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STEM教育的核心精神,看这一篇就够了!



STEM教育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教育。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STEM教育近年来在中国开始流行,一些中小学开设STEM课程,实施STEM教育。这是顺应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大好事,但如果不能正确理解STEM教育的核心精神,则会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


这并非是杞人忧天,现实中这种现象已有所表现,如一些学者把STEM仅仅归为教育技术的范畴,一些中小学把STEM搞成小发明、小创造,或者引进机器人、3D打印等“高新技术”项目,一些公司在技术设备上做足文章,大大偏离了STEM教育的内涵与要求。


STEM教育不同于传统分科知识教育,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探究教育,以提升学生的STEM综合性素养为核心。但也不能仅仅把SETM理解为一种课程,还必须把它理解为与STEM课程相匹配的教学策略,以及设置这种课程的目的。只有从课程设置的目的、课程本身及其教学策略三个方面,才能完整地把握和理解STEM教育的内涵与要求,科学、合理地实施STEM教育。


1

STEM综合素养:STEM教育目标的核心


20世纪80年代,STEM教育的出现源于美国对科技人才缺失的反思。他们试图通过STEM教育使中小学生具有STEM素养,为他们有志于从事科技创新,具备科技创新素养奠定基础。所以,美国政府的STEM计划实际上是为了应对国际社会的日益竞争,提升美国的科技实力而实施的一种科技战略。他们的目标是鼓励学生主修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增加追求STEM领域的高学位或投身STEM相关职业的学生数量”,加大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投入,“增加具备STEM能力的劳动力”。STEM教育成为培养科技人才,提升国民科技素质,应对国际竞争的关键。因此,世界各国把STEM都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地位,开始积极推动和实施STEM教育。


科技人才的缺乏在我国同样存在,甚至更为严重。我们不仅面临科技人才匮乏的现实,而且也缺少科技人才的后备力量和持续发展的力量。科技人才匮乏的危机在学校,希望也在学校。所以,能否为未来社会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关键在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否能够培养中小学生的STEM素养。培养他们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为他们成为科技人才和具有STEM素养的技术工人奠定基础。


基础教育阶段培养中小学生的STEM素养。STEM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素养。其素养的综合性有两个方面的体现:一是体现为内容上的综合,二是体现为形式上的综合。


在内容上,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个领域的综合。不同于以往的四个学科,STEM是四个学科的综合,这种综合不是简单的集合和拼凑,而是围绕一个问题或项目,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是一种综合性的项目学习。在这样一种综合性的项目学习中,通过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个学科的知识,综合形成学生的STEM素养。科学是根基,技术和工程分别是科学和技术的运用,数学作为工具运用在科学、技术和工程之中。STEM素养是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形式上,STEM是知识、方法、技能、能力、态度等多元素的综合。STEM素养既不单指知识,也不单指创新能力,而是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因素的综合。当然,每个因素又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如科学技术知识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球、信息等,技能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媒介数字素养技能、职业和生活技能。能力包括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探索学习能力、科技实践能力、创意革新能力。STEM因培养科技人才,应对国际科技竞争而兴起,因此,最初STEM指向科学技术教育和创造、运用。


但鉴于科技的两面性,科技需要人文加以引导,因此,STEM就增加了Art,变为STEAM。这里的A,最早是韩国提出的,指的是艺术。后来美国把'A'也吸纳进去,赋予了它更广泛的含义,不仅仅指艺术,还包括人文、语言、文化、社会学等十多门学科。A的加入,不仅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向往和热爱的情感,对STEM领域的态度和兴趣,而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技观、科技运用观,防止人在创造技术之时,又被技术所异化,成为只有技术而无人性的单面人。


2

整合性:STEM课程的核心精神


STEM课程在于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是它的优势,但劣势在于各门学科都用到,但却无法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如果没有分科课程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仅靠STEM课程不可能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如果没有系统学科知识,也谈不上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科技创新和解决实践问题。


所以把STEM课程成为分科课程的后设综合课程,而分科课程是学习STEM的基础,STEM是对分科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深化发展。学生就对分科知识掌握得越系统,解决实践问题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就越强。所以,STEM的综合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上以及学科与社会、学科与个人之间的联系上。


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综合,之所以综合它们,不仅是因为它们是解决科技问题的需要,而且因为这四门学科具有相通性和渗透性,它们本身在解决现实科技问题时是一个整体。整合是STEM的最突出特征和要求。整合不是四门学科的汇集,它强调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对学科之间关系的关注。“将重心放在特定问题上,强调利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学科相互关联的知识解决问题,试图从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角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STEM课程是通过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个领域的整合而形成的综合课程。其综合的程度不同,形成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核心课程。


