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充满争议的“日耳曼战马”德国Ⅳ号坦克全系列点评(1)


在二战德国的坦克中,Pzkpfw Ⅳ是一个矛盾的存在。“欣赏者”眼中,Pzkpfw Ⅳ及其洐生型号,被认为在战场价值和可生产性上达到了最为完美的“平衡”,并不惜夸赞其为“日耳曼军马”;而在“刻薄者”眼中,Pzkpfw Ⅳ及其洐生车型不但自身技术问题多多,在可生产性上的所谓优势更是干脆不值一提,于整个战局无补。那么究竟应当如何对Pzkpfw Ⅳ进行客观评价呢?



从“支援坦克”的最初定位说起

20世纪30年代,装甲机械化战争的理论经历了一个充满探索与矛盾的时期,这一时期,各国的军事家们对装甲机械化战争的观点各不相同。装甲作战的拥护者认为,坦克的出现使一战时期那种战壕战的模式不复存在,大范围的机动作战将取而代之。而另外一些保守人士则认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大规模的坦克机动作战还不足以取代传统的战壕战,但会对战壕战产生冲击,这些保守人士认为可以通过完善战壕阵地体系和加强战壕阵地火力来应对坦克战可能带来的冲击,20世纪30年代法国耗费巨大精力在法德边境修筑“马其顿防线”便是基于这种想法。

对于大规模装甲机械化作战的支持者来说,突破对方的战壕阵地取得最终的胜利是其主要目标,所有的坦克战指标的取舍都可以看作是为了取得最终的胜利而具体量化的结果,不同坦克的性能及设计差异只是源于取得最终胜利方法上的不同。这一时期的坦克,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快速迂回进攻、消灭对方装甲目标、正面突破进攻、击溃敌人防御体系。具体到坦克设计上来说,受到当时火炮技术水平的限制,用于完成这些任务的火炮在技术上无法统一——用于对付装甲目标的火炮需要高初速,而用于毁伤敌方工事的火炮则得有足够大的威力和口径,而口径足够、初速度足够的火炮由于体积和质量的关系,需要有一个足够大的坦克底盘,而过于庞大的坦克底盘在当时基本不具备机动能力。面对这个矛盾,坦克设计人员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一种是兼顾两种需求,将其尽量集中到一辆坦克上,例如法国的“夏尔”B1和美国的M3中型坦克;另外一种就是像德国这样,将两种需求分开来实现,于是Ⅲ号设计之初的定位是“战斗坦克”,主要装备长身管高初速的反坦克炮,用于快速进攻,消灭敌人装甲目标,Ⅳ号则为“支援坦克”,主要装备短身管大口径的榴弹炮,用于配合Ⅲ号进行进攻,力求最迅速达成对敌突破、分割、包围和击溃,贯彻“闪电战”的战略和战术意图。



真正入戏的长身管型

由于低估了客观的技术可行性,将本应由一辆坦克承担的战场角色,分解到两种不同的坦克底盘上去实现,不得不说,这种设计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保守、幼稚和一厢情愿的。也正因为如此,短身管的早期型Ⅳ号,其战场价值不高,完全可以说是对底盘的一种浪费。Ⅳ号真正的故事,要从换装了长身管的75毫米炮,被重新定位于“战斗坦克”的一系列Ⅳ号说起(总共有F2/G/H/J四个主要型别),或者说这些才是“真正”的Ⅳ号,值得我们去展开讨论。最早换装长身管75毫米炮的量产型Ⅳ号,要算是Pzkpfw Ⅳ Ausf.F2。F2型实际上是1941年11月18日,为了弥补G型的难产,直接由F1型换装KwK 40/L43 75毫米长身管坦克炮而来的过渡性产物,从1942年3月开始生产至7月,共生产了175辆,同时还将25辆战损后送的F1型直接改装成F2型。由于换装了新主炮,其编号也改为Sdkfz 161。初期的F2型大致上与F1型相同,主要的不同在于主炮的变更,增设了圆形的单孔炮口制退器。而且炮塔内的设备也作了重新调整:重新设计了高低机以及装填手用辅助回旋机,炮长换装新型TZf 5f瞄准器,车体机枪座增设防尘罩,并在其左侧装设支撑架,取消大灯,只保留防空灯。其它细部也略有变更。到了后期的车体则与G型类似,最主要的变化是无线电操作员及驾驶员舱盖上的信号弹发射口被取消,炮塔左、右两侧和装填手前方的观察窗也都被取消。

