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舒生读《论语》第14
《论语》里提到一个叫微生高的人,他以耿直著名,但这个人被淹死了。话说某日他与一女子约会于桥下,结果女子还没来,下大雨,大水冲来了。但微生高为了守信,坚持在桥下等那女子,水涨上来后,宁可抱着桥柱,也不肯走。后来大水就把他给淹死了。宁愿淹死,他也不走。所以当时的人都对微生高挺赞叹的,以为他真正是守信的好榜样,以为信就应该是这样。看完是不是觉得这个微生高脑子有问题?但这样是不是叫“言必信行必果”呢?孔子说,是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句还是孔子弟子有若的话,总感觉虽然道理说得都不错,符合老师讲的,但要么绕来绕去,要么晦涩难解,看来还没有融会贯通呢。据说有若长得与孔子很像,孔子死后,孔门弟子一度想推举他为“师”,他的语言风格上也紧跟老师的步伐,就是火候不够呢。回到此节,对“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的解释大家都比较接近,“讲信用还要适宜、合理,才能履行承诺;讲恭敬还要符合礼节,才能免遭耻辱”。
但“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有点费解,“因”有的说是依靠、有的说是损益,“亲”有的解为亲族、有的解为可亲、还有得解为新,“宗”有的认为是宗主、有的认为是主旨、还有的认为是依靠,由此就衍生出好几种说法。总结起来有两类:一类是所依靠的人还要是自己的亲族或靠得住的人;另一类是对于所学之道,要与时俱进,损益以时,可以作为行事的遵循。第一种解释较为常见,第二种解释很有新意,都可以拿来参考。舒生在这里还是随个大流,采用第一种。
总而言之,这三句话与上一节一样,都是高超的“做人哲学”,延续了上一节的套路和节奏,既要怎样又要怎样,不左不右、不偏不倚。孔子所坚持的核心方法论——中庸之道,有子还是有所体悟的,号召人们都不走极端、中规中矩,自然不会犯上作乱,皇上的龙椅也坐得踏实了。难怪历代帝王对有子推崇有加、不断封官,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卞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平阴侯”,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有子”。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答应别人的事必须是可以办得到的,“言可复”就是“说的”和“做的”一样。所以实现承诺,关键在许诺之后,更在许诺之前。反过来,轻诺必然寡信,还是那句话“巧言令色、满嘴跑火车的,一般都不靠谱”。第二,答应别人的事要符合道义。比如前面说的那个微生高,被水淹死了还不走,显然不对。所以孔子在后面谈“士”的时候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原来我们所一直尊崇的“言必信行必果”原来是说“小人”的,“三观”毁尽。为啥呢?因为孔子看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不能没有,但信有大小。“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这是大信。小信是什么呢?是“谅”,“匹夫匹妇之谅也”,也就是说过的不管怎样都要做,一个“必”字与佛教的“执”靠的很近了,微生高当属此类。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对人当然要恭敬,但必须合乎礼节。不能过头了,过犹不及,就成了“谄媚”,轻贱了自己,也难为了他人。比如,让孩子们见到老师喊声“老师好”没问题,鞠个躬也能接受,但如果现在还要求磕个头,那就整个人都不好了。所以施敬于人,要斟酌恰当。后面孔子还有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不经世故,哪能有此感悟,不读论语,哪能通此世故。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选择可依靠的人、亲近的人,才能托付。有情他有义,相互真诚,彼此信任,靠得住。不能利益苟且,翻脸比翻书还快。虽然好像是十分浅显的道理,殊不知“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没有遇到过“猪”,真不知道“蠢”比“笨”可怕多了。所以选择朋友、选择伙伴,一定是重质不重量,一个靠得住的人,让你永远有厚重的依托,一个不靠谱的人,足以让你心头有一万只神兽飘来飘去。
也许你说夫子圆滑,但人性复杂、人生不易,不在既又之间,何以通达致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学而篇第一》1.13: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论语1.13
半部成语2:言必信行必果
信近于义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
言必信行必果的人,不过是个犟种
《论语》笔记:学习时认清大目标,就不会走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