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姑妄言》评点的价值、 功用与局限

评点者不同于普通的读者,他首先应该是一位优秀的、高明的读者,同时也是所评作品的第二作者,扮演着“灯下伴读人”的角色,因此评点本身就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不仅传达着评点者对作品的理解,也引导者普通读者的阅读。林钝翁是一位有着特殊身份的评点者,他的评点已经与小说融为了一体,成为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履行着一般评点者的责任,也有着自己特殊的地方,鉴于他与作者的关系,他对作者创作动机的评述尤为值得关注。同时,受自身水平或者身份的限制,他的评点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一,评点的史料价值

林钝翁是曹去晶的相得之友,他在评点中记录了作者的点滴,为我们研究曹去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同时,他将大量的笑话、谚语、俗语等引入评点,涉及时人的社会生活,为我们较好地保存了明清时期的俗文学及文化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一)对作者及评点者本人信息的泄露

《姑妄言》成书于雍正年间,关于作者及评点者均未见资料记载,这给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研究者们只能靠小说文本及林钝翁的评点进行推测。据林钝翁本人记载“予与曹子去晶,虽曰异姓,实同一体。自襁褓至壮迄老,如影之随形,无呼吸之间相离。生则同生,死则同死之友也。” 可以看出作者与评点者关系较为密切,是相得之朋友。有些学者甚至大胆推测作者与评点者其实就是一人。 

陈辽根据曹去晶自署“三韩”人与林钝翁自署“古营州”人,而据考证“三韩”与“古营州”均为辽东; 另外,作者自署此书的完成时间与林钝翁所署评论完成的时间是同一天; 加之第二十一卷回前评中评论了有关毛羽健某些事迹,而在正文中却找不到相对应的内容,由此得出结论:“ 创作者和批评者都是曹去晶。” ①

傅憎享在此基础上,采用拆字法得出“曹去晶三字与林字是谜面与谜底的关系,两者完全是同一个作者名字的不同文字表现而已”② 的结论。郭醒也认为“林钝翁才是《姑妄言》的真正作者和批评者,'曹去晶’是他的托名。”③

笔者认为仅凭上述这些理由,还不足以得出作者与评点者实为一人的结论。既然对作者及其评点者的真实姓名及其生平缺乏确证,那么小说文本中若隐若现的点滴记载及评点中的记载就显得弥足珍贵。依靠小说文本及其评点来推断小说的成书情况及作者、评点者的情况不失为一种较为客观、 公允的方法。

我们在细致阅读小说后可以发现,评点者多就人物与情节进行评点、抒发情感,并且对书中事件及人物的评论与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几乎鲜有例外,且评语多为溢美之辞,鲜有批评的言论。文中作者对“林”姓有着特殊的感情,瞿能托生林忠,冥王告诉他,林姓之始祖为比干,并嘱咐他“尔此去勿负林之一姓名可也” (第一卷); 钟情与梅生游天妃宫,作者介绍妃姓林,是四海总神,可见作者对“林”这一姓氏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再加上前面学者们所陈述的理由,我们可以推测作者是一位和“林”姓有着特殊关系的人。

既然评点者与作者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他在评点中所透露的关于作者的信息就显得十分珍贵了。在林钝翁笔下,曹去晶“愚而且卤,直而且方,不合时宜之蠢物也。”作者性格不合时宜,应该是不流于世俗,傲然独立于世,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显示作者的处境及其创作动机, 他的写作有可能是为了排遣压抑,是一种自我宣泄。林钝翁多次“为穷字放声一哭”,说明他在经济上处于贫困状态,既然是“自襁褓至壮迄老,如影之随形,无呼吸之间相离。生则同生,死则同死之友”,那么曹去晶的经济状况应该也不会好到哪里,他们可能生活于下层、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都属于下层文人。

