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德义论语解读—雍也篇第六(2)

【原文】

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①,不迁怒②,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③!今也则亡④,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①颜回:亦称颜渊,字子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小孔子29岁。  ②迁:转移。  ③短命:颜回死时仅三十一岁。  ④ 亡:通“无”,没有。

【语译】

哀公问:“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呢?”孔子回答说:“颜回最好学,他从不迁怒于人,相同的错误不犯第二次。可惜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了,我还没听说谁是好学的。”

【解读】

孔子回答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可以从方法、态度、时间上去回答好学的提问。颜子“闻一以知十”。(《公冶长篇》)善于联想和推导。态度上,“语之终日而不惰。”(《子罕篇》)“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为政篇》)时间上,“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篇》)孔子没有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回答,而是直接从道德修养角度去回答,孔门进德修业均属于为学的范畴。

“不迁怒。”朱熹说:“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移于后。”“不迁怒。”常人难以做到,如在上级那里受了气,挨了批评,迁转给下级;在父母那里受了气,在自己子女身上发泄;在外窝了火,对内发泄;在内蒙屈,对外发泄。总之,怒于左者,移于右;怒于上者,泄于下;怒于强者,移于弱;怒于甲者,移于乙。“己所不欲,强施于人。”这类人生活中比比皆是。凡怒而欲发,思颜子“不迁怒”三字,真可谓一剂良药。

“不贰过。”需经过三个阶段:①自知其过。“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程子语)②自改其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③自讼其过。“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篇》)颜回之所以能“不贰过”,关键是做到了对待错误能“自知、自改、自讼”。参见(5?27)。

另外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以“不迁不贰回答,并攻哀公之性迁怒贰过故也。因以问,则并以对之,兼以攻上之短,不犯其罚。”(《论语集释》卷二引《别解》)

【原文】

6.4子华使于齐①,冉子为其母请粟②。子曰:“与之釜③。”请益④。曰:“与之庚⑤。”冉子与之粟五秉⑥。子曰:“赤之适齐也⑦,乘肥马,衣轻裘⑧。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⑨。”

【注释】

①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门弟子,小孔子42岁,春秋鲁国人。 使:出使。  ②冉子:即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孔门弟子,小孔子29岁,春秋末鲁国人。粟(sù):谷子,小米。  ③釜(fǔ):古代量器名,合六斗四升。  ④益:增加。 ⑤庚(yǔ):古代量器名,合二斗四升。  ⑥与之粟五秉:给他八百斗谷子。与:给。秉:古代量器名,十六斛(hú)为一秉,十斗为一斛。  ⑦适:往,去。  ⑧衣(yì):穿。动词。  ⑨急:急迫,穷困。继:增益。

【语译】

子华出使齐国时,冉子去替他的母亲要粮米。孔子说:“给一釜吧。”冉子请求增加。孔子说:“再加一庚吧。”(结果)冉子给了五秉。孔子说:“赤这次出使齐国,乘着肥马驾着车,穿着上等皮装。我曾听说:君子周济急难而不于锦上添花的事。”

【解读】

本章记载冉求为公西华母请粟的故事。颇有点微型小说的趣味。

人物:共4人,公西华、冉有、公西华母、孔子。

性格:公西华笃雅忠厚,善长礼宾司仪外交。冉有温和快乐,恭敬谨慎,多才多艺,孔门政事科高材生。孔子,仁厚慈和,知识渊博。

背景:“子华使于齐。”

事件:“冉子为其母请粟。”

开端:子曰:“与之釜。”过程:“请益。”发展:子曰:“与之庾。”高潮:“冉子与之粟五秉。”

结尾:孔子评说:“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人物关系:公西华与冉求是同门好友,又同是孔门弟子,三人之间构成师生关系。前场人物:冉求和孔子。后场人物:公西华母子二人。仅仅这样读,这篇微型文章却也一般,细加推敲,颇有情趣。

公西华出使齐国,假使公西赤母亲的确贫困,冉有念同门之谊,可以自己给他钱粮,也可向老师请求,两者可兼而行之,亦可表现冉子之义。结果冉有仅向孔子一方“请粟”,可见其不智。若公西华之母真贫困,孔子不给,表现孔子不仁。公西华“乘肥马,衣轻裘”,而其母贫困,则表现公西华为子不孝。这是从假设前提出发,表现其三人“不智”、“不仁”、“不孝”。从后文推导,西华母亲并不贫困。

反过来看,则又是另一番情景,冉子为西华母向孔子请粟,孔子明知其母不贫困,冉子为其请,不给吧,损害两个得意弟子的面子,给吧,的确不愿意,孔子处于两难境界。孔子毕竟宏裕宽大,“与之釜。”即六斗四升,给了一些。冉子不明孔子不想给而又不便破面子的心理状况,“请益。”要求增加。孔子仍然遮掩不愿开口,“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孔子始终把握一个“中”而适度的标准,“与之庾。”给二斗四升,又增加一些。第一次“与之釜”,第二次“与之庾”,第二次,明显少于第一次,不愿给的态度,十分明显。冉子仍然迷糊不悟,见请求结果不明显,便自作主张“与之粟五秉”。十斗为一斛,十六斛为一秉,五秉即八十斗,加上原来的六斗四升,和二斗四升,共计八十八斗六升,在孔子原有的基础上多给了近十倍。

冉求的性格一向是软弱保守,在锦上添花的问题上,却显得固执。对孔子来说,冉子为朋友母请粟,一是表现其孝,二是表现其义,本不当指责。“喜怒”之不发,符合中庸之道。但冉子实在过分,超过了中庸。孔子不得不说:“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孔子说这几句,也十分婉转得体。“吾闻之也”,表明非我个人观点,这是前人公论公理。子思在《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出口之言也符合节度而显得温婉和顺。当然这几句话对冉求也是一次温和的批评,是一次评论性的批评,对冉求为鲁国权贵季氏搜括民脂民膏,孔子批评却十分激烈:“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12周)
网上对孔子弟子介绍最完整的文章-孔门十哲(1)
夫子何与点也
大学语文导读(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11.3
学习的力量-一日一经典-《论语》之“不迁怒不贰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