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顺其思考与逆向疏导

  传统观念认为,大人总该有长辈的派头和“范儿”,父母哪里能够听从孩子的?那多跌份呀?

  可是,您是否考虑过:孩子就是“错误”的代名词吗?如果他是正确的呢?若是父母总与孩子对着干、拧着劲儿,那孩子不听话又是谁的责任呢?在现代社会,做父母的教育孩子,可不是那么简单的,还是要有点谋略呀,否则,孩子却可能用耍小心眼及各种策略来对付父母!千万别使亲子关系变成“对立面”!还是与孩子搞“统一战线”更好,不然,父母很容易打败仗。

            《父母与子女沟通28法》(连载)

           八、顺其思考与逆向疏导

 

亲子沟通第8法:顺其思考,投其所好,助其所为,促其达标;

幼稚片面,逆向疏导,画龙点睛,机智巧妙。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常以十分矛盾的态度对待孩子:一方面急切地望子成龙,处处以高标准要求孩子,期望值常常超过了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家长们又往往不能洞察孩子的内心,尤其对青春期的青少年设置了诸多的“禁区”,妨碍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造成他们心理失衡。如果孩子的正常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烦躁,不安,焦急,紧张,苦闷,沮丧,甚至还会导致心理疾病。

 

家庭教育应如“大禹治水”,可疏不可堵。因势利导,便水到渠成;强制命令,则事倍功半,还可能造成孩子倒行逆施,对抗到底。

 

1.顺其思考走捷径

 

“我的孩子要割腕自杀!”一位母亲一边啜泣一边向心理医生倾诉着使自己心焦的孩子的情况,“他小学时学习不错,没让父母操过心。自从上了中学,他简直变了一个人,越来越不听话;你叫他干什么他偏不干什么,不让他做的事他偏要去干,闹得家里不得安宁。最近又多次用刀片割自己手腕,手臂上留下一道道伤疤;昨天他又割自己手臂几下,伤得挺重,流了一地的血,可把我吓坏了,是他爸把他送到医院去看急诊的!他是不是真的想自杀呀?”

 

10岁至20岁是青少年的青春期,在这个时期中学生可能出现一些使家长难于理解的异常心理行为,但这一定是有原因的。为了解除家长的疑虑,通过电话,我们建议这位名叫小斌的14岁男孩来与心理医生谈谈,他同意了。下面是心理医生和小斌交谈的部分内容:

 

   ——同学,你好,谈谈你在家里与父母相处得怎样,好吗?

 

   ——父母口头上老说关心我,可他们根本不了解我的内心,我并不想做个坏孩子,我也不会随便去死。可是父母管我管的不是地方,真让我烦死了!

 

——能举些实际例子吗?

 

——刚上初一时,有一个参加计算机培训的机会,老师推荐我去,一个班才三个人;可是父母说怕影响我学习成绩,硬不让我参加,我说我会抓紧时间把功课学好,他们还是不信任我,真让我灰心!再说,现在大多数同学家都有电话,同学之间打打电话不是很正常的吗?可父母经常阻止我给同学打电话,我跟同学约好的事常常没法联系;同学一给我打电话,就盘问起没完,尤其是我妈,女生一来电话,在电话里就给人家“查户口”!为这些事,同学都笑话我,说我父母是开“警察局”的。您说,这是关心我吗?我想让他们关心的事,他们不关心;我不想让他们管的事,他们问个没完。遇上这样的父母真是倒霉透了!

 

 ——那么,你割自己的手腕,是不是做给父母看的呢?是不是想改变他们对你的看法?

 

 ——我也没指望他们能改变,只是觉得在家里很烦闷,跟父母没话可说,我感到很孤独。有时遇到一些事父母不听我的意见,跟他们商量也没用,只好大声吵闹,我知道越吵越糟糕,有时还挨一顿打骂,我倒觉得从来没有过的痛快。从小说中和同学们那里听说有些中学生割腕自杀,我也想尝试一下;一流出血来,觉得是一种发泄,一点儿也不感到疼。父母一见我手腕流血,吓坏了,起码不敢再唠叨我,还安慰我,让我别胡思乱想,又给我做好吃的。

 

——你这样做,不觉得对不起父母吗?他们多担心你呀!

