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十三|沙丘之变

写前一篇的时候,我把秦始皇大大给写死了。当天晚上就出现瑞相了,做梦梦到秦始皇大大跑来骂我,说,老子英雄一世,驾崩的时候安排了一句话就完了,太不给朕面子了吧。来人,把这小子给朕绑了,拖出去五马分尸!


于是,我一阵挣扎,醒来时发现把被子都踢掉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赶紧给秦始皇大大上三柱香,接着就坐到写字台前补写一下秦始皇先生波谲云诡的死亡过程。


熟悉历史的盆友应该知道,始皇大大死了之后,他的俩儿子——扶苏和胡亥——在皇位归属上还折腾了一段时间,史称“沙丘宫变”。而在这两位皇子夺嫡的背后,是很多重量级的黑影——同样分为两派的秦朝重臣。


所以,讲沙丘事变之前,我们首先要介绍一下重量级的出场人物。


忠信蒙家


成龙大哥前几年拍过一部电影叫《神话》,里面有个关键桥段讲的是秦始皇之死。而成龙在其中演的那个角色叫“蒙毅”。哥们挺惨的,先是爱上了秦始皇的女人,后来又为了保护给老板送长生不老药的同僚,壮烈地死在了半道上。


这片子的脚本绝大部分都是瞎编,但蒙毅这哥们却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而且还挺有名。


蒙毅,何许人也?


蒙毅不是一个人,他的身后站着一个家族:忠信蒙家。


蒙毅他爹叫蒙武,很厉害,当年跟王翦一起合力灭掉了楚国;蒙毅的哥哥叫蒙恬,更厉害,是秦始皇统一之后最负盛名的将领,没有之一。


蒙恬的第一大功绩就是北伐匈奴。


卢生向秦始皇上奏了“亡秦者胡也”的谶语之后,秦始皇一点也不怠慢——估计是天下已经安定了一段时间,无仗可打,这让秦始皇有点无聊,所以一有机会毫不怠慢就命令军队集结出征。


这次的军队规模很大,一共三十万人,将军就是蒙恬。


如果大家还记得李牧的话,应该知道对付匈奴这种游牧骑兵为主的敌人,汉族军队采取守势比较有利;但蒙恬这次不是,他没有采用之前汉族将领对付匈奴的方法,而是直接杀到了匈奴人长期盘踞的地盘,准备把他们赶出去。


这是个非常艰难的选择,要知道,当时中原部队跟匈奴骑兵打仗是很艰苦的。游牧民族,机动性强,驻扎起来也很灵活,非常适应这种马背上的生活;但对于汉族士兵,平时习惯于定居的农耕生活,要让他们追着匈奴人的马屁股后面跑,风餐露宿,可就是吃大苦头了。


由于之前那片土地都在匈奴人手里,根本没有什么建筑物,蒙恬的军队除了要驱赶匈奴人之外,还要负责修建固定的防御工事,以及供自己人居住的城镇。


也就是说,蒙恬不仅仅是将军,还是包工头;而他底下的军队则是过着白天掐架、晚上造楼的生活。


幸好,蒙恬虽然是官二代,但是比赵括厉害多了。在他的领导下,秦军将盘踞在河南(不是我们现在的河南省,而是现内蒙古境内的黄河南部地区)多年的匈奴赶到了黄河以北,随后又进一步赶到更北边的地方。


但这还远远不够,蒙恬知道匈奴都是骑兵部队,机动性能特别强大,中原地区一马平川的,即便将他们赶出去一时,也仍然无法应对游牧民族的机动骚扰。因此,他参考战国时期北方国家防御游牧民族的经验,开始在赵国、燕国和秦国之前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一条完整的北方长城。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依山就险、因坡取势,连绵不绝达万余里。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东至辽东”。秦长城不同于我们现在留存的长城(明代长城),止于山海关。秦长城的东边尽头,一直穿过现在的抚顺、本溪再向东南,终止于现在的朝鲜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处。


小伙伴们不要奇怪,从很早很早以前,朝鲜半岛的北部就在天朝的统治之下;处于类似情况的,还有越南北部。当然,也不是只有我们“中华帝国”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情,当年罗马帝国也一度将抵抗蛮族的长城修到了不列颠岛上。


