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令孩子窒息的行为, 这件事排第一, 9成中国父母都在做

当亲子之间走出自我感动的模式,彼此才能放松、平稳、自由地相处。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身边人。

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婚姻家庭咨询师,公众号:“芒来小姐”(ID:ydsakyml)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点击预约,不错过精彩分享👇
上网刷到一位妈妈,记录为孩子付出的“翻车时刻”——

儿子近视了,她带他去配眼镜时说:“给你配眼镜,不能像妈妈这副是杂牌,便宜没好货,一定要给你配个比妈妈这个更贵更好的。”

原以为孩子很很感激,结果孩子愤怒地质问她:

“你为什么老是要让我感觉内疚呢?你不能对自己好一点吗?你觉得你这样是爱我吗?你让我有负罪感!你让我活得很有压力!你就像外婆一样,什么钱都舍不得花给自己……结果现在中风,又是高血压,又是心脏病,我觉得这样一点都不智慧,简直愚昧!”


这位妈妈起初一脸懵,后来心里很难受,觉得自己那么爱孩子,为什么反而被训“愚昧”?

考虑到孩子马上要返校自习,她忍着委屈没发火。之后她去接孩子,破天荒给自己买了一杯奶茶。

儿子说:“妈妈,我看到你会为自己买奶茶了,我好开心。”

这位妈妈听到儿子这样说,似乎懂了,又似乎没懂。她觉得,或许是因为儿子学习压力大才会这样。但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其实非常不愿意看到父母“牺牲自己奉献孩子”。

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中写道:母亲对待孩子的付出,既有自我牺牲的意味,又暗含着“让我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就是你”的暗暗谴责。


今天,通过一个真实的咨询案例,跟大家探讨一下“自我感动式的家庭教育”,到底会给孩子、家庭带来怎样的影响?

什么是自我感动式的父母?

这位来访者14岁,疫情期间上网课时,和妈妈爆发了很严重的冲突,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抑郁厌学。

冲突起因是,孩子被老师抽起来回答问题,刚说了没几句,妈妈就闯进来让她吃水果。

她赶紧摘下耳麦让妈妈出去,上完课后,她再出来拿水果,发现妈妈坐在沙发上生闷气。

从小到大,妈妈冲她生气时都喜欢“打冷战”,心里不舒服却不说,她只能猜:妈妈可能是因为被自己赶出门所以不舒服。


于是,她解释自己刚刚在上课,还主动给妈妈倒了杯水,可刚放上桌子妈妈就爆发了,愤怒地谴责她。

大意是“自己大早上去买水果,却得到这样的对待,家里什么好的舍不得吃都给孩子,却养出一个白眼狼……”

来访者近期学习压力挺大,听到妈妈这样说有些崩溃:“我不是说了我在上课吗?而且我有让你为我做这些吗?你不喜欢就不做啊!”

因为来访者这句话,妈妈哭了整整一小时。

这让她非常内疚。好不容易把妈妈哄好,再回屋上网课,却发现自己怎么也学不进去了。


来访者对我说:“我真的很难和我妈心平气和地相处,跟她待在一起我总是压力很大。

她那种很传统的母亲,我吃苹果她啃苹果皮,我吃鱼肚她吃鱼尾巴。我心里知道她很爱我,但我跟她相处特别窒息。”

来访者觉得,她的妈妈就像《小欢喜》里陶虹饰演的母亲宋倩,都把孩子逼得抑郁跳海了,还辩解:“我们做这些是为什么,我们不是为我们自己,我们就是为了你……”

在她看来,如果妈妈真的喜欢自我牺牲,觉得无私奉献很快乐,也就罢了。偏偏她需要回报,见不得孩子不领情,总是自顾自为孩子做很多事,然后摁着孩子接受。

这种自我感动一般的爱,给来访者带来很多内疚感和压力,让她特别想逃离这个家。

为什么自我感动式教育,
在孩子这里行不通?

像来访者这样的家庭,其实非常常见。中国式家庭关系里,父母总是倾向于为孩子付出的。可一旦这种付出变成自我感动,就会带来两个不好的影响:

  • 第一,孩子总是沉浸在内疚感和压力里。

一部分精神分析心理学文献,将孩子的“内疚”视为父母病理性自恋的产物。

比如我这名来访者,妈妈牺牲越多,她越自责耽误了妈妈幸福快乐,在妈妈面前听话懂事、内疚压抑。

她在人际关系中也倾向于讨好别人,很容易因为无法满足别人感到内疚。

这份内疚,其实和妈妈的人格特质有关。

容易自我感动的父母,有一个共同的特质:过分寻求从外界获得精神补给和情感支撑,以至于给别人造成压力。

比如来访者的妈妈,出生于重男轻女的家庭,婚姻不幸福,不懂得怎么好好爱自己,需要用别人的“鲜花和掌声”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孩子的认同和快乐,就是这类父母的“鲜花和掌声”。

但他们付出、牺牲,根源不是为了让孩子快乐,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常忽略孩子到底想要什么。

就像热搜“半颗猕猴桃”:

妈妈经常买10元一颗的猕猴桃给女儿吃,自己想吃,但不舍得吃,只能啃啃皮解馋。她称自己“活成了自己父母的样子,为孩子无私奉献”。


评论区很多人却觉得,她这种行为非常窒息。

“何必呢,光在这感动自己,要么给孩子惯的自私,要么给孩子不该承受的负担;”

