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全面介绍及深度解析

导读

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ption Plan,简称ESOP)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主要目的为增加员工福利,提高员工忠诚度,将员工利益与公司未来发展进行利益的绑定。实践中,非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较为常见且形式机制也较为灵活多样。但对于上市公司,鉴于相关法律法规相对较为完善,上市公司需要在符合相关法规及监管要求的基础上予以实施。

我国针对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监管指导,已从长达16年的暂停阶段进入重启阶段。其中,1992年,我国初步尝试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但由于当时市场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员工持股成为了一种短期的员工福利,甚至出现利益输送的现象。1998年,监管部门叫停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此后的16年间,相关法规推进进程极为缓慢,可以说期间内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从市场消失了。直至201462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重启了已关闭16年之久的员工持股计划,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从而成为资本市场热点之一。

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法规要求及实操案例,深度解析A股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法规要求及监管关注要点,为上市公司及同业人士提供有益参考。

一、员工持股计划基本介绍

员工持股计划是指上市公司根据员工意愿,通过合法方式使员工获得本公司股票并长期持有,股份权益按约定分配给员工的制度安排。

(一)上市公司推行员工持股计划总体情况

2014年重启员工持股计划以来,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数量统计表如下:

数据来源:wind咨询

此外,截至201866日,已经有14家企业发布员工持股计划的董事会预案,66家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已经通过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的审核通过。可以看出,自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重启以来,员工持股计划成为资本市场热点之一,逐渐被上市公司视为完善公治理的一部分。

(二)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特征

经我方统计已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725家企业,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大致呈现如下特征:

1、民营控股为主力军

统计样本中共有602家上市公司为民营企业,占比达83.03%,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已成为员工持股计划的绝对主力军。

2、浮亏成为常见现象

统计样本中共有440家上市公司已经呈现浮亏状态,占比60.69%,我们认为主要原因为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时,公司的股价维持在高位,而随着目前股市从高处回落调整,大多数员工持股计划难免出现浮亏的状态。

3、大盘股与中小盘股并存

统计样本中共有182家上市公司市值低于50亿元,占比25.10%236家上市公司市值处于50亿元至100亿元之间,占比32.55%307家上市公司市值高于100亿元,占比42.34%。可以说,发布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分布相对均匀,大盘股与中小盘股并存。

4、员工薪酬及自筹资金为主流

目前,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资金来源为员工薪酬及自筹资金,并与员工持股计划奖励金或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借款相结合。资金来源包含员工薪酬及自筹资金方式占比高达90%以上,成为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方式。

5、持股计划杠杆率较高

从杠杆率来看,超80%的员工持股计划会采用杠杆的方式,平均杠杆倍数在2倍左右。据我方了解,之前发行的部分员工持股计划杠杆倍数极高,达10倍之高。此时员工出资很少或不出资,其资金主要来源为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的借款。

二、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核心法规

员工持股计划涉及的法规比较多,不同性质的企业适用不同的法规。根据我方的汇总,与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相关的核心法规主要如下:

三、员工持股计划主要类型及其相关要求

(一)员工持股计划主要类型

1、员工持股计划主要类型简介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基本模式包括二级市场购买、认购非公开发行、上市公司回购及股东赠与4种类型,综合比较如下表所示:

1:股东赠与主要为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赠与;

2股东大会通过后6个月内完成股票的购买;

3:公司回购本公司股份的,不得超过本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的百分之五;用于收购的资金应当从公司的税后利润中支出;所收购的股份应当在一年内转让给职工。

2、关于员工持股计划类型的市场统计

我方对已实施完毕的员工持股计划进行了研究。经统计,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主要类型如下图所示:

数据来源:wind咨询

注:上述4种员工持股计划模式可以多种方式并存。

通过上图,可以发现:

1)二级市场购买成为绝对主流模式

员工持股计划中选择二级市场购买方式的占比达79.21%,成为了市场上绝对的主流形式。我们认为主要原因为无需证监会行政审批、锁定期短及激励对象出资形成资金沉淀等三方面因素造成。

