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学习”,一个“七年导师”的实践随笔


    读 书 历 练 ,优 雅 留 学    


 一个比 “改变世界” 更酷的职位,招募中...


[作者介绍:黄勉勉,泽邸导师,在泽邸任职七年导师多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英美文学专业]


自己做了那么多年的学生,又当了那么多年老师,对“学习”这件事生出了不少感悟。我看到了太多的孩子,包括身边的成人朋友,始终没有入“学习”的门,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我这儿说的学习并不指,或不单单指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和回家自己作业练习这种学习。我想谈谈“学习”的本质是什么,这对小孩、成人、甚至是老者,应该都是一样的。下面的内容之间并不一定有逻辑关联性,只是我把随想做了大致的分类。见仁见智,大家共同来探讨这件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吧。

 

(一)

攀登学习的高峰

 

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求学时代》里有一段惊人的结业证书,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

 

“艺术恒久,评判起来困难,而人生短促,机会易失,艺术的高峰吸引我们,而辛苦攀爬的阶梯不让人喜欢,心目中看到的是山巅,而我们却喜欢在平原上漫游。”

 

这段话只是这本书的一小部分,却说出了学习者遇到的极大的障碍。相对于攀爬冗长的阶梯来说,去发现事物的价值简直是一种享受。很多人说学习是学知识,少一点的人会说学习是认识事物的价值,而我觉得,当你攀爬阶梯的时候,真正的学习刚刚开始,至于要学什么,怎么学,自己才会煞费苦心。

 

歌德的学习三部曲——《威廉迈斯特的求学时代》,《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威廉迈斯特的为师时代》(最后一部有计划写,但没有写成),正好写出了学习的完整过程,或者说人的一生当中成长的完整过程。用我们中国的禅宗的故事来说,如果你看过《五灯会元》的话,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禅宗的大宗师,都由三个阶段组成——学习、行脚、和为师。学习就是歌德所说的《威廉迈斯特的求学时代》。然后行脚,中国的僧侣叫行脚,而在歌德的笔下,就是《漫游时代》,也就是俗话说的读了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最后是为师时代,但这个为师自然是非常困难的,以至于歌德最后一部《为师时代》都没有成书。

 

说到这儿,就让人想起《论语》当中大家都很熟悉的那一段:

 

“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听着很容易,可惜我们连“志于学”都往往做不好,就更不用说其他了。但是关键不就在于此吗?正因为我们“十五”的时候根本就不能理解什么叫“志于学”,以至于一辈子对于“学习”这件事情也就没有搞明白。而一个人压根连“学习”这件事都做不好的话,那么他很难三十而立。至于说四十不惑,年龄是可以增长的,但是不同的年龄段让自己的人生高度也因此不同,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刚才提到的歌德的书,有杨武能的翻译集,但现在这套书已经没有了。

 

因为现如今流行轻阅读,大家觉得所谓阅读嘛,比如说看个微信就已经算是阅读了,跟持这种观点的人去争论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很早我就认定,早晚“读书”这件事会变成一件纯粹贵族才能够拥有的享受。而学习也一样,当然我所说的是学习的乐趣。就像歌德所说的攀登,一般人都能够体会攀登时候的辛苦。但是,攀登当中的乐趣、辛苦当中的乐趣、以及唯有这种辛苦当中才有的乐趣,却不是所有的人能享受的来的。

 

 

(二)

什么是真正的学习?

 

真正的学习是要能让一个人起变化的。

 

人生最需要的课程是哪儿都不开设的。没有什么另外的命运,一切都要从自身去找原因。

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也在于此。人有一些能力一旦学会是不容易忘记的,比如说语言、弹琴、游泳、开车。游泳,如果10年不游,你还是会游。有些技能你一旦学会了,很难退回到不会时的状态。会游泳的人被扔进水里的反应和不会游泳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种道理懂、还是不懂,也是可以把世界两分的。在这个世界看不清那一个世界,你不懂的时候,人家再如何解释,和你许诺如何怎样,看不见就是看不见。反之亦然。如果你进入到那个世界,你看明白了,实实在在地知道了那个世界里的一切,你回望时就会看不明白——怎么当初会上那种当呢?怎么会滞留在那种无谓的地方呢?怎么会浪费精力在没必要的时空中呢?因为你已不在原来的地方,而在一个新天地里。

 