 

——是他们自做自受,是他们对不起我。我觉得许多同学的父母要比他们通情达理,我是让他们给逼的。

 

小斌的确是个诚实直率的孩子,他的一番话应该引起为人父母者深思。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我们每年都发现数例中学生出现“自虐行为”,其表现是割破自己的手腕或弄伤身体其它部位至出血,或是饮食、睡眠混乱,或用其它手段折磨自己,使身体和精神上受损。既不是因为精神失常,也不是真要自杀;而主要是心理压抑,得不到家长或老师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所引起的。

 

  中学生的“自虐行为”,是一种长期积累的抑郁情绪的发泄,同时,也为了引起成人关注,从而改变对他们的态度。所以,自虐行为也是青少年在青春期心理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一种心理上自我防卫机制的、消极的、保护性反映,有其发生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青春期是青少年的心理断乳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开始出现,而成人往往还把他们看成小孩子,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不能适应中学生的心理需要,就会引起青少年的严重心理冲突,并导致亲子关系的危机。青少年不仅有生理需要,而且有各种精神与心理需要。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处于青春期阶段的青少年至少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心理需要:

 

1)脱离成人而独立的需要。不再满足于过去依赖成人的生活,而要独立寻找新的生活。

 

2)塑造自己的需要。想按照自己的个性去发展自己,想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热情、活泼、多才多艺富有活力的青年形象,从外表到内心都体现出这一点。

 

3)学习各种知识的需要。不仅是课堂知识,还希望学习课外的文学、艺术、科技、医学、计算机等书本以外的知识。

 

 4)闲暇时间的需要。有充裕的业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他们喜欢做的事。

 

5)社交的需要。需要与同龄人、朋友、伙伴的交往。

 

6)选择职业或专业的需要。按自己的兴趣和个性,选择职业或专业。

 

7)情感交流的需要。渴求友谊,渴求异性的喜欢。

 

8)得到尊重和理解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的情感。

 

可见,小斌的心理需要并未超出以上范围,他对父母的要求也是合乎情理的。自虐行为,便是中学生缓解心理紧张的一种手段。

 

如果家长能够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需要,就应遵循“顺其所思,同其所感,引其所动,助其所成”的原则;不仅可防止孩子出现自虐行为,而且可在孩子心目中成为真正的知心朋友。只有成为孩子的朋友,家庭教育才可能奏效。



2.投其所好可引导

 

孩子的兴趣,常被认为是“贪玩”,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够好的孩子,往往被剥夺了发展自己兴趣的合法权益,说不定一个天才被扼杀在摇篮里!其实,家长们往往没有注意到,孩子若在某方面有浓厚的兴趣,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正是一个非常可贵的信号;必须看到孩子的兴趣中有极高的“含金量”,兴趣的背后是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崇高的理想,只要因势利导,便可水到渠成了。

     六年级的余钊,从小对各种舰船模型感兴趣,亲朋好友都支持他这个爱好,并送给他各种新奇的船舶模型。在他的小房间里摆满了各种船模,从二寸大的小帆船,到二尺多长的“航空母舰”,从精致的“乌蓬船”,到“豪华客轮”;墙上挂的,桌上摆的,地上排队的,连他的床头枕边也摆着一对“巡洋舰”。可是,自从上了六年级,余钊很少有时间欣赏研究他心爱的船模了,学习的压力使他忙得抬不起头来。

  

  更倒霉的是,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和英语没有及格。这下他闯了大祸,他的成绩不好被归罪于船模,他被爸爸揍了一顿;接着妈妈来了个“火烧连营”,把他的宝贝舰船模型烧的烧、砸的砸,在余钊的哭声和奶奶的奋力呵护下,只保住了两只最大的船模,因为有玻璃罩罩着,也比较贵重。

     心理医生听了满面泪痕的余钊诉说自己的遭遇,就问他:“你为什么喜欢船模?有什么想法吗?长大了想干什么?”他说:“我们中国还没有航空母舰,也没有象‘泰坦尼克号’那样的豪华客轮,我长大了,就要造世界第一的大船!”余钊的父母也承认,这孩子心灵手巧,自己用硬纸板和三合板做的船模很不错,因为他爷爷在造船厂工作,带他参观过各种船,使他形成了这个爱好。然而,他的父母担心:他成天迷船模,对学习一点儿不感兴趣,这样下去根本不可能考上重点中学、大学,还做什么造船梦?

     无数事实证明,兴趣是行为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对余钊说:“你想造大船的理想很好,只要你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够实现。你现在数学和英语有些困难,这不要紧;现在确实要为上中学做准备了。你学习数学时就要想,我是在学习设计船舶的计算方法,拿出你制作船模的认真劲儿,我不信你学不好!学英语的时候你就想,有了语言工具,我好研究国外的造船技术,把学习英语也当作造一只‘英语船’吧,它帮助你驶向全世界!现在学习的每一门课程,你都当作制造一只大船,它会帮助你驶向新世纪的明天。我想,六年以后,某大学会有你的名字!”我还建议余钊的父母为儿子订阅一、二份与舰船有关的报刊杂志,以培养他的兴趣。现在,余钊已经上高二了,他的学习成绩在年级属中上等,我想,他的造船梦是一定会实现的。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喜欢踢足球、游泳、田径等体育活动的孩子,喜欢看小说、唱流行歌曲、演小品的孩子,喜欢小制作、迷恋“玩”电脑的孩子等等,都常被家长和老师称为“贪玩”,认为其不可救药。家长们应记住:后生可畏,不可小看也。您发现并支持一个孩子的兴趣,您就保护和培养了一个天才。