在这样的组合拳之下,秦朝的北部边界史无前例的安稳。终秦一朝,都没有在匈奴问题上吃过大亏(而汉高祖接手之后没几年就发生了白登之围这样的惨事),而且给之后中原政权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除了北逐匈奴和修建长城这两件大事之外,蒙恬先生还利用课余时间搞了不少发明创造,其中包括一件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东西:毛笔。


据说蒙恬因在打猎的时候看到兔子尾巴在地上拖出血迹而受到启发,就拿兔子毛来作为笔头的原料,经过几次尝试之后,成功制出了后来广为使用的“毛笔”(兔毫笔)。


蒙恬发明毛笔这件事有争议,当代有一些考古证据表明,蒙恬之前就已经有毛笔存在了。但即便如此,蒙恬也被公认为毛笔的改良者。


说了那么多,中心思想就是,蒙恬很牛逼。


而他的弟弟蒙毅呢,虽然不如哥哥那么厉害,但在当时也是响当当的人物。成龙电影里的蒙毅是个武将,而历史上的蒙毅是个文官,是秦始皇朝堂上的上卿,并一直追随秦始皇左右。


兄弟俩,一个在内廷中枢做智囊,一个在边防要害带大军,这样的安排,照理来说,对皇帝来说是非常忌讳的,违反基本的人事任命原则。因为,这样的权力分配,特别适合造反——兄弟俩若有心,里应外合,是顶顶方便的。所以,像秦始皇这样喜欢猜忌、对属下不放心的皇帝,居然能容忍这样一对兄弟,并对他们推心置腹,真的很不容易;而拥有如此权位的两兄弟,居然也没有造反作乱的心思,同样很难得。


所以,忠信蒙家的称号,名至实归。


秦始皇非常信任蒙恬兄弟,乃至后来专门派扶苏去蒙恬那里做监军。


《史记》上记载,秦始皇在坑杀术士的时候,自己的大儿子扶苏出来劝诫老爹不要杀那么多人,但秦始皇大怒,随后就把自己的亲儿子也“发配”去北边的前线上吃苦,以示小惩大诫。


我以为,这不是秦始皇大大的真实意图,是后世会错意了。秦始皇是故意派扶苏去北部集团军的。他这么做有几个目的:


1、获得军事锻炼和资历。


扶苏是皇储第一人选。秦始皇虽然没有立太子(因为他讳言“死”,所以群臣也莫敢进谏立储的事情),但他死前的言行和遗诏都说明扶苏是他心目中当仁不让的太子。


作为太子,扶苏在秦朝中枢跟着秦始皇很多年,在处理政事方面,已经很熟稔了;但另一方面,扶苏没有带兵的经历,军事上的经验很缺乏,这对于帝国皇帝来说,会是个很致命的短板。所谓“兵者国之大事”,让扶苏去前线的大兵团实地感受一下打仗的气氛,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那个年代,军事力量的支持对于皇权的稳定至关重要,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军事负责人(蒙恬)的认可,并跟他搞好关系,也是很关键的。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之前乐毅的事情。


2、监视蒙恬。


蒙恬率领的是秦国的主力部队,队伍规模达到三十万;若加上后来征发的修长城的民工队伍,估计上百万。当时的北方边境离咸阳并不远,如果蒙恬真有心思要造反,几天工夫就能带领几十万大军围攻咸阳。


同样威胁很大的因素是蒙恬带这支军队已经很长时间了。蒙恬领着这上百万人在北方一呆就是好多年。那时候也没有什么轮换制(估计当时也没别人吃得消轮换这个岗位),这百万人对蒙恬的领导已经非常习惯了,这种兵将之间的默契对中央来说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这种情势下,即便再信任蒙恬,秦始皇也不得不防着点,最方便的方法就是派个心腹去做监军。既然蒙家已经是他最亲近的臣子了,那还有谁能更心腹呢?恐怕也就只有自己的儿子了。


3、让蒙恬保护扶苏。


这个原因最重要。


从为术士进言这件事来看,秦始皇发现,扶苏这个人有个极大的弱点:太善良,太耿直。这样的人搞政治,秦始皇是有点担心的。


当时的情形是,秦始皇经常一个人出巡在外,而扶苏这些皇子一般都留守在咸阳。秦始皇那时候的身体已经是一天不如一天了(跟经常嗑药有很紧密的关系),他自己也知道。如果哪天他死在路上了,扶苏这个善良的储君一个人恐怕很难应对随后的政治斗争。


