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清华 【三国研究】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事故,世人皆知。马谡为何被斩?诸葛亮又为什么“挥泪”?自古以来,人们多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认为马谡不按诸葛亮予定的计谋行事,失了街亭,残败而归,使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就失利,所以诸葛亮不得不将马谡处斩,以震军威。由于诸葛亮与马谡交情深厚,“待之如子”,不忍心杀,又不得不杀,因此,诸葛亮才“挥泪”。《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斩马谡的理由是“违亮节度,举动失宜”,所以要“戳谡以谢众”。但是,根本没有犯罪事实的具体说明,也没有被斩过程。那么,马谡被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诸葛亮“挥泪”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

    据《三国志·马良传》载:“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巂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忧谓不然’。诸葛亮北伐中,“以谡为参军”带入汉中,“每引见谈论,白昼达夜”。从这段记载可看出,马谡与诸葛亮的交情之深非同一般。正因为如此,建兴六年(公元228)诸葛亮首次北伐出祁山时,坚持让马谡“统大众在前”扼守街亭(今甘肃秦安县陇城镇)要隘,以拒魏军救援祁山(今甘肃礼县北祁山堡一带)。尽管当时魏延、吴懿等众将“皆言”马谡没有实践经验,只“宜令为先锋”不能作主将扼守街亭,“而亮违众”不听劝谏。结果,马谡在街亭惨败,“士卒离散”。诸葛亮被迫“退军还汉中”,将马谡“下狱物故”,调查处理街亭惨败的原因与责任。

    据《三国志·王平传》和《张郃传》载:导致街亭惨败的主要原因是马谡“舍水上山”而“不下拒城”,又不听先锋王平的多次苦谏,使魏将张郃轻易地将蜀军围困在山上,并断绝了水源,蜀军“举措烦扰”不战自乱,“众皆星散”,才被魏军“大破之”。在这种情况下,唯独先锋王平“所领千余人马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王平“徐徐收合诸营”散乱逃命的蜀兵,“率将士而还”。事后,诸葛亮不但斩了马谡,还杀了“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权。加封王平为“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取代了马谡职位,并进爵为“讨寇将军,封亭侯”。

    从这段记载不难看出,当是诸葛亮令马谡统领了王平、张休、李盛、黄袭等“五部”兵马守街亭。马谡“违亮节度”时除王平苦谏外,其他将军并未反对劝谏马谡。当遭魏军围困,蜀军不战自乱时,主将马谡和偏将张休、李盛、黄袭等乘蜀军“众皆星散”的混乱中,早已弃军逃跑保命,使蜀军群龙无首,才被张郃“大破之”,失了街亭要隘。最后,是王平将这些无人带领的“诸营”散兵“收合”在一起带回来的。所以,诸葛亮在调查清楚街亭惨败的原因后,“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可能黄袭犯罪较轻,或者有坦白立功表现,所以仅夺了兵权。先锋王平在街亭之战中表现的足智多谋,临危不惧,立有特殊军功,因此,诸葛亮对其特别加封奖赏。

    马谡是否真的弃军逃跑呢?《三国志·向朗传》载:“建兴五年(公元227),丞相长史向朗“随亮汉中。朗素与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裴松之注云:“朗坐马谡免长史”。这段史料,当是马谡在街亭弃军逃跑的有力证据。

    当年,诸葛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时,作为丞相长史的向朗只能亲随诸葛亮活动,不可能与马谡一同去守街亭,史料也无向朗去街亭之说。所以马谡在街亭的弃军逃跑,向朗并未亲见,守街亭的将士谁都会证明马谡惨败逃跑的情况。《赵云传》注引《云别传》也说:“街亭退军,兵将不复相录”,足以证明马谡在街亭的逃跑事件在当时北伐军中所共知,并不存在向朗一人“知情不报”。据此推断,马谡从街亭弃军逃跑后,知道自己死罪难免,便想继续畏罪潜逃。他想到向朗是自己好朋友,又同是“襄阳宜城人”,所以,很可能在向朗的帮助下在他处藏匿避祸,亦可能就藏在向朗家。直到诸葛亮把马谡抓回来“下狱物故”时,才清楚向朗有意包庇窝藏马谡而“知情不举”,故此,诸葛亮深恨向朗,将其“免官还成都”。

