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拍 娃 启 示 录 !
滨田英明/摄

转载自公众号原画册

说起拍娃,不少朋友有一个普遍的疑问萦绕心头:

我的娃那么乖,

为什么总拍不好呢? 

通常,人们喜欢把原因归咎于娃不听使唤,家里太乱,天气不好,没时间去好看的地方……其实,这只是一些客观原因,而真正重要的原因恐怕得从拍摄者本人的“意识”谈起。这关乎拍摄者的审美意识、摄影语言的积累,当然也与临场应变有关。 

其实,部分艺术摄影和Instagram上优秀作品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以下将为大家推荐一些拍娃的启示,介绍的每位摄影师都会给出摄影语言、审美的阅读提示或拍摄要点提示。希望大家能把娃拍出花儿来。 

以下内容由浅入深,含部分批判性思考。

-

01 

滨田英明
“日系标准拍娃”

拍娃界一直有一个标杆——滨田英明。

人们喜欢他照片的原因,主要是那种“日系清新”带来的视觉通透感,以及照片记录下来的幸福家庭生活元素——原木家具、鲜花、棉布饰品,以及两个可爱的娃 Haru 和 Mina

滨田英明/摄

滨田英明/摄

滨田英明/摄

滨田英明已经成为狂热的拍娃党们推崇的对象,更是众多儿童摄影机构争相模仿的风格。大家恨不得有一款“滨田英明滤镜”,把所有照片往上一套,就能批量生产幸福。其实,要向滨田英明学习,光靠固定的预设滤镜是不行的,每张照片的情况不同,还得具体分析。

以他在室外拍摄的照片为例,亮度通常比正常曝光高不少,以至于高光部分常常溢出,绿色部分(如草地树木)偏黄,蓝色部分(如天空)又偏绿,并且饱和度与对比度都不高

滨田英明/摄

滨田英明/摄

滨田英明/摄

而我认为成就他照片的主要因素还不在于调色,而是在于对状态的捕捉。你会发现他的照片不会有太强烈的摆拍痕迹,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即兴记录,并且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图像中暗藏“不稳定”的因素,这些因素总会让人们心中“咯噔”一下。

如孩子跳起来的瞬间、做出奇怪表情的瞬间、秋千扬起来的瞬间等:

滨田英明/摄

滨田英明/摄

总结滨田英明,从拍摄到最后呈现都贯穿着亮、甜、淡三个字。然而很多人模仿他受挫,在这里也不得不指出,家庭空间环境、城市和自然环境以及他的宾得胶片相机也是成就他的重要因素。

我认为滨田英明的照片对于模仿者来说,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内容都太“正面”太“幸福”了。拍正面和幸福本没有错,但只拍正面和幸福就大大缩减了可拍摄的题材。更有甚者费尽心思“造”出日系环境来拍,或者模仿片中孩子的动作来拍,让拍摄变得更加束手束脚。另一个有类似情况的摄影师是拍摄《家庭日记》的森友治

故,这里先提出:拍娃这件事,最好从“形式模仿”转变到“纪实思想”


-

02 

川岛小鸟
“请珍惜孩子的鼻涕”

纪实思想更加尊重孩子的天性和真实状态。例如,你的孩子可能每天一半以上的时间不是在哭闹顽皮,就是把家里弄得一团糟,嘴巴上还时常挂着鼻涕。日本摄影师川岛小鸟拍摄邻家小孩,就从来不会让她把鼻涕擦干净了再来拍。

在《未来酱》这本影集中,小女孩古灵精怪,顽皮,嘴巴上总是脏脏的不是饭粒就是冰淇淋。但这种真实和“粗暴”的记录,反而成了打动亿万读者的秘诀

川岛小鸟/摄,自费出版的画册《未来酱》封面

川岛小鸟/摄

川岛小鸟/摄

如果把滨田英明和川岛小鸟做个比较的话,可以得出许多人拍照取景价值取向的一个思考:大家都想拍漂亮的照片,而漂亮仅仅是正面而乖巧吗?也许是时候想想娃美和丑的辩证关系了。

川岛小鸟/摄

川岛小鸟/摄

川岛小鸟/摄

日常生活中的娃时常是“讨人厌”的,但那实际上是作为一个操碎了心的父母的表面情绪,实际上对于摄影和审美来说,那一挂鼻涕,才真是罗兰巴特说的“刺点”。试想多年以后,在一堆背景虚化满脸笑容的照片后,是不是这些记录当时小情绪的照片更能打动人呢?

