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论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实施中的问题与课程化改造对策

正文共:5028 字 预计阅读时间: 13 分钟

 

【摘要】传统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设置的活动课程,对学生素质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其实施的各种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如何将传统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课程化设计与改造,使其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真正实现三级课程管理的目标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课题。本文重点阐述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的课程化改造对策:即从活动走向课程。

【关键词】传统校园文化活动 课程化  设计与改造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并据此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从小学到高中开设综合实践(地方、校本)课程。通过10多年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广大中小学校所取得的课改成绩令人瞩目,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在课改背景下仍然“如火如荼”地开展同时,本轮课程改革所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依然行走在渐行渐远的课改路上,常态化和校本化实施由于应势教育的惯性依然步履艰难,困难重重。笔者认为这既有认识和观念上的问题,也有实践与操作上的问题,下面就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实施中的问题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改造策略等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一、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设计与实施了活动课程。并在中小学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课程计划》的规定,开设了班团对活动、晨会(夕会)、科技文体活动、体育锻炼、校传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六大类活动课,我们把这些活动课称之谓“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课从本质上来看,具有活动课程性质;它们相对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属于经验课程,更侧重学生的直接经验获得。其主要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取直接经验。这些传统校园文化活动课是以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以最新信息和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按照各种实践活动项目和特定活动方式组成的一种辅助性课程形态。

二、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实施所存在的问题

考察与分析目前中小学所开展的各种兴趣活动、社团活动和传统校园文化活动,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由于缺乏体系化的活动课程教学内容,因而使得绝大多数中小学在实施活动课的过程中随心所欲,并明显表现出种种问题与不足:

第一方面表现在:班队活动停留在对现成“结果”的操作上,表现为我们的队活动固定了内容以及问题的答案,学生拿着这些内容与问题进行实践活动,因而忽视了在“结果”的逐渐形成中知识逐步生成的“过程”问题。学校虽然与社区联合,充分利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学生的基础上,建立德育基地,但是因为没有“课程”意识,活动随意性很强,许多年段把队活动视为教育的辅助手段,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容易使人产生“有它不多,无它不少”的感性认识,于是淡化了对队员们的队活动的管理和评价。虽然都组建了小队活动小组,但由于没有课程内容体系,活动有时成了“有空搞搞”,活动课时得不到保证。正因为活动的随意性,使活动目标不一致,活动形不成常规,整个主题学习生活不够系统,各活动之间成为零散,不均匀的分布。也因为队活动的这种随意性、零散性,使得对学生发展的各方面促进作用不够深远,难以发挥活动应有的价值。

第二个方面表现在:由于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活动课程价值和观念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活动课流于形式,有些活动课程异化为学科化倾向严重,活动内容的组织套用学科课程的逻辑,“教书”现象严重;在实施方面过分依赖课外活动,只是把原来课表上的“课外活动”改成“活动课”;其活动课设置目标不统一,时常异化为学校办学特色捷径、素质教育替身等等。

第三方面表现在:课改10多年来,校本课程、选修课程、拓展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概念认识上彼此相混淆,在认识上依然停留在把活动课程当作学科课程的点缀和附属物,依然停留在过去的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层次上。在操作上依然停留在兴趣活动、社团活动、传统文化活动、班队活动层面上,依然没有走向课程。在管理上学校依然存在着教导处、大队部、德育处和教科室等职责分工不明、管理混乱现象,缺少相应的活动课程制度等等问题。

三、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的课程化改造对策:从活动走向课程

笔者认为,活动课程意义上的活动与人的一般活动有明显的区别,但它也要受一般活动的规律所支配,也离不开一般活动的要素,它要求我们从课程范畴上来把握活动的要素:即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和评价,并用课程要素对传统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改造。这是改变目前活动课现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目标,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策略。传统校园文化活动诸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家长会、主题班会等既是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的主要形式和载体,还是校园活文化建设和特色办学的重要内容。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这些活动需要我们广大中小学对其进行课程化改造,即从活动走向课程。