关于评点动机,林钝翁在《总评》中也有交代:“曹子偶以所著之《姑妄言》示予,予初阅之,见其中多杂以淫秽之事,不胜骇异。日:曹子生平性与予同,愚而且卤,直而且方,不合时宜之蠢物也,何得作此不经之语? 深疑之必有所谓。复细阅之,乃悟其以淫为报应,具一片婆心,借种种诸事以说法耳。”可见他的评点“并非是一种自觉自愿的选择,而是出于对朋友所撰小说之关注或受朋友之托而为其小说鼓吹评说。”④  这样看来,评点者在具体的评点中过多的溢美之辞就不难理解了,但这样也容易欠客观、公允。

小说主要以南京为中心展开故事,多处写到江南的地理风俗、人情事理,很少提到北方的风士人情, 即使提到也是用于与南方进行比较, 如他在第十卷写北方的旅店时说:“北方的店比不得我们南边,一间一间都是敞着的。”由此可见,作者的写作是在南方进行的,已将读者群定位在南方,主要针对的是南方读者。而林钝翁在评点中一再为读者解释南方的地理风俗、民间俗语等,多次拿江南与“大通”、“北直”对比,如第三卷写童自大的蠢和呆,林评:“余见大通的财主也有此病。”第十一卷写江南巷口可以雇驴,林钝翁再次与北直比较:“江南与北直相同,各巷口皆有雇驴者,颇觉便宜。”进行评点时常有“江南有一旧谈”之类的话语。他一再为读者解释江南的风土人情,可以看出评点应该是在北方完成的。有人根据曹去晶《自序》署小说完成于“雍正庚戌中元之次日”,林钝翁《林钝翁总评》署评点完成于“庚戌中元后一日”就说作品是边写边评,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欠妥,林钝翁在文本中具体的评点恰好证明写作与评点并非是同时完成的。

(二)文学文化价值

《姑妄言》将大量的包括笑话、俗曲、小说、鼓子词等在内的俗文学形式引入小说中,既有对当时人们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的描述,也有对社会文化形态的记录。不仅小说文本中涉及,林评中也多有反映。

(1),文学价值

林钝翁将笑话、谚语、俗语等引入评点中,大大丰富了评点的内容与形式。他是将笑话引入评点的第一人。评语中的笑话多是对小说中具体的人物、事件做出的品评,用笑话配合着小说的叙述,或怒骂误国臣子、或嘲笑无知读书人、或讽刺无行世人。评点中的笑话大多与所评内容相关,但也有些与所评内容并无多大关联,只是引以为笑谈。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是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姑妄言》评点中融进了大量的谚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警醒世人的,如第二卷“人有千算,天只一算。” 第七卷“上梁不正下梁歪。” 第九卷“养儿不要屙金溺银,只要见景生情。” 卫生方面的,如第一卷“爽口物过多做病。” 讽刺世人的,如第十二卷“丑人偏作怪,黑馍馍一兜菜。” 第二十三卷“人敬有时的,狗咬穿破衣。” 为人处事方面的,如第二卷“如今的世情,只好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罢。” 第十六卷“火烧纸马桶,落得人情。” 这些谚语不仅丰富了小说评点的形式,而且透过这些谚语我们可以体会到评点者内心的情感及时人的生活状态。

俗语是民间流传的说法,在《姑妄言》评点中随处可见。如第一卷中的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迟早耳。” 第三卷中的“丑人有丑福”,第七卷中“咬人的狗儿不露齿”等等,这些俗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反映了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也寄托着他们美好的愿望。这些俗语生活化、口语化,有很大的实用性。

