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德义论语解读—季氏篇第十六(3)

【原文】

16.6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①: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②;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③。”

【注释】

①愆(qiān):过失,过错。  ②及之:轮到他。  ③颜色:脸色。指君子的脸色。瞽:瞎子。

【语译】

孔子说:“在所侍奉君子面前说话容易犯三种过失:没有轮到他发言就抢着说,叫做急躁;轮到他发言而不说,叫做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就贸然开口发言,就象是睁眼瞎。”

【解读】

本章孔子告诉我们言语“三愆”。

三愆,言语方面的三种错误,均因心不静而生,“知者动,仁者静”,心不宁静,不该你说,你却抢着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浮躁者心不静。该你说,你却隐忍不说,“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隐忍者,心中多疑,狐疑不定,“中心疑者其辞枝”,中多疑者言辞枝蔓,与其言辞枝蔓,宁可不说。因疑而不静,因不静而不言,隐忍者心不静。不看环境,不看听话者颜面气色的变化,口若悬河,夸夸其谈,“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瞽者,睁眼瞎,盲瞽者心不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明代思想家吕坤在《呻吟语》中说:

“简而当事,曲而当精,精而当理,确而当时,一言而济事,一言而服人,一言而明道,是谓修辞之善者。其要有二:曰澄心,曰定气。”

“澄心”“定气”皆宁静之谓也。宁静者一言中的,宁静者不躁不隐不瞽。言语“三愆”同时也告诉我们注意把握说话的契机。

【原文】

16.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①;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②。”

【注释】

① 色:女色。    ② 得:贪。指贪求名利。

【语译】

孔子说:“君子应该戒备三件事:少年的时候,血气没有养成,要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正当旺盛,要戒逞强好斗;到了进入老年,血气已经衰退,要戒贪得无厌。”

【解读】

本章孔子告诉我们“君子有三戒”。

君子三戒:戒时:少时、壮时、老时。戒因:血气,少之时,血气未定;及其壮也,血气方刚;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未定”“方刚”“既衰”,由初而盛,由盛而衰。所戒内容:少时戒色,约三十岁以前,血气未稳。戒色,当戒,戒者非绝,戒者度也。壮时戒斗,约三十岁以上,血气方刚,精力旺盛。戒斗,克伐好胜,当戒,非不克胜,戒者度也。老时戒贪,约五十岁以上,血气已衰,老而戒贪。老而贪令人疑惑,笔者走访诸多老人,询问老人何以当戒贪,有权者说,权力过期作废,此时不贪,更待何时,社会地位高,易得易贪,贪心因此而起。这也是诸多社会学家们研究得出的“59岁现像”。无权者说,人老气衰,精力不继,对未来心存恐慌,恐病,恐死,恐无人照料,恐子孙受苦,恐以后无力营生,无力赚钱。气越衰,心越虚,人越贪。前者是社会原因促成其贪,后者是生理原因促成其贪。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老人当恬淡快乐,清思寡欲。戒贪戒得,不是不得,而是得之有度。

【原文】

16.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①:畏天命,畏大人②,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③,侮圣人之言④。”

【注释】

①畏:敬畏。  ②大人:有修养有地位的人,也可指君亲师。  ③狎:轻视,调戏。  ④侮:侮慢。

【语译】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畏惧的事情:敬畏上天之大命,敬畏有位的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语。小人则不知道天命而无所畏惧,轻视王公大人,侮慢圣人的言语。”

【解读】

本章孔子谈“三畏”。

三戒,戒事;三畏,戒心。君子当有所畏惧,若一无所畏,一无所惧,则会肆意妄为,无恶不作。“畏天命。”“天命”人事以外未来不可知之事,冥冥之中事物运行发展而不可知的规律,在天命面前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小心谨慎。

