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大名师讲堂 | 白巍:山川悠远—— 宋元山水画研究

西方有风景画之称,在中国叫山水画。这充分显示出了中国人的自然观 和人生观。高山峻岭、丘陵平峦、森林植被......这是中国人眼中的山;涓涓细 流、淙淙小溪、汤汤大河、浩瀚沧海,这是中国人眼中的水。山水就是我们生存 的空间,亦即是自然。山,沉静、博大、深厚,坚毅不拔;水,至柔又至利,屈曲 有致,既可润物无声,又能摧枯拉朽。山的阳与水的阴柔相生相合,便是宇宙无限的生机。我们仰望高山,俯听流水,融于自然之间。正如孔子所云:“仁者 乐山,智者乐水”。 

——摘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14中国画教学文献》

(白巍:山川悠远——宋元山水画研究


授课老师

白巍

 

白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从事美术史教学工作。已出版 《张大千传》《齐白 石传》《宋辽金西夏绘画史》《似与不似—— 中国绘画》 《人间词画》等。


山川悠远——宋元山水画研究  


文/白巍
西方有风景画之称,在中国 叫山水画。这充分显示出了中国人的自然观 和人生观。高山峻岭、丘陵平峦、森林植被......这是中国人眼中的山;涓涓细 流、淙淙小溪、汤汤大河、浩瀚沧海,这是中国人眼中的水。山水就是我们生存 的空间,亦即是自然。山,沉静、博大、深厚,坚毅不拔;水,至柔又至利,屈曲 有致,既可润物无声,又能摧枯拉朽。山的阳 与水的阴柔相生相合,便是宇宙 无限的生机。我们仰望高山,俯听流水,融于自然之间。正如孔子所云:“仁者 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画是中国绘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 中国是一个封建政权分裂割据的时期,自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的369年时间 里,有诸多政权先后分立,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直至隋统一。期 间虽有西晋短期的统一,但仅维持了不到40年,大部分时间战乱频仍。 


战争使得社会动荡,各种矛盾非常尖锐,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均衡的状 态。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虽然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但速度缓慢。西晋末年,北方人民大 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江南经济得以迅 速发展。分裂动荡的现实,使人们的思想非常活跃,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 交融。儒家正统观念受到冲击,佛教迅速传播,道家学说流行。崇尚自然,反对 名教,追求放任通脱的自由生活方式在士大夫中间盛行。儒家思想是积极入世 的态度,强调“兼济天下”,要“治国平天下”。当不如意时,一些文人 以道家 “无为”学说为指导,拒绝为官,隐居山林,求得自我解脱,要怡情悦性,自我 陶冶,独善其身。南北朝时的宗炳便是代表。 


宗炳生于官宦世家,饱读诗书,却一生不仕,被《宋书》 入隐逸传。当权 者数次欲启用其为官,他均不受。他精通琴棋,善书画,尤好山水,爱远游,游 历名山大川,乐而不辍。及至年老生病无法出行,叹曰:“噫!老病俱至,名山恐 难遍游,唯当澄怀味象,卧以游之。”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最早的山水画 论,在画史上影响很大。他的观点深 受道家学说影响,多次提出“道”, “山水以形媚道”。画山水于四壁, 把酒弄琴,对图而坐,亦能感受到幽 深高峻的山峰,缥缈的白云,丰茂苍 郁的草木,体会自然万物的勃勃生 机,感悟天地之道。以此“畅神”, 愉悦性情。在这个过程中,人挣脱现 实的束缚,精神驰往自由自在的广 阔空间。同时代的山水画家王微也 说,观山水画能让人“望秋云,神飞 扬,临春风,思浩荡”。山水画成了人 们的心灵家园,山水四季之景不同, 按自己的规律运转,不因人力而有 所改变,它涵容丰富,融怡,苍郁, 萧疏,惨淡,就如同人的生命经历和 人的丰富情感。当春天来临的时候, 人在自然生命的萌动中感到美好的 希望,体会生命萌动的欣喜;夏天的 苍翠是生命的蓬勃,充满力量;秋天 的宁静疏落,让人体会收获过后的 宁静和天高云淡的旷远;冬日的萧 瑟空寂,显现了生命的艰难和顽强。 人在山川的变化中,找到了自己情绪 的寄托点,因此才观山 情满于山, 望水 情溢于水。在山水清音之中, 天地万物一片和融,物我两忘矣。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观念,中国 山水画画“远”:平远,深远,高远。 它虽不是科学的透视观,却营造了 一个无限的和诗意的空间。远,突 破有限,通向无限。古代留存的山水 画中,有很多作品都是由近及远,层 层展开的方式。近处有草堂、树木、 小桥、流水、人家,远处有水面、渔 船,再远处有层层叠叠的山峦、森林,越推越远,最远处是烟云缥缈, 还有若有若无的一痕山影,从有限 推向无限,又从无限的远眺与遐想 中回归到有限的现实,回归到自己 的家园。如同陶渊明诗云:“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 鸟相与还。”王维也说:“行到水穷 处,坐看云起时。” 


