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生于四川眉山县(今四川省眉山)。作为有宋一代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苏轼的诗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词开豪放派之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存世。

  千百年来,人们一旦提到苏轼,便绝不吝惜溢美之辞。“三代以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这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话。人们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苏轼的诗文,却再也无法创造如此惊世骇俗的神话了。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曾在《百家讲坛》节目中引用著名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对苏轼的评价:“苏轼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美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是,林语堂先生和康震先生或许都忘了一点,那就是:苏轼还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在仕途上失意,却在政绩上曾经辉煌灿烂的政治家。虽然仕途上的苏轼一直抑郁不得志,可是直到晚年,苏轼还是没有能真正忘掉自己“学而优则仕”、“达则兼济天下”的文人梦想。于是,他在自己的诗作《自题金山画像》中这样自嘲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乐观豁达了一辈子的苏轼,终于在垂暮之年悄悄地慨叹起了自己宦海沉浮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两句分别出自《庄子·齐物论》中的“……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和《庄子·列御寇》中的“……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汎若不系之舟……”。“已灰之木”、“不系之舟”,回想自己的一生,苏轼不禁悲从中来。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很快又从悲伤中恢复了过来,不无乐观、不无自嘲地说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一生屡遭贬黜,黄州、惠州、儋州将苏轼的政治梦想一次又一次地变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可是,幸运的是,恰恰就是这样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使得苏轼的文学创作达到了空前的高峰,人格魅力达到了超脱物外的升华。中国古代文化史上诞生了一位封建士大夫的杰出代表、才华横溢的文化巨子。

  二十岁时的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第,次年参加礼部组织的考试,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深受主考官欧阳修的赞赏,但是欧阳修误以为这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作品,为了避嫌,将其评为第二名。得知该文出自苏轼之手,欧阳修赞道:“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是必独步天下。吾老矣,当放此子出一头地。”然后又转身对梅尧臣说道:“更三十年,无人道着我也!”文学泰斗欧阳修的这番话语,让毛头小子苏轼一夜之间便名满天下。

  刚刚走上仕途的苏轼,恰逢神宗皇帝重用参知政事王安石实行变法。变法损坏了众多大臣的利益,其中就有司马光、欧阳修等德高望重之人因为不容于皇帝而不得不离朝。一意孤行的神宗皇帝急于求成,根本顾不了那么多。可是,变法需要人,而朝中有能力的大臣又被自己贬出了朝廷。于是一些别有用心、投机取巧之人便粉墨登场,把朝野搅得乌七八糟。在此情况下,年轻气盛的苏轼两度上疏神宗皇帝,然而却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无奈之下,苏轼只得请求外放,最后朝廷任命苏轼为杭州通判,后又辗转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今江苏徐州)、杭州(今浙江杭州)、湖州(浙江湖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苏轼勤于政事,爱民如子,深受来百姓的爱戴,在朝野内外声望很高。

  就在杭州通判任上,苏轼游西湖,作《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天气很好,西湖之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光彩照人,漂亮极了。刚刚下过一场雨,远处的群山正笼罩在一层烟雾之中,若隐若现,如梦似幻。如果把这美丽的西湖比喻成西施美人,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表现其天生丽质和美丽容颜。

  在此,杭州西湖的美丽形象在苏轼的笔下定格,这首诗写西湖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了杭州西湖最美好的诠释。其实,《饮湖上初晴后雨》是组诗,总共有两首,上面选的是其第二首。

  王安石的相位被罢免之后,奸佞小人们害怕苏轼东山再起,于是开始策划阴谋,要扳倒苏轼。终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最后在太皇太后的极力挽救下,在尚有良知的大臣的求情下,苏轼才免于一死。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苏轼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

  苏轼一声叹息,想我苏轼早年也曾意气风发,想要轰轰烈烈地干一场大事业出来。可是如今却成了一个被流放的罪臣,如果今生不能再次被朝廷起用,那我未酬的壮志是不是也要跟着自己老死这乡野小城了啊!苏轼孤苦伶仃,小心谨慎地过着日子,这对于正直、刚强的苏轼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折磨。于是,苏轼写下了这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为了排遣胸中积压的抑郁之气,也为了尽早摆脱“乌台诗案”对自己的影响,苏轼买了一块地,开始了躬耕生活。他还将那块贫瘠的土地所在的地方命名为“东坡”,也给自己取了个号——东坡居士。尽管过起了闲适的田园生活,可是苏轼却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抱负,在骨子里,苏轼还是一个士大夫。苏轼之所以将自己与那块土地“绑”在一起,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慢慢“安分”起来,慢慢成熟起来,继而酝酿更大更高的汹涌波涛。苏轼作于这个时候的三咏赤壁(《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不仅仅是中国文坛震古铄今的名篇,更是苏轼此时的心声。读读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瞧瞧那喷薄而出的满腔豪情,在政治前途渺茫的境况下,除了苏轼,又还能有谁能写得出来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在词中轻松地谈着历史的一切,谈着自己的一切。因“乌台诗案”元气大伤的苏轼,早已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悲壮、苍凉、慷慨、激昂,千年一瞬,江月永恒啊!苏轼仰天大笑,又何来那无端的愁绪和无奈呢?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被调任汝州(今河南省临汝),不久神宗皇帝驾崩,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反对变法的司马光被重新任用为相。后苏轼被调召还朝,自此苏轼在仕途上青云直上,一路飞黄腾达,直至官至三品翰林学士知制诰。可是,此时的朝中党争又起,并不安宁。性情耿直的苏轼被新党、旧党极力排挤,于是再次请求外派。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苏轼出任杭州太守。在此期间,苏轼主持将西湖里的淤泥挖起来修筑了大型水利工程——苏堤。西湖之美要感谢苏轼,不仅仅是因为上面说到的那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因为这段与“白堤”齐名的“苏堤”。