第一,STEM相关课程。相关课程是在保留原先分科课程的基础上,寻求四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和交叉点,使这些学科能够按照互相照应的顺序进行。这样的课程不改变原先的课程,需要四个学科的老师一起备课,看看哪些主题具有相关性,按照相关的主题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以其中的一门课程为主,其他课程是辅助式的。比如学习物理学,需要相应的数学为基础,同时,把物理的结论应用于工程技术实践之中。这样的课程只需要四个学科的老师协调,不改变课程本身。


第二,STEM融合课程。融合课程要消除分科的界限,将四门学科的知识整合为一个新的领域。这样的课程依托于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整合性。融合课程涉及到多个学科,它需要一个大的主题单元才能把相关的内容纳入其中。


第三,STEM核心课程。融合课程更多地是整合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知识,核心课程则是以科技或工程问题为核心,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组织所需要的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知识,形成连贯、有组织的课程结构。STEM核心课程偏重于知识的综合运用,适宜于在学习分科课程之后进行,它主要是检验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探究性:STEM教学策略的核心


STEM固然是一种融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为一体的课程,但如果这个课程不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也构不成一个STEM课程。STEM课程其实施策略也有特定的要求。STEM暗线是科学和数学,明线是技术和工程。科学和数学是技术和工程的原理和基础,技术体现在工程之中。STEM课程基于工程设计的项目为架构,利用工程设计整合课程内容,产生具体项目,把科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融合在工程项目之中。所以,STEM课程的学习要求一种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强调实践探究与工程设计。这也是STEM中E(工程)的含义与要求。


根据综合运用科学、数学和技术的知识解决工程中问题的要求,STEM的教学主要步骤有:


(一)发现问题


STEM学习是探究性学习,探究必须从问题开始。STEM的问题是基于生活情景的真实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教师给定,也可以学习者自己发现。教师给定的,属于验证某个结论的,这样的探究具有模拟性。学习者发现的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限定条件,与科学家发现问题完全一样,本身不是学生的学习。因此,STEM的问题既需要开放和创造,也需要一定的限定。教师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STEM的开端。


(二)提出假设或设计方案


科学假设是科学理论的一种可能表达。科学研究之所以不是盲目的尝试,就在于它是有根据的,是一个提出假设、求证假设的过程。科学假设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观察到的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一种可能性的解答。假说是一种猜想,但不同于无端的猜想,它是基于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作出的一种科学假定,因此,假说是科学性和假定性的统一。提出假设固然要基于科学原理和事实,但假说的提出更需要思维的提炼。对于工程问题而言,提出假设的过程也是制定方案的过程。


(三)科学求证或实施方案


假说是否是真理,需要科学验证。这种验证需要收集证据,需要对证据进行分析和验证,需要科学实验,也需要逻辑思维。证据收集是科学求证的第一步。证据可以来自于观察,也可以来自于实验,还可以基于科学原理的逻辑推理。求证过程中,需要对证据进行验证,显示其科学性。对于工程问题而言,就是要把设计的方案付诸实施,从而验证方案。如果无法验证或者验证不成功,就需要返回到步骤2,重新提出假说。因此,STEM是一种基于证据的学习。


(四)得出结论或评估方案


科学假设通过科学求证和数据分析,对假设进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是否需要修正,等等,都需要通过科学验证后得出定论。由于科学研究的复杂性,一次实验求证不一定都能得出确定的结论。因此,它需要不断修正方案,不断进行验证,进而不断地修正结论。对于科学研究来说,这个过程看中的是结果,但对于STEM的学习而言,过程比结果重要,因为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工程问题而言,就是要根据方案的实施情况对方案进行评估,验证其效果,进而进行修正和完善。


(五)反思分享


从提出问题到得出结论,是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但作为一个教学策略,STEM还应该有一个反思分享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学习者对自己发现问题、验证问题和得出结论中的经验和错误做出分析,提炼成功经验,促进解决方法的可迁移性,提升学习迁移能力。同时,与学习者共同的分享交流有助于产生新的观点,发现新的问题。


当然,STEM教育有多种类型,有学者列举了验证型STEM、探究型STEM、制造型STEM、创造型STEM,不同类型的STEM,其教育策略有所不同。不管哪种策略,都要使学习者经历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


但STEM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还不可能完全像科学家那样创新,它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提供一定的典型材料,设计一定的结构化程序。从验证型STEM到创造型STEM,研究的成分越来越强,因此就是要不断减少教师的指导,增强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本文摘自未来菁英科学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STEM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从“学科人”到“素养人”——走向融合的STEM教育
[转载]科学课程中设计STEM活动的有效方法
邓睿:STEM 教育热的冷思考——读《中小学 STEM 教育丛书》
基于小学科学课的STEM课程建构
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STEM)融入生物学课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