 

3.逆向疏导矫偏颇

 

为什么有些孩子逆反心理严重?这其中是有原因的。初中一年级的小宏被爸爸带来进行心理咨询。爸爸说:“家长要求小宏下学后先做功课,然后再看电视和找同学玩,这有什么不对?现在上中学,功课更多了,要抓紧时间学习呀。可怎么说他也不听。我们下了班,一边做饭一边盯着他,结果还经常是他偷偷地溜了。吃完晚饭他又要先看电视,可到了做功课时就很疲劳了,天天作业没做完就趴桌上睡着了,您说这可怎么办?”

小宏却振振有词说出自己的一番理由:“我上了一天课,下了学为什么不能轻松一下?这是《中学生》杂志上专家的文章中说的,这叫‘科学用脑’。你们大人下了班做什么都行,为什么我没有自由?我自己知道做功课,可您和妈妈,还有爷爷奶奶,都说我、催我,搅得我心神不定,注意力没法集中,浪费许多时间;只要你们不说我,不干扰我,我保证做作业很快!”

 

这个13岁孩子说的是不是很有道理?可父母们常把孩子的话当做耳边风,而非要孩子按照大人的意志和安排去行事,也从不与孩子商量。所以,首先是家长“逆”孩子心理规律而提出了诸多不合理的要求,孩子也就学会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甚至想出各种办法来对付家长的强制,而且有可能变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双重型人格。客观地说,孩子的逆反心理基本上是向成人学来的,也是被家长、老师给逼出来的。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逆反心理那么严重?孩子怎么不爱理睬我?我犯了什么错?孩子为什么越来越不听话?”这是在家教心理咨询中许多家长经常询问的问题。笔者作为心理医生,也常常问各位家长:“您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吗?孩子是不是总是错的?孩子愿意把心里的秘密告诉您吗?”而家长们的回答大多是否定的。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他也带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有聪明的头脑和丰富的内心,他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一个代表,家长不可小看了幼稚的孩子;如今的孩子也代表了一个改革开放的社会,孩子在观念、思维与行为方式上,都向父母的“权威”提出了全面的挑战。一名五年级的男孩对妈妈说:“你改掉唠叨我的毛病,我就改掉做功课马虎的毛病;看谁能先改掉!”一名初二的女孩对父亲说:“我做作业爱听音乐,是因为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您让我实验两个月;如果我的学习成绩下降,您就把我的录音机没收吧!可是如果我的学习有进步,以后您和妈妈就别管我的事了,我能管好自己!”

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式,都必须依照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加以因势利导。家长应掌握与孩子之间的心理沟通的科学方法。每天全家人最好有一段轻松交谈的时间。如果孩子感到家里是一个宽松温暖的环境,父母是可亲近的、可信任的,就会坦率地畅所欲言;同样,父母也可以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工作与生活上的苦恼说给孩子听,并请孩子帮您出出主意,通过这样的心理沟通使孩子了解社会,也理解父母事业与生活的艰辛。只要您能够创造这种两代人无话不谈的心理氛围,就是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最大的成功。

 

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不一定都是错的,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要允许孩子进行多样的选择和尝试,父母的意见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许多做法和想法是否正确并无唯一的答案。即使父母认为孩子的言行有不合理之处,与孩子有分歧时,也同样要给他实践的机会,通过孩子自己的亲身体验,他自然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是所谓“逆向疏导”的威力。当然,对于大是大非问题父母是要把关的,但是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小事,还是多让孩子自己来选择和做决定吧。有时,孩子自己虽然走了一点弯路,碰了一些钉子,但可真正矫正孩子某些偏颇的言行,对他的成长是大有益处的。

 

4.画龙点睛真开窍

 

 

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证明,一个独立、自在,充满自信心和感到内心舒适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当孩子陷入迷茫时,父母应进行一些反思,发现问题的症结,便可以点拨孩子的言行,引导他走出成长中的迷途。

 

天翔已经是一个16岁的小伙子了,是妈妈陪同他来到心理咨询室,他坐在那里一言不发。而妈妈却说个没完没了:“为了他,我提前退休了,在他身上真下了不少工夫。功课本来也不错,可是中考太紧张,发挥得不好。这个区重点高中他很愿意去,只是分数没上线,是他爸爸交三万元赞助费学校才收下的,为什么花出这笔血汗钱,不就是希望他考上一个好大学,将来有出息嘛!可刚上了几天学,他又不愿去了。如今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他怎么这么懦弱?我真是没招了!”

