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想让孩子学习好,高效学习知识,试试《心流学习法》啦!

作者|Pinky   来源公众号:记忆的瓶子Pinky

今年春天开始,我养成了跑步的习惯,更加爱上这个充满灵气、朝气与缤纷色彩的大自然,会格外注意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中,所以想了解更多关于自然教育的知识。

然后我前后读了几本关于自然教育的书籍,这本《心流学习法:在深度自然游戏中唤醒身心潜能》就是其中一本。

这是我读的世界自然教育之父:约瑟夫·克奈尔的第三本书籍。对作者其他两本书感兴趣可以看看我整理的读书笔记:

这件事比任何兴趣班都重要的多!它就是《与孩子共享自然》想实现孩子快乐、高效学习的目标,一定要了解一下《深度自然游戏》

强烈推荐阅读作者纸质版书籍!

作者倡导在自然中享受快乐,在自然中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这也是我一直期盼向往的,特别喜欢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比如:快乐学习是心流学习的秘诀。

书中提到:我们很少能记住常规教育中所教的东西。把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昙花一现的事情上,难道不是很不切实际吗?对此我无比赞同。


一、什么是心流学习法?

心流学习法 (flow Leaming)是一套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学习者进入一种心流状态(专注于某种行为,不断产生灵感,同时伴有高度的兴奋和充实感)。

在工作、学习或闲暇时间里,我们越能进入到游戏状态,就越能收获更多的快乐和创意。

使用心流学习法的人,因为全心投入到课堂主题,所以能更好地理解学习目标,抓住学习重点。而保持心智开放,拥有更深的理解力,正是学习真正的关键要素。

心流学习法和好玩、有趣的共享自然活动,都能唤醒学生的全部身心,使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源源不断的强烈兴趣。

由于他们的学习意愿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生可以体验到全新的学习前景。

虽然最初创建心流学习法是为了户外自然课程的教学,但同样的顺序也适用于任何主题的教学,无论是室内还是户外。

心流学习法建立在一种普遍原则的基础上,即人如何学习,如何更具觉察力,以及作为人类,心智如何更加成熟。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和户外带领者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极具成效。

☔️我想说

女儿现在读幼儿园大班,到现在听到不少周围人提到孩子作业多、做作业难的事情,我对此已经提前感到胆战心惊了。

如何让孩子不为作业犯愁,如果那份作业是孩子所喜欢的(如何让孩子喜欢一件事,这个就需要提高事情的趣味性,遵循孩子的特点),是不是孩子去做的积极性更高呢?

喜欢的事情无需监督,无需坚持,去做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完全出于内心的热爱,这样的事情做起来就会变成容易的事情。

作为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孩子了!

就像我喜欢读书,喜欢整理读书笔记,喜欢这种自己被作者一个个奇妙观点点亮的感觉,更加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分享出来,我想这也许就是心流状态,或者有点心流状态的感受。

就像我女儿喜欢芭蕾舞和画画,所以每周有芭蕾舞和画画的那两天,就成了她最喜欢的两天,也是她最期盼的两天。

无需强迫,自己主动发自内心的喜欢,这种状态无论于身心健康,还是于学习效果而言都很好。

二、心流学习法所能达到的效果

如果你想激励一个人前行,首先要触动他的心灵,因为他的感受会激发他的思想和行动。

在原初的户外意识阶段 (pristine outdoor awareness ),注意力会自然而然地从一个生动场景流向另一个生动场景,观察者的感官一下子都被激活了,仿佛与被观察的自然世界合为一体。

原初的意识把生命看成是崭新的,生生不息、充满活力:在这种活跃的状态下,观察者很容易接受新的观念、情感和态度。能展现人类更高特质的右脑,处在一种开放、自发、流动而不拘泥的思维状态中

当沉浸在生命之流中时,我们的意识是流动的不再固化,我们会不断邂逅新奇的领域。

以共享自然这种体验方法传授科学概念,可以增强直觉理解,使学习成为引人入胜、趣味盎然的活动。心流学习法的特长就是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建立一种充满活力的联系。

