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颜色,去哪里了|解释鸿沟

“如果说,

我作为哲学家最与众不同的任务,

就是对那些希望获得唯一的、先验的、万事不变的、与我无关的真理的瓦解。”

《解释鸿沟》第2集:颜色,去哪里了

注释 

🟠人物

希拉里·怀特哈尔·普特南(Hilary Whitehall Putnam),美国哲学家、数学家与计算机科学家,20世纪60年代分析哲学的重要人物,在心灵哲学、语言哲学、数学哲学和科学哲学等领域均有独特贡献,提出了孪生地球和钵中之脑两个著名的思想实验。
埃尔温·薛定谔,生于维也纳,是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1926年提出薛定谔方程,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坚实基础。提出薛定谔猫思想实验,试图证明量子力学在宏观条件下的不完备性,探讨量子力学中的测量和超position的概念。1933年,因为“发现了在原子理论里很有用的新形式”,薛定谔和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发现了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
亚里士多德(前384年6月19日—前322年3月7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及他的学派划分了后世西方许多学科,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音乐、生物学、经济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和柏拉图、苏格拉底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1909年6月6日—1997年11月5日),是俄裔英国社会与政治理论家、哲学家和观念史学家。伯林关于自由理论和价值多元主义的著作,对后续思潮有重要影响。柏林曾提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区分。
🟢概念
解释鸿沟
所谓解释鸿沟(explanatory gap)指的是物理—生理性状(如:原子、分子、神经系统等)似乎很难或不可能解释我们的体验(或意识、感受等)……查尔默斯认为,“即使我们成功解释了一个意识系统的物理运作和计算运作,我们仍然需要解释为什么这个系统拥有意识经验”。解释鸿沟所表达的核心困惑是,确定了C纤维放电是痛疼的原因似乎并没有解释疼痛是怎么回事。陈嘉映老师指出,意识总是跟意义相连,即使我们掌握了大脑神经的工作机制,这仍然远不是完备的“意识解释”。例如,要探究现代人的自我意识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显而易见是在寻求社会—历史层面上的解释(叙事解释)。来源:陈嘉映,《谈谈解释鸿沟》,载于《自然辩证法通讯》,2023年01期;陈嘉映,解释鸿沟,华东师大《感知·理知·自我认知》专题课程06(讲座);陈嘉映,绿色哪里去了:从第一物性和第二物性谈起(讲座)
物理主义
“物理主义”一词于20世纪30年代由奥托·纽拉特(Otto Neurath)和鲁道夫·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引入哲学。物理主义认为“一切都是物理的”,“没有任何东西超出”物理,或者一切都伴随着物理。陈嘉映老师也在一场讲座中提到,有的物理主义者会主张只有物理的东西是实在的。因此物理主义又是一元论的,因此具有(至少看起来)强大的解释力。来源: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2009 年秋季版);陈嘉映,绿色哪里去了:从第一物性和第二物性谈起(讲座)
感知
“感知”是陈嘉映老师常用的一个概念,没有专门的概念定义,在《感知·理知·自我认知》一书中他把感知解释为“通过感觉知道”,比如我们常说的视觉、触觉等;在陈老师的哲学思想中,感知和理知一对概念常常对举,在一场讲座中,他也说到“感知”近似我们常说的感性。来源:陈嘉映,古希腊哲学中的形而上学(讲座)
心灵
心灵概念在近代哲学史上有其特殊内涵和背景,陈嘉映老师一般倾向于从心灵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分离来谈。他认为自伽利略提出第一类性质和第二类性质的区分之后,心灵世界和物理世界就有了被一分为二的趋势。第一类性质是客体自有的,比如长度、重量、体积等,第二类性质是客体跟我们打交道才有的,比如颜色、味道等;伽利略提出,新哲学的研究只研究第一类性质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只研究物理世界;笛卡尔进一步提出,对动物和人的研究也需要把第二类性质摘出去,把我们所有的感受、感知都从我们身体里摘出去,摘出去放到“精神世界”,这就形成了身体VS心灵的二元论,至此心灵就成为了一个问题。来源:陈嘉映,解释鸿沟,华东师大《感知·理知·自我认知》专题课程06(讲座)
