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该怎样努力
——北京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挂职培训学习与思考
明诚学校   徐洁
10月8日至20日,我们小学校长一行12人到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参加了全国课程改革骨干教师研修基地挂职学习。(集体合影)12天的时间里,我们与学校领导及老师交谈,深入各科课堂观课,自行查看学生的常态活动,一起参加科技节开幕式、观看儿童剧,参加市区校的教研活动,白天忙着学习,状态“求知若饥,求知若愚”;晚上整理一天的学习心得,拷贝白天的录音录像,常常忙到深夜,感觉乐此不疲。自任校长四年多来,大江南北到过的学校不少,可学的东西也很多,但如本次到北京一师附小这样,感觉收获如此之大、感触如此之深还属首次。这所学校里,无论是课程建设还是课堂改革都是基于生本的,都是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真正体现生长过程的,不是满天飞的绚丽的焰火,是真正的教育该有的本来面目。我们正在追求着的,在这里看到了成效。在这样的基地培训,我们是幸运的,这是我们12位校长的共识。
我的观察
校园印象:鲜明的“乐”文化。
第一印象,北京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给人的感觉是素朴、高雅的。她的大门不同于我们这边的大多学校,是在一类似屏风的墙体上刻着“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名全称,墙体是洁白的大理石墙面、蘑菇石镶边,墙体的两侧是电动门,入校、放学时电动门即由两边缩进中间的墙体中,便显出两个宽敞的通道。(校门外图片)大门的右侧是保安室,左侧是一高高的不很宽的素雅的大理石墙垛,从后来看到的校序中得知,这是学校的乐学砥柱,上面是大大小小不同字体各不相同的古体浮雕“乐”字,这是北师附小的核心的办学理念。(乐学砥柱)走进校内,可见墙体背面是用启功体撰写的学校校序:(校序墙)(放大文)“共和国八载,丁酉年新岁。百业初兴,八大局进驻蒲黄榆,志在改天换地;至亲随迁,群弟子入学无庠序,共商筹资同建。筑平房四排,辟地永外安乐林。扎篱笆一围,设校从此育桃李……辛卯年长夏,旧址历久弥新,教书育人薪火相传;桃杨路初秋,新区继往开来,授业解惑启慧殿堂。……呜呼,高举特色旗,推陈出新;坚持主旋律,任重道远。德高为师,足下自然高行阔步;学高为范,后学定当拔萃群英。往日荣耀,终为陈迹;若听新曲,亲操管弦。唯愿吾辈,相携共济,高敢比肩……”寥寥数语,囊括了学校历史、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声誉、师生成长、发展前景等元素。校内所有的楼均属“乐”字家族,(依次出现各楼)如乐耘楼、乐信楼、乐达楼、乐雅楼,乐融厅;所有教学办公楼的墙体外都未见鲜明的标语性的文化,只是典雅的楼名;行政楼后地面一层是宽阔精致的操场,操场外围都由高高的钢丝网与下沉广场隔开,确保了安全(在寸土丈金的北京城能给教育留出足够的运动场所让人惊诧);(操场图片)下沉广场里有水池、古文化旋转梯、成长雕塑及二次用水的净水设备;(下沉广场)沿下沉广场左侧的台阶前行,是分梯次的绿化带,各种植物蓬勃生长,有工人在内静静的或浇水或修剪,做着日常维护;行政楼顶有两个飞速旋转的大风车(大风车图),张校长介绍说,这是学校的风力发电设备,可供两个教室的日常用电,是学校天蓝蓝课程的一部分,真正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楼内随处可见或高或矮的盆栽绿色植物、闲适而又古朴的茶桌。(植物、茶桌图)一进行政楼一楼,迎面即看见范曾题写的“快乐成长”条幅,旁边是由孩子们的笑脸组成的笑脸墙,(条幅、笑脸图片)走廊右边是一醒目的立体五色古体“乐”字,(图片)一边的蓝底墙上在一写意太阳的照耀下是竖排排列的古体隶书书写的(相关文字)“乐于读书,勤奋为乐;乐于服务,助人为乐;乐于锻炼,健康为乐;乐于交往,合作为乐;乐于参与,实践为乐;乐于开拓,创新为乐”的六乐育人目标,二楼的墙壁中心位置是花体隶书的“乐在其中”,学校办公室、德育室等都设在二楼,我们十多天里座谈、课间休息的所在地——会议室就在二楼。教学楼里,走廊、教室、饮水处、洗手间……所到之处都干净整洁,无论课上课下,未见学生拥挤熙攘的场面;教学楼上的文化设置错落有致,没有满目的文字涌入眼帘之感,如一层是文化传承教育,(图片)拾级而上的楼梯两旁分别是“和谐是悦耳的风铃”、“勤奋是成功的基石” 两行字,与之相伴的是绿绿的小树林浮雕里振翅高飞的小鸟,天棚上是如星星般点缀的小花,让人生出无限的遐想;二楼是科技类教育;(图片)天棚蔚蓝蔚蓝的,说是蓝天也可,说是大海也行,右边的墙壁设计得如太空舱门一般,左边是科技知识园地。三层是以健康为主题的。所有教室的门牌标志都是两个一大一小的水滴组成,普通教室的是橙黄色,专用功能室的呈蓝色。(不同色彩的门牌图)教学楼的负一层有教师的办公室,师生餐厅,更多的是各专用功能室。专用功能室都有相应的设施与文化氛围、诗意的名称,如陶艺称为陶乐吧,书法称为墨趣斋,茶艺称为品茗阁,心理咨询室称为开心氧吧,机器人训练室称为机器人部落,航模空间、车模世界、面艺室,笔墨神韵创意搭建、风筝轩、手工坊等;负二层是宽敞的室内活动场地,有篮球、排球、羽毛球、跆拳道等,真可谓是应有尽有,让人羡慕。(配相应的图片)
师生印象:快乐、向上、文雅的一“家”人
从师生的状态来看,北师附小的快乐教育是卓有成效的。12天里,在校园内遇到的任何一位老师都会面带善意的微笑打招呼——都是那种源自内心的快乐的微笑;这里的孩子遇到我们,也都是微笑着用小手问候,静静地,不像咱们家里的孩子那么高声地喊。学习中听了10余节课,课堂上老师是在快乐地教,学生是在快乐地学,老师讲课的声调除体育学科外都是柔柔的,无论哪科课堂,学生发言也好、参与也好都很踊跃,用我们同行者的一句话:怎么没发现这里的学生有不学的?但提问回答的声音却都是文雅的,没有声嘶力竭之感,是一种自然的“低不闻却非宜”的表达。通过听课,认识了体育老师安春喜和郑敏敏,(相关图片)音乐老师张瑜和王静,语文逄老师、数学、美术等几位老师,感觉众老师在课堂上下无一不是透着足足的亲和与自觉。语数英的老师似乎哪里的都是积极肯干的,我重点谈谈体育和音乐老师带给我的感动。体育老师安春喜是一个刚参加工作三年的青年教师,(安春喜图片)上的是三年级的体育课。看上去文静拘谨的安老师,课却上得洒脱、规范而又严谨,无论是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到本堂课教学重点的突破;无论是对全班孩子的激励还是对练习齐步走时一顺撇孩子的爱抚,无论是自身的示范还是对孩子的指导,无论是对学生动作要求的梯次设计还是对孩子们互相评价的调动,都那么用心;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是学到了健身的方法、增强了健康意识,更学到了严谨、守纪,对老师是怀一种亲切、崇拜的情愫的。听课前体育老师给我们一人一份当堂课的教案,(教案图)据下午业务校长闫红说,这也是老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并不是学校领导的要求。(体育课视频3’21秒至3’50秒之间、7’、13.35至45之间等处)五年级的这节音乐课带给我的是震撼,用王新屏校长的一句感叹是:自毕业以来从未听过这样好的音乐课。好在何处呢?我感觉是好在浓浓的“音乐味”。这堂音乐课给人的感觉是不能也不想做听课记录,只能全身心地同学生一起沉浸在音乐的难以自拔的美中。这是一位胖胖的、其貌不扬的、不太年轻的女教师,(图片)从孩子们一进教室,她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段弹奏的钢琴旋律都与学生默契的让人叹服;孩子们无论坐、立、行、走,都透着一种音乐的美。整堂课没有我们强求的律动,不要求边唱边舞,也不要求学生用各种各样的乐器去表达,有的只是孩子们在用心地听、用心地感受、用心地唱,分声部如合唱团般的美的声音、美的感受。教语文的我难以用恰切的语言描绘出自己的激动与震撼,只觉得怎一个“美”字了得,只想完完整整的把课带回来给我的同事们共享,以改进我们多年来对音乐的理解、对音乐课的教学。(音乐课视频中的相关片断)
除接触听课的老师,我们还与多位老师打过交道:大课间时,陈姓女体育教师认真地边组织全校学生列队边教孩子们自编的放松操,尽心、认真,班主任及其他老师各尽其责地学生队伍中巡回指导;找不到听课该去的教室时,老师热心的派学生给带路;中午用餐时,有老师彬彬礼让;全校师生都在用餐,监控室内的职员却在目不转睛地认真履行职责;教师离校时间已过,有大批老师在教室内静静地批改作业……无论是忙于安排我们的活动日程的张燕主任,还是在接待室为我们服务的达老师,说话都是慢声细语,不疾不徐,脸上始终洋溢着快乐的微笑,显得从容、大气又文雅。在北师附小,我真正体会到了“大家礼仪教子弟”的境界。
北师附小的学生是快乐、静气而又聪颖、好学的。我不知道这几个词是否可以互为因果。无论是哪科课堂上,孩子们都在快乐地参与,尽情地表达,没有一个置身事外的;无论是用餐还是大课间活动,未见到那种习以为常的嘈杂的场景;当从我们这群客人边经过,队伍中有孩子边喊着“老师好”边行进时,老师一提醒“用小手和眼神打招呼”,孩子们马上满面笑容摆动小手致意;放学后,值日小组有条不紊、静静地清扫卫生,然后再在值日公开栏中一丝不苟地做好记录,一举一动都透着自觉、守纪、文雅、灵动。这种境界是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的,在这里真正找到了前行的动力。
为观察学校师生一天的常态,10月15日早上7:30不到我们即来到北师附小,张忠萍校长已早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们,早到的学生也自觉成队由校名墙的左门口依次入校,校门外校长、保安、门内值周老师、执勤学生列队值勤。(图片)我注意到校名墙右侧也如左侧一样开放着,但无一学生从此经过。我拦住一队伍中的男孩问他原因,他告诉我,那是车辆进出的通道,步行者是不能从此经过的。张校长告诉我们,学生7:30可入校,级部内值班管理,教师7:30可在教师食堂免费早餐,7:40进入教室,学生自由读书,7:50各班即自行朗读英语。我们过交流边浏览,正如张校长所介绍的,各班的学生与老师的活动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7点40时走过各个班级,室内都已有老师在边忙于班务边陪伴学生自由阅读;7点50铃声一响,经过的班级又都是一片英语诵读声。