有些人认为:拥有答案就是学习。类似于——“原来我不知道,哦!现在我知道了”——这就是学习。但这个过程中,你所拨动的不过是你的情绪,你所获得的不过是大脑皮层的同一个局部的一点点兴奋。并没有实质变化,也没有拓展。

 

如果你收集一些答案,储存在你的储蓄罐里,那你必须打碎它,不然永远不会进步。因为这里面存的东西和你没任何关系。真正的学习不是为储蓄罐添砖加瓦,而是把那个储蓄罐打碎。

 

知道是一回事。接受、懂得、实践是另外一回事。对很多人来说,学习就是积攒答案的意思。而所谓一个人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也无外乎是习惯于搜集并且积攒答案。但是,这完全是错误的。仅仅去积攒答案,不叫学习。或者说学习的关键不在于你拥有多少答案,不在于你能够填满多少答卷,不在于你能够获得多好的成绩。学习另有一个关键所在。

 

关键就是:一个人会起变化。比如:两个人去上同样的音乐课,上完同样的课回来演奏的时候,一个人赋予音乐以更丰富的内涵,而另外一个人的演奏,可能没有任何的变化。为什么拿演奏来举例呢。其实演奏、绘画或者任何一个创造性的劳动都可以,因为艺术创作当中你会赋予你的作品一种个性化的表达,你的个性表达就是你的实力体现。

 

(三)

什么是真正的进步?

 

我不大相信痛下决心之类的话,也不太信所谓的充沛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我不相信热情的力量,除非你本来是个热情的人。换句话说,除非热情是你的常态。而若你原本并非如此,现在只是因为有一个谋求,所以你燃起了自己的热情,这个就不大可信了。

 

很多人喜欢求进步,也喜欢谈论求进步的种种。我却认为真正的进步是看不见的,甚至是自己都体会不出来的——就像跑马拉松。跑马拉松时应该关心的是你跑步的节奏,而不是你的加速度。没人会在跑马拉松时说:我这程跑得可快了!因为你这一小段跑的快其实毫无意义,不是吗。那么生活和学习呢?我以为最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常态,而要建立良好的常态,需要打一个基础,而这个基础就是要拂去所有可以拂去的泡沫,也就是尽量灭了自己投机取巧的心。

 

这些话说着容易,其实说着容易的话通常都是不应该说的,只应该去做。乐趣不应该在说当中,而应该在做当中。做事情的关键在于专注,沉浸其中以至于意识不到更多,乐趣什么的都不是当场意识到的,而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分析出来的。

 

(四)

写作和阅读的境界

 

写作也是一分一合的事,既是处在旁观立场梳理自己的内心,同时呢,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人说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写作其实也一样。写作和阅读都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文章直接就是内心的流露。你的眼光、你的见识、你的审美,一经写作,就什么都藏不住了。所以,写得好,就等于你这个人活得好。而如果讲究写作,希望自己写得更好,或者说讲究修辞,就相当于讲究修身。于其说你在追求写得好,不如说你就在追求活得好,在这个层面上讲,写得好还真的是很值得追求的吧?

 


(五)

学习的能力是天赋的吗?

 

中国的孩子常会听父母或老师告诫:你现在要用功学习,这样你进了大学就能轻松些了。可真的是这样吗?我时而会听到有学生(无论是在国内大学还是国外的大学学习)向我诉说大学学习生活的紧张感和力不从心:比如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学习上,甚而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羡慕起那些看似淡定从容、对一切应付自如的同学起来。总觉得别人的能力是天赋的。

 

学习能力真的是天赋吗?也许吧。有这个天赋当然好,更多的人是没有的,不可能得来全不费功夫。所以我们要费些功夫让自己把这个学习的天赋得来。

 

在这儿也想分享一些我对学习能力的看法:

 

第一,如果你已进了高中,那就必须学着长大,并且适应自己不再是小孩、不可能继续当小孩这个新情况了。我们常听家长说的高中努力是为了大学轻松这件事,实际情况有三:

 

其一,如果一个人在大学期间很轻松的话,那是因为这个人在高中时期已经解决了最重要的问题:学会学习。TA明白了兴趣和用功的核心并不矛盾。也就是说,所谓的学会学习,就是在学习当中体会到乐趣了。而学习中有了乐趣,也就知道兴趣和用功读书其中的内涵并不矛盾。而这个人就可以在大学阶段品尝学习的真滋味了。这是一个真正的“好学生”。