    自古云:胜败乃兵家常事。马谡作为诸葛亮崇信的带兵主将,如果仅仅是战败或者未听王平劝谏而“违亮节度”的话,未必会被处死。既便是马谡该杀,也未必同时处死偏将张休、李盛,又夺黄袭兵权。但如果是战场脱逃,那怕是士兵也要严惩:何况是领兵主将弃军逃跑,更是罪该万死。《三国志集解》引赵一清注云“谡之受诛,亦以军败而逃身”。由此可见,马谡是以弃军逃跑而杀,并非街亭兵败而斩。

    至于不听王平苦谏而“违亮节度”,则是十分次要的。因为,历来带兵者,对如何利用地形布置兵力等具体战术问题,有灵活机动的措置权,不可能机械地照搬固定模式。如果战术不当造成失利,带兵者当然要承担责任,但未必是死罪。当年,马谡“舍水上山”后,尽管给蜀军造成了“置死地而后生”的“背水—战”局面,但他假如临危不惧,不弃军逃跑,而是灵活机智地全力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去阻击魏军,纵然战败,诸葛亮也不会轻易判他死罪。若拒敌有功,不但不会责他“违亮节度”的责任,有可能还会嘉奖他善于用兵的功绩,历史上恐怕也会总结这次战例的成功之处。由此而论:“违亮节度”仅仅是战术上的错误责任,不可能是马谡必杀的理由和根据。但弃军逃跑,继而又畏罪潜逃,企图逃避罪责,才是马谡“举动失宜”的犯罪核心,也是军法所不容的准则,更是他被诸葛亮所斩的真正原因。

    《襄阳记》载:马谡临死前给诸葛亮上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希望诸葛亮不要忘记“平生之交”。诸葛亮曾为之“流涕”挥泪,斩后还亲“自临祭”马谡,待马谡“遗孤若平生”。的确,诸葛亮对马谡有深厚感情,他认为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有共同语言。特别是,诸葛亮南征时,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对安定南中十分有效,所以,诸葛亮更是“深加器重”马谡,相信他深谋远虑,善于用兵。因此,首次北伐出祁山,诸葛亮就不顾众将劝谏,执意让马谡带兵去扼守街亭阻击魏军。然而,马谡虽熟读兵书,但从未带兵打过仗,根本没有实践经验,又顽固地以主将身份固执已见,不听劝谏,错置战术,使蜀军遭重围而陷绝境,失了街亭,自己弃军逃命,又畏罪潜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马谡不但严重破坏了北伐曹魏的战略计划,给蜀军将士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而且也严重地伤害了诸葛亮的感情面子。所以,斩马谡时诸葛亮“流涕”挥泪,十分伤感。但细分析诸葛亮当时“挥泪”的内心世界,恐怕除了对马谡被斩的婉惜和过去交情的留恋之外,更多的应是恨、痛、悲交织的复杂心情。首先,恨的是马谡无能,破坏了他的北伐计划,损害了蜀汉大业;其次恨的是自己不能识人,至使用人不当,造成终身悔恨;三恨马谡妄谈用兵,无视军法而弃军逃跑,不但使北伐军遭受残重损失,还使他自己犯了死罪。痛心的是,当初先主临终时交待“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为什么自己就听不进去,不以为然,铸成了街亭大错;在众将士的面前,诸葛亮更痛心自己感情用事,一意孤行,不听众将苦谏,坚持让马谡统军守街亭,造成了无法收拾的局面。作为三军主帅的诸葛亮,一向谨慎从事,深谋远虑,不料在马谡身上出此重大失误,实在可悲可叹,上愧对先主、后主,下愧对北伐将士。悔恨、痛心、愧疚、悲叹的复杂心情,使渚葛亮难以言表,所以才“流涕”挥泪。

    马谡被杀了,但诸葛亮认为,街亭之失罪在马谡,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他向后主刘禅上书,主动“要求自贬三等,以督厥咎”,算是对自己的处罚,时刻提醒自己别再犯如此错误。后主根据诸葛亮的要求,下诏降其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总领北伐兵马继续伐魏。直到建兴七年(公元229),诸葛亮第三次北伐,“遣陈式攻武都、阴平”克定二郡后,蜀后主刘禅才下诏恢复诸葛亮的丞相职位。

 

                        作者单位:陕西省三国文化研究中心   主任

                                 陕 西 省 勉 县 博 物 馆   馆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上的街亭之战,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北伐(3)
三国上街亭失守早在孔明意料之中,泪斩马谡这才是正真的阴谋!
别再冤枉诸葛亮,让马谡去街亭确实有错,但没有杀他
三国死亡事件调查——马谡之死
街亭已经失守,蜀国正是用人之际,诸葛亮为何还要将马谡斩首?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