心流学习法就是激发能量和灵感流动的教学法。通过打造一系列循序渐讲的有趣活动,心流学习法将游戏提升到深度游戏,消除了我们与自然世界之间的隔膜。

心流学习法的秘诀:通过喜悦的意愿和提升的意识,唤醒内在更大的能量流,清除学习和个人改变的障碍。

☔️我想说

如果一个人思想处于闭塞状态,那么对于外界任何新鲜事物都会处于本能的排斥状态,内心对于任何新奇的、好玩的事情处于关闭状态。

思想决定行动,在我们采取任何之前,思想必须先行,这样才会有接下来的行动。

心流,心流,看这个词就能大概猜出:心处于流动状态,它是液体,是动态,这样才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其实多与大自然接触,甚至是所称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就是想激发人的内心活跃程度,达到让心流动起来的目的,进而进入心流状态,具有强大的内心力量。

三、榜样的力量

一次,一个医学院新生问德国著名的医学家和哲学家阿尔伯特 · 史怀哲 ( Albert Schweitzer ):“什么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他回答说:〝有三种教学方法:第一种是言传身教;第二种是言传身教;第三种还是言传身教。

一个人如果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那么对其他人来说就展现了一种最生动的生活态度,是任何其他说教都无法做到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当我们谈到个人榜样的重要作用,并不是一个让人不自在的标签,而是一种个人责任,我们有责任去帮助自己和他人更充分地认识到与所有生命的合一。

☔️我想说

榜样的力量,很强大!这个榜样可以是我们的父母,也可以是我们周围的其他人,甚至可以是一部作品的主人或者作品里的角色,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当然,如果是孩子的话,他们最好的学习榜样排在第一位的无疑是自己的父母,然后才是自己的老师,朋友等。

作为妈妈,从小陪伴女儿的成长,从不曾错过她每一步成长变化,我深刻的体会到:她在逐渐变成“我”。

我喜欢自然,她就对自然探索欲望更强烈。我喜欢护肤化妆,她也有护肤习惯。我喜欢阅读,她从还不会站立就开始把书放在手边当玩具……

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这是我们的责任。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任何推卸自己的责任,把孩子的问题推给社会的做法,都是一厢情愿的自我欺骗罢了,目的只为了让自我感受更好一些。

就像《马男波杰克》里,当安娜告诉波杰克,可能在孩子小的时候你可以起到更好的榜样作用,不过她从还没有真正机会。

而波杰克就解读为:自己没有做错什么,是周围环境决定了我们,决定了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可是我们就是孩子周围的环境,而且是是孩子产生最大影响的关键环境。

四、心流学习法核心原则:专注于心流,专注于过程,而不是细节

“专注于心流,不过度关注细节”,这是心流学习法的核心原则。

专注于心流,而不是过度关注细节,在《与孩子共享自然》( Sharing Nature with Children)一书中,我一再强调这一核心原则。

这一原则可以概括为心流教学法的五大宗旨中的两条:第一是“虚怀若谷地去接受”.就是始终保持专注的意识;第二是“感同身受,先看后说”.就是在试图分析和解释世界之前,先去感受真正的世界,建立和世界的联系。

对一个新手司机来说,如果时时刻刻把注意力集中在安全驾驶的所有要素上,一定会一头雾水,完全失去一个好司机自然流畅的轻松驾驶感。

专注于细节会阻断心流,在体验中的得到的喜悅感也会因此烟消云散。

人类的感官只能感知到物质规律。尤迦南达说,“我们必须记住,所有借助实验帮助得来的知识,所有通过显微镜、数学和精细仪器的帮助获得的知识都是通过我们的(五种)感官而来的。

感官和⋯··理智只(揭示)了⋯关于物质和万物本质百万分之一的真理。”要体验生命的完整维度,我们必领把意识提升到物质世界之上。

万有引力是将物质吸引到一起的物理作用。维基百科将引力定义为“一种自然现象,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作。而在精神层面,引力的表达就是爱。爱是生命中最崇高、最极致的原则。

泰戈尔曾写道:“最高明的教育不仅给我们以知识信息,而且使我们的生活与一切存在和谐相处。”

成功的老师,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学生最重要的、最持久甚至改变人生的体验上。他们会专注于过程,而不是过分关注细节。

当学习变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时,课堂内容也不再沉闷,甚至变得令人振奋起来。因为学生发现自己更高的灵魂品质在苏醒,学习本身就是快乐的,它的内在回报丰富而广阔。

☔️我想说

毫不夸张地说,书中的这几段话是让我感触最深的一部分。因为我正深深陷“过度关注细节”的苦恼之中。

生活中让我关注的细节太多,难以置信的是这些细节都是两三年前我不曾关注的,它们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