在第三次与校长张忠萍座谈时,我们几位校长不约而同地提问:是怎样的管理使老师们的工作有这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因为这个快乐而自然而然地激发起教育的自觉?有了老师的快乐与自觉,学生的快乐教育才成为可能。从与校长的座谈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校长印象:富有教育情怀的校级班子群体
12天里,校长张忠萍拿出两个专门的上午与我们座谈,分管德育的副校长狄永杰和分管业务的闫红副校长也都与我们专题座谈,给我们的感觉是颇受礼遇。三位校长的讲话都未带讲稿,却又都侃侃而谈,有条有理。无论是对全局工作的把握还是对分管工作,都能条分缕析、声情并茂地作以介绍、。总的印象是张忠萍校长睿智、豁达、极具亲和力;两位副校长精干练达,确实独挡一面。
张校长在座谈中谈到几个关键词:
第一个词是内化。她说,一所学校要想办好,绝不仅仅是校长的事,也不仅仅是行政班子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内化的问题是一个价值观认同的问题 ,当所有的人都认同一件事尤其都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的时候,就会尽职尽责地进行创造性工作,学校就好办。
名师课堂是内化的渠道之一,能借助专家的理解加深老师的理解。张校长说,每学期至少要请三位专家,差不多每月一次。专家讲的内容第一要结合学校办学理念,第二要围绕这学期学校工作的重点难点,第三是目前我们在推进中心过程当中有些什么问题。通过名师课堂的方式加深老师对学校办学理念的理性思考。大家对一个事的认同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长期的浸润达成的。让老师听当校长的说和听专家说感觉是不一样的。的确如此。对北师附小的每位教师来说,对快乐的理解、对快乐教育的理解、对践行快乐教育的过程中的鲜活经验永远是教育生活的主旋律、永远是主题,同样也是学校的根、学校的魂。10月15日下午,我们有幸参加了一师附小的全体教职工会,就是邀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心理学函授学院副院长关梅林博士为所有的老师们做《快乐是一种竞争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孩子》的专题报告,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支撑引领老师关注快乐的话题,以进一步在教育教学中深化践行快乐教育理念。校长不做任何点评与强调,正是借助名师课堂这个渠道,通过专家、教授、名师对教育的理解来推动加深教师对快乐教育的理解。
快乐论坛——快乐教育的思考分享是内化的渠道之二。基本是学校内的老师围绕这一学期工作的重难点就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作法、自己的感悟分享,因为要推动学校的中心工作就必须围绕着学校的中心工作来做事。张校长说,一定注意抓住主要的人、主要的事推动主要的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方式。让老师在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各自创造性工作的过程当中给大家一个分享的机会——快乐论坛。内容包括快乐的习惯、快乐的学习方式、快乐的文明行为、快乐的健康生活方式等等,老师分享的时候一定说的是快乐教育的话、做的是快乐教育的事、感悟的是快乐教育的思考、生成的是快乐教育的思想。论坛也可聚焦一个老师的思想、实践、成绩、成长,向他学什么。通过这种方式,宣传老师中的典型,让他做为引领人促进大家的成长。
张忠萍校长强调:常态下有了工作计划,在落实的过程当中,不管是校长、主管校长、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每一个老师都要用这个思想去说、去论、去做、去反思,这些都是内化的过程。内化不是某一时刻的事,而是大事、小事全部用我们的核心思想去做指导,时间长了就会在每个人的心里扎根。所以内化肯定不是一时的事而是长期的事情。如一师附小27年来的快乐教育,27年来天天说的、做的就是快乐教育的事,张校长说自己做校长也就做成了这一件事,学校的发展也得益于这件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校长、老师、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快乐教育该有的状态了。内化的方式有些是突显的,如会议、活动等;有些就是常态下的,所以一定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只有说做一致才算是内化了。
第二个词是情感。情感能强化凝聚力,凝聚力的产生让每个老师感到在学校里是重要的,是受关爱的、是彼此支持的、彼此帮助、彼此温暖的,有一种家的归属感。老师就会觉得在这样的集体中快乐而且能成长。这对老师来说很重要。
情感是靠常态的活动来实现的。最打动人的途径是学校两年一次的家属联谊会。教职工全部参加,没结婚的爸妈来、结了婚的爱人和孩子来,每次都是300多口人一起聚餐,年轻老师献歌、献花,献给我们的亲人、感谢我们的亲人、歌颂我们的亲人,大红标语是“您好,我们的亲人,我们爱您”。校长的报告一是汇报两年来学校的发展、成绩,“军功章上有我们的一半也有您的一半”;二是一定要表达一份情感,感谢教职员工家人的支持,因为我们的老师这么辛苦,正是因了家人这多多的爱与支持,我们才能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工作。然后由家属讲话,表达的一般是一如既往的支持。全体活动时一定是真情的表达,无论是交流还是饮酒。老师的节目表演,孩子的小节目,特融洽,特幸福,真是大家庭的感觉。所以年轻老师的家属提议一年搞一次。每年的三八节、教师节等,学校是一定要搞活动的,以去年的三八节为例,是以“做美丽女人、做快乐女人、做精致女人、做智慧女人”为主题的。所有这些活动都是由老师轮流组织、主持,老师们对这些活动非常重视,认真地准备服装、编写主持词、上网查阅资料等等,每次活动主持词都特别精彩,从中可看到老师们美丽的创意、时尚的想法和做法,活动也就成了一个研究的、积极投入的、个人的智慧与情感、对教育对生活热爱的释放的过程,这个时候是特别凝聚人的时候,因为每次活动都会看到不同的面孔,可以看到与平常不一样的他。
再就是做校长的要关心老师的全人而不仅仅是他的工作。平时的友好、日常生活的关心帮助、琐碎小事上的关爱探望等等,都应是我们校长思维里的事情。因为你关心的是他的全人而不仅仅是他的工作,你关心的是他的人、他的幸福生活、他的教育生活,你关心的是他一大家子人的幸福,这样的一种心态做事情,与老师谈论的话题会更多。老师感受的是学校的关爱、校长的关爱、同事之间的真诚的互助,专业上的彼此的支持、生活上的互相惦记等,这些是情感上的因素,也是学校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的因素。一个学校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老师感受到什么,就会把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感受会传递给学生。每个老师感受到的是温暖的,就会把这份温暖传递给我们的孩子,老师得到是信任、激励、专业支持、帮助辅导等等,传递给孩子的会多一点教育的智慧,对学生自觉的关爱,会内化为课堂上对有效教学的追求,化为对学生的点点滴滴的帮助。情感通过老师传递给孩子,把学校经营成温暖的、舒服的家园。
第三个词是成长。对一个老师来说,精神的成长、情感的丰富、教学水平、育人能力的提高等都是成长。1.多给老师提供各层次外出的学习的机会。帮老师的专业打开一扇窗,让老师看到更高水准的老师是怎样上课的、对教育有怎样深度的理解,给老师提供研究的、拓展视野的机会。给老师任务、压力、责任,这也是促老师成长的一种方式。老师锤炼的机会多,付出了辛苦,虽然不一定成熟,但总是会拿出新的创意、新的模式、思路,供大家做为一个载体、靶子来讨论。校长不要有至善至美的要求,重要的是要引领老师经历一个研究的过程,打磨一节节的研究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课主要是提供给我们思考的空间,通过一节课让老师们找到认同感,找到哪些值得推敲、借鉴哪些需要商榷,促进教师成长。
专业的成长还必须引导老师做研究型的老师。2.学校的课题很重要。课题就是一个学校一个阶段最关注的点,通过引导老师深度地去思考、深度地去理解,当把理解转化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时候,就会促进一个时期学校在某一个领域的卓越;当在某一个领域做出精彩的时候,又会带动其他工作的发展。模式是学校要有一个立项课题,然后各个学科都会有子课题,教师全员参与,每个教师都是研究者。如果学校本身参与的是一个子课题,那就不强求老师全员参与,而是采取老师自动报名的方式。当一个人乐于去做某件事的时候一定意味着在这个领域中多付出,没有付出、没有多付出不可能比别人做得好,这是规律,全体职工已形成共识。3.最平凡的方式就是听课。整体来说,应该努力把老师的关注点引到课堂上来、引到教学上来、引到课程改革上来,因为这是学校工作的主旋律。听完课后的讨论很重要,是内化和情感凝聚的很自然的方式,该肯定的肯定,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该讨论的讨论。其中一定有骨干教师的专题献课,体现‘奉献’;青年老师的每周五个一:听一节课、读一篇文、写一篇感言、写一板字,谈一次话。写字既写粉笔字,又写钢笔字。谈一次话不机械地限于“一次”,是引领老师通过这样的方式走近孩子,比如说跟谁谈,谈什么?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备课,目的是怎样帮助孩子解决实际的问题,引领老师关注孩子。每年第二个学期的第二个月都要举行的青年老师课堂教学大赛课。让老师感受到一年一年的进步,及时地点评与激励,激励会激发老师的自信,只要老师感到自己挺棒的就来劲,来劲就有追求,就想尝试,激励大家有活力,在某一方面有强势,大家又特认同,他就会觉得特有价值,就会不懈怠,不懈怠就会是积极的平和的甚至是领先的。4.老师的成长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一定要引导要求老师读书。通过读书能了解最新的教育动向,老师的认识水平上来了,观念得以及时改变,成长的速度就会加快。专业成长和内心的追求相吻合,要让每个人都有教育梦想,这是蛮重要的,梦在远方,路在脚下。