机制解释
在《谈谈解释鸿沟》一文中,陈嘉映老师把因果解释分为两种,一种是叙事解释,一种就是机制解释;叙事解释是更偏常情常理的解释,机制解释则更偏向从物理、生理等科学机制去解释;陈老师举例,“文史学者解释说:屈原抑郁,因为他爱国壮志难伸;生理学家解释说:屈原抑郁,因为他的血清素水平过低”,前者就是叙事解释,后者则是机制解释。这里陈嘉映老师的关切点在于,科学主义者常常把机制解释当成是唯一的因果解释,而忽略了叙事解释的作用。来源:陈嘉映,《谈谈解释鸿沟》,载于《自然辩证法通讯》,2023年01期
演化论解释
即用一般所说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来解释生命现象,片尾也提到演化论解释引入了“时间”因素,从而与机制性解释相区别,因为机制解释是非时间性的,它排斥“时间”。
还原;还原论;还原机制
还原论(Reductionism),又名化约论,认为复杂的系统、事务、现象可以通过将其化解、拆解各部分的方法来加以理解和描述。比如把人所有的精神生活都还原为心理生活,把所有的心理生活都还原为生理生活,再把所有的生理生活还原为有机化学的作用等等。还原的哲学方法至少可以追溯到笛卡尔,陈嘉映老师一向反对把我们的心智活动还原为物理活动,把心灵还原为某种基本粒子。他认为,我们不可能用研究物理活动的方式来研究生命,更不要说研究心智了。来源:陈嘉映,绿色哪里去了:从第一物性和第二物性谈起(讲座)
价值相对主义者
一般而言,价值相对主义者主张世上的价值(如道德准则)没有绝对的,只有相对的,极端而言,甚至倾向于取消价值。陈嘉映老师并不一般地反对相对主义,他反对的是“绝对的相对主义”,即认为你我持这样的立场、看法是没理由的,因此不可能通过交流和沟通发生改变,“能对话就不是相对主义”。另外一方面,陈老师也强调在不同的价值体系之间应该“放弃唯一性”,但还要“坚持真理性”,这种真理性也正是通过对话求得的。来源:陈嘉映,《走出唯一真理观》,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陈嘉映,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艺术与人文高端讲座
钵中之脑
钵中之脑是一个思想实验,由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在《理性、真理和历史》(Reason, Truth, and History)一书中提出。实验的基础是人所体验到的一切最终都要在大脑中转化为神经信号。假设一个实验员将一个大脑从人体取出,放入一个装有营养液的缸里维持着它的生理活性,超级计算机通过神经末梢向大脑传递和原来一样的各种神经电信号,并对于大脑发出的信号给予和平时一样的信号反馈,则大脑所体验到的世界其实是计算机制造的一种模拟现实,则此大脑能否意识到自己生活在虚拟现实之中?
英国经验主义及其感知理论
英国经验主义有所谓“感觉资料理论”,20世纪上半叶,感觉资料理论风行于英国哲学界。萨缪尔·亚力山大、罗素、摩尔等人明确主张这一理论。哲学家奥斯汀概说这一理论为:我们从来不曾看到或以其他方式感知(或“感觉”)到物质对象(或物质事物),至少我们从来不曾直接感知或感觉到它们,而是只感知到感觉资料(或我们自己的观念、印象、感觉项、感官感知、感知项,等等)。和钵中之脑一样,“感觉资料理论”同样忽视构成感觉、感知的周边环境,忽视人的完整性。只不过钵中之脑接受到的是各种神经电信号,感觉资料理论设想的人接受到的则是各种感觉资料。来源:陈嘉映,《说理》,感知与语言分析,2020年;陈嘉映,2011年语言哲学1(讲座)
本体觉知
又称本体感觉、肌肉运动知觉或本体觉,是一种对肌肉各个部分的动作或者一连串动作所产生的感觉,也被称为“自我知觉”。
伽利略第一物性/第二物性
伽利略区分了第一物性和第二物性,或称第一类性质和第二类性质。第一类性质是客体自有的,比如长度、重量、体积等,第二类性质是客体跟我们人打交道才有的,比如颜色、味道等;因此也把第一类性质叫做物物关系,或者物物关系中的性质,就是它对任何事物都存在;第二类性质叫做物我关系或物我关系中的性质,它只对我或者对某些特定的存在者才起作用。来源:陈嘉映,绿色哪里去了:从第一物性和第二物性谈起
哥德尔数字
在数理逻辑中,哥德尔编号是一种函数,它为某些形式语言的每个符号和公式分配一个唯一的自然数,称为其哥德尔数。这个概念是由库尔特·哥德尔为了证明他的不完备性定理而提出的。哥德尔编号可以解释为一种编码,其中为数学符号的每个符号分配一个数字,然后自然数序列可以表示符号序列。这些自然数序列可以再次用单个自然数表示,从而促进它们在算术的形式理论中的操作。
决定论
决定论,或称拉普拉斯信条,是一种哲学观点,即认为所有事件都完全由先前存在的原因决定。决定论的反面是某种非决定论或随机性。决定论通常与自由意志形成对比,因为决定论的成立将消解掉所谓人的自由意志。
🟠延伸阅读
先验的、在先性(“要多纯粹”问题)
