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打卡99天|针灸学03 第三章 灸法
第三章   灸法
1.灸法的种类:
艾灸
[2009.177]
艾柱灸
直接灸
瘢痕灸、无瘢痕灸。
间接灸
隔蒜灸、隔姜灸、隔附子饼灸、隔盐灸。
艾条灸
悬起灸
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实按灸
太乙针灸、雷火针灸。[2009.118]
温针灸。
温灸器灸。
其他灸法
灯火灸
灯芯草蘸油→点火→点穴。
天灸
白芥子灸[2009.117]、蒜泥灸、斑蝥灸、灯芯草灸。
【交叉→中药】
*[白]芥子[后]→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大蒜→解毒消肿,杀虫,止痢;[健脾温胃,增强食欲]。
*斑蝥→破血逐瘀;散结消癥;攻毒蚀疮。
*灯芯草→利小便;清心火。
2.灸法的作用:
①温经散寒;
②扶阳固脱;
③消瘀散结;
④防病保健。
3.常用灸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
艾柱→直接灸
操作方法
适应症
瘢痕灸[2012.76]
以少量大蒜汁涂抹拟灸腧穴部位,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适当大小艾柱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一周后形成灸疮,5—6周左右痂落留瘢。
哮喘、风湿顽痹、瘰疬等慢性疾病。
无瘢痕灸[2013.76]
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用以固定],将小艾柱置上并点燃,艾柱燃剩1/3左右,感到微有灼痛时用镊子将艾柱夹去,更换艾柱再灸,直至拟灸壮数灸完为止,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虚寒性疾病。
【注】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
*瘢痕灸→施灸前涂少量大蒜汁于所灸腧穴部位以加强黏附和刺激作用。
*瘢痕灸每壮艾柱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再易艾柱。
【注】
*《针灸资生经》:“凡着艾得灸疮,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以此可见,本法必须达到化脓方有效果,灸疮的发与不发是取效的关键。
*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
*无瘢痕灸当艾柱燃剩1/3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再易艾柱。
*无瘢痕灸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艾柱→间接灸
操作方法
适应症
隔姜灸
新鲜生姜切成直径约2—3cm,厚约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上置艾柱,置穴位施灸,直到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为止。
①外感表证;
②因寒引起的呕吐、腹痛;
③风寒痹痛等。
隔蒜灸
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3cm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上置艾柱,置穴位施灸。
瘰疬、肺结核、肿疡初起。
隔盐灸
食盐填敷于脐部[神阙],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艾柱施灸。
①伤寒阴证;
②吐泻并作;
③中风脱证。
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粉末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上置艾柱,置穴位施灸。
①命门火衰而致阳痿、早泄、宫寒不孕;
②疮疡久溃不敛。
【交叉→中药】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大蒜→解毒消肿,杀虫,止痢;[健脾温胃,增强食欲]。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元阳];散寒止痛。
【注→功效】
隔姜灸→温胃止呕、散寒止痛。
隔蒜灸→清热解毒、杀虫。
隔盐灸→回阳、救逆、固脱。
隔附子饼灸→温补肾阳。
艾条灸
操作方法
适应症
温和灸
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应灸部位,约距离皮肤2—3cm左右,使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处10—15min,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慢性病
雀啄灸
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与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
急性病
温针灸[针刺 艾灸]
操作方法→
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或用艾条一段长2cm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烧尽后出去灰烬,将针起出。
适应症→
既需要留针又适宜艾灸的病证。
回旋灸[新]
操作方法→
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皮肤虽然保持一定距离,但艾条并不固定,而是左右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
适应症→
急性病。
温灸器[灸疗器]灸[新]
操作方法→
施灸时,将艾绒或艾条装入温灸器,点燃后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以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晕为度。
适应症→
具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临床需要灸治者,一般均可应用,对小儿、妇女及畏灸者尤为适宜。
【注】:临床常用的温灸器有灸架、灸盒和灸筒。
4.灸法的注意事项[新]:
①面部穴位、大血管及关节活动部位,均不宜采用瘢痕灸。
②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阴虚火旺者灸量宜小。
③施灸时应防止艾火烧伤皮肤。用过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玻璃瓶或艾条专用金属筒内,以防复燃。
④施灸部位如在灸后因灼伤而出现水疱,其直径在1cm以内者,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待其自行吸收即可;如水疱较大者,可用一次性针灸针刺破水疱,放出水液,再涂以烫伤油或消炎药膏。如用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保持局部清洁,并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感染;若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5.施灸顺序和补泻:
①顺序:先灸阳经,先灸上部;壮数先少后多,艾炷先小后大。
【注】
*特殊情况:脱肛时,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
②补泻:见下方经典。
【经典】
*《灵枢・背腧》:“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内容来自《中综知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学:灸法
灸法诊疗操作规范
《灸绳》各种灸法及作用
艾灸基本常识
常用灸法与禁忌
灸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