何况咸阳那批高级官僚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恐怕都打着各自的小算盘,等着秦始皇驾崩的那天,来攫取自己的利益呢。


所以,秦始皇有意在自己仍然健在的时候,把扶苏托付给蒙恬。在秦始皇的眼里,蒙恬是给扶苏做顾命大臣的第一人选:他很有能力、位高权重,是地位仅次于丞相李斯的大臣;他有军队,囊括秦国所有军事精锐,能帮助扶苏对付所有叛乱活动;更重要的是,他的弟弟一直在秦始皇身边,这保障了一有变故,他都能第一时间得到可靠的消息。


秦始皇是一个非常实际的人。他觉得给不给扶苏一个“太子”的名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确保扶苏在自己死后能平稳接手秦朝政权。秦始皇是老谋深算的,把扶苏送到蒙恬那里绝对是非常高水平的一招棋。


可惜,最后还是算漏了一步。


这个变数叫赵高。


赵高其人


赵高,秦朝著名宦官。


停。


谁说赵高是宦官了?


好像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


《史记·蒙恬列传》这么记载赵高的身世,“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史记索隐》认为,隐宫的意思,就是赵高和他的兄弟们从小时候就被集体施行了宫刑。


而与此同时,《史记·秦始皇本纪》上却记载,赵高有个叫阎乐的女婿。


若是赵高小时候就被阉了,如何会有女婿呢?


难道秦朝就流行找干女儿了?


应该不是,那个时代如果宦官要认的话,肯定认干儿子,女儿实在没什么用。


且除了《蒙恬列传》那处之外,太史公没有再在别的地方说赵高是宦官了。


所以,“赵高是宦官”应该是个误解,《索隐》很可能弄错了。


赵高这个人很有才华。当时秦始皇拔擢他的时候,认为他有强力,并且通狱法,就封他为中车府令(相当于现在的中南海车队长,官不大但位居要害,时常亲近皇帝),同时让他担任小儿子胡亥的老师,教他“决狱”之术。赵高在教育胡亥这件事上,很是费了些心思,师生关系搞得特别好。


因为赵高是个很有野心的人,他希望撺唆胡亥夺得皇帝的宝座。


赵高的计划进展得还是比较顺利的,在他的安排和帮助下,胡亥成为了秦始皇最宠爱的儿子。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意外打乱了赵高的部署。秦朝律法严苛,赵高却不小心触犯了法令,且被秦始皇发现了。秦始皇让蒙毅来治他的罪。蒙毅不敢枉法,上奏说赵高此罪当判死刑。


其实,秦始皇早就发现了赵高有野心,他是想趁这个机会压压他的势头;但他也挺爱惜赵高这个人才,因此计划这件事上吓唬他一下也就罢了。他装作非常开恩的赦免了赵高,并让他官复原职——实际上是给赵高一个教训,让他不要太放肆。


对于赵高这样的人来说,教训是没有用的。这件事造成了两个后果:第一,赵高对蒙家抱有深刻的敌意(本来蒙家就是他的敌人,因为蒙家是扶苏的主要拥立者);第二,赵高感觉到了紧迫感,他意识到,自己的阴谋必须加速了。


但赵高面前的障碍很多,最大的问题就是拥立胡亥的官员太弱小了,赵高已经是其中最大的官了。但中车府令是个多大的官?跟蒙氏兄弟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走一步看一步吧。


沙丘之变


秦始皇三十七年,皇帝又要出行。而皇帝身边的很多人都已经知道老板身体近况堪忧了。赵高没有放过这个机会,让胡亥主动提出要追随父皇出游,并最终如愿。


那个时候秦始皇五十岁了,而且由于长期坚持嗑药(仙丹),身体已经很虚弱了;加之旅途奔波劳累,而且一走就是好几个月,这使得他的身体状况变得越来越糟糕。


秦始皇最后几天病得很重,但是意识还是比较清楚的,他知道自己长生不老的梦想破灭了,便吩咐让人写诏书给长子扶苏,命他回来主持自己的丧事,并把灵柩送到咸阳骊山安葬——这是让扶苏来继承大秦帝国的明确表示。


