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周那些事儿(1)


春秋战国那段时间,是中国最乱的一段时间。这时候的儒家、道家等思想还没有成型,兄弟反目、骨肉相残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那个时候的政治也是最黑暗的。君主为了权力罔顾亲情,臣子为了利益弑君反复,正所谓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西周的宗法制度教条已经沦为白纸,没有任何人遵守了。整个世界都在书写着两个字:残忍。

在这个时候,军队和战马才是最有利的武器。

要想取得胜利,就要拥有无上的权力,指挥千军万马,直捣黄龙。

春秋战国时代,是人**炸增长的时代,几乎每个诸侯国都在鼓励生产,然后把他们的人民编制为军队。然而,这同样是一个尸横遍野的时代,几乎每年都有上万黎民百姓因战乱而死。

总之,这个混乱的时代,人们没有信仰,从君主到乞丐,全都像野兽一样斗争与生存。

正是因为如此,春秋战国时代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竞争,是空前激烈的。

然而,过度的竞争其实并不是坏事。我认为,春秋战国有很多了不起的人文与科技成就,就是靠这种残酷的竞争而产生的。

比如,

在科学技术上,春秋时期我国率先发明了铁器,青铜器终于告别了历史舞台;

在文化上,产生了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等流派争奇斗艳;

在军事上,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等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军事文化遗产,一直被后世所推崇;

不仅如此,春秋战国时代人才鼎盛,优秀的战将更是数不胜数。其中如孙武、李牧、白起、乐毅等大将的军事成就更是让后人叹为观止。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经常说春秋战国如果是历史剧里的一幕戏的话,那就是一直快进着的,因为它太让人眼花缭乱了,太美轮美奂了,以至于我们都没法用语言来归纳这个疯狂的年代。春秋战国虽然只有五百多年,但是其产生的历史影响却相当于和平年代的一千多年。

因此,想要描述这个伟大而疯狂的年代,是非常困难的。用李白的诗形容就是“难于上青天”,但是,怀着对东周列国史无限的热爱,我还是愿意将这一段故事记录下来。可能要写一年,甚至可能更长,也许写得不好,但是我会尽量还原这一段历史,让人们看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忠,什么是奸。如果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我还是比较欣慰的。

故事主要取材于史记、左传、春秋、战国策等故事,并参照东周列国志,延其线索铺垫而成。其中涉及到一些迷信、封建的糟粕,笔者不想删除,但是在后面会做一些具体的总结。

因为是第一次写长篇的东西,加上整部春秋战国史博大精深,宏伟壮丽,其中的日期、人物等错误在所难免。还请大家不吝指正。

西周的衰落

话说周武王伐纣成功,即天子位后,分疆裂土大封功臣,共分了上百个诸侯国,到了周成王的时候,平定了管蔡之乱,又加封了若干诸侯。您还真别嫌多,听说商纣王的时候曾经分封了1600多个诸侯。这些诸侯,一开始还把周朝当回事儿,每年朝贡觐见。但是,任何东西都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几百年过去了,这些诸侯就越来越不把周王放在眼里了。

有人说周朝到了东周始弱,其实在西周中期就已经国力衰微了。周天子为了表彰新进的功臣,又不忍割用诸侯的土地,就只好把自己的土地割让给这些功臣做封地,这样,周朝的地盘就越来越小了。

周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现在想想比较无奈。就拿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郑庄公所在的郑国来说吧,郑国的建国者郑桓公本来是周宣王的弟弟。周宣王算是一代明主了,但是他还是要割自己的地盘给他弟弟,为什么呢?因为周宣王知道,周朝已经建国几百年了,如果有一朝犬戎来犯,找齐国、燕国、鲁国这些老牌诸侯来是不可能了,一个是离得远,鞭长莫及,另一个是这些老诸侯都是老油条了,跟自己的关系本来就生疏了,怎么能靠的上呢?能在关键时刻助自己一臂之力的,只有自己的兄弟。所以他分郑地给自己的亲弟弟。在外敌来犯的时候,也好互相照应。你说这不是出于无奈是什么?自古以来,有多少亲密无间的伙伴,其后代却成为宿敌;有多少难舍难分的感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所以,周天子为了树立威信,要不停地寻找新朋友,确立新关系。分给老诸侯的土地,犹如泼出去的水,到底是收不回来了;结交新朋友,也只有自己割肉。悲哉悲哉!