请珍惜孩子留下的鼻涕。

-

03 

石川祐树
“镜头凝结珍视”

另一位日本摄影师石川祐树的纪实落脚点在女儿的病痛上。他的女儿真优在出生后第二天就被诊断出不可治愈的先天性心脏病。当时石川在博客中写道 “即使成绩不好也罢,长得不漂亮也罢,怎样都好我只想女儿活下去。

我想《蝴蝶心》这本影集也是在这种情感和经历上拍成的吧。你可以看到真优看病手术的记录,可以看到她上跆拳道课,看到她在父母的安抚下睡去……

石川祐树/摄

石川祐树/摄

石川祐树/摄

石川祐树/摄

石川祐树/摄

我认为,石川祐树的儿童纪实摄影最动人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在于摄影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有时候这种关系,会是直接的

石川祐树/摄

石川祐树/摄

有时候这种关系,不见得要把父母拍进去,但是你会从图像中找到这种扑面而来的情感连接

石川祐树/摄


-

04

Timothy  Archaibald 
“摄影也拍摄疏离”

我们来看欧美摄影中如何拍娃。

Timothy Archaibald与自己儿子的关系同石川祐树对女儿的那种呵护和爱惜不同,是一种“疏离感”。他的孩子患有自闭症,更多的时候难以和家人有亲密有效的交流,总是沉浸在自己的异想世界中

按理来说,这并不是一种让人愉悦的亲子关系,但这无妨成为纪实的一种可能


Timothy Archaibald/摄

Timothy Archaibald/摄

Timothy Archaibald/摄

Timothy Archaibald/摄

Timothy Archaibald/摄

Timothy Archaibald/摄

所以,其实以“纪实”的心态拍娃,也并非只是记录与他们的“好关系”,那种萦绕在家庭上方又无法及时化解的隔阂,或许也是影像值得记录的。

我还喜欢他用静物的方式来记录孩子,这些物件和涂鸦,满是孩子的印记。

Timothy Archaibald/摄

Timothy Archaibald/摄

这让我还想到了一张“祖母的肖像摄影”,完全没有祖母的形象,而是祖母在胶片上的笔迹。这张照片获得了2017 Olive Cotton Award肖像摄影大奖,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争议。

Varga / 摄,《Maternal Line》(母系)


-
05
家和
“ 平凡的叙事的力量”

中国的摄影师家和娶了一位日本妻子,因此从他的照片中既能看到熟悉的中国式家庭的样子,也能看到日本典型的和室。他用莱卡和禄来相机拍摄,记录的都是日常生活的细碎——吃饭、上学、理发、写作业……

家和 / 摄

家和 / 摄

家和 / 摄

家和 / 摄

很多时候,摄影师们喜欢将“决定性瞬间”思维带入家庭纪实摄影中,生怕自己的照片“无趣”,总在寻找孩子美好或“特别”的一面,其实,微观日常也可以变得很有力量

我特别喜欢这张躺在榻榻米上睡得四仰八叉的一家子,这就是最平凡而有力量的叙事。

家和 / 摄

“远处那是风景,近处才是人生”,家和的Instagram上如此写道,或许这种思维能唤醒你更多拍摄欲。


-
06
Jack Radcliffe
“拍娃四十载”

美国摄影师Jack Radcliffe有一个叫“Alison”的女儿,从1975年起他便开始用黑白照片记录自己女儿的成长故事。

相比东方家庭那种温润和扶持相惜的家庭氛围,这位美国父亲似乎更像是个平等、冷静而客观的记录者。

Jack Radcliffe / 摄

Jack Radcliffe / 摄

Jack Radcliffe / 摄

Jack Radcliffe / 摄

40年来,我们可以看到Alison从出生到襁褓,再从乖巧到叛逆的全过程。

我认为Jack Radcliffe的照片值得称道的地方在并不在于构图的精致,而在于持续40年的长时间记录,并且这种记录不带预设。Jack Radcliffe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Alison的真正画像。”

Jack Radcliffe / 摄


-
07
Matt Eich
“稀疏的记忆”

Matt Eich不是典型的家庭摄影师或儿童摄影师,但他喜欢透过十分私人的视角来展现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I Love You, I 'm Leavings》这本影集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欲言又止”的影像记录。

Matt Eich / 摄

Matt Eich / 摄

Matt Eich / 摄

“……呈现了现实生活中的虚拟故事,照片是浓缩的,也是半真半假的。它们只能描述事物的表面,而我感兴趣的是无形的记忆和情感共鸣。”Matt Eich说道。

Matt Eich / 摄


Matt Eich / 摄

我以为,Matt Eich能给普通拍摄者带来的启示是:拍娃的时候并非需要很浓厚的叙事理由,你只需要调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共鸣,可以是一系列稀疏的记忆对事物的描摹