可是,这封诏书却没能送到扶苏手里。因为——


被赵高截下了。


中车府令官不大,但送信这事却恰好在其职责范围。作为皇帝的车队长,赵高深切的知道秦始皇的大限不远了;他也知道,皇帝在出巡过程中驾崩,对他来说,是实行篡位计划的最佳时机。所以,他抱着被五马分尸的风险,私自截留了这封遗诏。


秦始皇终于没有熬住,没多久,便在沙丘这个地方驾崩了(赵武灵王也是死在沙丘)。


赵高第一次冒险成功了。


但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这件事并非只有赵高一个人知道,作为帝国的丞相,李斯也非常清楚秦始皇的遗诏内容。


李斯也是老谋深算的人。他知道自己陪皇帝在外,如果这个时候向天下通报皇帝驾崩的消息,很有可能会出现什么变故。因此,他下令密不发丧,将棺材放在凉车中,安排始皇身前最宠幸的几个宦官在车上装样子。每天仍然照常送饭、送奏折,对所有人隐匿秦始皇已死的事实,唯有胡亥、赵高和那几个宦官才知道实情。


这样的安排再一次帮助了赵高,为他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赵高没有再浪费时间,他迅速的找到了胡亥,表达了要扶他坐上皇帝宝座的意向。胡亥当时还是个小孩子,没有太大的主意,而且这件事听上去他好处挺大的,想了想就同意了。


随后,赵高去面见了李斯,他要把李斯争取过来,加入拥立胡亥的阵营。


李斯此时已经是位极人臣了,再没有什么可以争取的东西了,他所需要的只是想法子尽量保住他和他家族的荣华富贵即可。因此,他追求的是安稳,密不发丧的命令也是基于这个目的而下的。


这时候,他见到赵高鬼鬼祟祟的跑来找他,心里不禁有点犯嘀咕。说起来,赵高只不过是个司机,跟皇帝再亲近,也是个中低级官僚,一般跟他是不能直接说上话的。


但赵高开口的第一句就让他吃了一惊。


赵高开门见山,告诉了李斯那封遗诏的下落,并说,现在的局势下,皇位的归属就看我俩的决定了。


李斯立刻驳斥他,这种话如何是臣子说得出口的!


赵高没有退却,他知道李斯的痛点。他问了李斯一个问题。


君侯,您在才能、谋略、功勋、人缘以及与扶苏的关系这五个方面,哪一点比得上蒙恬?


李斯听了,愣了一下,然后陷入了沉思。


不过,很快,他就得出了答案:哪一点都比不上。


赵高说,如果是这样的话,等扶苏一登上帝位,丞相您告老还乡的结局就已经定下了。


这句话刺痛了李斯。权力这个东西是有魔力的,跟“魔戒”一样,一旦到了手里,再要还回去,是很困难的。李斯回顾了一下自己从布衣之身做到帝国丞相这一路上的艰辛,实在不甘心把帝国大权交到蒙恬手里。


于是,他同意了赵高的建议,正式加入拥立胡亥的队伍中。


有了丞相这样实权派人物的支持,胡亥的登基之路霎那间光明起来了。


胡亥党一刻也没有停留,随即做出行动,向外界宣称皇帝发布了诏书,正式立胡亥为太子;同时,谴责扶苏和蒙恬这几年在前线没有任何功绩,空耗国力,同时赐死此二人。


这个诏书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三十万的军队,加上几十万的民工,把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同时撤换并赐死,这得冒多大的风险?而李斯和赵高手里所倚仗的,无非就是始皇的威风——只要扶苏和蒙恬相信始皇还健在,就不敢忤逆皇诏。


在赵高的安排下,这封假诏书被顺利的送到了扶苏手里。扶苏一看,痛哭失声,但由于他的善良本性,他居然一点也没有怀疑这封诏书的真实性,立刻走到内舍,准备自杀。蒙恬是经历过政治斗争的,看了诏书,觉得吊诡,立刻拦下了扶苏,劝他说,皇帝陛下还在出巡的途中,并且一直没有立太子,这突然立太子的举动是非常奇怪的;再加上公子和我负责这三十万的边防军,这是关系到天下的重任,怎么可能以那么简单的方式派个使者过来说赐死就赐死呢!不如我们上书问一问情况再说吧。