早期的山水画,追求咫 千里 之趣,要在一个很小或数 的画面 上展现千里江山锦绣壮丽之美。隋 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让我们初尝 滋味,虽然画法尚不成熟,却奠定 了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基础。中国的 山水画大体可以分为着色和水墨两 类。青绿山水是以石青石绿为主要 颜色的重着色山水。《游春图》画卷 展开便春光融融,人着春衫泛舟水 上,骑马踏青游春。画家采取多视 点透视方法,在空中俯看大地,千里 江山尽收眼底。近处坡岸、人物、小 舟清晰可见。层叠青山渐次远去。 视线不断开阔,远景山、水、天融为 一体。

 

游春图


宋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展现了更广阔富丽的气势。画作 是墨与色的完美结合,以大青绿色 直接烘染山头,水着五彩,村居、楼 观、小桥、墨树,挥挥洒洒近12米,气 象万千。


千里江山图 局部


水墨山水至北宋已进入成熟 阶段,画家众多,但作品流传至今的 比较少。李成活跃在五代末年北宋 初年。《窠石平远图》是其代表作, 近处坡石、老树、古碑、老者,远景 开阔。笔墨干净细腻,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清透干冽的空气,荒凉的山 野,老硬虬曲的树木,苍凉之气迫面 而来。而画中仰头读碑的老者将人 的目光带向历史的沉思,引向远方, 在辽远的天际停驻。瞬间目光收回, 又身处现实之中,开阔的山野,荒凉 的气氛,令人生出历史的沧桑感。倔 强的老树充满生命的顽强,是五代 末北宋初人的内心吧。山水之乐也 就在于此,寄情寓志,宽快人生。 



窠石平远图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自古以来 人们依土地而生,自然的山山水水 养育了我们,所以我们尊重自然、热 爱自然,珍惜生命、体察生命,追求 人与自然的和谐,亦即“天人合一” 的境界。在古人的概念中,天就是大 自然,就是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世 界,人是生命世界中的一分子。所以 孔子说人要畏天命,要敬天,对自然 要有敬畏之心。这种崇敬之情,在山 水画中时时存在。 


北宋范宽传世的《溪山行旅 图》中,一座大山拔地而起,占了画 面约2/3的面积,山势巍峨壮观。山 峰上实下虚,坚实如铁一般的山石 向外凸起,饱满磅礴。自山下仰山 巅,万仞高山扑面而来。画的下方山 脚处的山路上,有人引着一队毛驴 从山中走来。在堂堂大山之下,他们 显得那样渺小。以人观山,自然如 此伟大,敬畏之心 然而生。画中的 大山无论远望、近看都山势逼人,有 无法逾越的距离感。在一幅画绢上 能画出如此气魄的高山,画家采取 了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方法。古人 说,山欲高,尽出之 不高;霞雾锁其腰高之。范宽巧妙地通过水的 处理,营造由视觉到心理上的高山 之美,山水相得益彰。一线飞瀑自两 峰的夹缝处倾泻而下,白水撞击着 崖壁,在阳光下浮动的水汽、云气笼 罩了山脚,于是拉开了大山与前景的 距离,留下了一个云雾飘浮的空间。 水也就部分地隐在了云气之中。前 景小山上杂树丛生,水从山石上、树 丛中流出来。树和山石的分隔使水 变得蜿蜒曲折,最终汇成一条河。古 人说水欲远,尽出之 不远,掩映断 其脉 远之。如此观山望水,夏日中 山川之远便形成了。