总之,一个学校要有凝聚力,首先要让老师们有共同愿景达成共同行动。学校要努力营造一种互相影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校长的思想通过教师的行动来体现。因此校长要努力让老师们更棒一些,更好一些。制度、观点、大家认可,才能传递正能量。要努力让老师觉得学校是个家,当有了家的归属感,家中的人谁不愿把自已家的小日子过好呢?
与德育副校长狄永杰座谈:
一、重视班主任德育基本功的培训。区里或市里组织青年班主任基本功技能大赛,学校通过赛事来培训班主任老师,班主任建设是学校队伍建设的中坚力量:1、乐学、会学,培养专业情意。班主任是专业人员,有很多专业知识、方法需要学习、巩固。实行文化自助,寒假、暑假都有学习的任务、推荐书籍阅读,通过学习、书籍培养老师的专业情意和专业能力。本学期借北京市第二届班主任基本功培训与展示之机,淡化比赛,强化培训功能,把市、区推荐的教育的法律法规、教育的专业书籍甚至前几届大赛的经验归纳成册,发送到每位教师的邮箱,让大家利用假期中自学。开学初结合东城区的相关内容进行相关测试,测试后一定进行反馈。用的试卷方式开卷考试,有书本知识,但含量很低,更结合案例和实际问答,如:您所教的是哪个年龄段的孩子、这个年龄段学生有哪些需求、您打算怎样满足孩子某方面的需求并举例。考验班主任老师学习的效果和平日积累的经验。文化自助的引领是必须的,老师们是受益的。有的骨干班主任用专业的语言来答题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有的就感觉不知所云。针对存在问题反馈、培训,寻求办法解决,提升所有老师的专业水平。利用名师课堂,激发教育热情。先后请心理专家、教授来校,老师出去的机会比较多,要求每位教师把学到的经验带回来与同事分享。快乐教育七个省市联盟校的交流、学习。每次两三天的时间,在火车上都跟校长在交流教学,拓展视野的机会。老师的理念很新,跟老师们碰撞一些东西不费劲,更能领会学校的想法,教师理念站位、视野很好,老师做起工作来游刃有余,也乐于去做。让大家都感觉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件值得琢磨、乐于去做的事情。
二、年级组打破学科的界限。教师分年级组,包括所有学科的教本年级的老师,各学科教师参与年级组,如英语、美术、音乐、社科、体育等,对原年级组是个激活。定年级组的学期计划、研究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参与,带来了各学科新的东西,对语文、数学老师是个冲击,对自己的眼界也是个补充。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做几道题、或者说是语文学科、哪个学科的事,而是用艺术的方式达成我们的教育目的,甚至孩子更易于接受,把这些学科教师也融入年级组,使年级组的实力更强;同伴互助建立教育团队,团队之间的影响就更为重要。这也是对班主任培训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全年级的老师在一个学期至少有两个时间段是必须在一起研讨的,如团队的培训更有效,分析年级组教师的优势、学生的优势,开学初研读完学校的工作计划时要制定年级组的计划,年级组的老师都要集思广益,分析本年级学生的优势、问题和老师们的优势、问题,如何把两方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开展哪些教育活动,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效果是什么,这样制定出来的计划能更突出重点、方法更多样,践行起来更易于学生接受。教育团队实力的增加,共同的研讨效果很好。其次是师徒制度,老班主任带新手,学术水平不成问题,但老教师不当回事似的事在新教师这里就是事,需要言传身教,稍加点拨。一学期两次家长会,学期初的家长会学校讲、各班老师讲;学期末的家长会变原来的学校开为年级组为单位开,年级的所有家长在大礼堂集合,和孩子们一起开,有孩子们展示的活动,家长看了特别高兴。学生的展示汇报,不仅是唱歌、跳舞,更是结合本学期教育教学的活动来举行,如本学期的科技节、读书节、音乐节、书画艺术节,那展示的一定是本学期的活动成果;然后再回到教室与老师沟通。严格把控新手首次家长会的备课,徒弟备好课先经过师傅把关修改然后再经德育校长审批修改反馈给师傅、徒弟,在大家修改的过程中也是寻找规律的过程,集一大家子的智慧来做准备。同题异构德育活动。
德育校本课程,叫美德课程,低年级的美德在我心,学23个美德,中年级的读故事讲感言,在故事中引领学生感悟什么叫爱心、什么叫勤奋、什么叫创新,重视知情意行,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成为六乐的快乐少年;高年级的美德课程是播新闻论天下,有每天的更新,引领学生关注新闻。先由学生说新闻,这个新闻有可能是电视上的、有可能是报纸上的、有可能是网上的,孩子跟成人关注的点不一样,在这20分钟的时间里获取的信息是很客观的。播新闻论天下的时间是用晨检、诵读、主题教育等时间,每次10到15分钟,提升孩子为人的境界,不仅在语言表达方面得到锻炼,最重要 的是思想认识提升高度,对孩子的写作、看待问题的想法和观点都是有帮助的。引领学生关注国内外的大事,学会明辨是非,以前段时间流行的江南STALY为例,有的学校用此曲做学生课间操的音乐,我们组织高年级孩子的辨论,有的孩子说既然风靡大江南北,就说明应该跳;有的孩子说其中有很多下蹲的动作其实并不适合我们中小学生,未成年人在发育的过程中老做这种动作,对身体是有害的。德育不仅仅是教给孩子道理,而是教给孩子一种能力,遇见事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孩子们在老师看着的时候就做得对、看不见的时候就做错,其实是我们教育的欠缺,因为我们没有给孩子一个辨别的过程,习惯于老师、家长怎么说就怎么做,离开了“拐棍”就不知怎么做了。同一观点的课大家都去准备,然后互相听听借鉴,哪种教育的方式会更好就用哪种。如以环保为主题的班队会,生成性班会,重要的是老师的设计,如垃圾分类,不让孩子课前刻意准备节目,去演什么,而不仅仅是老师讲垃圾分类多重要、孩子懂得垃圾分类多重要,而是让孩子真正学会了垃圾分类。也不排斥节目类,孩子可现场排练小品、制海报作爸爸妈妈、社区人民宣传等,这也是孩子生成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老师课前让这个孩子准备个歌那个孩子准备个什么;也做素材式的班会,搜集教育的素材、通过一些图片、一些视频,让孩子分析是对是错。同题异构让老师们关注德育教育的方式,哪种方式适合现在的儿童,最能达到我们希望达到的目的和效果。也是减负增效的途径。第三个途径是自我反思,青年教师的粉笔字展示,定有内涵的内容让老师写,五个一活动,开学初案例的撰写,把最精华或最失败的写下来共享。第四个上知识共享。网站上的课例共享,外出学习的老师把视频带回与老师们分享,所有老师看后发言;快乐论坛分享教育教学的感悟,给老师们展示的机会,找设计好的老师把自己的班会设计讲给大家听,你的理念是什么,借鉴了平日管理的什么经验,班主任听了很受益。让班主任明白有目标、有评价不一定就能让孩子形成好的德行,得有相应的步骤、与特色班级建设融合在一起。德育管理者站位要高,要搜集掌握相应的信息。布置要求班主任写的东西,管理者一定过目、批阅、写评语,只要布置的事情就一定要抓实、不仅是盖个校章发回去。这样就能及时总结老师闪光的东西通过教师会反馈下去,激励管理者发现典型、好的做法,每个月定期讲下去。提升自己也提升老师。
每学年评选校级的骨干。评价激励的措施:一个学校需要出彩的教师,也更需要默默无闻夯实基础的老师,所以不仅评价市级骨干,也重视校骨的评选表彰。各学科的校骨、德育的校骨。
学生教育:走两条路:一是学生思想的高度,二是行为习惯的养成。一师附小30个好习惯,分文明行为习惯、健康生活习惯、快乐学习习惯。每一方方面有10个,分散到6年中,生活、快乐学习等习惯每学期重点强化一个习惯,有年级类和校级的标志性习惯。如本学期的微笑问好,物品整齐、慢步轻声这三个是校级的标志性习惯,既有道德层面的认识、又有落实在行为方面的养成;孩子既有理性的提升又有行为上的具体表现,这样双管齐下对孩子的帮助会更大。如微笑问好,在跟孩子讲明微笑的含义和魅力之外,先让学生评选最有微笑魅力的老师,全年级学生给老师画笑脸,评的过程也是向老师学习的过程。一师附小一共培养学生三十个好习惯,分到六个年级十二个学期里分批分期完成。每年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习惯训练主题。分到十二个学期里去做,每学期主抓三个习惯,从一年级一直到六年
级。这三个习惯是每个年级组主抓的标志性的习惯。这一点做法值得借鉴。
《一师附小三十个好习惯》
年级
文明行为习惯
健康生活习惯
快乐学习习惯
文明,从微笑问好开始(上)
文明,从自觉排队开始(下)
健康,从看书坐姿要端正开始
健康,从洗头换衣服剪指甲开始
认真听讲
良好书写
文明,从慢步轻声开始(上)
文明,从佩戴领巾、黄帽开始
健康,从每日汲取八杯水开始
健康,从细嚼慢咽不挑食开始
有感情朗读
文明,从热情喝彩开始
文明,从爱护公物开始
健康,从早晚刷牙三分钟开始
健康,每次洗手分六步开始
阅读习惯
独立思考
文明,从热情喝彩开始,
文,从爱护公物开始
健康,从锻炼身体须刻苦开开始
健康,从眼睛定时要远眺开始
预习习惯
质疑问难
文明,从垃圾分类开始
健康,从主动捡起地上纸开始
复习习惯
交流合作
文明,从包容助人开始
健康,从不随地吐痰传疾病开始
反思总结