这一点是很可怕的。要知道世界自诞生人类以来,争夺的最多的就是土地,海洋之外的一切土地都是宝贵的财富。但是,在那个未开化的时代,君王手中没有世界地图,只好坐井观天。可以说,周天子对中原以外的领土是毫无概念的。否则,周天子为何不将新功臣分封到广东广西内蒙古呢?他们沉迷于中原金城千里,土地肥沃,而茫然不知那些所谓的“蛮夷国家”正在坐大。到最后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什么秦国、齐国、楚国、燕国、晋国这些国家能越来越强,而最初称霸的郑国、宋国反而越来越弱?因为这些边缘的国家之外更有无限的领土。战国七雄有四个国家曾经是蛮夷之邦,这不得不令人唏嘘。

最早找茬儿的诸侯——熊渠

刚说到,周朝中期的时候,分割疆土,日益衰弱,而诸侯不知觐礼,渐渐强大。尤其是南方的楚国,发展得尤其快速。从熊狂、熊绎开始,几代人经过不懈努力,扩大了疆土。到了公元前九世纪,又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名字叫熊渠。

这哥们儿相当生猛,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说:“弈名善射,不如雄渠、蠭门。”这里的“雄渠”就是这位仁兄,司马迁甚至认为就连射落过九个太阳的后羿也无法与熊渠媲美;还有一本《韩诗外传》(据考证此书比《史记》成书还要早)说熊渠老兄晚上赶路,远远地看见前方有只老虎,他拔箭奋力射去,射中虎身竖寸,跑近一看,原来是块大石头。看到这李广也给这位大神跪了:“尼玛,我和司马迁要联合告你抄袭!”不过这个故事应该不是真的,因为熊渠的那个年代,铁器在中国还未应用,箭头儿一般都是竹制或是青铜的,这种材质的箭头儿能射进石头里有点太扯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熊渠的武功还是很强的,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多传奇故事。其实这位老兄最牛的地方不在于武功,而是脑子。这位老兄才智过人,他趁着周夷王病危,打下了大半个湖北,一直打到安徽境内,还封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要知道,那时候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而诸侯最大只是个公爵而已。熊渠封自己的儿子当王,那他岂不是比王还要大了?这在当时可是不得了的事,周朝虽然当时已经衰弱,但依然是正统,称王本身是一种僭越的行为,会被各诸侯群起而攻之的。不过熊渠是很聪明的,他没等周天子和诸侯责怪他,就大声喊道:“我是蛮夷!不遵守中国的号谥!”——这么说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称的“王”跟你们的“王”不一样,你们不必慌张。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自己孩子称王的风险。当然这句话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那就是,我是蛮夷,不受周天子约束,我爱打谁就打谁,你周天子管不着!

熊渠以蛮夷自居,不引以为耻反以为荣!他虽然获得了不好的名声,但是却得到了实质的利益。换到现在这个社会,相信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这么干吧。可是在当时,却是一种创举。

熊渠,武功盖世,头脑精明,为楚国阔疆掠土,不愧是楚国初期最杰出的君主。

周厉王的暴政

周王朝传了九代,传到厉王手里。 在帝王的各个谥号中,“厉”可以说是最悲催的。辞曰:杀害无辜曰厉;凶暴无亲曰厉;愎狠傲慢曰厉;扶邪违正曰厉;长舌阶祸曰厉。

有一些善于独树一帜的学者喜欢给历史上的名人平反,好的让他们说成坏的,坏的也让他们说成好的。他们说周厉王曾经平定了两次重大的叛乱,而且剥夺了部分贵族的权力,没收了大量贵族的财产,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贵族势力,集中了王权,是有功于周国的。