(2),文化价值

“民俗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举凡信仰禁忌、祭祀占卜、人生礼仪、岁时节日、衣食住行、民间文艺、家族制度等等,都可以归属为民俗文化。” ⑤ 《姑妄言》对此多有记载。受佛道二教影响,小说在整体框架上叙述两世“轮回”、“托生”的民间信仰,多次引用《太上感应篇》、《劝善录》中的话语,出现了慈航大士、城隍庙及其神、白眉神、千年仙狐、冥间等形象。慈航大士即观世音菩萨,他大慈大悲,具有无量的神通和智慧,普度众生。城隍庙及其神在六朝时期就已出现,掌管人的生死、祸福。白眉神是明清时期妓院所供之神,与关羽像相像。据沈德符记载:“近来狭邪家,多供关缪士像。余窃以为亵渎正神,后乃知其不然,是名白眉神。长髯伟岸,骑马持刀,与关像略肖,但眉白而眼赤。” ⑥ 狐狸被视为灵物,民间将其视为仙家。冥间是相对于阳间而存在的另一个世界,人死亡后进入冥间,根据生前的是非善恶进行托生,冥间寄寓着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和人人平等的美好理想。这虽有些迷信,但与传统的封建迷信又有所不同,他是借助于人们的信仰约束人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研究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小说也写到了人们岁时节日的活动,春节过后要喝春酒,小说第二十三卷记载了春节后人们出去春游,林评:“江南闲汉多,既喜浪游,而又无资。买些须佐酒之物,以干荷叶包之,以口卢瓶贮酒,亲手携来。到彼赏花,饮毕,-撂而回,故美其名曰撂春盛也。”第二卷写江南的端阳节“秦淮河游船如蚁”,林钝翁评:“妇人游船看灯,江宁之恶俗也。”明中叶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人们的消费也有了新的需求,社会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彩。

谢肇淛曾经描绘了南京的状况:“金陵街道极宽广,虽九轨可容,近来生齿渐蕃,居民日密,稍稍侵官道以为尘肆,此亦必然之势也。”⑦ 小说中记录了城市居民丰富的娱乐活动,人屠户家的赌场一天到晚都有人赌博,其中有富人,也有平民,可谓是生意兴隆。这其中就提到竹思宽,因他好赌,人送美名“贝者贝戎”,林评:“如今有此美名者,天下几半。”由此可见赌博在当时是一种很普遍的娱乐活动。明清两朝严禁赌博,重罚赌徒及开设赌场的人,但赌博屡禁不止。据顾亭林先生考察:“万历之末,太平无事,士大夫无所用心,间有相从赌博者。至天启中,始行马吊之戏。而今之朝士,若江南、山东儿于无人不为此,有如韦昭论所云:'穷日尽明,继以脂烛,人事旷而不修,宾旅阙而不接者。’吁!可异也。”⑧ 由此可见赌博曾风靡一时, 给人们的生活及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此外,小说也写到了男风问题。“男风一道,虽所由来者久矣,然未有盛于今日者也。此辈儿几半天下,不但恬不知耻,犹欣欣以为荣焉。”(第六卷回前评)男性靠男色所得的银钱买的衣服被称之为“蜘蛛丝”,林评:“近来穿蜘蛛丝的人甚多。”(第七卷)由此看来,男风现象在当时已成为了普遍的社会现象。林钝翁在第二十卷也提到了赌博、男风这两大社会问题:

充好古因男色而弃妻,牧福因好赌而典妻,勿谓作书者过言。余亲见江宁有一妓曰卓二官,系扬州人。厥夫酷好嫖而无资,因命妻接客,得他人之嫖金,以作己之嫖资。

人们的衣食住行也是作者和评点者所关心的。小说里有对人物服饰的描绘,如第三卷写火氏“穿着随身大红绉纱,窄袖袄儿,鹅黄丝绸裙子”,林氏评道:“是个回回家妇人的打扮。”虽然我们已无从考证当时回族妇女的衣着,但可以从中窥见一斑。第十七卷写到江南的风俗。水氏给竹美的妻子接生后,郝氏“捧出二两一封谢资,两顶绉纱包头,两条大花布手巾,一块草纸”,林评:“这是江南收生婆的规矩。” 第二十三卷涉及到饮食文化,郗友送钟生礼单:“金华火腿....台州天摩笋、蜜浸雕枣”,林钝翁解释道:“天摩岭,言其极高之意,非天目山也。岭上有大刹,左右有百余家,无地可耕,土人皆采笋货卖,即市上所卖之细绿笋也,以地得名。岭上产枣极大,皆去核,雕镂人物花卉,以蜜浸之,本处即卖二分一个。过客买做土物馈人,若食只甜而已矣,全无枣味。岭上更多紫荆树,土人掘其根,制香几笔筒匙箸瓶之类货之,颇有佳致。”