二是学生活动。学生实践活动方面的社团活动:推荐、招聘小辅导员,跟少先队有关的活动都整合在小精灵总管社。点的活动:请一个老师给一年级的所有孩子上开学第一课,给六年级学生上一堂毕业课;承前启后、有始有终。精心做毕业典礼。金头脑研究社,为孩子们开动脑筋搭建平台,各尽其才:小能人风采社:各种小主持、校小广播员等等。孩子参与一次活动就是经受一次锻炼、一种教育;小导播、校导游,特意给男孩子锻炼的机会当好学校的小主人;快乐音符活动社,主要策划学校的文艺聚会、体育赛事等,六一的快乐城堡、新年PAITY,阳光运动会;小鬼当家服务社,校园小当家,校园小救护,班级同学磕磕碰碰的疗伤、视力保健等,校园小园丁,培养孩子爱护学校的意识和习惯;心灵互动贴心社,每学期找时间让学生写出给某位老师或校长的想沟通的事,分给相关的老师面对面解决,我与校长面对面、我与老师面对面活动,定极解开误会、心结。期末评选学生认可的老师,评选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好干部、好党员,老师很重视。是对老师的一种约束,更是一种激励。受到学生及家长100%的认可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
校本必修课有德育的课程和经典诵读的课程。选修课程有如低年级的“功优”课:功夫小子、优雅女生。两个班联合同时上,男生一同由郑老师教上功夫课,女生一同由王静老师上形体课。选修课于学期初自38个课程中选,每人只能选一种,每周二下午的一二节课。发动家长的力量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如一六年级孩子的姥爷是中国风筝协会的老艺术家,自己做一个风筝价值上万元,但却热心地自带工具材料为孩子们来指导风筝制作,目的只是为把这一传统工艺传承下来;为五年级的必修课:天蓝蓝课程,是一环保课程,风力发电、太阳能、净水设备、垃圾分类;六年级的必修课程游泳,让每一个从一师附小毕业的孩子都要学会游泳,也是孩子必备的一种能力,也是一家长的资助,下午的课都是30分钟,中高年级的美术课联排,能有效解决老师指导之后学生一堂课画不完的问题,更利于出成绩,深得学生和美术老师的喜欢。其实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我们就是一个劲地在这些方面动脑筋。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越多,越得有教课的实力。选修课全部安排在周二下午的一二节课连上,无论必修选修全部纳入课表。每个孩子选修课只能选一种。中午12点半到12点50学生自由分地点活动、玩的时间,是每天锻炼一小时之外的活动时间;1点—1点10分广播,1点10分—30分午间诵读,一点40上课。下午3:40——4:10分分三批放学,目的是避免赶上班高峰,时间由学校自主决定。
关于校本教研,业务副校长闫红谈了以下两点:
一是校本教研一定要基于学校的实际,基本教师的需要,基于课堂教学的需要。老师的专业素质技能的培训,是一师附小一年中研究的首要任务。学期初基于上学期的情况及本学期的主抓点制定出校本教研计划。年级学科组基于自身的特点提出各学期校本教研的内容。今年的重点是“写”,教师的字,对学生的影响,最其码应该工整,青年教师的小黑板练字展在教师餐厅里。教导处安排老师写出来,由不好意思到适应,对老教师也是个促进,也是修身养性;要求学生写规范的字。音乐组的提出的校本教研的合唱训练。每一个班级都要以合唱队的要求来训练,美术组定位在素描;体育组定位在口令,关键是精气神。他们把口令定位在校本教研的内容,须够份量。各个学科都要置身自己学科的特点来有设计教研内容。数学定位在逐步提高数学教师的计算技能。各组开学报方案,组长和老师们一起研究、一起组织,把研究的内容和本学期要培训的内容结合起来。
二是多种形式进行学科校本教研活动研究
教研活动的开展:有校级的管理,评价和检查;组本教研;个人的教研,其中组本教研是至关重要、最有成效的,组内的每一位老师都是主人。最后一个层次是老师个人教研,这种个人教研是需要老师高度的自觉性。校本——组本——人本。各学科根据自身学科实际制定校本教研的内容,这个内容也正是老师所需求的内容。学校有大的主题思想,最给力的是学科组长。学科组自己组织学科教师快乐杯教学基本功展示大赛。内容的定位来源于老师们,他们会更感兴趣。人的精力有限,一定要把培训内容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找准各学科教研组校本教研的落脚点。
专家走进校园,走近老师;专家愿意来,也从学校的师生身上学到东西;一般是分学科请,由各组长推荐也行。专家做课、听课,了解教师队伍的整体状态,有理论有实践的专家才是接地气的,也让专家看看附小的课改走到了哪里。学校的惯例是上半年9月份举行“快乐杯教师技能比赛”,下学期3月份组织“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可以全校发出邀请。每年的4月、10月是带题授课,结合自己的研究进行课堂教学展示。跟骨干教师示范引领课相结合起。同课异构、同课同构、同课精构等随机进行。其中,备课组长的作用至关重要,所以学校对备课组长人员的选择非常慎重,首先要看是否阳光、向上、奉献。
三是给老师们搭设不同的成长平台。
基于学生成长的需求,基于老师自身的需求、基于课堂教学需求、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对教育教学有益、对孩子成长有益的。
课堂印象:学科特色鲜明、真实而灵动的课堂。
听课14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音乐、体育、美术等等,感觉这里的课堂学科的味道特别浓。观看了学校的科技节、儿童剧表演,在闫校长的带领下观看了丰富的真正的校本课程。有泥塑、陶艺、书法、茶艺、形体、跆拳道、各种球类、舞动精灵、武术、厨艺、心理咨询、车模、航模、机器人部落、创意搭建、风筝轩、手工坊、……所有的课程都有专门的教室、相应的设施与文化氛围、专业的教师、诗意的名称,,每个专用教室中或有20余生静静地操作,或与老师一起交流。这里的课堂是真实的。
我们的差距
一、对学生“静”气的培养。12天的时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但在北京一师附小的日子里,从未碰见到过老师呵斥学生的现象,也未听到课上或课下我们已习以为常的学生的嘈杂与喧嚣,让人惊叹这个快乐之家的每一个成员的快乐与优雅。生命的最高达成莫过于拥有一种音乐的品质,就目前我们的教育而言,我们的生命却更接近于喊叫。
二、办学设施的差距。其他不再赘述,只在寸土丈金的北京城能给教育留出足够的运动场所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惊诧又艳羡不已。
三、办学的自主性、自由度的差距。北师附小的放学时间、年级组的划分完全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适的安排,没有过多部门的干涉,没有那么多种规范的限制,只要家校达成一致即可。教师的调配是严格按该有的师生比来确定应该聘任的名额,上报区教委后然后直接由学校组织到各师范类院校考录,出入通道校方说了算,被招聘的老师怀着对学校领导的感恩和敬畏工作,成效不言而喻。
四、师资配备的差距。学生1600人,教师144名,每个班班额最大37人,师生比1:11,师资力量充裕,教师第一学历为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大有人在,知识层次、专业水平令人叹服、羡慕,只体育教师来说,专业武术、体操、篮球的就多姿多彩,教师有充足的精力和能力进行课程的开发和教育教学的研究;正如北师一附小的德育副校长狄永杰所言: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越多,越得有教课的实力。
五、学术氛围的差距。在北京第一师范附小的12天里,参加过体育教研组的“快乐杯”体育技能大赛,参加过学校的全体教职工大会,参加过区里的科学学科的教研活动,参加过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的课题中期展示,也参加过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示范开题会。感触最大的是无论从基层学校还是到区里市里,所搞课堂课题课程研究都是实实在在的真正的研究,这固然跟“人”的学术能力有极大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一种民主、自由、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校体育教师的技能比赛,是北师一附小每学年上学期必组织的各学科教师常规技能比赛的一个缩影,我们看到的是11位体育教师快乐民主而又认真严谨的工作与学术作风。结合业务副校长闫红的介绍和我们的观察,教研组内的活动都是由组长全面组织,确定了两个展示课题, 7位35岁以下的老师由抽签的形式确定课题,5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或先进行技能展示或先进行动作讲解。过程中,7位教师的基本功展示有差距,但态度上的重视和认真程度都是一致的。可贵的不仅在这里,在于保护帮助环节中同事们的积极而自然的配合,更在于4位35岁以上的老师的恰到好处、不遮遮掩掩的点评。教研组长的点评且不说,几位“老”教师或针对动作的不到位之处、或针对讲解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和颜悦色而又尖锐的点评,评者坦然,听者欣然,让人叹服于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严谨的学术氛围。(视频、19分处、22.57处、26分处)。区里、市里的活动也是如此,不是一片颂和声,就课题、课程问题,前面讲座的专家教授刚讲完课题研究的程序、框架,请来点评的教授接着上台就说“课程从来都是校本的。但是意识到在校本层次上的开发和建构自觉还有差距。要清楚自己的研究是什么类型的;理论还是实践层面?对学生、自己有用吗?这个研究别人做过没有?可以拿来借鉴的?别人绕过的弯就不要再走,然后确定自己的主阵地在哪里。不一定非要象胡教授说的那么严谨。做研究先要诊断,然后对症研究。诊断性研究更有意义,哪怕是小小的一方面、一角度。找很实际的问题去研究会更有价值。理论与实践能相互兼顾自然更好,若不能兼营,可突破。”在这样的开题会议上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这在我们基层几乎是不可企及的。