但是我们看看周厉王到底有多厉害吧。他确实打了两场仗,一次是攻噩之战,一次是平顶淮夷之战。可是前者只攻杀了千余人,后者只斩俘数百人。相对于几百年后的战国,动辄就斩杀几万人,厉王可真是了不起啊!还有,周厉王剥削的最多的是国人,贵族虽然也受到了损失,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不被逼到绝境是不会造反的。这就好比对一个大富翁和一个老百姓都收一百万的税,富翁基本没感觉,但是老百姓肯定要造反了。

周厉王就这样疯狂地剥削国人,贪得无厌。他想把全国的财宝都集中到他的宫殿里来,于是国都里的人都公开指责厉王。

周厉王有个大臣叫召公,是个大忠臣,他向厉王报告说:“大王,现在百姓不能忍受您的命令了,现在是怨声载道啊!”厉王听了很不高兴,大声道:“朕乃一朝之君,谁敢抱怨朕?”召公说:“确实有很多人在议论朝政的过失啊!”厉王将信将疑,便找了一些探子去宫外做调查,果然发现有很多国人在茶楼酒肆里公开指责自己。探子将这些人报告给厉王,厉王大发雷霆,将他们统统杀掉。

就这样,没几个月,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议论国政了,甚至连话都不敢说了,路上只敢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探子将这种情况报告给厉王,厉王高兴地对召公说:“怎么样,艾斯比了吧,现在大家都不敢说我坏话了吧!”召公生气地说:“大王,您这是在堵他们的嘴啊!堵住百姓的嘴,比堵住河水更厉害。河水堵塞到一定程度会冲破堤坝,淹死无数,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都知道首先要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让他们讲话。”

厉王闷头不应,召公继续劝解道,“大王,国人所发表的言论,都是我们的政事执行下去所产生的结果,我们从他们的言论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政策是好的还是坏的。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国家强大的基础。百姓的嘴不能堵啊,而且我们要听啊!”我们的召公就这样苦口婆心地讲了大半天,可是最终厉王还是没采纳召公的建议。

国人暴动

国人就这样沉默了三年,最后他们终于忍无可忍,群起攻入厉王的宫殿,要将厉王杀死。厉王从后门逃脱,沿着河水一直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

国人们没找到厉王,义愤填膺,气没处撒,就想杀死厉王的儿子,太子姬静。姬静逃到召公家里。国人也一直追到召公家里,要召公交出姬静。召公有一个儿子,比姬静小两岁,历史上没有记载这孩子的名字,我们不妨叫他“召杯具”吧。这召杯具和姬静都是孩童,长得一样可爱。

召公抱起自己的儿子,流着眼泪说:“先前我多次劝谏大王,大王不听,以至于遭到这样的灾难。如果现在王太子被人杀了,大王会以为我在记仇吧?道德高尚的人,即使遭遇不爽也不应该怨恨,即使怨恨也不应该迁怒于人。我的儿子,今天你就替王太子牺牲吧!爹今天就对不住你了!”说罢,将召杯具抱出来,对底下暴乱的国人喊道:“这就是王太子,你们看着办吧!”

那些国人见了召杯具,个个眼红,纷纷举起棍棒抡过来。可怜还没有成年的召杯具,就这样死在众人手下。哎,杯具啊!他还是个孩子!