此外,除了记录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外,林钝翁的评点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医患关系。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他们的职责是救死扶伤,但林钝翁评点中所反映的医患关系并非如此:

此段非是痛贬医道中人,正是劝其用心精究一番,不可将活人医死的慈心耳。古云:“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谓其能救人耳。若只图杀人,何不去学刽子手,学医何为?扁鹊云:“越人岂能生人?但遇不死之症,不致杀人耳。”愿学医者效之。(第二卷)

今日行医有良心者是谁? ( 第十二卷)

我以为目今如是,不意当年已是如此。有一笑话,一医生搬家,辞众街邻时,各送药一服作别敬。众人云:“我们没病,要药做甚事?”医云:“你吃了我的药,自然就会害病。”(第十五卷)

在林钝翁评点中的医生无疑都是庸医,他们不仅无才,更无德,痛斥他们,也许与他自身的身体状况有关。他在呼唤医生应该具有起码的医德的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普通民众的医疗观念。

这些对诸如笑话、谚语等俗文学,民间信仰、岁时节日、衣食住行等民俗文化的记载,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为我们研究明末清初的俗文学(化)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二,为读者导读

“文学是带着作家体温的人生体验,文学本身就是一个人的世界,是人的外宇宙与.内宇宙的瑰丽编织,人的大宇宙和小宇宙的一种奇妙合奏。”⑨ 评点是“为阅读理解而创造的批评形式”⑩,是一种有效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方式。评点者有着特殊的身份:他首先应该是一“位优秀的、高明的读者,必须深刻理解和领悟作品;同时他也是自己所评作品的第二作者,时时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传达给读者,为使读者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意图,评点者扮演着“灯下伴读人”的角色。其实早在明代,署名李卓吾评点的《李卓吾忠义水浒全传》中就有关于评点的作用的论述:“书尚评点,以能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也。得则如着毛点睛,毕露神采; 失则如批颊涂面,侮辱本来,非可苟而已...如按曲谱而中节,针铜人而中穴,笔头有舌有眼,使人可见可闻,斯评点所最贵者耳。”⑪

关于评点的形式,叶朗曾有过专门论述:“开头有个《序》。序之后有《读法》,带点总纲性质,有那么几条,十儿条,甚至一百多条。然后在每一回的回前或回后有总评,就整个这一回抓出几个问题来加以议论。在每一回当中,又有眉批、夹批或旁批,对小说的具体描写进行分析和评论。”⑫ 这是对我国古代小说评点形式的一个总结,其实大多数小说评点通常只是具备诸如眉批、旁批等几种形式。

评点家将自己的感情最大限度地倾注在评点之中,评点是评点者主体意识的体现。就评点内容而言,不外乎在具体的评点中予以修辞上的解释、阅读方法上给读者以具体的指导等方面的内容。林钝翁的评点在评点形式上并没有超越前人,主要是在修辞、阅读方法等方面给读者以指导。

小说以南京为中心展开故事,其中写到了很多江南的地理、风俗等,这就给北方读者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也许是在北方评点的缘故,林钝翁在评点中不时为照顾读者而进行地名的阐释。作者叙述南京城的景致,说到内城周六十里,有十三个门,林钝翁就对这十三个门进行了解释:“有聚宝、三山、石城、定淮、清凉、通济、仪凤、仙鹤、麒麟、金川、太平、得胜、洪武等名。”有时也会为读者讲述某一地的故事,如作者提到“武定”时,林评:“靖难时,黄观夫人有诗云:不忍将身配象奴,手持麦饭祭亡夫。今朝武定桥头死,一剑清风满帝都。即此处也。” 这就让不熟悉武定,但熟悉此诗的人有种亲切感。小说中诸如此类的评点有很多,评点者有如导游引导着读者游览。