早期型Pzkpfw IV Ausf.D 承担“支援坦克” 的角色

值得指出的是,早期型Pzkpfw Ⅳ Ausf.G,干脆就是在F2车体前部增加了30毫米的附加装甲(总计达到80毫米)。换句话说,G型与F2型的区别实际上是相当有限的。G型装备的KwK 40/L48 75毫米坦克炮采用TZF 5f伸缩瞄准镜,安装位置在火炮左侧,瞄准镜的放大倍率为2.5倍,视场为24度,内由7个三角形组成,划分为4个密位,炮手只需要把目标对准三角形的顶点就可以在不影响观察的情况下进行瞄准,三角形之间的距离作用是打击移动目标时估计提前量,同时,也可以通过三角形的高度和分布距离来估算目标的距离。

早期型Pzkpfw III Ausf.C 承担“战斗坦克” 的角色

炮手还可以通过移动位于瞄准镜上方的指针对目标的距离进行设定,刻度上标注有不同弹药的射程距离,最小的划分为100米,39型被帽穿甲弹的最大刻度为2500米,次口径钨芯穿甲弹为1500米,高爆弹为3300米。火炮采用半自动立式滑动炮闩,电火帽击发。火炮俯仰角为向上20度,向下10度,通过炮手摇动手柄实现俯仰角的调整,坦克的炮塔可通过电动驱动来360度回旋,也可以用过摇动手柄实现。 坦克炮右侧安装有一挺配有KZF2望远瞄准镜的7.92毫米MG34并列机枪,可以用来对付敌步兵,也可用辅助火炮测定目标距离,和TZF 5f瞄准镜一样,KZF2瞄准镜的放大倍率也为2.5倍,视场为24度。坦克的车体首上右侧也装有一挺MG34机枪,俯仰角为向上20度,向下10度,同时可左右回转各50度。这挺机枪也配有一具KZF2瞄准镜,标定射程200米。主炮备弹87发,存放位置为炮塔底板上的弹药箱内,MG34机枪备弹3150发,弹链使用布袋存放。

博文顿博物馆展出的换装了L48型坦克炮的D型

至于1943年4月开始生产的Pzkpfw Ⅳ Ausf.H,到1944年7月为止共生产3747辆,是Pzkpfw Ⅳ中数量最多的一型。该型坦克与G型的后期型差异不大,因此也很难去辨识。初期生产型的正面装甲仍然为50毫米厚,并加装30毫米厚的附加装甲,全车还加挂5毫米至8毫米厚的侧裙板。车长指挥塔的防护也予以增强,并且加装防空机枪架与环型防弹板,由于装甲增厚,比G型车重增加1.5吨,达到25吨,机动性略有下降。到了中期型以后,车体正面的附加装甲取消,取而代之以80毫米厚的整块装甲板,同时该坦克的外挂装甲板改为网格式。H型还装备了冬季专用履带,以及反步兵S雷,防护力更为提高。另外,车身的右边增设大型的空气滤清器,底盘的上部托带轮的式样也更新了。1943年9月以后的量产型Pzkpfw Ⅳ Ausf.H车体上都涂上防磁涂料以避免磁性反坦克雷的吸附和爆破。1944年9月9日后开始生产的后期型则更换了更新式的负重轮,以及带有防滑纹的400毫米宽履带,车体后方的细部也简化了许多以方便生产。至于炮塔的部分的变化则有限。

到了1944年6月,最后的J型也开始走下生产线,早期的J型和H型在底盘上相差不多,只是排气装置和悬挂系统上做了一些改动以简化制造工艺,但为了增大战斗行程,采用的车内附加油箱挤占了大量车内空间,不得已只好将炮塔的旋转电机拆除——除了J型,所有的PzKpfw Ⅳ型坦克炮塔都是采用电驱动转动,而J型则是只能采用手动式旋转。到1945年3月,尼伯伦根工厂一共生产了1758辆J型坦克(底盘编号到9150)。晚期型的J型采用了铸造诱导轮以及钢质托带轮,并且还将托带轮由原来的4个减少为3个。当然,技术性介绍总是枯燥的,不放在大的背景下,也看不出个所以然。那么,这些换装了长身管的75毫米炮的Ⅳ号坦克,对当时的德军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它们为什么在某些人的口中被称为优良的“日耳曼军马”?

11

NEW ARRIVAL




TANK & ARMOURED VEHICLE

十一月新刊来了


1


千呼万唤始出来,坦装的11月刊终于要和大家见面了!(先给大家透个目录)一如既往在本月的A刊中我们将从“艾布拉姆斯”X坦克的亮相浅谈新能源技术军用化发展和2022萨托利防务展的相关报道。




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坦克系列之III号IV号坦克
德系坦克丨Pzkpfw-Ⅳ型坦克
二战使用最广泛的轻型坦克,详解美国M3轻坦大家族
英国“克伦威尔”巡洋坦克
捷克斯洛伐克T-54、T-62、T-72坦克
解密虎式坦克:养“虎”为患,二战虎式坦克超强详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