召公老泪纵横,对国人道:“如今太子已死,以前厉王的税收制度统统作废了!还你们安居乐业。你们都回去好好生活吧。”

那些暴乱的国人,打跑了厉王,打“死”了太子,如今又召公一席话,终于平下气来,渐渐地散去了。

国人暴乱平息之后,召公和周公等大臣将太子姬静扶上王位,这就是周宣王。

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很著名的公元前841年。从前的历史书上都写着: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纪年。但是,我们国家现在有个“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在一步步地破解之前的历史时间,现在也已经出来公元前二十世纪的纪年了,但是还不够准确。相信很快,我们中国自从有王朝始,都会有确切纪年的。

再说那个昔日那个不可一世的周厉王,此时还在彘地苟延残喘地活着。又过了十四年,周厉王才死翘翘。

这十四年间,中国不是没有国王,但这个国王一直在山西霍县政治避难,两位首相召公与周公既没赶尽杀绝,也没接他复位,他就像一块被人遗忘的破抹布,在霍县默默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十四年。

不知道这位以政治高压迫使臣民不敢讲话的周厉王,在这十四年中,可曾悔悟过自己的行为,可曾懂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这一句话的道理?

因为缺乏历史记录,周厉王醒悟与否,我们不知道。但我们明确知道,自周厉王开始,至今,近三千年的历史上,中国历代帝王,都在反复做同一件事,那就是:堵住人民的嘴。

哎,正是:

夷厉相仍政不纲,任贤图治赖宣王。

共和若没中兴主,周历安能八百长!

又有人感叹召公将自己的儿子替换太子去送死,这比赵氏孤儿的故事又早了三百多年。有诗叹曰:

厉王暴政怨气长,国人忿怒弑双王。

老臣一心为社稷,断送亲子一日亡!

周宣王即位

却说国人暴动之后,周朝的元气大伤,各个诸侯王更不把周王放在眼里。其实这也是很好理解的。你想啊,这国人都能把国王给废了,更别提身居高位手握重兵的公侯伯子男各路诸侯了。可以说,国人暴动这件事,是对天子威望最沉重的打击。

周宣王即位之后,虽说勤政,但是终究也达不到自己老祖宗那样的程度。在他即位初期的时候,西方、南方和东南有很多蛮夷趁周国衰弱,经常侵扰周国边境。

这些蛮夷跟熊渠不同,他们可是真正的蛮夷。所以打起身为正统的周天子来那是一点也不留情啊。不过,周宣王也不是好惹的,他率军讨伐了戎、狄和淮夷等蛮夷,取得了若干胜利。

公元前822年,周宣王命当时的秦国国君秦仲攻打西戎,结果秦军战败,秦仲也战死。秦仲的大儿子即位,就是秦庄公。周宣王借给秦庄公七千人马,打败了西戎。至此东周的西部边界安定了几十年。

总起来说,周宣王比起他的父亲来,还是很英明的。但是英明归英明,他也做了两件非常严重的错事。

周宣王做的第一件错事:违反宗法,强立鲁君

公元前816年的时候,鲁国的诸侯王鲁武公,带着两个儿子到镐京去朝拜周宣王。大儿子叫姬括,小儿子叫姬戏。那时候虽然很多诸侯不朝了,但是鲁国是礼仪之邦,对周天子一直还是毕恭毕敬的。

周宣王特别高兴,他看到鲁武公的小儿子姬戏,觉得乖巧伶俐,很讨人喜欢,于是就对鲁武公说了一句很二的话:“我要你立姬戏为太子!将来继承为鲁国之君!”哎,不得不感叹周天子说话有时候不过脑子。周宣王是这样,他的孙子周平王也是这样。周平王有一次跟郑庄公聊天,居然说了句:“我想跟你交换太子,以表示我的诚意。”——结果真的与郑庄公交换了太子做人质,君王尊威全无。此是后话,不过真是应了那句话,有其爷爷必有其孙子啊。