我会关注自己从外面买到的任何物品的密封性,担心不道德行为,我会关注护士采血的时候有没有进行消毒工作以及更换新的采血针,我会关注周围玩耍的环境是否安全……

总之,这些对于生活细节的关注,严重干扰了我的心神,生活中的乐趣、轻松感、快乐感也受到很大影响。

所以当看到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专注于心流,专注于过程,不过度关注细节,专注于细节会阻断心流,在体验中得到的喜悅感也会因此烟消云散”时,我有点被惊到。

因为我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处于这种状态。我太知道关注细节的坏处了。

这也是我为此一直努力的,尽量不去关注生活中细节,不去理会它,然后放手让它们在内心深处消失
。我想找回生活的松弛感,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专注于生活中每件事带来的快乐。


五、学校课堂中的心流学习法

✔️唤醒热情

脑科学专家的研究表明,如果课程材料是有意义的、有益的有趣的,甚至能激动人心,那么我们的大脑就更容易获取信息。

这就是为什么唤醒热情对学生如此重要。一旦老师能让学生对课程内容兴趣大增,学习就是轻松自然的过程了。

✔️培养专注

为了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一个活动中尽可能用到更多的感官。比如,玩转圈节奏击掌的游戏,就必须仔细观察(视觉),倾听(听觉),双手模仿击掌节奏(触觉)。

在学习科学术语、介词用法或者乘法口诀时,都可以把这些内容加人击掌游戏中去。

其他游戏,诸如寻宝游戏、追踪线索、猜谜活动,以及全身平衡运动和精细运动的活动,都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直接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直接体验是每个老师梦寐以求的学习目标。直接体验可以是动词变位、单词拼写,可以是代数方程的求解,也可以是光合作用的定义。

✔️共享感悟

让学生处理、思考和分享各自学习经验的方法有很多种。为了让学生分享所学,我用过短剧、舞蹈、音乐、诗歌、日记、艺木作品、创意写作,甚至书面考试等形式。让学生有机会分享经验,能够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劲头。

核磁共振扫描显示,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讲述者和听众的大脑活动变得同步。当讲述者的额叶皮层亮起来的时候,所有听众的额叶皮层也会被点亮。因此,一个故事就是一种大脑的共享体验。


☔️我想说

心流学习法的本质是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发主动投入到某件事情,并且把自己所获所得分享给大家,从而进一步激发喜欢的热情。

其实所谓的心流学习法简单说就是八个字:热爱,专注,体验,分享因为热爱而专注,专注地去体验,体验后自发的分享。

就像我此刻在做的事情。天呀,我真的忍不住想把自己阅读的好书,甚至是用过的好物,或者发现的好玩的地方分享给朋友们。

所以我每天稍有闲暇的时候,不是在阅读,就是在整理自己内心的想法,分享出来。这种感觉还不错!

六、在学习过程中,最终留下的是什么?

大量观察证据表明,孩子们很难记得住学校里教的东西。这是现代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

儿童发展专家约瑟夫·皮尔斯(Joseph Chilton Pearce)的研究结果印证了同样让人失望的情况:学生只能记住大约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的正规教学内容。

皮尔斯总结说,相反,让学生终生难忘的是在学习知识时所体验到的情感。

我们把许多时间和精力花在孩子们转身即忘的东西上,是不是很不明智?而当学习是领略式、充满乐趣的,让学生去体验生活而不是简单地描述生活,记忆力却会显著提高。

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人只有达到了孩子在游戏中那样认真的境界时,才最接近他自己。〞

游戏中的孩子通常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全身心地投入、专注、心地单纯、能屈能伸、有勇气担当,而且还有自信心。

感觉是自我意识的本质。如果没有感觉,我们就仅仅是机器无法体会到诸如惊奇和共情等令人振奋的人类品质。

感觉是人类意识的一部分,是全心地体验和参与,是观察者与被观察的事物之间的交流。

☔️我想说

作为在学校求学19年的人,我真的太赞同书中提到的这个观点了。将近20年在学校的生活,我不记得自己学到了什么。

曾经深奥的数学物理化学知识,我一个都不记得了。如果想了解某个知识,我需要拿起书从头到尾看一遍。

不过求学那几年的情感体验,却如同在昨日,记忆深刻。压力山大,争分夺秒,焦虑,失眠,抑郁,这种情况大学之后才好转了起来,不过我依然觉得现在我的做事方式就有当时留下来的后遗症。

