脉7~9条;叶柄长2~6厘米,有长粗毛;托叶小,卵状披针形,流苏状撕裂。聚伞花序有2~4朵花,总花梗纤细,长超过叶片;花淡红色;苞片和托叶相似。雄花萼片2,卵圆形;花瓣2,倒卵状长圆形,雄蕊极多。雌花较小,萼片与花瓣3,2片大的半圆形,另1片较小的长圆形,凹陷;花柱3,2裂,裂片螺旋状扭旋。蒴果三角形,有3翅;种子极小,黄褐色。花期5~8月。
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福建等地。
广西另有一种红水葵叶,功用相同。其形态与本种相似,主要区别在于红水葵的地下茎不呈球形,叶较厚,颜色更深,叶面有小瘤状突起,叶背网脉明显。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活血解毒。治暑热高烧,肺热咳嗽,咯血,跌打扭伤,血瘀疼痛,疮毒疥癣,水火烫伤。
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润燥止咳,散瘀消肿。治外感高热。中暑发烧,肺热咳嗽,跌打肿痛。鲜品捣烂,可敷恶疮疔毒。
②《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治肺炎咳嗽,咯血,慢性支气管炎。
③《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凉血活血,消炎止痛。主治咯血,血瘀腹痛,扭挫伤,骨折,汤火伤,癣疥。
【采集】 块茎春、夏挖取、洗净、晒干或鲜用、全株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药材】 本品卷缩成不规则团块。完整叶呈卵形或阔卵形,长2.5-7cm,宽2-6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近对称,边缘有不规则重锯齿和短柔毛,紫红以至暗紫色,两面均被疏或密的粗伏毛,脉上被毛较密,掌状脉7-9条,小脉纤细,时显。叶柄长2-6cm,被粗毛。薄纸质。气特异,味酸,用手搓之刺鼻,水浸液呈玫瑰红色。
【化学成分】 叶含花色甙(anthocyanin)[1],已分离得到矢车菊素氯化物(cyanidin chloride),矢车菊素葡萄糖甙(cyani-din-3-hlucoside),矢车菊素芸香糖甙(cyanidin-3-rutinoside)[2]。
【药理作用】
【炮制】
【性味】 甘,凉。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淡,凉。”②《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甘涩,凉,无毒。”③《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酸涩,性凉。”
【归经】 肺、肝经。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6-9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宜忌】
【贮藏】
【选方】
【临床应用】
【抗肿瘤作用】
【备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芍(中药)
中草药图片大全 >> 外科用药 >> 蛇虫、狂犬咬伤用药篇
红半边莲
台湾水龙
风花菜图片和介绍
食用野菜大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