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悬棺葬和岩画群:一个已远逝民族的神秘印记

导读:“僰人”是夏朝的遗民,商朝的战俘,属游牧民族,早在周武王伐纣时,就曾征集西南八夷参战,其中就有僰人,他们曾立下赫赫战功,在四川宜宾建立了僰侯国,从此,这个民族进入最强盛时期。僰人长于渔猎,种植发达,僰道荔枝、葡萄闻名于世。僰文化独特,以悬棺为代表的神秘文化,虽历千载,令人不解。

据2020年6月22日潇湘晨报消息,在四川珙县洛表镇麻塘坝村新发现了坟景子僰人岩画群。岩画规模较大,是目前发现岩画最集中、最丰富的地方,有50幅岩画左右。岩画群位于高7米、长10米的岩壁上,主要集中于距地高1-2米的地方,从这个高度我们推测僰人的身高和现代人的身高应该相差无几。

僰人有着古老的语言和服饰,而且沿袭古老而神奇的习俗

一、已远逝的僰人

“僰人”一名,始见于《吕氏春秋》,主要聚居在地处川南边陲的珙县。僰人以剽悍、善骑、勇武、善战著称;周朝时因助武王伐纣有功,被册封为“僰侯”,率先在“无君”的西南建立了“僰侯国”。此后,尽管历经兴衰沉浮,始终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

僰人所居住的村落隐匿于高山之巅中,四周怪石嶙峋,满目石崖石屋

僰人和僰文化在西南地区,特别是在宜宾的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从先秦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就有僰人活动的身影,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延续有着自身民族特色的文化和习俗。从僰人的民族发展来源看,和百越民族有很大近亲关系。他们应是从华东、华南地区逐步迁徙到宜宾的珙县、兴文地区的。这从悬棺葬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分布可以辨出其密切的文化联系。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民族,却因为一场战争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远逝的僰人

史料记载,僰人自春秋时期即居于川南,至万历元年(1573年)为明朝所灭,历2300余年。据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叙州府》所论,在殷商时期,僰人就定居在四川的东南部,因随周武王伐纣有功,将领被封为僰侯,建燹侯国。在先秦时期,古僰国地域宽广,处于川、滇、黔三省的交汇地区,谷深山险、自为一方诸侯。据《珙县志》记载:“秦灭开明氏,僰人居此,号为僰国。”郑德坤《僰人考》认为:“僰国虽小,终为独立民族,南邻且兰、夜郎,西接邛都、笮都诸羌,北连蜀,东连巴……实得有今南溪、宜宾、屏山、庆符、高县、筠连、长宁及兴文等县地”。古“僰国”长期处于北方蜀国与南方夜郎两大势力之间,保持着独立或半独立状态,但与蜀发生的联系更多。秦灭蜀后,设立县级统治建制——僰道。另据《兴文县志》载,汉武帝建元六年,汉王朝统一夜郎国,改置犍为郡。汉武帝使唐蒙通僰道,打通南亚的贸易大道。

僰人文化—兴文县苗族花山节

据传,僰人身材矮小,在先秦时常被作为奴隶所掠卖。先秦的达官显富也以拥有“僰奴”为一时之风气,侏懦、杂耍班子的演员大都由僰奴担当。僰奴,在秦代史籍中被称为“僰僮”。大量的燹人被卖为奴隶、人身失去自由,被迫从事繁重的劳动。僰人擅长工艺品制作,在古民族中精通商品经济,僰人的竹工艺品甚至流传到了西藏和南亚印度地区。汉代还建“僰道”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在僰人所世居的兴文、江安、珙县等地,直到现在仍有兴旺发达的竹工艺品市场。

云南昭通豆沙古镇僰人马帮雕塑

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僰人在首领卜漏的带领下,在僰王山上筑城堞、修寨门,聚众造反,揭竿起义,但被宋军用“火猴战”打败,僰王被宋军擒获后招安。僰人兵败僰王山后,在400多年的时间里偃旗息鼓,直到明朝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再次在兴文、珙县两地造反,明王朝派四川总兵刘显、刘挺父子率领十四万官军大举围剿,最终在兴文县九丝城将僰人彻底剿灭,僰人从此销声匿迹。