此外,《姑妄言》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书中虚构的人物大多采用了谐音、双关、暗喻等方式进行命名,如竹思宽、卜通、贾文物、童自大、邬合等都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感情。林钝翁在进行评点时,为读者一一指出了这些名字的含义。如第二卷林钝翁解释竹思宽一名的由来:

竹思宽,竹丝而宽,自然是篾片了。篾片又自然从竹青竹黄中来,所以父为竹青,母为黄氏也。竹青之刻薄,黄氏之悭吝,只知有银子哥哥,而亲友皆不知为何物,宜乎生此等儿。竹思宽始而赌,继而篾,终而龟,此报应刻薄悭吝者亦尽矣。

林钝翁在此不仅解释了竹思宽一名的由来, 而且指出这一名字暗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由此引出了作者命名的目的是为了警醒刻薄之人。小说中诸如此类的命名还有很多,如姚泽民家的丫环名字叫做“碧梧”的,林钝翁为读者指出了它的寓意及暗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许多人,起手第一个是碧梧者,有深意也。琴皆以桐为之,古谓琴心相挑,借此意耳。(第五卷)

“琴心相挑”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卓文君曾以琴来传达对司马相如的爱意,后以“琴心相挑”表示爱情。

林钝翁有如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样一步步引导着读者的阅读,从具体字词、到阅读方法的指出,读者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林钝翁的指导。释音方面,如第二十一卷乐公说三公可谓“乐善不罢”,林钝翁就对“罢”进行了释音“音疲”。释义方面,为照顾北方的读者,他时时对小说中的南方方言进行解释,如解释“亨而八”一词:“此乃江南市井之语,亨儿八三字却不解何意。”“大利巴”:“江南土话,谓人不在行曰利巴。”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不一一列出。

他不仅在字词等方面进行了释音、释义,而且在文法上、阅读方法上给予了读者多方面的具体指导。林钝翁在具体的评点中经常提醒读者注意作者所设的伏笔、所运用的“省笔法”等。他也常常为读者揭示具体的片段或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如在第六卷回前评中揭示小人物王酒鬼的作用:“王酒鬼一个挑水的老儿,泛泛然看去,是个极无关系没要紧的人。后来泄露几(机)关,反是个极要紧的节目,此等处令人如何捉摸。”再如第九卷钟生救了郗氏后,为报答钟生,郗氏决定以身相许,林钝翁认为这并不是写郗氏的轻薄,而是反衬钟生的难得:“又写此数语者,非谓郗氏之淫滥,特更显钟生之难得耳。”他也曾就读者极易忽略的人物动作在表现人物性格中的意义给读者以提示。在带领读者读懂故事的同时,也教会了阅读的方法,这正是林钝翁评点的可贵之处。

与之前的评点相比,林钝翁的评点显得并不那么突出,他并没有超越前人的成就。但鉴于他与作者的关系,他对作者写作动机的评点是别人无法比拟的。无论是金圣叹、毛氏父子还是张竹坡,他们的评点都是在小说出现若干年后,并且评点者只是出于对小说的喜爱或是借对小说的评点发泄一己之情,小说只是表达情感的一个媒介。而林钝翁则不同,他与曹去晶是相得之朋友,他比别人更加了解作者的为人、作者的创作动机,“采取和创作者相一致的批评方法来批评文本,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文学文本的思想内涵,他所做的批评也就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误读,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文本原意。⑬ 所以他评点中关于作者创作动机的评点在评点中的意义也许是最大的。