举个例子来说,我太看重每一次开始了,以至于特别重视。

那十几年每次考试我都一而再再而三的检查自己的名字,准考证号有没有写错涂错,自己写过的答案有没有串行,有没有写到别的问题上。即便如此,考完试我依然会怀疑自己出错了。

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天呀,我是如此不相信自己。相信我,我会因为各种自我怀疑而把自己快逼疯了。

现在在不同场合总看到一个词:松弛感,我想这是我们需要的,更是孩子们需要的。否则结果就是失去了找到松弛感的本能。

七、左右脑各自发挥的作用

《大师和他的使者》(The Master and Hiis Emissary ),作者是英国精神病学家伊恩.麦吉
尔克里斯特 (Tain MoGilchrist )。

他说,人类大脑的右半球能感受当下经验的丰富性,并从整体上看待生命,使我们充分体验自然;

左半球则摆脱了直接经验流(由右脑输入),以不同的方式分析和再现世界:经过左脑的处理,一切都变得更清晰更稳定。

对接收的信息做分类和重组,这一过程使我们能够在世界上立足,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

右脑将自己的感知传递给左脑,左脑给自己创造一个虚拟世界。左脑的长处是利用和掌控自然,右脑的长处是敬畏自然。

大脑右半球的思维模式是开放的、自发的和流动性的,由此激发我们去学习新事物,展现高尚的人格品质,并且在把握整体的同时又能洞幽察微。

在理想的情况下,左脑会将自己对信息的处理过程反馈给右脑,以便得到像右脑那样深刻的生命意识和共情心的滋养。

不幸的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无论老幼、师生都往往更偏重于左脑的利用,我们对左脑接收信息更习以为常。

人类同样也有两种不同的注意力模式。“决意引导、不差毫厘的集中注意力” 和“开放、接纳、对外界的发散式洞察力”。第一种模式关注细节,第二种模式放眼全局。

按照麦吉尔克里斯特的说法,右脑:
✔️体验不断更新、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生命;
✔️学习、接受崭新的思想、感觉和态度 (左半脑处理的是已知的一切);
✔️生活在当下(而不是过去或未来);
✔️与自然和他人建立深厚的联系;
✔️满怀共情心和感激之心。

在大自然中找一个安静的去处,在那里感受四周的寂静。听鸟儿歌唱的声音、风吹树叶的声音,还有浪拍海岸的声音。

试着感受在每一种自然界的声音和运动之间及背后一直存在的寂静。在吸气和呼气的时候,体会自己的呼吸。

学会享受吸气和呼气之间的自然停顿。感受你自身的平静时刻,有助于你体验存在于内心和周围的寂静。

爱因斯坦曾说.“创造力就是智慧在找乐子。”创造力也是人类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动力。

我们左脑的任务是尽量把事物清晰化、具体化、条理化,从而达到拨云见日、易于理解的目的。左脑赋予了我们塑造世界的力量。

☔️我想说

之前听过不少关于左右脑的功能,左脑更加侧重于语言、逻辑、推理思考语言类计算类,右脑则侧重于想象力、创造力的艺术类情感类,总之人体的左右脑是有功能偏向分工的。

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语言、阅读、计算的学习,基本上大都是在利用左脑,我们也一直致力于左脑的开发和利用。而右脑利用则没有那么到位。

所以与音乐、画画等艺术想象力、创造力相关的事情则没有那么强大。

所以很多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活在当下的能力,感受自然的能力,以及感恩的心,都需要练习培养。

这也许和我们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更多的关注左脑的利用而无视右脑的开发有很大关系。

要想更好的将右脑利用起来,可以进行一些绘画、音乐类练习,多参加一些艺术展,提高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多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甚至还可以在大自然中进行冥想呼吸练习,这些都是不错的方法。

对于孩子而言,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学科的平衡,这样不仅可以左右脑同时开发,更加有利于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特别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学家Sir Ken Robinson在《Do schools kill creativity》中就曾明确表达:数学语言重要,可是能够培养孩子创造力的舞蹈、艺术同样重要。

其实从小到大,我一直被灌输的思想是:学遍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到底是谁想出来的,太有才了!所以当时高二分文理的时候,我选择了理科,即便我是那么喜欢历史课。

当然,理科同样也有我喜欢的,数学物理也是我喜欢的科目,然后大学报考院校专业,我同样报了理工科专业,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必须学理工科了。

