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律诗的起承转合


律诗的结构,其实也就是所谓的章法,是我们通常都知道这四个字“起、承、转、合”。
一般来说,写作近体诗,这是决定写作是否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 
学习过绘画的人都知道,画一幅画,是需要先构图的。

在下笔之前,至少在你的心里,这幅画的大致布局你是要心里有数的。虽然旁观者看你随意挥墨,但是,你自己心里明白,你的笔墨不是乱泼洒的,而是“心里有数”的。

哪里该点重彩,哪里该轻浅的渲染,那里应该留白,在落笔前自己是有思量的。
做过雕塑朋友的都知道,一副雕塑作品的完成,第一步是要有构思,而操作时最先要做的,就是先搭“骨架”。

所有最后的形体表现,都是建立在这个“骨架”之上的。“构思”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立意”。如何搭好这个“骨架”,就等于我们说的“结构”,也就是章法。

其实,单就“起、承、转、合”来说,它不是一个呆板的概念,更不是所谓诗学上的写作“框框”。
他体现的是基本的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我们浅显地理解一下。

万事皆有开端,所谓开端就是“起”。事物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承”。事物发展的本身就是变化,艺术性的提炼,那就是“转”。有开始就有结束,世界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是吧?

曲终人散去,来年再相聚,那就是尾声,也就是所谓的“合”。
这个规律,其实也是我们一般性的审美依据。所以,动辄轻视这个章法的人,他轻视的不是这个词本身,而是自然世界的发展规律。

换句话说,他所轻视的其实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这个有序的世界。毫不夸张的说,看着很简单的四个字,其实是需要我们认真领会终生的。
我们在诗学上的进步,其实就取决于对这四个字的领悟。

认真的问一下我们自己,我们真的懂它了吗?
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盖房子。盖房子,如果基础不打牢,大梁搭的歪,那么,最后装修的再好有什么用?这样的房子经不起推敲的,一碰就倒,这就是家喻户晓的“豆腐渣”工程。

对照我们写近体诗而言,就是盖房子,就是在绘画。我们写诗其实是在追求一种美感的享受,我们都需要这种美要美的自然和真实,而不是“豆腐渣”之美。

如果诗之文体的结构不稳,无异就是一个“豆腐渣”作品,不管你用的辞藻是多么精心挑选的,多么华丽的材料,都是无用的。华而不实,就是这意思。给大家讲个故事:
大家都知道郑板桥的竹子画的非常好。
“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
郑板桥一生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他在少年时,屋旁有一片竹,他于是在窗上糊上白纸,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他觉得零乱的竹影就是天然图画。

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
“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
我们写诗何尝不是如此?!
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境界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律诗起承转合的独立性

我们仍就之前那首诗进行分析,以便于大家对比学习。

先看例诗: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起的独立性

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

我们知道首联写了四个地方,其主要的内容,就是交代地点,说明所处的环境。

 表面上不带有其他不相干的物或感情色彩(其中的色彩,是隐藏着的,表面上不明显)。

这里解释一下,这个暗藏的色彩。比如,我们看电影、看电视、看武侠小说,经常看到说“青山不改,后会有期”,还有“青山不改,绿水长流”这样的话。

古代呢,这个“青山”,就有后会有期的含义。李白是送别朋友的。那么,与朋友分手之后,难道不盼望将来再会吗,难道不希望还有重逢的一刻吗?当然盼望、当然希望。

“白水”,在古代也常用,自汉朝到清朝,这两个字,通常有“发誓、誓言”之类的含义。

李白用在这里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说,我们一定会再见面。我们看到,整个起的两个分句,无论物或是隐藏的含义,与承转合,有明显的区别。这,就是起的独立性。

2、 承的独立性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从这一联中,我们看到,作者已经完全、彻底、干净的离开了起句的物,从而走向了更为开阔、广阔的视野。

无论是“为别”,或是“孤蓬”“征”,就其义而言,已经与起句的四个景物,完全不是一码事。区别非常明显,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把读者,带向更为远大的空间。

别、孤蓬、征,构成了承句的独立性。这个独立性,谁都能够一眼看到,与起的区别,很清楚,犹如楚河汉界。

3、转的独立性

一个“转”字,已经清楚的说明了对这个句子或这一联的要求。

注意:转,是话题和意境上的转折、转移,自然就是不可以停留在原来的地方。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所阐述的,无论是“意”或是“情”,都是将要分别的朋友真实的心理写照“意”者,心音也;“情”者,心动也。

古人说人的心动 ,是天然的,是与生俱来的。但无论意或是情都是与心有关的。这个转从景语到了情语,其独立性,与起与承的区别较大,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在此就不再多罗嗦了。

4、合的独立性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班马的鸣,不仅是声音 ,更是送别双方的心情。这个心情与转的心情各是各的,同样区别明显。

