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清华【三国研究】定军山的历史影响与发展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772~842年)的传世名言。定军山虽不高不大,不奇不险,但它自三国时期蜀、魏争战确立三国鼎足和诸葛亮在此屯兵北伐、教兵演武、推演八阵图及遗命安葬在定军山下以来,就名垂青史,誉冠古今。

据不完全统计,自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以后,有数百种历史典籍都纷纷翔实地记载当年在定军山发生的三国历史故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中,有80回多次提到汉中,16章专写发生在定军山下的故事,特别是,第七十回“老黄忠计夺天荡山”、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七十二回的“诸葛亮智取汉中”、七十三回的“玄德进位汉中王”、九十一回“伐中原武侯上表”、一百0二回“诸葛亮造木牛流马”、一百一十六回“武侯显圣定军山”,把蜀、魏争战定军山、火烧天荡山、刘备称汉中王和诸葛亮在此屯军北伐以及死后归葬定军山与显圣的历史故事写得惟妙惟肖、细腻生动,在民间代代相传,堪称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正因为如此,使定军山的知名度亘古永恒,驰名古今中外。

 

 一、定军山下产生的三国成语典故(27个)

根据笔者多年研究三国历史文化的资料积累,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所发现搜集了不少东汉末年与三国鼎立时期所出现的成语典故,结合笔者与侯素柏合作编辑出版的《三国成语典故》上、下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一版)而知,当年,涉及和产生于汉中定军山下的三国成语典故二十七个,它们是:

 

 刚柔相济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章节。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秋七月,曹操(155—220年)闻知刘备(161—223年)欲取汉中而攻打定军山(在陕西勉县城南五公里)、天荡山(在陕西勉县城北五公里),便急忙亲率大军赴汉中救援。军到南郑(今汉中市),曹操给定军山守将夏侯渊(?—219年)一封书信,信中说:“凡为将者,当以刚柔相济,不可徒恃其勇。若但任勇,则是一夫之敌耳但是,夏侯渊未听曹操告诫,恃勇好战,结果被蜀老将黄忠(?—220年)所杀。刚:刚强、强硬。柔:柔和、平缓。相济:相互补充。

【典故释意】今比喻刚强和柔顺相补平衡。

 

    各霸一方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章节。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刘备平定汉中后,诸葛亮(181—234年)等众将领劝刘备进位汉中王,刘备不肯,众将公推诸葛亮劝刘备说:“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四海才德之士,舍死亡生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龙附凤,建立功名也。今主公避嫌守义,恐失众人之望,愿主公深思之于是,刘备在沔阳设坛场(今陕西勉县城东二公里旧州铺),“群臣陪位,御王冠,遂立为汉中王。”

【典故释意】今形容凭借势力、实力各占据一个地区或领域。

 

 光辉灿烂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章节。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秋七月,曹操闻知刘备亲自领兵取汉中,攻打阳平关(今陕西勉县城西五公里之老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城南五公里),于是便统大军往汉中救援。浩浩荡荡的魏军“分五队,每队五千,按青、黄、赤、白、黑五色,旌幡(音帆,用彩色羽毛装饰的窄长旗子)甲马(披铠甲的战马),并依本色,光辉灿烂,极其雄壮”。光辉灿烂,形容军阵色彩鲜明,光芒耀眼。

【典故释意】今形容色彩耀眼鲜明,或赞美事业前程远大辉煌。

 

男子当战,女子当运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杨洪传》:“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先主刘备率军欲攻取汉中,与魏将夏侯渊、张等以阳平关拒守而攻取不利,便急书成都,问计于留守成都的诸葛亮,诸葛亮召集在朝的文武商议对策,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人杨洪说:“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应速再从成都发兵,支援先主刘备攻打汉中,于是便派法正、黄忠等领兵到汉中参战。次年(219年),便发生了决定三国鼎立的“定军山大战”,黄忠袭杀魏将夏侯渊,赵云火烧天荡山魏军粮草,曹操败退关中,刘备平定汉中,设坛称汉中王,奠定了蜀汉政权的基础。