其实到现在,我依然不敢说这个说法不对,只是隐隐约约感觉哪里不对。

现在我终于知道了,数理化重要,毕竟更涉及生活方方面面,一些研发一些科技进步,都需要理工科背景知识。

可是音乐、绘画、文学等学科,也重要啊,它们可以让精神世界丰富起来,更不用说开发想象力创造力了。

所以文理科不应分家,更应该都接触,文科生同样可以了解理科知识,理工科学生更应该多了解文学了解艺术,这是可以直达人内心深处的存在。

八、当下的意识,活在当下的力量

自然体验的秘诀,是活在当下,完全接受并与周围的世界融为一体。沉溺过去或期待末来,都会无视当下纯粹的自然世界。

无论成年人还是青少年,都可以通过参与把握当下的活动来克服自己过度思考的倾向,从而提高每个人的意识感。

一项研究对很多冲浪者进行了调查“为什么会去冲浪?”。48%的人回答,“冲浪帮助我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可以增强自己的觉察力、和谐感和活力感。为了达到这种喜悦、活在当下的状态,人们经常参与艺术活动或者极限户外运动。

与极限运动相比,分享自然的活动更温柔,老少威宜,但是却同样能实现培养当下意识的目的

惊喜感;看世界的新视角;全神贯注;动觉意识;沉浸式的邂逅体验;引导式想象;深人倾听;娓娓动听的故事;轻松的互动;正念反馈:大自然里的冥思静想,还有心旷神怡的喜悦。

☔️我想说

无论是专注当下,还是活在当下,简简单单四个字,却是很难的事情。因为不能专注当下,我们才想入非非,为过去的事情自责懊悔,为将来的事情担心害怕,唯独不能好好的享受当下的生活。

我特别羡慕崇拜的一个创作者,那三年kouzhao时期,当我躲在屋里不敢出门的时候,他带着女儿一家三口去国外读国际学校去了。

当我小心翼翼生活,为各种事担心受怕的时候,他尽情地享受体验生活:野营、美食、旅行、徒步……让我忍不住感慨: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

每次瑜伽课冥想呼吸阶段,老师都会告诉我们:专注于我们的呼吸,专注于当下,如果发现自己的思绪飘远了,没关系,把它拽回来继续专注于呼吸。

这种专注于当下的力量,瑜伽就是最好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阅读,运动也可以达到这一点。只有专注于当下,内心才不会焦虑浮躁,才可以充满喜悦充实。

九、关注现实,触动内心的知识

瑜伽大师斯瓦米·克里阿南达(Swami Krivananda )在《生命教育》(Education for Lite) 中写道:

“真正的伟大一定是关注现实的,而教育者却常常从书本中获得现实的知识和信仰体系……教育首先必须是经验性的,而不仅仅是理论性的。”

在另一部著作中克里阿南达解释说.“理性知识不是基于直接的经验,因此并不能触动我们的内心。理性知识只是关于其他人的思想、观点和经验”。

爱因斯坦在探索宇宙规律的时候,会让自己处于虚怀若谷的直觉意识状态,他曾写道:“我很少用语言来思考。”