整个合,与前面的三个步骤相比较,其独立性更是一目了然。如果要说独立性注意些什么,那就是起承之间,因为起和承是一个话题,一个意境,容易混淆。

容易把“起、承”写成一个样子。所以必须引起注意。

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连贯性”与“独立性”,二者并不矛盾。不仅不矛盾,并且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的关系,是唇齿的关系,相互依赖。

一定不要以为二者是对立的,它们是和谐的统一体。

,引起话题,或者创造一个意境;===引领。

,是对起的扩展、提升或深入。===进一步,深一层,上一个台阶。

,话题和意境的转折和转换。===另一个话题或意境,往往是主题所在。

,关合全篇。===照应全篇,照应起,留有余味。

要注意写出起、承、转、合之间各自的特点,使其既有连贯性,又有独立性。

律诗起承转合的连贯性

先看例诗: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首诗采用的布局方法是什么呢?

是典型的起承转合法。起承转合分别对应着首颌颈尾联。友情提示:七律、五律作品的大部分都是这个布局。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层次分明,笔墨平均,更能体现律诗庄重典雅,严整工稳的特点。

现在我们分步来讲讲诗的各句之间是如何连贯的。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1、起承之间的连贯性

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起,“青山、北廓、白水、东城”,它们均为地点。一横一绕,突出了此地与其它地方的不一样。也使四个死板的地名灵动起来了。

这是李白送别朋友的地方。看颔联的首二字“此地”,此地指的是什么?当然就是起的内容,特别是四个地点的最后一个“东城”。

所以,此地就是说的东城。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到,“东城” 和“此地”的关系,是非常连贯的,连贯到近乎重复的地步。

其连贯性,紧密到不能再紧密。任何一位读者,都可以不必动脑筋费事去猜测。因为作者写得再清楚不过。然后,在“此地”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开来。 

2、承转之间的连贯性

我们接着看承和转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承,颌联,最后三个字是什么呢?

是“万里征”我们注意一下“万里”,这个是个空间的概念,表示距离远、空间巨大。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景物,可以达到万里之遥呢?可以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下,行万里呢?云,是不是其中一种?当然是的!即使是今天的云也是这样。

一天行万里,对云来说,不需要人为的动力,没有什么难度。“万里”与“浮云”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没有一丝一毫的断裂,和起承之间的连贯性相比较,是完全一致的。

征是什么意思?《尔雅》的解释:征,行也。浮云的特点是什么?动,飘动,也是一种“行”。

我们可以注意到,连贯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前分句的句尾(万里征),一个是后分句的句首(浮云)。

这点,请大家特别的留意。具体说来,连贯的时候,不可以句尾接句尾,也不可以句首接句首,一定是一尾一首。

更具体的讲,承转之间的连贯。就是在前分句的后三个字中与后分句的前二个字中,不得超出这个范围去完成连贯性。

3、转合之间的连贯性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根据刚才讲的,尾首的连接。这里,我们可以同样清楚的看到。前分句的尾“故人情”,其突出的,是一个“情”字,与人有关。

合句的前二字,是“挥手”。挥手这个动作,当然是人做的。如果不是人,只能是“挥爪”或者“挥前腿”啥的。通常情况下,无论古代或是现代,挥手这个动作。表现出的是距离略远告别的时候常用的一个动作。

这,就是人情。大家看“挥手”是不是与前分句最后的“故人情”关联很紧密呢?当然是的。

 所以,我们看到,李白在转合之间连贯性,依旧完美,没有任何瑕疵。

4、合起之间的连贯性

这个连贯性,就不如前三个连贯性,那么的明显。通常,我们把这个连贯性,叫做 “照应”。

我们继续看作品: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挥手自兹去,说的是“别”。是送友人的最后动作,是前六句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是对题目、主题和前六句总的照应。

再看最后一句:“萧萧班马鸣”。整首作品的起是“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我们注意看,“班马”是什么?是离群的马。

在这里,有三种可能:

A、独自上路的马。---友人独自上路;

B、回程的马。---作者单独回程;

C、送与被送者所乘的所有的马。——上路和送人后各自离开

如果是回程的马,从哪儿来,回哪儿去,这里的马,自然就是往“东城”去。另外,“班”字除了分割、分离,还有返回的意思。

 咱们分析一下。这里是作者一个人乘马去送一行人,自然,这一行人也是乘马的,这个班马,就是回程的马,是李白所乘的马。

 送别朋友后,作者独自一人乘马返回东城。通过合句我们看到的是,李白不仅简单、且非常清晰的照应到起——东城。

我们知道,连贯,当然比断裂美丽,不连贯当然就不好看。比如一条马路,断断续续的,车开在上面,也不舒服。

就拿学习来说,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同样不连贯,效果自然就难以如意。 

本文摘于网络

图书

网上优惠价

原创首发:现代诗5首;古韵10首合辑,20首专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诗词学院基础三年级讲义 (2)
律诗起承转合的连贯性和独立性
论律诗起承转合的连贯性
​律诗起承转合的连贯性和独立性
李白名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班马”是什么马?
06. 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