【典故释意】今比喻全民参战、全民皆兵。

 

大计小用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破曹兵姜维诈献书”章节。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十一月,诸葛亮从定军山下率军“出散关,围陈仓”(今宝鸡市东十里之古陈仓城)进行第二次北伐,魏将郝昭(字伯道,今山西太原人)、王双(?—228年,字子全,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死守,蜀汉军攻二十余日不克。魏都督曹真(?—231年)率大军来解陈仓之围,诸葛亮用计令姜维(202—264年,原魏国中郎将,后降蜀任征西将军)献书曹真,以诈降手段欲里应外合生擒曹真。魏国的中护军费耀恐曹真中了诸葛亮计,便自愿替曹真出兵与姜维里应外合生擒诸葛亮,结果,费耀果然中计被蜀击败,自刎而死。回到汉中定军山下后,诸葛亮十分惋惜地对姜维说:“可惜大计小用矣。”

   【典故释意】今比喻用于办大事的计谋结果只办成了小事情。

 

  等闲视之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章节。

建兴六年(228年)正月,诸葛亮“扬声由斜谷取”,自己亲率主力出祁山(今甘肃礼县祁山堡)进行第一次北伐,夺了魏国的南安(郡名,属凉州,治今甘肃省陇西南地区)、天水(郡名,辖县十三,治今甘肃天水市西南)、安定(郡名,属凉州,辖八县,治今甘肃省镇原县南)三郡。魏明帝即遣大军增援,诸葛亮也急派参军马谡率军守街亭(今甘肃秦安县西北九十里的陇城镇)拒魏援军。诸葛亮唯恐马谡有失,又分别派遣高翔、魏延带兵以策应马谡。临行前,诸葛亮向高翔、魏延交代说:“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高翔、魏延领命而去。等闲:寻常,随便。视之:看待、对待。

【典故释意】今形容把事件看的很平常、很随便。

                                 

                                   反客为主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章节。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率军进取汉中,“自阳平南渡沔水”(阳平:指阳平关,在陕西勉县城西5公里,秦、蜀间重要雄关。沔水:在陕西勉县城南,今统称汉水、汉江),派遣黄忠为主将,法正为监军直逼定军山(陕西省勉县城南五公里),准备攻打曹魏守将夏侯渊。法正向黄忠建议说:“夏侯渊为人轻躁,恃勇少谋。可激励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后来,法正果然用此计诱惑夏侯渊下山出战而被老黄忠袭杀,夺了定军山。

【典故释意】今形容客人当主人,变被动为主动。

                                        

                              身先士卒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章节。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闻夏侯渊被杀,汉中失利,急亲率大军赴汉中与刘备决战,此时,正遇其子曹彰引军相救。曹彰,字子文,曹丕的同母之弟,少善射骑,臂力过人,能与野兽格斗,但不喜读书。因此,曹操当时告诫曹彰说:“你不读书而好弓马,此匹夫之勇,将来怎能显贵?”曹彰回答说:“大丈夫应当学卫青、霍去病(皆汉武帝时大将,曾北击凶奴,屡获大胜),立功沙场,长驱十万之众,纵横天下,怎能去作博士(汉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官员)曹操又问曹彰志向时,曹彰答说:“好为将。”曹操问“怎样为将?”曹彰回答说:“披坚执锐,临难不顾,身先士卒,赏必行,罚必信。”曹操听后大笑。身先士卒:将帅亲自带头作战,走在士兵的前面。

【典故释意】今形容领导带头,处处干在前面。

 

 耀武扬威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章节。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与刘备争汉中地而在阳平关(今陕西勉县城西四公里之老城)败阵。其子曹彰在平定代郡(属幽州,辖县十一,治所今山西省高阳县)的桓叛乱后,引军到汉中助战。刘备派遣义子刘封及孟达二将迎战曹彰,结果,刘封与孟达的军队被曹彰打的大败而回。