《姑妄言》是一部艳情小说,小说几乎每回都涉及到性,为避免读者沉迷于作品描写的声色犬马的内容,提升读者的审美水平和欣赏品味,林钝翁在理解和领悟作品的基础上给读者以某种引导,从而引导读者对小说的鉴赏。他一再强调小说的创作动机是劝善惩恶、以淫止淫,要求读者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如第四卷说到戴迁时,作者说“天眷善人”,林评:“看官当于此等冷处着眼。”作者评价钱贵:“无眸瞽妓,胜于有眼男儿。须眉丈夫,不若巾帼女子。”林评:“大书特书,此二句是一部书大主意。”针对作者提.出的“淫人妻子,妻女人淫。”林评:

这一段才是书者之本意,那许多淫秽的事,千言万语不过是这几句的引头,看者需知作者之心。(第七卷)

顾炎武曾说:“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以恶。奸邪淫盜之事,儒、释、道书所不忍斥言者,彼必尽相穷形,津津乐道,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丧心病狂,无所忌惮。子弟之逸居无教者多矣,又有此等书以诱之,曷怪其近于禽兽乎!”⑭ 他的观点虽有失偏颇,但也很能反映当时社会上一部分士大夫对待小说的态度和立场。有鉴于此,评点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它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的内容,更可以在思想上引导读者。他时时提醒读者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避免发生误读。对于《姑妄言》这样的小说,评点显得更为重要,它犹如一盏明灯, 指引着航行的方向。

三,评点的局限

评点者犹如一位引路人,指引着读者的阅读,使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及欣赏品味。然而,评点毕竟是倾诉评点者自己的心灵,表现着评点者的自我,受自身水平或者其他因素的限制,他的评点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读者的欣赏,林钝翁的评点也未能摆脱这一点。

(一),对女性的歧视

《姑妄言》敢于冲破轻视妇女的传统观念,曹去晶很欣赏女性的见识和才华,常常慨叹须眉男子不如妇人。林钝翁一再提醒读者这是本书的大关目。如第二卷,不仅作者认为钱贵有很多高于男性的地方,评点者也给予钱贵很高的评价:“不过有眼男儿不及人瞽目妓女,此是作者一部大主意。”(第二卷回前评) 第六卷闵氏在聂变豹逼迫下与其共同设计骗嬴阳,当赢阳被聂变豹折磨后,闵氏安慰他,并将自己的身世讲与他听,为防止恶奴欺负嬴阳,送他一个金耳挖作为信号,如能平安到家,便让送他回家的聂家家仆带回金耳挖,否则不带回来,闵氏好以此追究此事,林钝翁据此评闵氏:“真所谓救人救彻者,有智妇人胜无能男子。”第十六卷,郗氏对钟生的救命之恩念念不忘,一心想要报答,曹去晶给予郗氏很高的评价,林钝翁也评道:“此书大主意,不过说世上无情男子不若有义妇人,盖有激之言也。”无论是在作者还是在评点者的眼里,女子的才德丝毫不逊于男子。

此外,小说中写到很多曾经失身于人的女性,作者和评点者并没有一味指责她们,而是设身处地的为她们考虑,对她们采取了极其宽容的态度。第六卷阴氏为照顾丈夫嬴阳,与金矿偷情,林钝翁不仅没有指责他,反而认为她这一做法是出于对丈夫及家庭的爱,应该予以谅解:“妇人偷汉,虽知无耻者,相对丈夫,暗中再无不萌愧心,今阴氏对蠃阳一连几个笑道,身虽与人有染,此心是实为养夫,故于心无愧,与他偷汉者不同。” 第七卷,邬合原谅了自己妻子与人私奔,并将这一事件归为自己的天阉,林评:“邬合之不恨赢氏而反怜情(惜)者,亦犹曹孟德见张鲁不焚仓库怜而厚待之意也。赢氏既背夫逃走而不拐带丝毫之物,揆其心,不过因己之无阳而贪和尚之具耳,所谓罪虽重而情可原者。律之以妇道,其罪自不必言,以此拿人此等事论之,或可宽一筹耳。” 这些都反映了作者、评点者进步的女性观,然而,受封建思想影响,他们也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是否定女性不节、崇尚女性的贞洁的。通观全书,小说中的女性大多是淫乱的,而宣淫的女性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无论是作者还是评者都认为男女偷情大都是女性勾引男性的结果,小说中男女之事,多是女性采取主动,男性只是配合女性来完成她们的心愿,貌似是无辜的受害者兼受益人。当然,林钝翁在对此类女性评点时,也是不吝讽刺之辞:

爱心竟不能夺醋念,妇人之醋,诚可畏也。(第三卷)

俗语:咬人的狗儿不露齿,此妇人谓。( 第七卷)

善偷汉的妇人,再无有不善说者,此无足异。古云:妇人无才便是德。伶牙俐齿,善于巧说,无诡谲之才,焉能及此?那一种愚而且卤,讷讷不能出一语之妇,虽欲偷汉,亦无此才。世人有能干善说之妻,不可不深防之。( 第十二卷)

淫妇个个善说谎。( 第十三卷)

妇人中,奸诈者无一不猴,悍妒者无一不虎,淫媚者无一不狐,见此不足为异。(第十七卷)

世人悍恶淫妒之妇,大约皆系畜类托生者。(第十七卷)

若非抽筋换肠,决未必知惭。世间恶妇妒悍而不知惭悔者,定是未曾抽筋换肠之故。( 第十七卷)

在作者、评点者的眼中,不节之妇不仅善妒、泼悍、奸诈、而且善于巧说,评点者甚至将她们比喻成狗,说她们是畜类托生的,要想惩治她们,必须要抽筋换肠,言语之中充满了对女性的大不敬与侮辱,这是评点者站在男性的立场上对女性的歧视与污蔑,与前面所论对女性的赞美显得很矛盾。这实际是对明末清初在个性解放思潮席卷社会时,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文人外在的开放与内心的保守相矛盾的心态的一种反映。

(二),宣扬封建迷信的宿命思想

《姑妄言》的评点中还反映了评点者的封建思想。小说多次写到因果报应,评点者在评点时不仅没有批评作者的这种思想,而是将之归为“定数”、“天数”,对这种思想加以肯定和宣扬。如第十八卷财主吴老儿因无子女,死后族人分了他的家产,林评:“这一无子而更吝的人,天下极多。岂皆无心肝者也,冥冥中自然有个定数。昔一富翁,家资巨万而无子,又鄙吝至极,连衣食皆不舍。一日,忽悟:我既无子,积了与谁,何不自己受用?夜梦一神怒谓曰:' 尔何敢想擅用官银?’一惊醒来,吝心复萌,又复不舍。死后,无一亲族,家资入官充饷,可见有定数存焉。”林钝翁认为他们吝尚不是因为性格的原因,而是因为“定数”的存在; 再如第二十一卷“李自成之在潼关,原张献宗(忠)之在谷城。彼时若杀之,如屠一豕。竟纵之去,后皆不可复制,以致君亡国破。虽彼时督师之重臣愚庸误国,然实有天意存焉,非人能谋也。”认为李自成之所以未灭亡,不是因为明朝臣子的无能误国,而应归因于天意。同卷,陈守备射杀李自成,只是伤及眼睛,没有危及到生命,林钝翁评:“此一箭不能杀此贼,岂非天乎?明朝当兴,郭英无心一箭射杀陈友谅。明朝当亡,陈守备有意一箭不能射杀李自成。诚天数也。”在林钝翁看来,不能射杀李自成不是因为箭术的原因,而是因为天数的缘故,是李自成命不该绝。将一切都归为天意,显示了评点者思想的局限性。

古代小说中宣扬因果报应的作品很多,但多数作者在写作中往往是自己不相信这种思想的,他们只是借果报、轮回这种思想来约束人们的思想,达到重建良好社会风气的目的,如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果报故事的写作目的就是如此。那么,为何林钝翁如此相信所谓的“定数”、“天数”呢? 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长期的落魄,使他对前途感到恐惧,丧失了把握自己命运的自信; 社会是非善恶的颠倒,使他的信仰和情感价值体系崩溃。自己无力改变现实,只能寄希望于上苍,寄希望于神灵。