我们的努力:努力构建多彩课程引领师生幸福成长
朱永新教授说过:“只有拥有卓越的新教育课程的教室,才可能是完美的新教育教室,如果没有卓越的课程,教室里的生命之花不可能绽放。”明诚学校新教育课程的开发立足“传统文化浸润教育”办学特色,以学生素养提升为目标,以多彩课程建设为载体,以课堂教学改革与校本教研为助推课程实施与学生素养提升的双翼,按一体两翼的整体构想,追求一种春雨润物、花开无声的育人格局与境界,构建起促进学生身心愉悦、健康成长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传统文化浸润教育课程、学科特色课程、特长培养课程和班级节日课程四大系列。并通过一系列措施使校本课程落到实处。
一、传统文化浸润教育系列课程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几千年文明所积累的精神和物质创造,历经岁月的沉淀和智慧的发酵,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滋润人生、净化心灵的宝库。明诚学校整合现有资源,开设经典诵读课程、金石文化课程、传统体育游戏课程、电影课程、种植课程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育人课程。
1.经典诵读——诗书飘香,浸润童心
明诚学校的全体师生从《弟子规》入手,同唱《弟子规》歌,同做《弟子规》操,同诵《弟子规》文,积极践行《弟子规》要义,以经典文化滋养孩子的心灵。
让孩子每天乐呵呵地走进校园,这就是成功的第一步。清晨,孩子们吟唱着《弟子规》进入校园;中午、傍晚放学,孩子们站着整齐的路队吟诵着《弟子规》回家。而这期间,必定有校领导、老师们恭迎目送。“《弟子规》教给了我好多知识,还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做事。我要按《弟子规》的要求,做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文明礼让的好伙伴……”谈起明诚学校的校园生活,五年级二班的王笑雪同学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如今,对于《弟子规》,每个明诚人皆能“口诵之,手舞之,足蹈之,心记之,践行之”。继之,学校推出了“经典诗文诵读体系”,旨在让每一个明诚学子在小学六年的时间里诵读《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三部经典,如今,《千字文》活泼欢快的诵读旋律又在校园内响起。
让孩子们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学校为此开设了快板、象棋、书法、种植等传统文化课程,编纂了传统文化系列校本教材——《传统艺术》、《传统诗文》、《传统节日》、《传统游戏》、《传统语萃》及《传统道德礼仪》六册,和省传统文化教材一起纳入课程学习,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大餐。
学校以传统节日为契机,积极组织感恩教育活动。母亲节听取感恩励志演讲,举办“献给母亲的歌”朗诵会;清明节开展“我心中的英雄”主题演讲比赛;中秋节开展“饮食文化、风俗习惯”调查研究;六一期间学校“传统文化节”,引领孩子用各种艺术形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感悟;为毕业班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寒暑假开展“孝心孝行,素养提升”活动、定期推出“优秀德育影片”……一系列活动开展,于润物无声中深深感染着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们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他人,培养了孝亲、仁爱、礼敬之心,传统文化的精粹慢慢扎根于孩子的心灵之中。
伴着新教育实验的春风,经典诵读课程自然地推向深入,以清照诗词为引领的宋词诵读课程;结合新教育每月一事、“百日读书活动”、“海量阅读计划”等,各班级或者级部每半月一个诵读主题的晨诵课程、师生共读课程、自主阅读课程、亲子共读课程一系列阅读课程在老师们的实践过程中陆续产生并逐渐走向深入。
学校的经典诵读课程巧妙地穿插在孩子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在“春雨润花”的行走中,大量的经典诗文和着厚重的祖国文化,流进了孩子的内心。
2. 传统体育——舒展身心,启智育人
为让孩子的身心得到舒心自如的发展,学校把富有潍坊地域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引入校园,并与经典诵读相结合,丰富阳光体育内涵,达到健体、启智、育人的多元目标。
学校发动全校师生、家长进行搜集,挖掘整理民间体育游戏精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汇编了一致六年级传统体育游戏校本课程《传统体育游戏》六册,这套校本教材不但列举了适合各年级传统体育游戏的项目,同时详细记录了各种传统体育游戏的玩法、规则及注意问题等。老鹰捉小鸡、踢毽子、打“宝”、“打阎王”、打陀螺、竹竿舞、抖空竹、贴膏药等民间儿童体育游戏项目都被挖掘出来。体育老师和班主任老师携手引领学生利用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时间进行练习,掌握技巧,动作不断熟练,玩法不断创新,孩子们的兴趣逐渐高涨。
随着孩子们对传统体育游戏技巧的不断娴熟,很多孩子在游戏中,同时吟诵着一些很有趣味的童谣,一年级的小女生一边“跳房子”,一边吟诵着“小鸡小鸡,叽叽,小鸭小鸭嘎嘎……”;高年级有些同学一边“盘花篮”,一边进行着《弟子规》诵读的比赛,体育课,大课间,跳长绳、竹竿舞……在孩子们进行的各种传统体育游戏活动中随时都可以听到朗朗的诵唱声。
学校又从孩子们的活动中找到了传统体育游戏与经典诗文的结合点,经过研究、搜集、筛选等一系列的过程,又以各级部为单位编撰了不同年级段的传统体育游戏配诗校本教材《舞动的诗韵》。结合经典诵读的大量诗文,选择一些各个年龄段的节奏适合、朗朗上口的经典诗文,汇编成册,在语文、音乐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诵唱自如,然后配到不同的游戏中,对原有的传统体育游戏进行了深化,孩子们一边做游戏,一边口中念念有词,玩得不亦乐乎。
不仅如此,这些有趣的传统体育游戏,还走进了孩子的家庭、走进了孩子们居住的小区。明诚学校的孩子们,已经真正的走进了阳光下,不论春夏秋冬,在孩子们居住的小区里,在落日的余晖下,乐在其中的已不仅仅是我们的孩子,还有孩子的父母。离学校不远的岔道口社区公园,诸城市少年宫前面宽敞的广场已经成为家庭传统体育游戏的专用场地,尤其是夏日的傍晚,在各种民间娱乐活动的项目中,传统体育游戏,已经成为吸引大家的一个独特的项目。
陶醉在学校的传统游戏课程中,孩子们收获的何止只是快乐、健康、自信,他们拥有了整个世界。
3. 种植课程——亲近泥土,探究生活
明诚学校在阳光充足,土壤条件较好的南墙边,开辟了大面积的种植园,精心美化分割,39个班分块经营。孩子们在亲身经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植物生长规律后,在观察、探究、发现、积累的动手实践中,传承着中国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灵巧智慧的种植艺术,认识了什么是“稻梁菽”,什么是“麦黍稷 ”……
春天到了,春光亲吻着散发着芳香的泥土,学校的种植园里便热闹了起来。各个班级的孩子们在经过考察、讨论和论证后,确定今年要栽种的植物种类。在这块属于他们自己的“自留地”里,老师带领孩子们亲手栽种下他们精心酝酿挑选的植物,小白菜、西红柿、黄瓜……。每天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种植园里也就热闹起来,孩子们你争我抢的浇水、施肥、除草,他们俨然是一个个老道的小农民。浓浓夏日,孩子们沉浸在种植园里的花香蝶舞中,看着一个个花苞变成果实的过程,探究着植物成长的奥秘。秋日是种植园里最令人振奋的时刻,师生们一起收获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别有一番滋味在心田。这边,三年级的男生扛着自己种下的大南瓜,雄赳赳的走进教室;那边,四年级的女同学们一边欣赏自己班收获的小得可怜的玉米棒子,一边笑得前仰后合;这里,六年级同学看着班级种植园里的洁白的棉花赞叹不已,一年级同学从土里挖出的土豆竟然小得像石子。他们交流着,研究着,发现着,不管收成如何,都舍不得扔掉,教室的植物角上,便多了种植园的成果,这些成果和孩子们一起在教室里经历一个融融的冬季,一直收藏到来年的春天。
学校为每个级部配备了一架照相机,每学年为每个班级准备一个相册,师生随时拍下种植过程的美丽瞬间,并分类整理汇编,随时根据相片内容进行记录,为孩子们种植、探究过程积累宝贵的资料。并定期对班级种植园相册进行评比奖励。打开班级的种植相册,你随时都会为那些个性的图片和幽默的文字说明笑出声音:哎呀,我们的玉米怎么不生宝宝?小苗你好可怜,我们得淘汰你;快来看,大青虫正在吃饭呢;我们班的土豆为什么这么小,是侏儒症吧?……一行行文字记录着他们的探究过程,激发着他们去思考,去搜集资料,去从我国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农民的种植经验中寻求答案。
孩子们在实践种植中体验多多,收获满满,一次次成功或者不成功的种植过程,都会在孩子们的心田里留下永恒的痕迹。孩子的课堂也因此鲜活了很多。习作课上,孩子们写下了一篇篇情真意切的种植园探究观察日记和写绘,美术课上,孩子们画下了栩栩如生的种植园活动场景及观察到的各种植物、瓜果、有趣的昆虫蝴蝶,诵读课中同学们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诗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小小一片种植园,传承着中华民族古老的种植艺术,激发着孩子们对土地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科学的探究,对生命的尊重,种植课程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4.金石文化课程——陶冶情操,提升品位