恰在这时,忽然之间,只见曹军大乱,落荒而逃,原来是蜀将马超、吴兰两军纷纷杀来。马超的军队蓄锐日久,士气很旺,因此,一上战场便奋勇杀敌,他们个个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耀武扬威,势不可档。”孟达、刘封复引兵夹击曹军,使曹军大败,不得不败退于褒谷口(指褒斜道南口,即今勉县东北六十里之褒城镇与褒河水库一带)。

【典故释意】今形容悬耀武力,显示威风。

                                    

                                 味如鸡肋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章节。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魏大战定军山,黄忠刀劈魏将夏侯渊后,曹操急率大军往汉中救援。为作长久计,曹操在天荡山下的米仓山屯集大米“数千万囊”,结果又被赵云、黄忠连夜烧毁,曹操进不能取胜,退又丢不下汉中,所以扎营拒守,相持对阵。当时,正值阴雨连绵月余,魏军帐内积水尺余,将士苦不敢言。一天晚上,庖官给曹操送来炖鸡,曹操最喜吃鸡肋,十分高兴。正在这时,将军夏侯入帐,请示当夜值勤巡夜口令,曹操脱口而出,连说“鸡肋”,夏侯敦就以“鸡肋”作为当夜的口令。行军主薄杨修闻知当夜口令是“鸡肋”以后,便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值勤将夏侯问杨修何故?杨修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也于是,将士们纷纷收拾行装,准备来日撤军起程。是夜,曹操私行,见将士纷纷准备好行装,于是大惊,便问缘故,得知是杨修分析“鸡肋”而至,曹操大怒,便以“扰乱军心”之罪将杨修推出斩之。后来,便将此类事情引伸为“味如鸡肋”

【典故释意】今比喻对所作之事没多大兴趣,或形容事情得益不大。

                                         

                                      绥怀开导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魏书·杜袭传》:“拜袭驸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徙洛、邺者八万余口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大军征讨汉中“五斗米”道首张鲁而平定汉中,为夺取西川奠定军事基础。夺取汉中后,他留夏侯渊、张、徐晃、郭淮等固守定军山、天荡山与阳平关(均在今陕西勉县)等关隘、屏障,又拜杜袭为驸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杜袭,字子绪,颖川定陵(今河南郾城西北)人,曾任侍中,又与王粲、卫、和洽等人尊曹操为魏王,深得曹操信任。他留督汉中军事后,即“绥怀开导”,安抚关切和说服动员汉中百姓,自愿地迁徙移民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市)、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者有八万余口,充实了洛、邺二都城,使其人口兴旺,但却使汉中从此“地广人稀”。绥怀:安抚关怀。开导:说明动员。

【典故释意】今比喻安抚关怀,说服动员。

 

 家门之祸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杨洪传》:“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事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发兵何疑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先主刘备率军欲攻取汉中,与魏将军夏侯渊、张相拒于阳平关(今勉县城西五公里之老城),急切难进。为此,刘备发书成都,让诸葛亮火速出谋划策,同时派兵增援。

诸葛亮召集在成都的官员商议对策,蜀郡太守杨洪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重镇,如果没有汉中,则蜀地不保,这是家门口的灾祸之事,发兵何疑。于是,诸葛亮又从成都派黄忠、法正、严颜等统军前往汉中支援,大战定军山、火烧天荡山,大败曹军,终使刘备平定汉中,设坛称王,促成了三国鼎立。家门之祸:家门口的灾祸。

【典故释意】今比喻有损或危及自身利益。

 

 

    包藏祸心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今操恶直丑正,实繁有徒,包藏祸心,篡盗已显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九月,刘备在平定汉中后,“遂于沔阳(今陕西勉县城东之旧州铺)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而称汉中王。他在给汉献帝上表之中说:今天,曹操的罪恶行为和丑陋的灵魂在现实中繁殖和影响了一帮人(恶直丑正,实繁有徒),他所怀着的害人念头(包藏祸心),其目的是篡夺和盗取汉家江山基业,这已经十分明显(篡盗已显)。因此,刘备说他是在“群寮(群臣)见逼,迫臣以义”的情况下,“辄顺众议,拜受印玺,以崇国威”而当汉中王的。于是,他连同上表,一并上交了原“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大典后,他即“还治成都,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从此,汉中归蜀汉所辖。