 

笔者与天翔单独交谈,发现他有一肚子的委曲:“我在家学习、做作业,妈老在旁边盯着。不让我打球,不让和同学来往,凡是我自己想做的事都不让我干。见面没别的:‘考重点,一定考个好大学呀!’爸爸动不动就发火,我考得差点就拳脚相加。我真累,只要在家里就没有轻松过。花钱上学也太没面子,还逼我去,我活的太不自在了,我实在受不了啦!”入学第一周是军训,因为受不了同学的“陌生眼光”,天翔只坚持了两天,就借故感冒而回家了。开学上课,因为头脑空空,对老师讲的内容一点儿也没听进去,又和同学格格不入,只上了一周课就说“跟不上”,任凭父母怎么“说服”,他就是不去。

 

孩子的本性是活泼的,当然不希望处处受限;天翔很聪明,也有多种爱好,本来生活得很自在,也是有精力和能力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休闲时间的。而今,由于长期以来孩子都是在父母的时时监督和强大“专政”的压力之下学习,使得焦虑、紧张情绪象影子一样终日跟随他,失落感、孤独感日益严重,生活再也没有潇洒自在了,好像是在牢笼中挣扎的感觉。对父母的“期望和爱”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结果是一学习就厌恶、烦躁,见陌生人就自卑、有戒心,生活无聊,失去了自己的追求和自信心。

 

怎么办呢?这是不少为人父母者的难题。一句话,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孩子管得太多太多,就意味着将成人的意愿强加于孩子,是一种“过度教育”和“强行塑造”,是不顾及孩子心理需求的家教方式。

 

  更应指出的是,家长未注意到象天翔这样的中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还不允许他在心理行为上走向独立,就违反了他的发展规律。孩子的天性、愿望和目标,就这样无情地被“亲情”逼进了“死胡同”。尽管父母已感到不对劲,也大为困惑,却依然未能进行“换位思维”:设身处地想想孩子的切身感受吧。

 

  相反地,还在不知所措中变本加厉地加压、加压、再加压。孩子在这貌似“严格”,实际极为冷酷、残忍的氛围中挣扎,失去了自我,也失去对生活的兴趣和对未来的信心与希望,完全处于迷茫和失败的体验之中。其实,对天翔这样的孩子,应该对他说:“你有巨大的潜力,不必再依赖父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你要争取自己放单飞了……”他就会积极行动,并对自己负起责任来。

 

在我们接待的咨询个案中,类似的令人遗憾的事例太多了,或者说这已经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在不少家庭之中,亲子关系方面似乎已经形成一种消极的、“负性互动”的固定模式和力量――两代人共同迂回于一种家教误区的迷宫之中,自感无良策,却又缺少“求援意识”,而难以自拔。

 

在这里,笔者由衷地告诉这位已疲惫不堪、却又心急火燎的母亲,不要管的太多,可以逐渐放手一些,让孩子自己冷静思考自己面临的问题,设法去解决自己的难题。天翔的妈妈虽心有余悸,对孩子的未来放心不下,但还是同意了,打算试一试。

 

我们单独和天翔谈了多次,并和老师取得了联系,老师表示要多给孩子一些宽容、宽松。孩子也接受了我们的意见:主动地去争取“自在,轻松”,对什么事也不顾忌那么多,决心一切从头开始。对学习要“尽己所能”即可,对同学不要存有戒心,而要主动去交往。尤其是让孩子懂得,如今是终身学习的时代,人活百岁,从现在开始,你还有80多年的时间可以学习,来日方长,何必着急呢?

  

  有时,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少而精,却可使孩子茅塞顿开,走出自卑的迷阵。父母们也具备这样的能力,从积极乐观的方面给孩子一些激励,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天翔终于又踏进了校门,他真的要展翅高飞了。这次他要求自己以自然和“自在”的心态走向同龄人的群体中。出乎他的预料,他竟确实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同学的真诚和热情,觉得自己真的回到了“自在”的状态。其实,走一小段弯路并不一定有什么坏处,有时暂时的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新的学习就这样开始了。                                                            

                                  (未完待续)

您在教育孩子时遇到什么问题、难题,欢迎与我讨论,电子邮箱地址:xxr2k@263.net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问题学生的特点、形成原因及行为矫正
如何医治“青春期无力症”
如何帮助厌学的学生|宇新教育
如何教育早恋的孩子?
中学生厌学心理面面观
删除偏见和歧视,到底谁害的孩子不想上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