蒙恬这个顾命大臣,关键时刻还是体现出了价值。


可惜的是,扶苏这个时候已经完全丧失思考能力了,他说,父亲要儿子死,儿子哪里还能再上书去询问父亲的意思!随后,立刻自杀了。


——扶苏这个人太善良,太孝顺了。如果他能登基,或许可以改变秦朝的暴政,让秦朝的统治持续得更久远一些。


蒙恬不肯自杀。使者还是很有头脑的,预先做了准备;况且他看到扶苏公子都已经用行动认可了诏书的真实性,这个情况下,蒙恬不听话,那就是赤裸裸的抗旨了。在这个逻辑下,他命令下属把蒙恬扣起来,并送到阳周这个地方关押起来;蒙恬和他的下属一点反抗的机会也没有。同时,李斯的舍人接管了军队,控制住了帝国的军事力量。


很多盆友不禁要问,这时候蒙毅干嘛去了?他不是应该作为蒙恬的宫廷眼线随时向蒙恬通报信息的么?


蒙毅确实在秦始皇的出巡队伍中,但这个时候,因为始皇病重,他出去为皇帝的病情祝祷山川了。所以,他也一直被蒙在鼓里。封建迷信真是害死人啊!这也鬼使神差的让赵高再一次走了一回狗屎运。


胡亥是个孩子,听说他哥哥死了,他可以登上皇位了,又高兴又害怕。他对蒙恬没有什么意见,而且也知道蒙家历代都是忠臣,就让李斯和赵高放了蒙恬。


李斯和赵高本来就是冲着蒙家来的,怎么可能会允许纵虎归山呢?


刚好,这时候,蒙毅搞封建迷信活动结束回来了。赵高就向胡亥进谗言,说,你老爸很早以前就想立你为太子,但是就是因为蒙毅一直阻挠,把这事搅黄了。我们一不做二不休,不如趁这个时候把蒙家的人全部杀了,免得日后生出祸患。


胡亥很相信他老师的话,于是下令逮捕了蒙毅,把他和蒙恬一起诛杀了。唉,怪就怪蒙家这个姓不好,蒙恬兄弟直到死的时候都被“蒙在鼓里”。


最可怜的是秦始皇大大本人。由于当时是暑热天气,他的尸身一直被放在车子里,虽然赵高他们很注意调节车厢的温度,但毕竟当时科技不昌明,始皇大大的尸体在半路上就腐化了,从车子里头传出阵阵恶臭。于是,赵高他们无奈,想了个办法,往秦始皇的坐车上放了大量的海鲜,用鱼腥味来掩盖臭味……可怜秦始皇英明一世,到头来自己的尸体却和各种臭鱼烂虾的尸体放在一起!


一回到咸阳,胡亥党立刻发布了秦始皇的死讯,并正式拥立胡亥做了秦国的二世皇帝。


而秦始皇呢,也终于得以从一堆臭鱼烂虾中被扒拉出来,放到他之前苦心经营的骊山陵墓中去了。


秦始皇陵,那才堪称是真正的神话。一方面是里面极尽奢华,按照史料记载和各种传说,里头是“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并且运用了各种“传说中”的材料和技术,例如用“人鱼膏”作蜡烛,确保里面长年有光亮;另一方面则是里面机关重重,自动机弩、水银防护,设计之精巧、机械之高超,甚至超过当代的水平。


直到现在,我们也没有足够能力和勇气去发掘秦始皇陵。只能在他的陵墓旁边,挖一些兵马俑坑,通过研究那声势浩大的阴兵阴将,来揣摩始皇生前死后的盛况。


秦二世也挺“孝顺”的,下了个诏令,凡是秦始皇的后宫女子,只要没有为始皇产下孩子的,均赐死陪葬。这比我们现在上坟流行烧个手绘“二奶”厉害多了……


同时,为了保证自己亲爹的陵墓不被盗挖,二世下令把当时尚在修陵墓的工匠都关在了陵墓里面,全体在墓中陪葬,从而确保无人知晓陵墓内部的各种机关暗道。同时,还在陵墓外面种上草木,塑造成自然山脉的样子,让人无从辨认。


就这样,赵高凭借(1)胆子大以及(2)运气好的原因,成功的把胡亥扶上了皇帝的宝座。


======

本系列文章版权专有,未经允许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忠诚有时候也会断送一个帝国】
华夏风云五千年之大秦帝国8
秦始皇东巡时到底是怎么死的?秦始皇是赵高害死的吗?
人人自危
读《资治通鉴》之心不狠站不稳
李斯为何能受赵高的欺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