“我贼讨厌我妈说:她自己不花,全给我花;”

“其实不安逸,我长大发现爸妈就是舍不得吃,什么好的都给我,反而给我很大压力。我希望好吃的大家一起吃,哪怕只是尝一口。”

  • 第二个坏影响是:孩子沉浸在内疚中久了,也形成病理性自恋。

病理性自恋的孩子有一个特点:觉得自己应该很优秀、可以完美满足别人,并因为担心自己不够优秀而陷入羞愧、自卑、内疚体验。

像我这位来访者,她的自恋水平就有一些问题:总是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看法,如果别人像妈妈一样为她付出很多,她会感到特别焦虑不安,总觉得自己“不配”。

心理学家将病理性自恋,分为“薄脸皮型”和“厚脸皮型”。

来访者属于“薄脸皮型”,很容易感到不好意思、自责内疚,不能允许自己对别人态度不好;

也有的孩子属于“厚脸皮型”,无论别人为他付出多少,都照单全收,觉得父母对自己这么好都是应该的。

而这两类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一旦自我感觉不良好时,就会通过谴责他人、蔑视、贬低或嘲弄他人,来恢复心理平衡。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父母会觉得:为什么我为孩子付出这么多,孩子却对我越来越冷淡?或者孩子一点也不心疼我,甚至反过来嫌弃我?

孩子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长期和“自我感动式的父母”相处,已经对剥削与被剥削的模式产生心理阴影,特别反感“自我牺牲”。

孩子内心特别接受不了父母“邀功”,觉得是一种绑架。如果父母总是强调自己为孩子“牺牲”,孩子还会因为承受不了压力,出现品行问题、心理问题。

就像文首中,那个因为妈妈强调了一下“要给你更好的”,反过来骂妈妈“愚昧”的孩子。

他们很少被父母理解和共情,因此很难真正理解和共情父母。为了填补空虚失落的内心,就只能要求他人满足自己的自恋了。

如何避免自我感动
对孩子造成坏影响?

心理学家Zick Rubin认为:真正的爱不是用我们想要被爱的方式,去爱对方,而是去理解对方想要的,以TA想要的方式去爱TA,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被爱着的。


这番话,其实就是父母走出“自我感动”的捷径。

  • 放下对孩子的占有欲,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可能你会觉得“放下”挺难的,但其实,我们只需要做到不必事事顾虑孩子,在一些小事上给予孩子自主权。

比如:买回很贵的水果,本以为孩子会想吃,但孩子不吃,就视为孩子在行使自主权,父母可以自己吃掉这些水果;

或者,买回一条鱼,孩子可以自主选择吃哪个部位,无论留给父母鱼尾还是鱼肚,父母都不要对此心怀怨言。

总结来说就是:父母在为孩子付出的时候,要允许孩子在小事情上,不领情。


如果父母感到心里很难受,那可能要提醒一下自己:我是不是陷入了自我感动的误区,才无法接受孩子这样做?

  • 关心孩子的感受时,用提问代替命令

我听很多青少年来访者的父母,说过同一句话:我的孩子我当然了解!

在咨询师看来,父母虽然渴望了解孩子,但可能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嫁接在孩子身上,比如看到孩子在人前耍脾气,就说“这孩子只是在演戏”。

这种情况,其实很推荐父母多做开放式提问,比如:

“你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你现在的表情是想告诉我什么呢?”“你想到什么了吗?”

或者提供多选题给孩子做,比如:

“你感觉开心还是不开心?”“你不开心是因为哪个原因,是因为妈妈刚才说了那句话,还是没去接你放学?”“你现在的表情是想表达你在生气,还是你在烦恼什么?”

这些方式,不但能够帮助父母真正理解孩子,也能让孩子感到自己被共情、被理解,越来越擅长表达自己。

  • 父母放下自我牺牲的人生脚本,重新给自己创造一个更加快乐的脚本

“人生脚本”由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提出,指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

比如,很多父母一直在“自我感动”的模式里打转,就是因为有着“自我牺牲”的人生脚本。从小被自己的父母用“自我牺牲”的方式养育长大,成了父母,也用同样的模式去养育孩子,无意识重演父母的模式。

当我们发现,自己有着“自我牺牲”的人生脚本,就要学着修改这个脚本,在里面增加一些新轨迹。

比如告诉自己:

“别总是一心为了孩子,有时做一些让自己快乐的事,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妈妈,孩子会更有自信”;

“你可以拥有你喜欢的东西,这不是自私,而是爱自己的能力。你知道如何爱自己,你的孩子才会也成为一个懂得爱自己的人”。

写在最后

心理咨询师meiya说:

“牺牲意味着伤痛,意味着不公。只要有伤痛和不公,就会希望获得代价和补偿,而一旦想获得代价和补偿,就会破坏两个人的关系。”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的价值,孩子可以做一些只让自己开心的事,父母也可以做一些取悦自己的事。

当亲子之间走出自我感动的模式,彼此才能放松、平稳、自由地相处。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身边人。

👇点击预约,不错过精彩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亲爱的,别把这个世界想的太可怕!
那些不被父母看好的婚姻,后来都怎么样了?
越懂接受,越自由
别再拯救别人的情绪了
自扇耳光、拿头撞墙、替子挨鞭…这位妈妈的教育方式,我不忍看
自恋:让爱生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