【典故释意】今形容怀着害人的念头。

 

 知情不举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向郎传》:“五年,随亮汉中。郎素与马谡善,谡逃亡,郎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建兴五年(227年),步兵校尉(统管参战步兵)向郎(168—247)随诸葛亮到汉中参与北伐曹魏,并被封为丞相长史(丞相府中令史官)。向郎素与参军(丞相府常设属官)马谡交好,关系密切。因此,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时,遣马谡率军守街亭(今甘肃秦安县北九十里之陇城镇),马谡“违亮节度,舍水上山”,更重要的是他惧怕魏左将军张,因而惨败并弃军逃跑,躲藏在成都的向朗家里,给首次北伐曹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与恶劣的影响。后来,向郎明明知道马谡弃军逃跑而躲藏在他家的实事情况,但就是不汇报反映或检举揭发。事后,诸葛亮查明事件真相以后,斩了马谡,并因用人不当而引咎自责,上表自贬三级,以示自我惩罚。对向郎的“知情不举”,诸葛亮深为憎恨,将其免官送回成都。

【典故释意】今比喻知道情况而不愿反映或检举。

 

膏粱子弟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章节。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率大军驻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今勉县汉水以北,城西阳平关至旧州铺一带),为北伐曹魏做出征准备。探马来报,魏遣驸马夏侯(曹魏大将夏侯之子,曹操的女婿)调关中诸路军马前来敌蜀。蜀镇北将军魏延上账进谏说:“夏侯仍膏粱子弟,懦弱无谋所以,他要求带五千精兵,走子午道(今陕西西乡县子午山之古道)而北进,“不可士日,可到长安”。他让诸葛亮率大军走褒斜道(今勉县东北六十里的褒城镇北通眉县之古道),如此,“则咸阳以西,可定矣诸葛亮思虑再三,认为只有平取陇右(甘肃天水一带),循续推进才有可能获胜,因此,未采纳魏延的建议。于是,诸葛亮令赵云据箕谷(今褒斜道内北端)为疑军,他亲自领兵进击陇右,开始北伐曹魏。

膏粱子弟:食肥肉和细粮美味饭菜长大的子弟,多没实际本事。

【典故释意】今形容缺乏锻炼经历的富贵人家子弟。

 

 肝胆俱裂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章节。

建兴六年(228年)正月,诸葛亮开始第一次北伐曹魏,他“扬声由斜谷取眉”(今宝鸡市眉县),并派镇东将军赵云、中监军邓芝为疑军,据斜谷口内的“箕谷”

当时,西凉大将韩德被魏大都督、附马夏侯遣为先锋,来敌赵云、邓芝,韩德带长子韩瑛、次子韩瑶、三子韩琼、四子韩琪共八万人马来战赵云。当时,年近七旬的蜀老将赵云再展雄风,开战不到三合就刺韩瑛于马下,韩瑶纵马舞刀来战赵云,抵敌不住,韩琼、韩琪双双助战,三人共敌赵云,赵云左冲右突,连施计谋,刺韩琪于马下,射韩琼之面门,又生擒韩瑶,“韩德见四子皆丧于赵云之手,肝胆皆裂,先入阵去由于西凉兵都知道赵云的威名,今见其英勇如昔,便无人敢交锋,赵云更是匹马单枪,如入无人之境。

以上韩德及四子情节系《三国演义》虚构,正史无据。

肝胆皆裂:胆脏和苦胆都碎裂了。后来引申为“肝胆俱裂”

【典故释意】今形容吓破了胆。

 

出类拔萃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蒋琬传》:“时新丧之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

建兴十二年(234年)秋八月二十八日,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今岐山县高店镇南原)北伐军中后,根据他的遗命安排,后主刘禅立即任命丞相长史蒋琬为尚书令、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国家最高的文职称号),接替诸葛亮镇守汉中。后来,又加封蒋琬为大司马(掌管全国军事的最高长官),继续镇守汉中,同时处理蜀汉国一切政务和军事。