陈老师提到,西方哲学始终有一种超经验的维度,一般认为人的一切知识、一切见识都来自我们的经验,可西方人就容易相信有一些真理是超验的。这条线索不但在西方哲学中一直有,而且那些最大的哲学家如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多多少少都有那个超验的面向,也就是超出经验的这个面向,或者叫先验面向。这里把先验的意思等同为超验。同理,在先性也即是在经验之先、超越经验的意思。来源:陈嘉映,希腊哲学的特点(讲座)
无我的-有我的
有我之知和无我之知的区分是陈嘉映老师哲学观的典型体现。在《说理》第九章中他写道:伽达默尔认为哲学—科学排除“单属于主体的证据”,而不是要达到“纯粹的客观性”。哲学总是联系于我们怎样看待这些事物来关注这些事物。冷热、红蓝、美丑,这些语词与对象化语言有别,它们属于有我的语言——在这种语言里,看到的东西与看者相连,所知与知者相连。因此,简单说,哲学区别于追求对象化之知的无我的、追求“纯粹真理”的科学,哲学是有我之知。来源:陈嘉映,《说理》,事情本身与事实,2020年;延伸学习(讲座):陈嘉映,文史学之为有感之知
康德的纯粹理性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里,“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的序言中,康德解释他所谓的纯粹理性批判:“我并非意味着对书本或系统的批判,而是对于普遍理性的批判,即对于所有能够'独立于经验’而得出的知识。”而“纯粹理性”的典型就是所谓数理理性。
陈嘉映老师同样对“纯粹理性”持批判态度,这与前面“有我、无我”问题紧密相关。在《感知·理知·自我认知》一书中,陈老师再次强调,哲学是一种理知,但哲学是一种有感的理知,始终带着人自身的经验、感觉、情绪等等,“希腊人讲nous、讲理性,那就是哲学了,笼统说起来,哲学的这种理知是有感的理知。希腊人自己认为他们追求的是纯粹理性,要摆脱感性,而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他们从来没有摆脱过感性。所以,海德格尔不把nous翻译成Vernunft,而翻译成Vernehmung,Vernehmung翻译成汉语,我们一般译成感知。你看,希腊这个nous,我们都翻译成理性,但要途经海德格尔的Vernehmung来翻译,却成了感知。”来源:陈嘉映,《感知·理知·自我认知》,推知,2022年
人的善好
善好,也是陈嘉映老师经常讲的一个概念。善好的希腊语是agathos,本身也源自古希腊人所推崇的那种古代贵族身上的品质,比如勇敢、卓越(arete)、虔诚等等。陈老师在《何为良好生活》第七章中指出,“虽然善好差不多是个生造的词,但意思显豁,构词也不怪异;而采用善好来讨论相关问题有重要的好处,它既不像'好’那么宽泛,又不像'善’那样狭窄,所以在谈论伦理道德上的好之际不至于失去它与其他方面的好的联系。”可以说,善好是一个更丰富的“好”的概念。来源: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性善与向善,2015年;陈嘉映,《西方美德观念的演变》(讲座)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简称形上学,也称为形之上学(英语:Metaphysics),在古希腊时期指研究存在和事物本质的学问。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或范畴,被视为首要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对于不能直接透过感知所得到答案的问题,它在先验条件(可看成公理化的假设)下,透过理性的逻辑推理推演出答案,并且不能与经验证据相矛盾。它是人类理性对于事物最普遍的面相和终极的原因的探索的一门学科。

陈嘉映老师在讲座《陈嘉映讲大观念:形而上学》中说明,形而上学首先要把它理解成为第一哲学,是在我们追索原理过程之中最高最深的原理,是最高智慧。
这是对形而上学的传统理解,但陈老师追随维特根斯坦对形而上学整体来讲采取一种拒斥态度,“按照维特根斯坦的理解,所谓形而上学就是把哲学跟物理学搞混了。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觉得这话一针见血。康德就曾说过,形而上学的方法与牛顿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一样的。”来源:陈嘉映,《感知·理知·自我认知》,感觉与料理论,2022年;陈嘉映,陈嘉映讲大观念:形而上学(讲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在权心理因果观的形上之辩
讲座预告|李文倩:哲学、语言与意义——陈嘉映《简明语言哲学》导读
今天我们如何讲道理——陈嘉映教授访谈录
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分类
意蕴:遭遇世界中的上手与在手
海德格尔与科学哲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