金石文化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学校立足校本,借助校园位置坐落在赵明诚故里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从激发学生品鉴历史、研究历史的兴趣、传承传统文化出发,充分挖掘“明诚”内涵,开发了金石文化校本课程,全面展开金石文化研究。
一是建立赵明诚、李清照艺术展馆。学校以“深挖明诚特色,细品清照词魂”为契,建立了赵明诚、李清照艺术展馆,让学生了解赵明诚、李清照的生活背景、历史渊源以及他们对文化的执著和对历史的贡献。明诚夫妇志同道合,携手走上金石文化研究之路。学校的赵明诚、李清照纪念馆,自建成到现在,在师生携手探究过程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明诚、清照人生轨迹介绍、金石文化、古币研究,明诚清照同时期人物介绍等等内容丰厚,文物种类不断增多,孩子们每月一次走进“赵明诚、李清照艺术展馆”,在老师、讲解员的引领下,穿越时空距离,在跳动的文字中领略着家乡名人的艺术风采,仰慕他们伟大成就的同时,激发了对金石文化的热爱之情,点燃了他们探究金石文化的欲望。
二是让金石文化扎根课堂,以金石书画润泽童心。
为了引领孩子在实践中领略金石文化的内涵,进行金石文化收藏鉴赏、金石书画的研究传承。学校每周周五第二节课开设金石文化研究课,循序渐进地开展一系列金石文化研究。
(1)收藏名家进校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学校邀请了五老志愿者、退休老教师、收藏名家丁宝志为全体师生做了一场关于古币收藏鉴赏知识专题报告。为学生现场讲述收藏经历、收藏小知识,小窍门等,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的窗户,激发了学生觅古寻今、探真求实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2)成立金石文化研究社团,引领孩子自主探究金石文化。
为了更大限度的发挥赵明诚、李清照等文化名人的育人功效,我校组成了“明诚文化研究社团”,让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图书馆、科技馆,走近当地文化名人……通过课下询问、上网查阅、阅读相关书籍等多种途径获得收藏知识,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古币等各种古代物品,引导学生向纵深研究发展。学校定期组织孩子通过周五第二节课在班级、级部或学校内进行交流探讨。在欢乐开怀、自主探究之中孩子们奇思妙想,层出不穷,亲自描绘出一幅幅“古人携学子共舞,古韵与新风同在”的美妙画卷,
各班级还引领学生在班级的金石文化研究课上,进行交流、探讨,整理相关收藏资料,张贴到班级里的“收藏一角”,走廊上的“古玩长廊”,校园里的“通古今,博天下”专题展板等专题活动展示区,集思广益,成果在校内各文化长廊里交流学习,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习的渠道。学校同步开展了优秀小收藏家的评选活动,并颁发了荣誉证书。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了学生收古纳今、学以致用的热情。
(3)开设书法、篆刻艺术课,让明诚精髓代代传承。
学校每半月一次,利用周五第二节课开设一节书法、篆刻艺术课,聘请专家名人在六楼多功能室对中高年级学生及相关老师进行楷书、行书、隶书……尤其是篆刻艺术课堂指导。学校的相关老师再对孩子进行平日强化训练。在明诚学子的心田里播下博大精深的书法、篆刻艺术的种子,让这一独特艺术在明诚校园里代代传承。
5.传统电影课程——为孩子们搭建走近经典的阶梯。
在传统经典名著的引领阅读中,我们发现班里很多孩子对传统经典名著的阅读停留在走马观花的过程中,有些阅读量小的孩子甚至没有兴趣,为此学校开设了传统电影课程,引领孩子从电影情境入手,进而走近经典,更好的内化经典。
一是筛选优秀影片,建立传统经典电影资源库。学校发动各级部从学校电影资源库和网络中搜集、筛选、整理适合级部观看的传统电影。建立级部传统电影资源库,由各班级自主安排,每半月观看一部影片,一学期,最少看十部影片。
二是引领孩子多渠道撰写观后感,积累评比,内化提升。学校为每个孩子配备了传统电影“观后感”本,利用作文课堂和周末引领孩子写传统电影观后感,孩子们在观看后写感想,真正做到了我手写我心,传统电影资源的教育效应便悄无声息地浸润到了孩子的内心。
三是阅读同步经典名著,引领孩子从对影片的感官兴趣到对文本的咀嚼品味。在孩子们看完经典影片的同时,鼓励孩子利用午读或者课下时间,细品同步经典名著。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兴趣就会大不一样了。
我们发现,电影课程,如《小兵张嘎》、《红岩》、《海底世界》的音像效果,引领孩子们走近了很多名著,很多孩子慢慢地静下心来,开始自主阅读,阅读能力也在一次次的同步电影和名著品读产生不同的视觉和心灵的感受。
二、学科教学特色课程
自建校以来,明诚学校就积极构建灵动课堂,在研课标、煮教材、论教法的基础上,各学科形成了自己的灵动课堂教学模式,学科特色课程也逐渐生成,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构筑起了“自主创新、探究实践”的新教育理想课堂。
一是语文学科的体验作文课程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面临的却是学生们“谈写色变”的现象,许多孩子作文能力低下,甚至愈来愈愁作文。长久以来,这不仅成了学生语文学习的难题,也成了教师语文教学中的难题。不少老师也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入手,做了不少探索,但是效果甚微。
学校中高年级经过一系列调研交流,创设了“四步引领 循环提升”体验作文课程引领学生根据时令变幻,重大节日,重要活动,借助学校现有的种植园、百花园、石榴园等资源,即时体验,即兴创作,形成情境体验作文。学校将在课程生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创新,每月一期编印体验作文校报。并充分利用主题帖,共享交流。在上学期评选十佳主题帖的基础上,评选十佳体验作文指导教师以及班级十佳体验作文优秀学生,并进行表彰奖励,成绩纳入语文教师量化。
二是数学学科的生活数学课程
学校张作相教师的以货币研究为切入点的经济课程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的开发打开了一扇窗,他通过搜集整理世界各国货币样板,建立电子货币样板集,并将打印成的彩色样票装订成册,定期将部分样票打印张贴上墙,备齐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各国国旗、地球仪,便于拓展和认识,师生共读,乐在其中,在他的引领下数学教研组的生活数学课程蓬勃发展,异彩纷呈,孩子的数学学习过程逐渐由听课和练习转向了走进超市,走向社区,走进学校种植园,走进四季,走近自然……,孩子们通过亲身的观察、丈量、比对、计算、记录,在每周的数学日记反思中享受着生活数学的乐趣。。
三是英语学科的话题式英语课程
目前很多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是重词汇、重练习、重考试,学校英语教研组创设了“话题式英语课程”,力求在口语和表演上,引领孩子自主学习和展示,突破了哑巴英语的瓶颈。每周四进行的年级主题英语儿歌晨诵像汩汩清泉流淌到孩子的心灵,单元主题英语绘本的创作和展评,引领孩子们在英语故事的王国里遨游和创新,四年级学生的英语童话剧表演六一节搬上了舞台,孩子们娴熟的英语口语,贴切的动作表演,自主合作的巧妙配合,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这一课程的开发,一发不可收拾地得到了孩子的喜爱,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明显增强,家长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孩子的变化,这一课程也得到了诸城市教研室和教科所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誉。
三、特长培养系列课程
为更好地走进学生心灵,切实提升学生素养,学校实施了“以综合素养提升为出发点,以兴趣特长培养为切入点,实施全员育人”的工作思路,开设了学校特色的特长培养课程,并通过走班制的形式,为孩子们创设了“展现自我,放飞梦想”的环境和氛围。
1.根据学生兴趣  组建兴趣小组
学校先对现有教师的兴趣特长进行摸底并填报个人对学生实施特长培养的意愿,学校根据教师意向和工作实际进行统筹安排。根据学生兴趣和教师特长实施双向选择,针对性地配备学生成长导师,成立各种兴趣小组。组建小组时打破班级和年级界限,鼓励教师根据自己和学生实际大胆创新。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成立了绘画、乒乓球、快板、舞蹈、声乐、科学探究、电脑绘画、小记者、诗词鉴赏与朗诵、书法、英语交际、生活数学等十几个小组,涵盖了所有的学生。
2.整合现有资源  实施特长培养
为保证师生开展兴趣特长培养活动的时间,学校统一将星期五下午第二节安排为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间周一节),全校统一进行活动。学校对现有教室和所有的功能室、实验室、体育场地等进行了统一安排,保证了活动的有序进行。
3.实施跟踪评价  激发育人活力
学校制定了奖惩制度,从学生与教师两个角度进行评价与激励。