要知道废长立幼在当时是不合礼法的,根据周朝的继承制度,可以归纳为“立嫡立长”四个字。就是首先要立嫡子。什么叫嫡子呢,就是正妻生的儿子,古代社会里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一个男人可以有许多妻子,但正妻只有一个,其他都是小老婆。正妻一定是门当户对的有势力的诸侯的女儿。像鲁国世代与齐国通婚,正妻一般是齐侯的女儿。而其他那些小诸侯国送来的女儿,只能做妾。只有正妻生的儿子才有资格立为太子,叫嫡子。这就是封建社会所称的“子凭母贵”。其他女人生的儿子就是庶子。嫡子是大宗,有继承权,可以接替国君的位子,这样两个国家的君主都带了血缘关系,会促进两国关系良好稳定地发展。而庶子没有继承权,最多分给你一小块封地,或者在嫡子的朝廷里做官,是小宗。如果正妻没有儿子,那就立其他妻子生的年纪最大的儿子,叫立长,这时候庶妃就成了“太后”了,这就是“母凭子贵”了。正妻有多个儿子,也要按照年纪先立年纪大的。括和戏都是正妻所生,按照礼法,立括是毋庸多言的,因为他是长子。但周宣王大概是看到姬戏年幼,长得可爱一点,就突发异想,凭着个人的好恶,要立姬戏为鲁国的太子,这是严重违反礼法的行为。不单单是让谁做将来的国君的问题,还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就是会为以后的动乱杀戮埋下祸根。周天子贵为天子,礼法是他们制定出来的,叫诸侯们遵守,如果诸侯不遵守,周天子有权讨伐。但现在周宣王竟自己带头作出了违反礼法的事情!这简直是二到极点了!

其实周朝建立的宗法制度在当时那个社会是非常强悍的。他们讲究“立长而不立贤”,“父死子替”,并且世世代代延续这样的世袭制度。

这种制度在现在来看似乎有点不可理喻,但是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却有非常进步的意义,至少在朝政的稳固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周朝的始祖对人心的研究还是非常到位的。这种制度可以最大程度地限制王族内非继承人的野心。

我总结了,春秋战国时代,一个国家的混乱往往发生在国君更替的时候,而最容易引起国家混乱的两个国君更替方式就是“兄终弟及”和“长幼失序”。

正好有吴国一段历史为证。

吴国有一位君主叫寿梦,他是吴国第一个称王的君主,一生励精图治,将吴国发展壮大。有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就是讲他的。

可是他到了晚年的时候,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个错误也是数十年后吴国动乱的根源。寿梦有四个儿子,他最喜欢小儿子季札,想要立季札为继承人,季札是个特别谦虚的人,他对老爹说,“我有哥哥,不能即王位”,拼死不继承王位。可是寿梦就是不甘心,他想通过“兄终弟及”的方式让王位辗转传于季札手里。

他先传位于长子诸樊,并要求兄终弟及。

然后诸樊传位于弟弟馀祭,馀祭传位给弟弟夷昧,就这样诸子依次传位,直到传给季札。长子、次子均遵照执行,三子临终时欲传给季札,季札仍然拒绝,于是夷昧传给自己的儿子僚,引起诸樊子光(阖闾)的不满,引发专诸刺王僚,及吴攻楚,吴越争霸等故事。

这里就暴露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长幼失序”“不立长而立少子”是很危险的,因为按照宗法制度一直都是嫡长优先,突然立了个少子,那么就算长子本人没有想法,长子的儿子呢?难保其子子孙孙没有想法吧?要知道谁都想做富二代,爱新觉罗福全那样“愿为贤王”的人太少见了。因为,不做皇帝而作贤王,可能就会失去留名青史的机会。这对很多人来说是多么大的诱惑啊!