他没有使用数学方程式和语言,而是用图像、想象、感觉和音乐的架构来思考。爱因斯坦首先凭直觉工作,第二步才加入逻辑。

哲学家亨利·伯格森(Henri Bergson)说,真正的认识是通过“把我们自己运送到一个物体的内部”来发现它的“不可言喻的本质”。

一个人如何获得内心的平静?唯有把心从自我主义中解放出来。自我羁绊会让情绪烦躁不安,让逻辑含糊不清。

尤其是成年人,会透过多重滤镜来看待生命,比如个人的偏好(喜欢和不喜欢)自我编创的故事和自我定义,以及过去的记忆,所有这些都会妨碍对生命的直接感知。

☔️我想说

很多时候我们能记住的,或者说能保持长久记忆的,肯定是触动内心的知识。

到现在我已经记不清那些曾经熟记于心的化学公式、物理公式以及各种原理,更记不住曾经用起来得心应手的数学解答方法。

很奇怪,明明我当时对那些知识是喜欢的。我唯一记下来的一个知识是法理学老师曾经用很多堂课,贯穿到整个学期,一直在讲的“沉默成本”。

有趣的是,当时老师在课堂上清清楚楚告诉我们:若干年后,你们会忘记所有知识,但是绝对不会忘记我讲的沉默成本。

果真如此!不得不说,这是特别有才的有远见的一位老师👍

也许老师基于经验传授给我们的“沉默成本”这个知识,就是触动内心的知识。

设想一下,如果在课堂上能够多收获这样的知识,我们会不会真的变成渊博的人。毕竟这些知识不会随着我们毕业而还给老师😂

十、运动与变化都需要能量

研究表明,有强烈信念的人,如果新的讯息与自己的信念不符,往往会拒绝吐故纳新。

研究还发现,摆事实讲道理,用科学证据甚至感人至深的故事,对改变人们的坚定观点基本上徒劳无功。

詹妮弗 ·欧莱特 (Jennifer Ouellette)在《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中写道,改变一个人最有效的方法是改变他的个人认同感 (personal identity )。

物质都是有惰性的。由于这种惰性,物质总是抵制运动、耗力或者变化。但如果物质是流体,我们就不会遇到惰性的障碍和问题。

物质的能量越多,就会变得越自由;这一点对于改变人们的意识来说,也同样适用。”物质在每一个相态的属性与人类的意识阶段相互对应。

✔️固态

当物质在固态时,分子通过分子间强大的作用力(相邻分子之间的吸引力)相互结合。

这些分子紧密地堆积在一起,以有序排列的方式锁定在各自的位置。分子不能离开彼此相对的位置。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能轻易改变。要改变固体,必须加入能量(或热量)

✔️液态

在液态中,分子的内聚力比在固态中弱。液体分子虽然相互靠近和接触,但是彼此之间有更多的空间,分子能够移动、滑动和流动。微粒的自由运动使液体能充满容器,也就采纳了容器的形状。

由于重力的控制,液体不能上升,相反会流向容器或液面的最低部分。液体有固定的体积。

✔️气态

在气态中,分子力极弱。分子不受重力的支配,能够非常快速地移动,各自扩散。气体粒子有完全的运动自由和独立性。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引发相变需要能量

固体分子在原地振动。随着热量的增加,颗粒的振动越来越活跃。如果增加的热量达到足够的强度,分子的振动会战胜保特固体形态的吸引力。

分子变为液体,然后可能再变为气体。在气态中,分子挣脱了分子链。

添加或去除足够的热量能改变物质的物理特性。同样地,生命力能量的增加或减少也会显著地改变人类的意识。液体和气体都是流质,可以流动和移动。固体物质则是惰性的。

固体自身的惰性与运动、努力或变化背道而驰。固体物质会保持其原来的形状。惰性的人,或身体或精神能量很低的人,会故步自封;而流动的人更容易接受新观念和新态度。

☔️我想说

以理服人,很多时候行不通,因为没有人喜欢被说教,即便他仅仅是三五岁的孩子,依然不喜欢被人批评说教。

但是如果可以改变这个人的个人认同感就不同了,想让孩子保持干净,发现孩子哪天主动洗手就鼓励表扬,想让孩子自己吃饭,那就当孩子自己吃饭的时候多加鼓励。

我想鼓励也许更能固化一个人身上的闪光点,让这些闪光点不至于转瞬即逝的办法,也只有鼓励表扬了。

当时读到这部分,真的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用不同的形态形容人,太有创意太贴切了。

固态状态的人不容易改变,就像固态的水一样。液态状态的人有了一定的可改变性,如流水一般,不同容器不同形状。气态状态的人则太具有可塑性了,可以自由飘荡扩散。

一个顽固的人,一个处于固态的人,想变成液态、气态状态,就需要汲取热量和能量,让自身变得活跃起来,吸取的能量越多,越活跃。

想让自身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接纳新的思想观点,就需要努力成为液态/气态的人,具有流动性、包容性,为此继续努力!