首先,员工持股计划通过二级市场购买,仅需上市公司内部审议通过即可,无需证监会行政审核,简单快速,而非公开发行需要经过较为漫长的证监会审核流程;其次,二级市场购买形式,仅需要锁定12个月,而非公开发行需要锁定36个月,漫长的锁定期同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最后,激励对象出资,会形成资金的沉淀成本,即如果激励对象离职,则会出现先前出资的资金打水漂的局面,可以更好的绑定激励对象。

2)非公开发行保持一定的市场地位

由于非公开发行需要证监会行政审批及36个月漫长锁定期的特点,导致使用其作为员工持股计划的推行方式相对较少。

统计中,共有118家企业采用非公开发行,其中,40家国企或出于法规限制,采用了非公开发行的方式进行员工持股计划,占比达33.89%。民营企业中共有78家企业采用非公开发行方式,我们认为主要原因为在激励对象出资形成资金沉淀成本的同时,上市公司通过员工持股计划的方式可以募集部分资金,用以缓解上市公司资金需求(募资超10,000万元的企业为37家),使得其占有一定的市场地位。

3)上市公司回购及股东赠与为补充形式

上市公司回购股份时,会加大上市公司的资金负担且减少上市公司的未分配利润,一定程度上对上市公司的现金流形成压力,并对股东利益形成一定的损害。因此,实践中仅有极少数上市公司采用该种方式。

控股股东赠与,一方面会对控股股东的控股地位形成一定程度的减弱,另一方面需要控股股东具有较高的格局情怀,愿意无偿将利益让渡给员工。从人性的分析来看,这本身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二)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法规要求

1、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一般要求

根据相关法规及实务操作,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要求基本如下:

2、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特殊要求

实践中,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最主要的特点为国有企业一般通过非公开发行的方式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仅存在极少数国有企业采用其他方式,如渤海轮渡员工持股计划采用二级市场购买的方式。

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原因为:国有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除了满足上述法规要求外,还需要满足《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以下简称试点意见)的相关规定。其中,主要采取增资扩股、出资新设方式开展员工持股的原则直接导致国有企业倾向采用非公开发行的方式。

此外,经我方查询相关国有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案例,尽管国有企业员工持股计划草案中提及的法规依据包括《试点意见》,但是草案中主要按照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要求进行。因此,本文在此不再展开阐述《试点意见》,仅就激励对象作以下提示:

四、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实施程序

(一)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实施程序

根据《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办法》,我国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一般流程如下:

1:除非公开发行方式外,中国证监会对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不设行政许可,由上市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实施。

2:实务中,公告董事会决议时,往往同时发出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通知,因此本文将其放在同一时点考虑。

3:国有企业采用其他方式推行员工持股计划时,须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二)信息披露要求

根据《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办法》,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及上市公司需要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具体要求如下:

五、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会计处理

(一)员工持股计划的相关会计处理

不同类型的员工持股计划的会计处理政策不同,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具体如下:

由上表可知,员工持股计划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较小,一般不会有损上市公司的利润,但是认购非公开发行及上市公司回购两种方式可能会对上市公司现金流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员工持股计划相关税收政策

不同类型的员工持股计划的税收政策不同,对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具体如下:

1、二级市场购买

对于采用二级市场购买方式的员工持股计划,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2、认购非公开发行

员工持股计划因认购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而锁定的股份不属于《关于个人转让限售股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67)中规定的股改限售股和新股限售股,也不属于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限售股,所得收益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3、上市公司回购与股东赠与

由于现行税收政策与证监会《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指导意见》不配套,因此,采取上市公司回购与股东赠与方式的员工持股计划,员工可能会涉及个人所得税问题。

此外,根据我方查找相关资料,我们认为就目前的税收征收来说,上市公司应当与税务机关沟通协调,尽量将相关税负降到最低。比如,大北农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方式为股东赠与,根据大北农与北京地税的沟通,最终按照税务机关确定的合理价格对大股东征收限售股转让的个人所得税,而员工持股计划中的员工不再缴纳个人所得税。

六、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监管关注要点

监管层对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监管主要是交易所通过问询函对员工持股计划进行监管。具体监管关注要点及案例如下表所示:

七、关于员工持股计划的思考及建议

根据我们的实操经验及相关案例分析,我们对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作以下思考并提出建议如下:

(一)员工持股计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员工持股计划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关注较多的是员工持股平台被控股股东控制、杠杆配资及上市公司短期化行为等问题。

1、员工持股平台被控股股东控制

员工持股计划中员工不能直接持有公司股权,主要通过合伙企业/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等形式持股。而员工持股平台的管理人可能是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或其关联方,从而由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实际控制员工持股计划

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员工持股平台时,对于购买股份时点及数量、减持股份时点及数量一般均由控股股东决定,从而对员工利益造成一定影响。

2、杠杆配资

实践中,员工持股计划的杠杆配资,是指员工持股计划的资金来源,除了员工自有资金以外,还包括大股东借款、金融机构借款(往往需要大股东担保)、股权质押、分级资管计划(优先级、中间级和劣后级等)等杠杆方式,其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是大股东借款和分级资管计划。

部分上市公司综合运用杠杆融资的手段,比如大股东提供借款后,再通过分级资管计划或向金融机构借款等方式,杠杆叠加杠杆下,可以将杠杆放大到10倍左右。

3、上市公司短期化行为

在二级市场处于下行阶段时,员工持股计划可能会产生亏损,此时,上市公司出于提高市值的目的,可能会出现粉饰年报的行为,比如提前确认收入或虚构收入、延后确认成本或少计成本、变更会计政策等行为。此外,也可能会进行一些短期化的资本运作,比如投机型重组、忽悠式重组及高送转等资本运作手段来拉升股价,却不能真正的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及价值。

(二)员工持股计划中员工的风险分析

由于员工持股计划的特点,员工持股计划中员工需要承担风险集中、变现及权益维护困难。

1、风险集中化

由于员工持股计划仅仅投资员工所在的上市公司的股票,风险集中在上市公司,难以分散。与外部投资者分散化投资相比,持股员工显然面临更高的风险。一旦公司股价持续下跌,员工持股计划的股票收益不仅下降甚至会亏损。

2、变现困难

实践中,员工持股计划一般会存在至少12个月的锁定期,在锁定期限内将不能通过减持变现。如果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中途辞职离开上市公司,员工处置其所拥有的股权将较为困难。

3、权益维护困难

法规限制员工持股计划所持股份最多为1%,可以说,员工作为自然人持股,其份额既小又分散,分散的小股东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方面存在很大难度。

(三)控股股东的担保能力

除了部分资质较好的上市公司,员工可能愿意将自身的利益与公司进行绑定外,实践中,控股股东一般以控股股东所持上市公司股份为优先级份额的本金和收益提供担保。但是,当公司股价回落时,其持股市值也会萎缩,可能需要增加担保物,兜底能力将面临考验。

(四)资管新规对员工持股计划的影响分析

20184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发布,我们

认为对员工持股计划将产生以下两方面的重要影响:

1、高杠杆难存续

员工持股计划的参与人员被视为上市公司内部人,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及运行状况更为熟悉,对上市公司的估值合理性认识更高。在公司估值被低估时,为了增加投资收益,往往设立各种内嵌杠杆的资管计划,通过高杠杆增持的方式实现收益的级数递增。

需要注意的是,资管新规明确要求控制资管产品的杠杆水平:在可以分级的封闭式私募产品中,权益类产品不得超过1:1,因此未来员工持股计划的高杠杆将难以继续存续,高杠杆的趋势将得到有效缓解。

2、不得任意续期

20185月以来,由于资管新规的影响,部分资产管理计划形式的员工持股计划进入到期清算阶段,如科力远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对应的浦顺12号资管计划、龙韵股份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及中珠医疗前海开源中珠控股员工持股1号资产管理计划等。

尽管《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将过渡期延长至2020年底,但对提前完成整改的机构给予监管激励的监管态度,迫使机构加速清理到期产品。因此,未来新的员工持股计划也需要注意资产管理计划到期后不得任意展期的规定。

(文章来源:“天天投行”。感谢作者辛勤原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员工持股计划规则汇总
员工持股计划会计处理问题初探
员工持股计划制度解析
上市公司纷推员工持股计划 资金来源可“借力”
干货:员工持股计划方案全攻略(上集)
趁牛市推员工持股计划 多家公司涨幅惊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