 

其二,还有一种人,很可能因为TA在高中时期学会了考试的技巧,能够应付考试了,所以TA再也没有为“学习”这件事本身费过心。而这些人,在离开校园以后,和那些没上过大学的人没啥区别。

 

其三,剩下的是大多数的普通人。他们学得一般,学习能力也不强,也不见得轻松。只是当人长大了,就不好意思拿出来说了。所以你不会听到大学生去上课外补习班啦,或者抱怨说学习压力太大啦。大学生都不会讲了,只能闷在心里自己承受罢了,开心不开心的也只能够冷暖自知。

 

第二,我认为,学习没有捷径,大量的时间花在学习上是应该的、天经地义的。如果学习生活以玩乐为主并不值得夸耀和羡慕,只能够说明这位“学生”还没有长大,并不知道如何安排好自己,而且也不懂得反省。有些人认为,自己学习的收获远不值自己的付出。我倒觉得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个问题的背后是在说——你究竟为什么而学,或者说为谁而学。如果你是为自己而学,那么你的付出本身就应该是收获了。而如果是为他人、为自己以外的任何目的而学,那么为交差而做的那些事儿,在交差以后你就会觉得空了,什么收获都抵不过你的付出。什么时候你能够体会到自己的学习需求,不是考试必须完成的任务,你才有可能体会到学到东西时候的收获。而其他的,考试成绩啦,别人对你的眼光啦,你自我感觉的轻松与否啦,都只不过是附属品而已。为了体会学的需求,恐怕你得更用功才行。真的会了,你的肩上就不再是压力,而是你自己的分量了。

 

每个学习的人都得仔细想一想,然后重新好好的安排自己的作息,安排好时间,也分配好自己的精力。什么时候做什么,什么在先,什么在后都应该由你自己决定。至于学校的要求什么的,应该像对待四季变换那样,很自然的考虑在内,就像冬天的时候不穿夏天的衣服,远足之前要储备好足够的体力,这些是很自然的规律。不做违背规律的事情,学会适应那些规律,然后运用那些规律。总之,让你变成那个能学习的人,如果你能够学会学习,你当然也就能够学会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至于玩,我们也应该玩的有门道,而不是在那儿瞎玩,更不是在那儿耗费自己的青春。不是吗?

 

 

(六)

兴趣这件事

 

我觉得今天的人不是太重视兴趣,而是太缺乏兴趣,他们不知道如何来安排好兴趣这一回事儿。

 

那些小的时候就有广泛兴趣的人,早早就学会了生活里同时进行好多事情,每件事情对他来说都很重要,也就能够早早的学会做事情分清轻重缓急。

 

所以小时候学校和家长们比较重视培养兴趣。

 

今天的学校也罢、家长也罢,更多的是要求我们去学,就是最终把一个兴趣变成了一堂课。家长所谓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往往是让他们去补课。虽然把比如书法呀、围棋呀、钢琴呀什么的说成是兴趣,实际上是严格要求让孩子们定时定量的如何怎样。这就剥夺了孩子最要紧的一个东西,那就是——主动性。也就是说那些个时间的安排,精力的分配。将不再是由孩子自主来决定,而是有个课程表,然后还有个课外课程表。从小到大当一个人永远依赖别人规定的课程表来过日子的,那么他自己对主次的判断就会久久地处在懵懂状态,一直没有办法做好。

 

兴趣不是你不懂,你觉得有趣就叫做兴趣了。兴趣是你懂得并且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够叫做兴趣。一个你压根都不知道的东西,你还没学呢,啥叫真正感兴趣?真正的感兴趣,就是因为知道才觉得有趣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学习能力,要学会学习本身。学习不是在技巧上有所突破,虽然很多事情都是有技巧的,学习的关键在于你立刻找到核心,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一个核心,你要懂得去发掘那个核心。掌握了核心了,后头的东西重复两遍练习一下就好了。是先攻克最难的,然后再来完成量的突破罢了。


...七年...


国庆项目:徒步泸沽湖,寻找女儿国


到泽邸,给孩子找一个阅读导师


...


读书历练,优雅留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练琴,说说我所理解的“天赋”
成长中的十个启发
是什么让孩子把学琴坚持下去?
李开复:十句箴言赠武汉学子
李开复给我们的10点意见
大学生培养职业兴趣的四个经典动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