由于诸葛亮生前德高望重,邦域咸服,万民敬仰,诸葛亮一死,举国震惊恐慌,内外敌对势力随时将对蜀汉政权带来严重危机(远近危悚),在这种关键的时刻,蒋琬接任诸葛亮处理大政和军务,他以干练的才能、沉着的心态、稳妥的谋略和果断的措施(琬出类拔萃),稳定了当时蜀汉对内对外的局面,做到了众望所归,受到了大家的公认和好评,故而被时人和史家称赞。

出类拔萃: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即超出群体的才干。

【典故释意】今形容知识才干超出同类。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诸葛亮《后出师表》。

建兴六年(228年)十一月,诸葛亮在汉中定军山下向后主刘禅再上《出师表》,即后《出师表》,请求继续率军北伐。十二月,便“出散关,围陈仓”进行第二次北伐。在后《出师表》的末尾,诸葛亮写道:“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所以能逆睹也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力:竭尽全力,贡献一切。后引申为“尽瘁”。瘁:指心力极度疲劳、交瘁。死而后已:到死方罢休。利钝:此指顺利或困难。逆睹:预见、预料。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将恭敬谨慎,不辞劳苦,竭尽全力,到死方罢休。至于北伐战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利,还是遇到什么困难,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预料的事。

【典故释意】今形容对事业,对工作兢兢业业,不辞劳苦,竭尽全力,到死为止。

 

 空城计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扬声由斜谷取眉(陕西眉县,在五丈原东二十里),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在褒斜谷内北端),吸引魏大将军曹真主力,诸葛亮却亲率诸军出攻祁山(今甘肃礼县祁山堡一带)。魏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安定(今甘肃镇远南)、天水(今甘肃天水市南)三郡皆叛魏应亮,关中响震。为此,魏明帝西镇长安,遣司马懿往救祁山。诸葛亮派遣参军马谡守街亭(今甘肃秦安县西北九十里的陇城镇)以拒魏军,马谡“违亮节度,舍水上山”不战自乱而大败逃跑。魏将司马懿大军直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当时城中老幼不过千人,诸葛亮沉着冷静,令大开城门,派老兵洒扫街道,诸葛亮在城楼上消闲地弹琴,书童侍立左右,大胆地唱起了“空城计”

司马懿到城下一看,见诸葛亮神情自若,琴音不乱,又见城门大开,怀疑城中有伏兵,便慌忙逃窜。

尽管“空城计”这个故事完全属于虚构,当时在街亭与马谡交战的是张,根本不是司马懿,司马懿当时还在镇守宛城(今天河南省南阳市),西城在今天的安康市,地理位置也是南辕北辙。但是,《三国演义》为赞美诸葛亮智慧,将失街亭的史事连贯而绘形绘色地描写,使虚构的“空城计”故事妙笔生花,逻辑性强,故世人皆信以为真,妇孺皆知,便流传千古。在《三国演义》的传播影响下,自古至今,不少人认为,“空城计”就发生在今天的勉县的阳平关。

【典故释意】今形容以虚假掩饰真实。

 

笑容可掬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武侯弹琴退仲达”章节。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正月,诸葛亮亲率主力经武都直取祁山(今甘肃礼县祁山堡),深入到曹魏腹地陇右,开始了第一次北伐。然而,参军马谡“违亮节度,舍水上山”,在街亭被魏军大败,诸葛亮被迫迁西县(今甘肃西和县之长道镇)千余家退军汉中,魏将司马懿率大军长驱至追,诸葛亮不得不在西城唱“空城计”以退敌。司马懿率军来到西城下,只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抚琴,左右各一个童子,分持宝剑和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知诸葛亮一向谨慎,怀疑城内有伏兵,故引军退去。可掬:可以捧取。麈(zhu音主):鹿一样的动物尾巴,作拂尘用。

【典故释意】今形容满面笑容,仿佛可以用双手捧取。

 