(三),对评点对象的过度赞誉

小说中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描写,如对人物或情节的过分夸张致使其失去艺术美感等。评点者或出于朋友间的道义或是由于自身审美能力的限制,他非但没有指出作品的不足之处,反而一律是赞誉之辞。如第五卷作者写姚泽民与其父众妾的奸情,林钝翁在回前评中道:“姚泽民奸众妾以莲、榴起者,二花开于炎天,故二人淫心较诸人更热耳。后接写腊姨者,热极而冷,时序之理然也。到了雪姐,则冷之至矣。腊尽又当春回,故即出丹姨、芍姐矣。终于桂、菊者,二花之后,冬即至矣,花俱尽矣,故以他二人收煞。此书虽系小说,作者胸中原有一番大见解。若大概一看, 如何看得出?即此一段中,亦有剥复之理也,勿忽略看之。”作者只是按照季节的顺序安排人物的出场次序,评点者竟然说虽然是小说,作者心中有一番大见解,明显是一种有意的拔高。更有甚者,第十卷作者采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多银之丑陋,描写之粗俗令人作呕,评点者却用“异想奇比”来评价作者的描写,未认识到这大大降低了小说的审美趣味。

评点者是作者“如影随形”的朋友,他的评点,可以帮助和提高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欣赏,进而使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播与销售。与此同时,评点本身也将接受读者的检验,纵观他的评点,很多地方有失客观与公允,这样不仅无形中给读者的阅读以错误的导向,也使自己的评点大打了折扣。

结语

《姑妄言》是一部重新面世不久的手抄本小说,作者为清朝初年的曹去晶,评点者为同时代的林钝翁。《姑妄言》对社会、对人生深刻的反映及大胆夸张的性描写使其一面世即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学者们涉猎范围相当广泛,包括作者、版本、主题、艺术、与其他作品比较等方面的研究。

林钝翁是曹去晶的相得之朋友,在评点小说的过程中,时时就小说的作者、创作动机、艺术手法等方面发表自己的见解。鉴于评点者与作者的关系,对评点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挖掘中国古典小说的批评理论,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小说文本。

在林钝翁的评点中,虽然我们可以发现金圣叹、张竹坡等人的足迹,但是他有自己的创新,比如更加重视心理描写在刻画人物中的作用,重视人物命名及其寓意等。与同时期同类小说的评点相比,《姑妄言》的评点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更可谓首屈一指。因此,《姑妄言》评点在中国小说评点史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在对《姑妄言》评点的研究中,虽然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由于本人才识有限,现存资料不足,对《姑妄言》评点的研究还存在诸多盲点,个中观点难免有些浅显,本文权作是抛砖引玉吧。


注释:

①陈辽《奇书<姑妄言>及其作者曹去晶》,《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5期。

②傅憎享《雪芹脂叔去晶<姑妄言>》,《保定师范专科学校校报》,2004 年第3期。

③郭醒《也谈<姑妄言>的作者“曹去晶”》,《光明日报》,2002年10月9日。

④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页。

⑤王平《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55页。

⑥(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四,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19页。

⑦(明)谢肇涮《五杂俎》,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2页。

⑧(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二十八,世界书局1936年版,第666-667页。

⑨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00页。

⑩林岗《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⑪《忠义水浒传全书发凡》,转引白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页。

⑫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页。

⑬张奎志《体验批评:理论与实践·代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⑭(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三,世界书局1936年版,第317页。

本期 · 数据采集:郇震    编辑:郇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癞头和尚”暴露了《红楼梦》真容
小说作者一定要get的点,让读者越看越爽
咋整的 陈晚
郗府家训
2017最热门的八部网络小说
无法被超越的八本小说,锦书中诸天神帝绝对能封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