  两年后,苏轼被再度召回朝廷,后又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扬州(今江苏扬州)、定州(今河北定州)。太皇太后高氏去世之后,哲宗执政,新党再次登上政治舞台,因此,苏轼也便顺利成章地被贬,不过这次是遥远的岭南惠州(今广东惠州)。三年后,苏轼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州)。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曾被调任廉州(今广西合浦)安置、舒州(今安徽安庆)团练副使、永州(今湖南永州)安置。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朝廷大赦,就在北上途中,苏轼病逝于常州(今江苏常州)。

  苏轼的一生就是这样一贬再贬,直到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可是,就是因为这样“不堪”的人生经历,让苏轼的伟大人格更加熠熠发光,闪耀千古。苏轼的一生有三个女人我们不得不说,因为就是这三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给了苏轼太多太多的力量,要是没有这三位女性,也许苏轼的人生会少了许多绚丽和辉煌。

  苏轼的首任妻子是王弗,王弗温柔善良,善解人意,婚后两人更是恩爱甜蜜。可是天妒红颜,就在两人结婚十一年之际,王弗因病突然去世。苏轼万分悲痛,竟在王弗陵墓所在山头遍植三万株松木。因为,他想让自己亲手栽下的松木,炎夏为爱妻遮阳,寒冬为爱妻挡风,就像自己陪在爱妻身边一样。

  十年后,苏轼任密州太守,一夜,苏轼梦见亡妻,醒来后悲伤难耐,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悼亡名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满纸尽是辛酸泪啊!读完此词怎不叫人泪低垂啊?

  还是在密州,苏轼擦了擦还未来得及落下的泪珠,挥毫写下了一首与这首风格迥异的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想象着自己这支出猎队伍也能开赴战场,他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统兵千万的大将,想象成一个驰骋沙场的先锋。就像当年的孙权,只要自己一声令下便一呼百应,倾城百姓相随。苏轼豪饮开怀,忽见镜中双鬓已有点点斑白,可是这又有何妨呢?

  “何日遣冯唐?”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苏轼也能像大汉时期的魏尚那样,“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饿狼对我大宋早已觊觎已久,朝廷却如此无动于衷,这让苏轼悲愤异常。他想上马杀敌,想请缨作战,可是,朝廷能重用我吗?这是苏轼想问而又不敢问的问题。

  大宋王朝自从开国那天起便一直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此时的大辽早已经蠢蠢欲动了。苏轼冷眼看着这一切,看着敌人铁骑扬起的漫天黄沙,看着还在“窝里斗”的百官们,忽然觉得自己太可悲了。人们都醉着着,为什么独独我一人却异常清醒呢?是我错了吗?还是他们错了?

  王弗去世之后,苏轼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纳为填房。王闰之与其堂姐王弗一样体贴温柔,而且对堂姐的长子苏迈也是视如己出。王闰之与比自己年长十一岁的苏轼相处融洽,两人相敬如宾,生活很是美满。可是,上天再次“吃醋”了,王闰之走了。一边是仕途坎坷,一边是亲情丧失,苏轼一次又一次地遭受着这样的轮番折磨。

  又一个女人——朝云走进了苏轼的世界。传说苏轼曾指着肚子问自己的侍女道:“你们知道我这肚子里装的都是些什么吗?”一位侍女回答说:“是满腹的诗词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又一位侍女说:“是满腹的见识。”苏轼又摇了摇头。这是朝云说道:“大学士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苏轼听闻,捧腹大笑道:“知我者,唯朝云也!”可是,就是这样一位苏轼引为知己的女子,还是走在了苏轼的前面,年仅三十四岁。

  大宋的风霜雨露把苏轼锻炼成了一个旷世奇才,一段段叫人肝肠寸断的姻缘把苏轼打造成了真性情的男儿。在中华文化版图中,苏轼是一座高峰,这座高峰有热血男儿的万丈豪情,有温柔女子的似水柔情,有春之蓬勃朝气,也有夏之热情奔放,有秋之风轻云淡,还有冬之静谧祥和。

  读不完的苏轼,道不尽的东坡!

本文标题: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本文地址:http://www.meili999.com/zl/94314.html

最新最早最热
  • 0条评论
  • 还没有评论,沙发等你来抢

社交账号登录:

Powered by 多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上真实的苏轼一辈子是怎么度过的?(苏东坡一生回忆录)
苏东坡:百东坡?三东坡?千秋一东坡?
三起三落苏东坡——解读《古文观止》钥匙二
起起落落说苏轼
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别样人生地图(郦波教授《百家讲坛》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