 

偃旗息鼓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魏争夺汉中,蜀老将黄忠袭杀曹魏汉中守将——征西将军夏侯渊于定军山下。曹操闻知夏侯渊被杀,汉中告急,便率大军往救,为作长久之计,曹操运米“数千万囊”屯于沔水之北的天荡山中米仓山(今陕西勉县勉阳镇之黄家沟村)。蜀将赵云与黄忠商议,认为可取,便分兵袭击,火烧米仓山曹军粮库,天荡山顿时一片火海。

过了约定时间,赵云不见黄忠返回,便又杀入敌营中救出了黄忠和副将张著,便急忙退回自己的军营。当时,沔阳长(县长)张翼在赵云营中,他见曹操率军一路杀来,便急令关闭寨门以拒曹军。赵云当即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同时令弓弩手暗自埋伏,赵云独自一人单枪匹马威风凛凛地立于营门外。曹操率军来到这里一看,见赵云神情自若,毫无畏惧,怀疑有伏兵,不敢贸然进攻,便引军退去。赵云银枪一挥,金鼓齐鸣,喊杀声震天,弓弩手用强弩射之,赵云又引兵杀出,魏军惊慌,自相践踏,坠汉水死者不计其数。《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据汉水赵云寡胜众”章节中,有此典故。

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止击鼓,秘密布置军队。

【典故释意】今形容不声不响地停止行动。

 

 一马当先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章节。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先主刘备与曹魏争夺汉中地,魏汉中守将——征西将军夏侯渊固守定军山、天荡山和阳平关各隘口,蜀军很难进攻。为此,刘备问计于留守成都的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夏侯渊有勇无谋和善于动怒的特性,遣年近七旬的老将黄忠赴汉中与夏侯渊交战,以麻痹夏侯渊使其放松戒备,同时派足智多谋的法正为监军,暗中以插旗为信号指挥黄忠交战。

在诸葛亮和法正的策划下,黄忠首先依计“南渡沔水”,刘备又“反客为主”在定军山下“步步为营”进逼夏侯渊军,造成主攻事态。乘夏侯渊曹军疏于防范,法正、黄忠又偷偷占领了定军山西端之降山(定军山之战后改称旗杆山),这里居高临下,不但威逼定军山魏营,而且可窥视定军山主峰内“仰天洼”夏侯渊中军帐虚实。如此一来,彻底激怒了夏侯渊,他根本没把老黄忠放在眼里,于是亲率大军到降山下叫骂,挑战,想夺回阵地。黄忠军在山上任凭魏军叫骂,他根据法正“挥红旗为号”的约定,坚守而不出战。待夏侯渊军在山下喊叫的人困马乏,人不及甲,马不及鞍时,法正在山顶上挥动红旗,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裂之势”,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连头带肩,劈为两段。曹军大败,刘备遂取汉中。一马当先:跃马冲在最前面。

【典故释意】今形容领先带头,冲在前面。

 

 一身是胆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载:“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忠袭杀魏征西将军夏侯渊于定军山下后,曹操亲率大军来争汉中地,并往今勉县天荡山下米仓山运米“数千万囊”,蜀将黄忠和赵云以为可取,便约定分头进击,火烧了魏军粮草。过了约定的时间,不见黄忠返回,赵云便带数十骑冲入敌阵,救出了黄忠,刚冲出敌阵,见副将张著仍在敌阵中拼杀,赵云便再次冲入敌阵救出张著,这时候,曹操亲自率大军追来,赵云便急忙退回自己的军营。当时,沔阳长(县长)张翼在赵云营中,他见曹操率军一路杀来,便急令关闭寨门以拒曹军。赵云当即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同时令弓弩手暗自埋伏,赵云独自一人单枪匹马威风凛凛地立于营门外。曹操率军来到这里一看,见赵云神情自若,毫无畏惧,怀疑有伏兵,不敢贸然进攻,便引军退去。赵云银枪一挥,金鼓齐鸣,喊杀声震天,弓弩手用强弩射之,赵云又引兵杀出,魏军惊慌,自相践踏,坠汉水死者不计其数。