第二个是,从“父死子替”突然转换到“兄终弟及”是很容易出问题的。因为,人的野心是不可遏制的。得亏寿梦老爷子只有四个儿子,也得亏季札这个人非常礼让,要不然,传位给弟弟吧,一群侄子眼巴巴地看着呢;传位给儿子吧,那弟弟要是抢夺王位怎么办?真是头疼啊!赵匡胤和赵匡义的故事,也正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阐释。

所以当时辅佐周宣王的公卿樊仲山父劝谏周宣王说:“大王,您这样做是废长立幼,不合礼法。不合礼法,以后必然会有违反王命的事情出现,出了违反王命的事,一定会引起杀戮,所以天子发号令不可不正。现在您天子立诸侯太子,立了他的小儿子,叫大儿子去服从小儿子,这是教会老百姓去违背秩序。如果鲁国听从了您的命令,他也跟着违背了礼法,那其他的诸侯以后也会跟着效仿,以后王命就很难贯彻下去了;如果鲁国不听从您的命令,那鲁国首先违反了王命,您必定要惩罚他。这样其实您就是自己在惩罚自己。您惩罚他是错误,因为他没有违反礼制,他是按照周礼去做的;不惩罚他也是错误,因为他没有听从你的安排,是违反了王命。请您郑重考虑!”

周宣王没有听从樊仲山父的劝谏,执意立了姬戏做鲁武公的太子。鲁武公很为难。他本来想要立长子姬括为太子的,但天子亲自指定,他也无能为力,最后他选择了遵从周宣王的命令,立姬戏为嗣君。

正好这一年鲁武公归天了,姬戏即位,就是鲁懿公。鲁懿公的哥哥姬括是个老实人,他失了王位,倒没在乎什么,可是姬括的儿子伯御就不一样了。

鲁懿公在位的第九年,野心勃勃的伯御长大了,他痛恨他的叔叔:“这王位本来是我爹的,也就是我的!你凭什么得到他!”于是他率领鲁人攻打王宫,杀死鲁懿公,自立为君。

周宣王得知后,又悔又怒,对樊仲山父道:“朕后悔没听你的话。朕确实不该滥用权力,破坏礼法,立姬戏为鲁君。可恨这个伯御,居然杀了他的叔叔!现在鲁国内乱,朕该如何是好?”

樊仲山父说:“恕臣直言,大王当年立姬戏为君,本属不对。鲁国本来是姬括的,如今姬括的长子夺回王位,等于鲁国重新回到了他本来的轨道上。大王最好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周宣王沉吟半晌,更加后悔自己当年的轻率,但是没有其他办法,只好由他去了。

就这样过了十一年,伯御也做了十一年的鲁国国君。本来鲁国和周王朝已经相安无事了。

忽有一天,齐国来朝贡,周宣王突然又想起鲁国已经有年头没来朝贡了,于是大发雷霆,对大臣们说:“鲁国的姬戏是朕立的。如今这个伯御何德何能,竟敢抢他叔叔的君位!朕要灭了他!”大臣们都面面相觑,不敢说话。

太师尹吉甫谏道:“大王万万不可。十一年前,姬伯御刚即位的时候,大王讨伐他是最好的时机,也算名正言顺。可是如今姬伯御已做了十几年国君,根深蒂固,深得民心,如果再讨伐恐怕人心不服啊!其他诸侯国看见了也会觉得大王您干涉过分,这会引起各诸侯不满啊!请大王深思!”

这时候宣王已经六十多岁了,可能真是老糊涂了,竟然不听太师的话,强行率兵攻打鲁国,鲁国战败。宣王将伯御废掉,立姬戏的儿子姬称为鲁君,这就是鲁孝公。

鲁国经此一役,元气大伤。而自此后,诸侯对周宣王强烈不满,周天子的威信大大损伤。

所以后人说周宣王曰:

祖宗礼法自有道,无端破坏惹祸殃。

自作聪明立幼子,鲁国后世怨宣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习时报】古代王朝的经验教训之二:西周的衰亡
    释读中国历史024:可怜的鲁隐公
    周朝十四年天子空缺,随后宣王中兴!
    图说历代君主帝王13春秋战国诸侯鲁国各代国君
    浅析鲁国与周王室的纷争及其西周的衰落
    姬姓以外最显赫的家族,既是夺天下的首辅,又是西周灭亡的祸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