2013年5月,四川宜宾推出人文纪录片《远逝的僰人》,经过明朝万历年间那场战争,为了生存,僰人作为族群,从历史的视线中消失了,他们隐性埋名,融入到了其他的民族,继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悬棺溶洞及僰人古建筑

二、岩画上的文物

古人绘画和雕刻之目的,不外乎在于安慰逝者,或借以光大死者威望以慑服生者;或表示死者所属部族及部落徽志。前者是人物画,如岩壁画,有舞蹈、钓鱼等画幅,大概是为安慰死者之用,有跃马战场的战斗画幅,大概是夸耀死者的威武功业,使生者对其更加尊重之用。岩壁画还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于的反映行悬棺葬之人的宗教信仰,从这种宗教信仰出发,一整套丧葬礼制才逐渐形成起来。

僰人岩画

岩画

岩画

岩画

一般而言岩画多伴随着悬棺出现,这是首次在洛表考古发现大规模无悬棺的岩画群。岩画图案种类众多,有人物画、动物画、当年战争使用的工具等等,图案高一般在10-20cm左右,所用涂料主要为朱砂漆,呈朱红色。形象逼真,虽然线条粗犷,但细节细腻。有“小喽啰巡山图”、“簇拥着山大王抬轿图”、“舞蹈、耍杂技图”、“凤凰鸟图”、“太阳鸟图”、“龙”、“敲锣打鼓图”,还有“踀踀”两字等。在“扛幡旗的将士图”中,人物穿着清晰可见,将士佩戴的帽子为明朝时期常用的装饰。从岩画内容,可初步判断僰人当时的生活状态。

岩画是珙县僰文化的独特标识,这一重大的新发现无疑对研究僰人文化、习俗、历史等具有重要的价值,让人们离发现谜团真相又近了一步。

三、神秘的僰人悬棺

1974年,在对珙县麻塘坝“僰人悬棺”的首次发掘清理中,四川省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对麻塘坝东西两侧二十多座山岩的岩画进行临摹,先后在“棺材铺”、“狮子岩”、“大洞”、“九盏灯”、“猪圈门”、“麻磨山”、“硝洞”、“邓家岩”、“三仙洞”等处,临摹下了大量“僰人岩画”。这些岩画经过整理问世后,很快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珙县麻塘坝“僰人岩画”,一般都画在悬棺周围的岩壁、岩框上,在多用红色,少数用白色,有的色泽犹新。绘画采用的是平涂的手法,虽线条粗犷,但多形而又传神,人物极富变化和动感,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有舞蹈、体操、杂技、刑术、击剑、赛骑、踢毽、球戏、钓鱼、狩猎、征战和各种动物以及刀矛、车轮、日月、太极图、各种纹饰图案等,构图简练,形态动人,乍看起来栩栩如生。

宜宾珙县麻塘坝僰人悬棺群

宜宾珙县麻塘坝僰人悬棺群

珍珠伞悬棺

邓家岩悬棺

老鹰岩悬棺

珙县境内现存悬棺共296具,而麻塘坝一地22处绝壁悬棺多达223具,另有遗址11处,伴随岩画22处共371幅。这是世界上悬棺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方,被誉为“悬棺之最”和“悬棺葬的天然博物馆”,同时也是唯一悬棺与岩画为同一民族所为之处。“僰人”入葬采用仰身直肢葬,麻布裹尸身,随葬品置脚下两侧,多寡不定,有陶瓷器、木竹器、铁器和麻织品,其中麻织品最多,有少量的丝织品。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僰人是如何做到将棺材放置于峭壁之上,又为何要这样做呢?虽然学界有多种研究和猜想,但真相如何,至今仍不为人知。

悬棺溶洞及僰人古建筑

麻塘坝不仅以其悬棺和岩画而著称,更有僰人在二十多个天然溶洞中所留下的洞穴建筑而愈显神秘。这些带有明显军事用途的洞穴建筑,与宋元明时期,特别是明代时期先后十一次派军队围剿僰人的历史吻合,是研究僰人军事、经济、文化的重要载体,弥足珍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夏第57个民族的消亡之迷
宜宾,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前世今生
四川珙县僰人悬棺 神秘文化千古难解
僰人文化:再现绝迹文明
歷史文化古跡——四川宜賓珙縣僰人懸棺葬【圖文】
僰人悬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