“畏大人。”“大人”一说有位者,一说有德者,大人,即圣人。若“大人”即“圣人”,与后文“圣人之言”相重,应当是有位者。“畏大人”,人事以内可知之事,即畏惧有位之人。畏位,即孟子所说的敬位,敬叔父呢,还是敬弟弟?假若弟弟在接受祭祀跪拜的位置,担任接受祭祀的代理人,“弟为尸”,那么就应该“敬弟”,敬弟则是敬位,“大人”是有位之人,“畏大人”即畏位,敬位。

“畏圣人之言。”“日月径天,江河行地,置之四海而皆准,行之万世而不悖。” 圣人之言,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准则,不得违抗。抗拒者即遭天命报应,人事谴责,灾祸不断。小人不畏天命,天报应;轻视大人,人报应;侮慢圣人之言,肆意妄为,无所顾忌,天人共诛之。

【原文】

16.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语译】

孔子说:“天生就有知识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掌握知识的人是次等人;遇到困难而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愿学习的人,那是最下等的人。”

【解读】

从获取知识的角度来看人分四等。

人是有层次的,“有教无类”的“类”也包含人的层次,“因材施教”的“材”也包含人的层次,“类”即“材”。不能因为有类而不教,教者当无类,即“有教无类”,不能因为是材就教,材有贤愚,教有等差,因材而教,也叫“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从对象群体角度讲,“因材施教”是从受教者个群体而言,人的层次是多方面的,从人格境界角度看,有圣人,君子,小人;从心理范畴角度看,有仁,智,勇;从朋友交往的变化角度看,有共学,共立,共道,共权;从获取知识的角度看,即本章四类人,四川大学黄玉顺先生说:

孔子对人的境界进行过一种划分:“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里把人的智力分为四等,但第一等“生而知之者”只是虚悬一格而已。孔子自认为不是生而知之者:“我非生而知之者。”(《述而篇》)就其所谓圣人,他也不曾说过哪一个是生而知之者。《中庸》载孔子语:“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舜的圣智也是从好问好察而来的。人们的先天才质都是差不多的,修养的高下都是后天习染的结果:“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篇》)除“生而知之者”外,其余三等人,“(自觉)学而知之”为圣人,“困而学之”为君子,“困而不学”为小人。

——引自《孔子研究》2002年第4期“孔子之精神境界论”

本章四类人,也属“有教无类”之“类”,也属“因材施教”之“材”。

【原文】

16.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①:视思明,听思聪②,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③,见得思义。”

【注释】

① 九思:九种思考。    ② 聪:清楚。    ③ 难:急难、后患。

【语译】

孔子说:“君子有九件事要认真思考。看的时候要考虑是否看明白,听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听清楚了,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说话要考虑是否忠诚,办事要考虑是否认真,有疑问要考虑怎样请教别人,发怒时要考虑有什么后患,得到名利时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

【解读】

本章记载孔门反省的内容。

君子九思,孔门内省工夫。“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君子终日刚健,警惕慎行,多方反省。朱熹说:“视无所蔽,则明无不见。听无所壅,则聪无不闻。色,见于面者。貌,举身而言。思问则疑不蓄,思难则忿必惩,思义则得不苟。”(《四书集注》)

视若不思明,则有蔽障之误;听若不思聪,则有壅塞之失;色若不思温,则有暴戾之气;貌若不思恭,则有乖张之形;言若不思忠,则有巧佞之怨;事若不思敬,则有敷衍之举;疑若不思问,则有愤悱之惑;忿若不思难,则有祸亲之灾;得若不思义,则有贪欲伤廉之祸。九思之间,层次井然,条理清楚。

台湾学者钱穆说:“本章次第,就其与外相接言。先以视听,次以色貌,次接之以言与事。有事斯有疑,有忿,有得,皆于事举其要。容之静谓之色,容之动谓之貌。九思各专其一,日用间迭起循生,无动静,无内外,乃无所不用其省察之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德义论语解读8——泰伯篇第八
《论语·季氏篇》感悟七十九
第九章孔子的另一核心思想恕的论述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论语》十则辅导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田英章楷书孔子《论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