1.传统校园文化活动需要走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包括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等。目前,我们指导这些传统活动均以项目形式,或以相对独立的主题形式开展,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课程目标似乎没有连贯,这对课程的系统性而言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对各种传统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课程化改造是迫切需要解决一个重要课题,对其进行课程化改造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继续深入的基本条件。笔者提出从传统校园文化活动走向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化改造策略,就是要求将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用课程要素(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加以课程化整体设计,将其改造成有具有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活动评价等课程形式。要求在实施时以综合性学习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及经验获得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及教学组织模式。

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角度看,让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为综合实践活动,体现着综合实践活动对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的继承、规范与发展,降低了本课程实施的难度。从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实施效果看,传统的文化活动存在着少学生自主、少深度体验的问题。如将学校一些零散的、无系统的活动,将其升级为有目标、有规划、有体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提升学校活动的育人价值和实施效果。从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实施角度看,将传统校园文化活动改造成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它有助于学校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和“校本化”实施问题,也有助于学校更好地特色办学。但同时,我们需要注意避免将非指定性学习领域的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当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要内容或全部内容,而导致其他指定性学习领域被边缘化倾向。

2.传统的兴趣活动、社团活动需要走向校本课程。

传统兴趣小组活动是指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开展的一种非全员性的活动,有的还具有较强的学科活动的特点。而社团活动是指把分散在校园中具有共同爱好和特长的学生凝聚在一起,在共同目标鼓舞下,大家能够集思广益,采集创新资源,互相鼓励,互相配合的团体活动。从本质上看,二者都具有活动课程的性质;从实施的目的看,都旨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特长发展;从课程开发上看,都体现出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与周边资源开设的“校本开发”的课程成份。

而从校本课程的概念来看,目前存在着二种界定:一种是从学校角度来加以阐述,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组织开发并实施的,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类型。另一种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加以阐述,校本课程是以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指导,以学生现实的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学生现实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构建的课程。但无论那种解释,校本课程的基本定位是致力于满足国家课程所不能满足的那部分学生发展需要,增强课程对学校和对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就是建立在学校和学生差异的基础上,以适应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目的。如果忽视了校本课程的这种差异性和个别性,也就失去了校本课程的灵魂。因此,校本课程的设置本身体现着对兴趣活动、社团活动的规范与发展。

传统的兴趣活动、社团活动需要走向校本课程,就是要求我们基于兴趣活动、社团活动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具体来说,就是指围绕学校教育理念,基于学校的课程资源,强调基于儿童的发展,由学校教师或教师小队为主体所进行的课程设计、实施、管理、评价等活动。就学校而言,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强调基于学生发展需要,在国家新课程实施的框架内,以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为宗旨,以学生社团活动为实施方式,所进行的课程结构、课程形态、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方式的一种开发与实施模式,学校需要将所有的社团活动以校本课程方案的形式加以规划与设置。就教师而言,在组织实施社团活动时,需要以《课程纲要》形式,加以规划与设计,克服社团活动的随意性。其课程纲要的一般项目包括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和授课对象等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学生与资源情况分析、课程目标的陈述、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容。新一轮课改以来,许多学校在建设校本课程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其中由兴趣小组发展而来的社团活动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总之,传统校园文化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息息相关,它体现着活动课程的继承、规范与发展。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更不能将二者置于对立面,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校园文化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基础,兴趣活动、社团活动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我们要针对传统活动课程的不足,用课程要素加以课程化设计与改造,将零散的、随意的性较强的活动转化,升级为有计划、有系统、有目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既提升学校活动的育人价值和办学品质,又满足学生的兴趣好爱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7-9)指导纲要”项目组,《我国90年代以来活动课设计与实施》[G],综合实践活动网,http://jxjy.com.cn:88/

    2.顾建军,《传统的活动课程与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区别》[G],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服务平台,http://www.chinazhsj.com/

3.伊红,《让传统校园文化活动走向课程》[G],《转型·创新——教学研究的时代诉求》,2012-3-20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开展校本课程 拓宽学生视野——记浦师附小二年级社会实践活动课
第十一小学特色学校创建规划
校本文化三重奏
构建校本快乐体育课程,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 - 金东区教育网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合在校本课程中
特色学校创建实施方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