溪山行旅图

山川之远,亦是人心之远。人是 宇宙生物中最智慧的生命,人在这 幅画中虽小,但却不容忽略。人带着 毛驴不疾不徐地走在山路上,山风 吹来,人赶驴的吆喝声与毛驴踏地 的蹄声、河水哗哗的流淌声、风过 森林的作响声,在山间融为一体,荡 漾开来,给山川带来活力,人又是伟 大的。 


溪山行旅图(局部,右下)

进入北宋中期以后,中央集权 得到进一步巩固,社会经济渐趋繁 荣。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画的审美 情趣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于画家 对大自然观察体味的不断深入,艺 术表现力日趋精微,范宽山水画雄 壮的永恒感逐渐消失,具有抒情 特质的山水画又以可游可居、平易 近人的面貌出现,抒写充满灵动变 化的季节感和光影感。郭熙成就 突出。 


溪山行旅图(局部,左下)

作为宫廷画家,郭熙在他的画 论《林泉高致》里,把儒家积极进取入世为官的观念与道家隐逸山 林的林泉之志统一起来。太平 盛世,君主圣明,亲人在堂,人 如何能隐呢?因此山水画就成为 了人们向往山林的寄托所,观之 “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 水色,滉漾夺目”,实在是能“获 我心”“快人意”,可以“养得胸中宽 快”。所以画山水要挖掘山水中的诗 情画意,要画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之山。《早春图》画冬去春来,大地 开始复苏。画面自近处层层推远, 景致不断变换。轻柔细腻的笔墨画 出近处的坡石,老树枝杈以蟹爪树 的方式画出,充满力量和动感。山泉 解冻,开始在山中缓慢、跌宕却又有 声有色地流淌着。水滨有挑着担子 的人行在山路上。中景的山谷里,楼 观屋宇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宛若仙 境。河谷平原沿山脚向远方伸展。山 峰错落有致,留白与淡墨的处理,完 全没有压迫的感觉。全画是一幅充 满生机的初春美景。 



《早春图》


《山径春行图》是南宋马远的 作品。春风中,一个文士驻足观看, 细柳随风轻轻飘动,小鸟飞离了枝 头。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向远山、远 空,静静地感受大自然的美。笔墨精 微,变化细腻,把人的丰富情感以诗 一般的画境展现出来。不禁会想起 宋人程颢的诗:“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山径春行图


宋中期以后,文人越来越多地 进入画坛。画成为他们寄托胸臆、 交流情感、往来唱和的生活乐趣。


以画自娱,推动中国绘画有了新气 象。尤其是元代以后,一变以前山水 画追求溪山清远、图绘自然山川之 美的作法,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现, 更注重精神的追求,把人生的体味 借山川吟咏出来。真实地理面貌的 表现让位于笔墨趣味的表达,笔墨 形式的独立性不断发展。从“元四 家”、吴门画派、董其昌到清初“四 王”、清初“四僧”,名家众多。 


王蒙是“元四家”之一,元末他 曾在黄鹤山(今浙江省余姚县)一带 隐居多年,过着卧青山望白云的隐 士生活。《青卞隐居图》是他的代表 作。此图描绘的是浙江吴兴县西北 卞山的景色,千岩万壑,层层叠叠, 溪流奔涌,林木密布,植被茂盛。山 间有茅草屋,一人抱膝倚床而坐。 茂密的森林中有一条山路曲折伸向 山里,有一位隐士策杖而行,向山里 进发。画面构图饱满,笔墨多变。干 笔、湿笔、牛毛皴、解索皴,以及各 种点苔方法,用笔活而不乱。山势雄 伟,幽远深秀,草木葱茏,湿凉、清 新之气扑面而来,令人不由得跟着隐 士的脚步走向山里,隐而居之。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天地一片和融,境与性会。


青卞隐居图


人在山川的变化中,

找到了自己情绪的寄托点,

因此才观山 情满于山, 

望水情溢于水。

在山水清音之中, 

天地万物一片和融,

物我两忘矣。 



加入我们

地址:北京大学理科五号楼艺术学院532室

网址:www.art.pku.edu.cn

电子邮件:pkuart@126.com

招生咨询:13601165036 李老师

微信公众平台:北大中国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描绘北方雄伟山川,他是画坛榜样
南画温润,北画清刚——山水画南北特色
极品中国字画
清 王翚《仿范宽溪山行旅图卷》高清赏析
五代、宋四大山水画家之四——关仝
郭熙《早春图》春山淡冶而如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