十一、心流学习法与内在的能量

《心流学习法》中揭示了如何“将我们转瞬即逝的巅峰体验变成不断的灵感源泉”。他是如何完成这一转变的?答案是:利用人们内在的能量。

约瑟夫写道:“相变”描述的是物质如何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将物质从固体转变为液体需要能量;没有能量,任何东西都不会改变或移动。

同样,心流学习法能够改变我们的能量,甚至是从意兴阑珊到兴致勃勃,积极接受新事物的转变。

正像H2O在物质的每个相态(冰、水和蒸汽)会表现出各个阶段的特性一样,人类在不同的意识状态下也会表现出特有的品质:是故步自封的,还是流动、轻盈和发散性的。

​无论是物质还是我们的意识,能量的增加或减少决定了表现出来的属性。性格稳定、固执的人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惰性僵硬和不易变通等特征;

具有流质性格的人可能会表现出更大的适应性和顺其自然等特征;而气质轻盈的人则可能会表现与他人的共同性和亲切感。

其有固执本性的人倾向于认同自己的形式,而拒绝其他形式。从沉浸于自我的这种顽固性转变为海纳百川的流动性需要能量。

☔️我想说

心流学习法的改变跟水的三相改变有异曲同工之妙,水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需要吸取外界的能量。人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状态需要吸取内心的能量。

冲破思想的枷锁,突破以前内心的局限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人总是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只是有的人能意识到这一点,突破人性的局限性,有的人意识不到这一点,一直深陷其中。

字幕截图来自美剧:《马男波杰克》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固执和坚持,坚持我们自己理念里信奉的东西,又岂是他人三言两语就能改变的呢。

这也是我坚持阅读的原因,看不同人的故事,充实自己的思想,就像水从固态到液态气态吸取能量那般,让自己的思想包容一些开放一些。

十二、几个有趣实用的自然游戏

✔️自然在我心里

在户外找一个景色迷人的地方,比如开满鲜花的草地或者森林空地。坐下来 (或站立),将双手掌心向下,轻轻放在大腿上在这个练习中,寻找能吸引你的自然现象:

例如,一棵树的树皮纹理,一大片在风中摇曳的花田,或森林深处的鸟叫。

不去想你所看到或注意到的东西,只是让意识从一个观察点流向另一个观察点。每次看到一样事物,就用指尖轻按一下大腿,记下这个观察。

这样的计数法有助于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观察上。触摸的动作也有助于感觉到我们是和自己的所见融合在一起的。

用两只手的10个手指来记录观察结果,一组10个。从左手的小指开始,数到右手的小指结束。然后再重复。两到三次(20到30次的观察)就可以了。


✔️心如止水,心明如镜

找一个可以俯瞰水面的地方坐下来。把捡来的六块石子放在手边,凝视着水面,让波澜不兴的止水使自己也平静下来。竭力停留在当下。

一旦感觉到自己心烦意乱,此时此地不再心平气和的时候,就往水里投一块石子。仔细观察每一块石子带来的水花飞溅和随后向外扩散的波纹,观察水(代表你的心神)是如何受到干扰水面不再像镜子一样的。

注意不集中的念头对自己意识的影响。冥想时有一个个念头闪过是正常的。秘快就是让念头飘过去别想着去抓住或者修饰。

当石子激起的波纹开始消散时,你会感到自己放下了所有念头,享受生活在当下所带来的喜悦和宁静。一直这样盯着水看,直到你扔掉了手边所有的石子。

✔️分子游戏

核心原则:随着物质体验到更多的能量,它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由。(液体分子比固体分子更自由;气体分子比液体分子更自由)

告诉参与者:“你将成为一个单独的分子来体验物质的三个状态,以及在每个状态下,分子的固有特性。

✔️我是一座山

关注吸引到我们眼球的东西,然后在心里仔细体会、感受它的生命。我们观察的东西可以很简单,比如蜉蝣在水面上翩翩起舞。

由两个人来玩。一个人做“提示”,另一个人做“回答”。提示者坐在或站在回答者的后面,这样回答问题的人能够有一览无余的视野。

为了简单起见,我们称提示者“萨莉”,回答者是“丽莎”。(站在丽莎身后)萨莉一遍遍地轻声重复“我是·⋯”这句话。每当萨莉说“我是…”的时候,丽莎就在大自然中找一件吸引她的东西。

也许是一朵在天空飘过的云,或者是森林中唱歌的风。不管是什么,丽莎要感受这件东西在自己内心真实存在。她要尽情享受当下的这种感觉,然后用一个简单的词或短语描述她正在观察的东西。下面是一个例子。

(萨莉):我是…
(丽莎):漂浮的云·…我是··摇曳的树枝⋯··我
是⋯风吹过湖面的欣喜若狂
几分钟后,提示者可以用“我爱……”或“我感受·”等短语来代替“我是⋯比如说,
〝我爱··万籁俱寂的感觉”“我爱··蓝色的花朵”
·“我感受到··一种美妙的喜悦”


