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打卡98天|针灸学02 第二章 刺法
第二章   刺法
1.常用针灸体位:
体位
取穴部位
仰卧位
头、面、胸、腹;上、下肢。
侧卧位
少阳经;上下肢。
俯卧位
头、项、脊背、腰骶;下肢后侧、上肢。
仰靠坐位
前头、颜面和颈前部。
俯伏坐位
后头和项、背部。
侧伏坐位
侧头、面颊、耳前后部。
2.进针法:
名称
操作
适应范围
单手进针法
较短的毫针
双手进针法
指切进针
[爪切进针法]
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进针。
短针
夹持进针法
[骈指进针法]
用拇、食指持无菌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刺手向下捻动针柄,押手同时向下用力,将针刺入。
长针
舒张进针法
押手食、中指或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向两侧撑开,刺手进针。
皮肤松弛部位
提捏进针法
押手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提起,刺手进针,从捏起端将针刺入。
皮肤肌肉浅薄部位
弹针速刺法
押手拇、食指末节指腹捏一无菌干棉球握住针身下段,留出针尖2-3分,对准穴上,用刺手食指或中指指甲对准针尾弹击,使针迅速刺入。
短针
针管进针法
[此法进针不疼]
押手持针管,刺手食指叩打或中指弹击针尾进针
儿童和惧针者
3.进针方向、角度、深度:
⑴.进针方向[新]:
①依经脉循行定方向:顺经/逆经。
②依腧穴部位特点定方向:为保证安全。
【例】
*针刺哑门→针尖朝下颌方向;针刺某些背部腧穴→针尖朝脊柱方向。
③依治疗需要定方向:针尖朝向病所。
⑵.进针角度:
①直刺→针身与皮肤呈90°左右→人体大部分腧穴。
②斜刺→针身与皮肤呈45°左右→肌肉较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深刺、直刺的腧穴。
③平刺→针身与皮肤呈15°左右→皮薄肉少部位[如头部]。
⑶.进针深度:
宜浅刺[阳属性]
宜深刺[阴属性]
体质
形瘦体弱
形胖体强
年龄
年老体弱、气血虚衰、小儿稚嫩之体
中青年身体强壮之体
病情
阳证、新病
阴证、久病
部位
头面、胸背及皮薄肉少之处
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厚之处
【经典】
*《标幽赋》:“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
4.行针法:
基本手法
提插法;捻转法。 [2007.100.101]
辅助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促使得气、加强针感。
循法
顺着经脉循行路径在腧穴上下轻柔循按→激发经气,促使得气。
弹法
留针时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催气、行气、加强针感。
刮法
刮针柄:不得气→激发经气;得气→加强针感。
摇法
直立针身而摇→加强得气;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个方向传导。
飞法
[飞鸟法]
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如展翅→催气、行气、增强针感。
震颤法
小幅度、快频率提插捻转→促使得气、增强针感。
5.得气的表现及临床意义:[2011.177]
【得气】:又名针感→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⑴.针刺入腧穴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①针感[患者感觉]→
*酸胀、麻重,有时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扩散的现象。
*少数有循经性肌肤瞤动、震颤、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
②手感[医生的感觉]→
*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如鱼吞钩饵之浮沉”。
【经典】
*《标幽赋》:“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⑵.得气的意义:
①提高临床疗效。
②窥测病情,进行预后判断。
【经典】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明·徐凤·《金针赋》:“气速效速,气迟效迟。”
【注】
a.不得气原因→
*定位不准,针刺角度有误、深浅失度,手法运用不当。
*患者经气不足或感觉迟钝、丧失,不宜得气;气候寒冷、阴雨潮湿,不宜得气。
b.促进得气→重新调整腧穴的针刺部位、角度、深度;另外运用催气法、侯气法。
6.常用单式补泻手法[★]:[2009.176]
补法[阴柔][2011.178]
角度[幅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泻法[阳刚]
角度[幅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
捻转补泻
拇指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轻。
拇指向后用力重,向前用力轻。
提插补泻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下插用力为主。
[2009.119] [2013.79] [2014.79]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上提用力为主。
[2009.120] [2012.79]
疾徐补泻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
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
迎随补泻
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
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
呼吸补泻
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开阖补泻
出针后迅速按针孔。
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
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记法】
a.捻转补泻→左补右泻[顺补逆泻]。右手操作,则拇指向前为补,拇指向后为泻。
【经典】
*《标幽赋》:“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
*《针经指南》:“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
*《针灸大成》:“左转从阳,能行诸阳;右转从阴,能行诸阴。”
b.提插补泻→重插轻提为补;轻插重提为泻。
c.呼吸补泻→呼进吸出为补;呼出吸进为泻。[补法针气相反,泻法针气相同]。
【经典】
*《针灸大成》:“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
7.常见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⑴.【晕针】: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的现象。
①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并起针,注意保暖。
*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
②预防→
消除患者对针刺的顾虑;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宜轻。
⑵.【滞针】: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疼痛的现象。
①处理→
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
稍延长留针时间。
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
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缓解肌肉紧张。
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
向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
②预防→
消除患者对针刺的顾虑;
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确定合理留针时间;
行针时避免单向捻转,以防肌纤维缠绕针身。
⑶.【血肿】: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
①处理→
*轻→微量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
*重→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先冷敷止血,24h后再热敷或局部轻轻揉按。
②预防→
避开血管针刺。
出针时立即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切勿揉动。
⑷.【创伤性气胸】[新]:针刺胸、背、腋、肋、缺盆等部位的腧穴时,刺入过深。
①处理→
立即起针,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切勿翻转体位,并安慰患者以消除其紧张恐惧的心理。
*漏气量少者→自行吸收。
*漏气量多者[张力性气胸者]→及时组织抢救。
【注】
*在此期间,医者需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一般首先给患者吸氧,并根据气胸的严重程度,给予休养观察或胸腔穿刺抽气及其他治疗。
②预防→
选择合适体位。
针刺过程中,医者必须精神高度集中,严格掌握进针的角度、深度。
⑸.【刺伤内脏】[新]:施术者对腧穴和脏器的部位不熟悉;针刺过深;提插幅度过大。
①处理→
*轻→卧床休息,一般可自愈。
*较重[有出血倾向]→用止血药等对症处理,密切观察病情及血压变化。
*重[出血较多]→迅速进行输血等急救或外科手术治疗。
②预防→
熟悉人体解剖部位,明确腧穴下的脏器组织。
针刺胸腹、腰背部的腧穴时,掌握好针刺方向、角度、深度,行针幅度不宜过大。
8.针刺的注意事项:
①大醉、大怒、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针灸。身体瘦弱、气虚血亏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卧位。
②女性:
*怀孕3个月以内不宜刺小腹部腧穴。
*3个月以上,腹部、腰骶部皆不宜针刺。
*除上述部位外,怀孕期间四肢部禁针→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活血腧穴。
*经期若非为调经应慎用针灸。
③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禁针。
④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禁针。
⑤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禁针。
【注→特殊部位】
a.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者更应注意。
b.眼区和项部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腧穴→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
c.针刺小腹部位前→令患者先排尿。
d.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刺灸》(全本)
针刺入门 二
子午流注针刺法
揭开针灸的神秘面纱,想学和初识针灸的转走看看
毫针刺法
刺法灸法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