第二天,刘备到赵云营中视察昨日作战情况,让赵云讲述大败曹军的故事,奖励赵云,称赵云“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蜀军中号称赵云为“虎威将军”。《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据汉水赵云寡胜众”章节中有此典故。

【典故释意】今形容非常英勇,无所畏惧。

 

 步步为营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章节。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率军进取汉中,攻打魏征西将军夏侯渊,蜀军占领定军山以西的降山(后来称为旗杆山),居高临下,已观看定军山“仰天洼”内的夏侯渊中军帐虚实。根据夏侯渊争强好胜匹夫之勇的性格,黄忠与法正商议说:“渊为人轻躁,恃勇少谋,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后来。夏侯渊果然被激怒,率部前来挑战,被黄忠所杀。此处的“步步为营”,是指每前进一步就设置一个营垒,造成步步紧逼的态势。

     【典故释意】今天指待人接物事事谨慎,计划周密稳妥。

 

 光阴荏苒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一百0一回“奔剑阁张中计”章节。

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军“出祁山”进行第四次北伐曹魏,并以“木牛”从汉中往前线运粮草,准备与魏军展开持久战。魏明帝派大都督司马懿总督雍、凉二州兵马破蜀。诸葛亮分兵进击,大败魏军,斩首3000余,缴获大量兵器物资,蜀军大胜。此时,阴雨连绵月余,道险运艰,运粮官李严怕军粮不济受处罚,便借后主之命让诸葛亮撤军还汉中。魏车骑将军张率军追击蜀军,被诸葛亮在木门道(今甘肃天水市南梓村)设伏乱箭射杀。李严怕诸葛亮追查责任,便先发制人,又向后主诬告诸葛亮擅自撤军。诸葛亮查明实事真相后,于同年八月上表后主将李严废为平民,流放梓潼郡(今四川梓潼县)。诸葛亮自此在黄沙(今陕西勉县黄沙镇)“休士劝农”,又造“木牛流马”;在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城南五公里)“教兵演武,推演八阵图”,为下次北伐作充分准备。当时,诸葛亮感慨地说:“光阴荏苒,已经不觉三年于是,建兴十二年(234年)春二月,诸葛亮又出斜谷屯兵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高店镇这南原),开始了第五次北伐曹魏。光阴荏苒:指时间渐渐过去。

【典故释意】今形容时光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腹有鳞甲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陈震传》:“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方正,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这段记载是说:建兴七年(229年)四月,东吴孙权正式称帝,改元“黄龙”。当时,诸葛亮在汉中定军山下,他派遣尚书令(尚书台的长官)陈震(字孝起)为使,往东吴祝贺。陈震临行前和诸葛亮告别中提到了李严(字方正),认为李严的内心深处有暗刺,很阴险诡诈(腹有鳞甲),经常伤害人,人称“李鳞甲”,所以,连他的乡亲都认为不可交往(乡党以为不可近)。后来,诸葛亮在给长史蒋琬和侍中(皇帝身边应对顾问)董允写书信的时候,也提到了此语。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两次向后主刘禅上表,弹劾李严(又名李平),再次提到了“李鳞甲”人品低下,害人不浅。

腹有鳞甲:指阴险诡诈,心中有暗刺伤人。

【典故释意】今比喻心术不正、阴险狡诈、暗箭伤人。

 

 成败利钝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建兴六年(228年)十一月,诸葛亮在汉中向后主刘禅再上出师表(既《后出师表》),请求再次北伐。表文最后说:“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是所能逆睹也

利:顺利、成功;钝:失败,挫折。意思是说,北伐的成功或失败,是非我能预料和看见的。

【典故释意】今形容成功、失败或顺利、挫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蜀汉“五虎将”的真排行
快读《三国演义》(三)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里的五虎
三国中蜀国的名将大排行,最后一名竟是他!-头条网
汉中争夺战:曹操生前最后一战
赵云被他击败后就去世了 诸葛与他交战亦屡败 可演义写他很无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