另外,Matt Eich的对光线的偏爱,很值得我们在技术层面上去学习。

Matt Eich / 摄

Matt Eich / 摄

Matt Eich / 摄

-
08
Bernard Faucon
“摆拍”

与纪实相对应,我们可以看看法国著名摄影家Bernard Faucon(贝尔纳·弗孔“摆拍”Faucon的拍摄手法很特别:他内心深处有着一个个与夏天相关的童年场景的记忆,它会通过精心打扮人体模型和场景布置来还原这些回忆,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拍摄风格。

Faucon / 摄

Faucon / 摄

Faucon作品中的浪漫和忧郁兼备的气质,让他蜚声国际,被视为当代摄影从“照相”到“造相”的典型,开启了后现代摄影的道路

Faucon / 摄


Faucon / 摄

Faucon / 摄

纯洁无瑕的少年、野火、枯草……我们甚至能透过他的照片闻到南法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味道,又或者在其中看到与宗教相关的虔诚与神秘。在我看来Faucon并非凡人,而他给我们凡人摄影者留下的一点启示是:摆拍和造景一定是直接粗暴的吗?

-
上面说了很多意识方面的问题,下面通过两位摄影师来学习拍娃构图


-
09
Alain Laboile
“拍娃构图百科”

法国雕塑家兼摄影师Alain Laboile有一系列拍娃的黑白摄影《LA FAMILLE》。我喜欢这部影集中“乡下悠长假期”的气质,更爱其中富有张力的多元图像形式

如果你是一个整天拿着镜头对着娃拍,摄影语言却千篇一律的摄影者,或许可以从他这里得到很多启示。

首先从机位和景别上,他就完美示范了高、低、俯、仰、平,同时将这些和远中近景结合,和不同对焦点结合

Alain Laboile / 摄,平视拍摄

Alain Laboile / 摄,俯视拍摄

Alain Laboile / 摄,仰视拍摄

Alain Laboile / 摄,多层次前景虚化

其次,常人容易陷入“为拍娃而拍娃”的牛角尖中,而他可以给我们很好的示范,将拍娃和家庭拍摄环境结合。庭院、门窗、家具、客卧、走廊等空间会和人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它们或是作为框景,或是作为承载故事,或是构建空间。人物比例,不总是很大。

Alain Laboile / 摄

Alain Laboile / 摄

Alain Laboile / 摄

Alain Laboile捕获的瞬间也很绝妙,他总是能记录下哪些瞬间发生的富有能量的动感时刻

Alain Laboile / 摄

Alain Laboile / 摄

Alain Laboile / 摄

Alain Laboile / 摄

Alain Laboile / 摄

也不时有复杂构图出现:

Alain Laboile / 摄


-
10
川内伦子
“细小之处”

多次提到的日本摄影师川内伦子其实在拍娃这方面也有不少作品。和她其他类型的作品一样,川内伦子拍的孩子也给人细微而有力量的感觉。

川内轮子的照片大多是用一台禄来双反拍摄的,她喜欢用闪光灯,这样就削弱了照片的温润之感,而让照片走向扁平和刺目。很多人认为川内伦子是小清新,我认为她做到了表面上软化形式,实际上在硬化内容的境界。

川内伦子/ 摄

川内伦子/ 摄

川内伦子/ 摄

川内伦子/ 摄

川内伦子/ 摄

川内伦子/ 摄

川内伦子/ 摄

这种着眼于细节,又不仅仅是小家子气的符号搜集的构图方法,的确也是值得我们大多数人思考的。

-
总结

总结下来,拍娃不仅是要学习套路,而更多的是有一个意识上的进步:

-纪实-
如果以“纪实”的心态拍娃,会比生硬凹造型多很多可拍瞬间;

-消极-
辩证看待美和丑,除了“幸福”的正面瞬间,也要注意拍摄一些不幸福和疏离等消极情绪

-美丑-
辩证看美丑,孩子的“丑照”有可能成为精彩的记录;

-对象-
拍娃不仅仅要看做人物摄影,也要注意TA和家庭空间环境的关系,甚至可以将静物摄影加入拍娃的范畴;

-日常-
平淡日常也值得记录,不一定需要特别的事件激发;

-尺度-
不要将目光集中在孩子身上,大到空间环境,小到局部都应该是拍摄的尺度;

-准备-
不要等万事俱备再想到拍摄,随时发生的事情最动人。

本文由公众号原画册授权转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Alain laboile:6个孩子的童年
【摄影无非就是拍我所想拍我所爱】
浓烈的情感记录 | Alain Laboile
伊甸园 | Alain laboile
Leica | Alain Laboile :黑白里的童真
Alain Laboile:与6个女儿玩倒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