建立学生跟踪评价机制。变终结性评价为以发展性评价为主的全过程综合评价。对评价的结果由班主任进行综合写出操行评语,作为评优、奖励的依据。学校设立十佳学生、礼仪标兵、文体小明星等各类奖项,每学期评选一次,颁发证书,记入学生成长档案。
纳入教师绩效评价体系。评价以工作记录、学生反馈、成长档案材料、学科成绩、竞赛表现等方面为依据。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一是导师制板块得分;二是计入工作量;三是在教学成绩中专门设置一块导师制辅导成绩。同时建立捆绑连带责任制,记入导师个人档案。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总结表彰育人工作经验交流大会。
四、班级节日系列课程
班级节日课程是班级在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在班级生活中的那些重大的日子里,通过包孕性强的、极富意味的、有象征意义的程序和形式,举行的以班级为单位的节日活动,它是班级文化传统的一个活标本,也是班级生命中最值得关注的重要时刻之一,通过节日,师生被联结在一个共同体中,凝聚成一股向上的力量,班级的日常生活也因此被赋予了意义和目的。
走过新教育实验的一段路程之后,我们发现开发班级节日课程,在学校引领下,让师生以班级为舞台,通过自觉组织生成的寄托“一家人”美好愿望的特色班级节日课程,通过节日仪式自然地引领孩子们修正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学习方式,阳光自信、积极向上的快乐成长,效果非常明显。因此,学校组织了班级节日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引领团队,制定了课程方案。拟定并下发了“我最想拥有的班级节日“调查问卷”,从“如果让你创设自己的班级节日,你最想过什么节?为什么?如何过?……”等等一系列的内容入手,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激发孩子对班级节日的强烈愿望,唤醒孩子去思考、发现、创新的灵感。收集孩子的问卷后,我们课程引领团队反复筛选、推敲,整理出30个班级节日,下发到班级,各班师生再一起交流商榷,认领确定自己班级最喜欢的15个班级节日,拟定各班“班级节日”课程实施方案,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自己的班级节日。
目前我们的这一课程才刚刚起步,学校在全面铺开的同时,注重培养和重点跟踪榜样教师,每半月举行一次座谈交流活动,榜样教师介绍经验,举行示范展示课,并采取激励措施,以带动和引领师生创新做法,大胆实践。新教育实验一年来,王美玲老师带领的四年级一班,课本剧表演已经成为孩子们乐此不疲的活动,在班级节日中,过“童话节”成为孩子们一拍即合、兴趣浓厚的节日课程,二年级二班刘芹老师以班里的特殊孩子晓欣的转变为贴入点组织的“成长节”转变了整个班级的氛围,做任何事自觉主动,积极向上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行为,家长们也感受到了这一可喜的变化,她的班级管理变得更加游刃有余……。学校的班级节日课程,同时得到了市教育局新教育研究中心的高度重视和引领。我们信心百倍,期待着通过缔造学生“张扬个性,完善人格”的这一班级舞台,给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幸福。
当然,所有课程的开设,学校除了制定相应课程实施规划,组建项目研究团队,在课时、师资等方面最大限度加以保障,并制定一系列的奖惩政策确保课程建设得以顺利进行。同时学校还发放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告知家长学校的课程开设情况,以取得家长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学期末,评选学校十佳特色精品课程,推出课程改革榜样教师,努力形成浓厚的课改氛围,并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学校课程建设向纵深发展。
正是这些蓬蓬勃勃的多彩课程让教师焕发了青春与活力,让孩子变得活跃与灵动。沐浴在缤纷的特色课程里,才会实现“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之追求。
我的思考:
一、坚守的可贵与重要。北京第一师范附属小学1957年建校,自1986年实施快乐教育,27年来,始终围绕着让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丰富一点点,创新一点点,进步一点点的原则,倾力塑造了快乐教育的文化品牌。该校坚守快乐教育的课程目标,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入手,初步建立起快乐课程体系,形成了学校内涵发展新的增长点,促进了办学特色的形成。在快乐课程建设中,教师师的生命状态与精神境界。因而,在快乐课程建设中,该校紧紧围绕着快乐教育的核心价值同和六乐育人目标来建构快乐课程,为了使课程目标更清晰、明朗,增强对课程建设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将六乐育人目标简约表达为六个关键词,作为快乐课程的目标,即乐学,乐善,乐活,乐群,乐行,乐新。它以乐为基本点,核心是快乐成长奠基快乐人生,即关注学生的快乐体验,并且引导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与生活中,不断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习和发展的快乐体验,进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学生的快乐人生奠定基础。正是因了27年的坚守,才让我们感受到这里的师生心灵深处的快乐,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师附小的快乐教育不仅是一个名头、一种理念,而是早已内化为师生的行动,如流淌在体内的血液一般。这不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事情吗?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慢慢来的。教育是需要等待的事业,是最不敢急功近利的事业,坚守住认准了的事情,比多几项改革更重要。再好的理念、再科学的教学法,只有经过校长、教师长期的实践、长期的坚守才可能尝到甜头、找到规律。无论是学习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还是杜郎口的“预习、展示、反馈”;抑或是学习范作福的“小组合作均分制”,还是吕映红的“自主互动赏评结合作文教学法”,只要是走在了改革的路上,必须戒除“改革只是瞬时热情”的一阵风主义、“不从宏观思路入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盲动主义、“不从细节抓起,满足于理念口号方案措施而不落实于落实”的漂浮主义,哪怕果子现在还是青涩的,哪怕前面暂时还未见到光明,教育者——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千万别停下来,相信坚守一定会迎来奇迹。
二、课程改革不能只做加法, “革”的体现应因地制宜
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这些观点明确地告诉我们,课程应该是生成的,应该始终以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
新课程改革已走过了10多年的历程,虽然教材有所改变,但从国家到地方,各级部门对学校的课程统得过死却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国家及省地方课程的学科门类、内容架构和课时分配似乎是神圣不可侵犯,无论哪级检查或督导,总是用“学校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地方课程方案,开齐课程,上足课时,未有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现象”这把尺子来衡量,似乎一旦动了这块“奶酪”便触动了“规范”的底线。
近几年,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努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先后构建起学校特色传统文化浸润教育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和特长培养课程,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我们对国家设置的课程门类、内容和课时等均未敢擅自改动,只是努力在国家课程之外进行补缀性开发,换言之,就是在课程建设上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和“乘除法”。问题也随之而来:每天的课程时间是个常量,在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还有多少可以用于课程改革的余地和空间呢?课程权统得过死,致使校本课程不过是见缝插针的点缀,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两张皮的现象十分明显,课程整合成为一句空话,同时简单的累加也加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到各地去参观学习,感觉一些在课程改革方面卓有成效的学校在这方面也是大同小异。
笔者从事小学教育27年,几年来一直在思考:国家设置课程门类、内容和课时的依据究竟在哪里?当然,国外的经验、国内历史都可参考,但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对课程设置最有发言权的学校——它们的意见参与进来了吗?得到应有的尊重了吗?