​✔️与森林合一

在高耸的松树和无边的橡树下,一个人的思想自然而然变得广袤而和谐。游戏开始的时候,在两棵树之间找到一个 “有魔力”的入口,穿过由两边的树搭起的门廊去森林散步,时刻保持感官的警觉。

·感受周围树木的存在。
·眼睛沿着高高的树干一路指向天空。
·观察大树伸展开来的树枝。
·聆听鸟儿的声音,聆听树木的声音
· 感受风在森林中流动。
· 吸气。尽情享受温暖治愈的林地香气

为了加强我们和树木万物之间庄严神圣的联系,请重复梅丽莎· 克里格( Meliesa Krige )的《冥想树》中的文字:森林在呼气,我们在吸气。我们在呼气,森林在吸气。在给予中我们接受,在接受中我们给予。

✔️仰天而笑

找个美不胜收的地方来做这个游戏,大自然的美能激发我们追求更高的理想。找一条平坦小径,这样我们会更专心致志,而不必担心走路跌跤。

从内心的微笑开始,我们把笑意传递到脸上和全身,感觉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由衷地散发着幸福。然后把内心的喜悦感投射到整个大自然中,投射到附近的参天大树,投射到绿草如茵的田野,投射到明朗的蓝天中。

当你走路的时候,用你的整个身体微笑,并喜悦地重复如下这句话:“我就是和平,我就是欢乐。我无所不在。”

积极的肯定是对真理的表达,它唤醒我们对更深的现实的记忆。即使一开始笑得很勉强,也没关系。微笑对你有好处,对别人也有好处。

✔️沉静冥想

冥想可以让不安的心绪平静下来,带来奇妙的沉静感。重复 “沉静”这个词,轻轻抚平自己的思绪,进入当下。

首先,放松身体。要做到这一点,先吸气,由下而上收紧全身肌肉:脚、腿、手、手臂、背部、胸部、颈部,再到面部。然后呼气,完全放松自己。这样重复做几次。然后做几组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

从现在开始,观察自己呼吸的自然起伏(不以任何方式控制呼吸)。

每次吸气的时候,默想 “沉”字,每次呼气的时候,默想〞静”字。每次完成呼吸时,再重复“沉···静”,争取专注于自己的意念,不从当下游离开来。

重复“沉··静”,每一次完整的呼吸都能集中你的意念,防止你的注意力从当下游离。

在做呼吸练习时,从容不迫地观察眼前的风景,能帮助我们沉浸于当下。如果对过去或未来的思绪分散了你的注意力,平静而温柔地让注意力回到你面前,并继续重复“沉…⋯静”与你的呼吸。

这个方法能帮助你更长久、更深度地欣赏美丽又原生态的大自然。不论在室内还是户外,不论睁着眼晴还是闭着眼睛,只要想感受宁静的内心,就开始做沉静冥想吧。

克里阿南达曾说,“沉思冥想是唯一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环境的人类活动”。当我们不再试图将自己的意愿加诸其他事物的时候,它们才会像被悟堂居士吸引的鸟儿一样被磁性吸引。

☔️我想说

这是我读过的自然教育之父:约瑟夫·克奈尔第三本书籍,从这几本书籍中,我收获了一些自然教育理念,学到了心流学习法的真谛,以及专注于当下的力量。

除此之外,我还了解了在自然中可以培养起专注当下、融入自然的一些实用有趣的自然游戏。

无论是我是一棵树,我是一座山,还是我是水分子,都让我们能够更好的身心放松融入到自然环境中。

与自然合二为一也许不容易实现,可是通过这些好玩感性的游戏,绝对可以让我们更加热爱大自然喜欢大自然。

把自然放在心里,把自己放在心里,热爱自然,享受自然,专注于当下,专注于内心,我们会少很多焦虑,我们会变得越来越平和,我们会越来越健康快乐。

这也许是自然教育能够带给所有人的最大益处,人总要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否则生活的乐趣就会少很多。

阅读,运动,多多走进大自然,画画,舞蹈,音乐,手工,旅行……问问自己的内心喜欢什么,然后去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绝对可以收到心流学习法的体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搞清楚家庭教育的五个层次,你的孩子会更优秀
身教与言教(六)宇宙的生命流动
最健美超模 Gisele Bündchen 人生三條黃金法則,讓你擁有健康的身心
梅爾達自然冥想法3--心靈的調整
大自然的力量,你根本想象不到!
人与自然的断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