近期,人教版语文教材知识错误问题被炒得沸沸扬扬,其实,教材的错误尚在其次,若是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而最有发言权的基层学校、一线老师却不敢、不能对课程、教材做任何改动,这才真是一件无奈又悲哀的事。
以小学课程设置来说——
其一,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每周开设三节意义何在?
打开《品德与生活》课本的扉页,在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这门课要学什么呢?别着急,打开书,翻一翻,你会发现:这里讲的都是与你有关的事……”归根到底,就是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道理、培养一些良好的品格、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可是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品德的教育、习惯的养成更需要的是润物无声的熏染、时间的浸润、生活中的实践。德育为首当然是真理,但德育课程的系统化与挤占独占不当拥有的课时是两回事。真正的道德体验也不是在刻意为之的课堂里形成的。假如能在教材处理上做做“移项、合并同类项”,将教学内容做做迁移,渗透融合到其它课程的教学中进行,可能效果会更好。
其二,在孩子们对母语学习还不算入门的三年级,设上每周两节的英语课用意何在?
笔者同样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外语的学习不同于母语的学习,因为没有语言环境的浸润,学习难度空前加大。每周两节课的安排,结果是上一节学过的差不多忘光了,下一节课才到来,明显违背记忆规律。这是对儿童精力和学习时间的极大浪费,很容易造成学生的“畏英”心理。在刚开始接触这门新课就形成兴趣和学业成绩的两极分化,怎么会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所以各校在实际安排课程时,为让学生有一个家长和社会满意的成绩,几乎没有真正按两课时来安排课的。
如果能允许学校有充分的自由度,笔者觉得课程是否可以做这样的改动:
一二年级只设语文、书画、音乐和体育课,不设数学课。语文课——主干课程以诵读经典、背诵诗文、念唱童谣为主,顺应孩子学习语言的天然兴趣,利用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通过诵读多多积累终生有益的、和生命共同成长的知识。日本的右脑开发专家七田博士曾说:“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是右脑教育法”。此论与笔者不谋而合,在诵读中给孩子充足的时间顺其自然地不知不觉地突破识字关,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既为尽早自能阅读做好准备,又为将来的各科学习奠定很好的语言能力和素养基础。结合诵读引导践行,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也随机达成。现行的语文教材甚至可以作为课外读物让学生阅读。书画课——不过早教给孩子绘画的技巧,让孩子随心随性表达对事物的理解、内心的感受,让孩子懂得书法不等同于书写……从小培养学生的敏感度和审美能力,这既属于头脑的品质,又属于心灵浸润的范畴。
体育课——变每周四节为每天一节,让我们的孩子尽可能多地享受阳光,内容也不再以西方的竞技类体育为主,而是将其淡化,强化民族的传统体育游戏和武术训练,强身健体、传承文化、涵养灵性。
三年级是开设数学的最好时机。随着孩子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阅读理解力的提高,对低年级孩子有难度的数学知识到这个学段会迎刃而解。
五年级开设英语。课时可适当增多、灵活安排,每周每天都有课,甚至可一天两节,让遗忘规律不起作用。语言学习的规律是相通的,即使缺乏发音纯正的师资,孩子通过观看模仿相关英语教学视频,学习一样会在轻松愉快的“看电影”中扎实稳步推进。学习效果的检测可在小学六年级时进行,可以断言,这样科学集中安排之后,即使小学英语总课时量大大缩减,英语教学质量也会比原来要高。
在改革课程设置的同时,对现有教学内容也允许进行科学置换:
对于学科内容的教学设置,应提倡(至少是允许)学校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做适当的调整。以一年级语文教学为例,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孩子用铅笔写字必须用力才行,无论老师怎样教都很难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如:有用拇指关节处与食指第一节指肚部位握住笔杆的;有用食指第二节狠勾住笔杆、拇指再紧压食指中间关节处攥住笔杆的;有的捏笔手指与笔尖的距离过近(甚至有小于1cm的,这样想看清自己移动的笔尖必须歪着头才行);有的满把攥,中指、无名指与小指紧抵掌心,感觉是在握大棒的;有头离桌面太近,鼻尖几乎挨着本子的;有歪头斜肩侧坐,以便能使上劲的……不一而足。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是主因——研究证明,孩子的手通常要到七八岁时才能基本发育成熟,而在6岁以前都是“肉肉的”,抓笔时只能握成拳头状,指尖朝内握着笔尖部分,这样由于手挡住视线,势必又造成歪头看字的姿势。据武汉视防专家介绍:相对于成人有比较稳定的视力而言,少儿期的视力状况随着眼球的发育一直处于变化之中。0~7岁儿童群体里,生理性远视比例较大,随年龄逐渐长大,少儿的眼轴也逐渐加长,远视的度数就相应减轻。7岁以后少儿的眼睛从远视逐渐变为正视,10岁左右已经接近成人。我国目前小学一年级适龄儿童年龄仅6周岁,正是视力发育的敏感期,手指及关节也都在发育过程中。受此限制,儿童用铅笔写字很难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畏难心理,影响孩子对母语的后续学习。
针对这一规律,我们正在尝试:一年级语文在强化诵读、识字的同时,不教写铅笔字,写字教学从软笔起步。可先教孩子用毛笔学写基本的汉字笔画。毛笔的特点能帮助孩子自然克服“握笔太用力、握笔离笔尖太近、不注意运腕、头太低、身体歪斜”等铅笔写字的弊端,写字的正确技能习惯和卫生习惯相对更容易达成。让孩子像绘画一样学写汉字的基本笔画,既顺应了儿童的身体发展规律,又培养了正确的写字卫生习惯,既铺垫了书法基础,又能帮助孩子自然掌握汉字的基本构件,破解了识记和写字难点,为以后学习用硬笔写字打下坚实基础。
生命的成长需要“房屋庇护”,更需要“营养的食品”。若把办学条件比作房屋,课程当如生命赖以存活的食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此看来,国家课程不过是国家教育部门精心编制的一道食谱而已,应该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可以根据地域不同、师资不同、生源基础不同而做合适的调整。美国人崇尚吃生牛排,日本人乐食生海鲜,我们食之未必比粗粮青菜更受用,适合生命成长的才是最好的,课程亦如此。学校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和课程真正生成的地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简单拼凑无异于是在“做加法”,不是课程改革的真义,只有把课程实施权和整合权真正放给学校,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现在这种“单纯补充式的校本课程”相互融通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校本化的课程体系,这种大刀阔斧的整合才是课程改革的真谛。
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育人,课程的基本职能是育人,课程承载着学生一生的生命发展诉求。笔者认为课程改革应是国家重点抓好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而把教材和课时安排的权力放给地方和学校,给予地方和学校自主权与勇于担当的责任,合家校、社会之力,全力构建真正适合孩子成长的校本化课程。若如此,真正适合孩子成长的活力无限的校本化课程,也必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沐课改之风 扬名校之帆
建设德育课程,彰显教育第一——实验中学学校课程建设探索之一
“读”具匠心办教育 特色文化启新航
学校的课程建设为何不尽人意?没把握教师的“课程力”
继续教育学习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