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赖非|Art Review|杨沛铿:创造安全空间


安全空间

Safe Space

✦ 

在当下的环境里,每个个体的表达都在被审视与挤压。测试安全的阈限是从事艺术创作与写作的人常有的经验。借由植物和水族系统生动、亲切的材料语言,杨沛铿的创作既传递出个体的脆弱,也力图建立保护这番脆弱性的观看结构。

Trevor Yeung, Seven Gentlemen

杨沛铿《七位先生》

2012年,散尾葵、烟雾机、LED 灯、转盘,尺寸可变

HARDNECK.hk 展览现场,香港,2012年

全文图片鸣谢艺术家


龟背竹与捕蝇草

对于喜欢植物的人来说,观察其他人对植物品种的偏好,总能体悟出几分这个人的性格。在和杨沛铿(Trevor Yeung)视频聊天时,他很快就通过屏幕角落里几片叶子的形状判断出我养了龟背竹。但我马上打断了他——在他把我标记为“喜欢龟背竹的人”之前。潜意识里我知道养普通龟背竹在爱植物人士的“鄙视链”里排位靠下,可能只比绿萝高一些。我与杨沛铿分享了我家龟背竹的故事:2022年春天因为防疫的政策原因,我有两个月没能回到自己在上海的家,家里的植物大多没能挺过长时间的缺水,唯有一盆龟背竹虽奄奄一息但坚韧地维持了生机。龟背竹作为比较好养的“网红”植物,其“易活”的特性听上去并不高尚,但面对不可控的环境和难以预测的明天,这份“易活”却让它十分可爱。

I could be a good boyfriend

《我可以做一个好的男朋友》

2011年,捕蝇草(B52)、塑料钟形罩、苔藓、LED灯、风扇、昆虫、雨水和河水,尺寸可变

喜欢易活的植物,对于一个人的性格有怎样的注解呢?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和失去)之后,现在我家里的动植物伙伴们都是一些不娇贵、抗打击、给点阳光就灿烂的选手。这让我想到和我的“养育观”截然不同的杨沛铿。杨沛铿是养护植物和水族生物的高手。他长期以来的艺术创作一直与植物、鱼类以及它们所栖息的生态系统有关,并常常将人类的情感和社会叙事投射在这些动植物伙伴身上。在香港浸会大学就读期间,他在宿舍里尝试养食虫植物。那时的一株捕蝇草后来成为了他的第一件与植物有关的作品《我可以做一个好的男朋友》(2011)。捕蝇草可以说是比较难伺候的植物,它带刺的叶片能够迅速闭合、捕食昆虫,但每次的开闭都会消耗它有限的能量;同时,它对光照、温度和水分相当挑剔,就像一个时刻需要关注和照顾的伴侣。《我可以做一个好的男朋友》中的捕蝇草生活在一个可控温控湿的封闭玻璃器皿里,这也是杨沛铿最早在作品中构建的控制系统之一。营造一个令其安全、舒适的环境是维持任何生物存活的秘诀。照护和控制往往是一体两面,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看。

Mr. Cuddles in a Hotel Room
《酒店房里的拥抱先生》
2023年,发财树、建筑带,尺寸可变
“希克奖2023”展览现场,M+,香港,2023年

发财树与散尾葵

就像他的作品所提示的那样,杨沛铿是敏感细心的人。他能敏锐觉察到他所照料的生物的状态,及时调整它们所在环境的条件,补给它们需要的生存要素——都是好男友的绝佳素质。在和植物的关系里,园丁扮演施予者。这是一种相对直接和舒心的关系。作为索取者的植物对照护(抑或控制)的反馈简单明确,人类毋需小心翼翼分析对方的感受和回应——是我给予太多了吗?它会有压力吗?它会回馈等量的关照吗?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人来说,和植物相处实在是比和人打交道简单许多。植物在杨沛铿的很多作品中作为替身扮演微妙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类主体。财树的枝干常被人类编织成辫子形状并紧密缠绕在一起。杨沛铿把作品中的发财树叫作“拥抱先生”。然而这一温暖的拟人修辞伴随着阴影。照护的另一面是控制,就像所有的依恋关系,形影不离的亲密也会化为令人窒息的束缚感,这在新冠疫情期间在酒店隔离的拥抱先生身上尤为明显(《酒店房里的拥抱先生》,2023)。

Mr. Butterflies at a Waiting Corridor
《在等待长廊的蝴蝶先生》
2020年,散尾葵、LED灯、转动装置、木盒,尺寸可变

叶片如翅膀般散开的棕榈植物散尾葵(英文叫作'Butterfly Palm',直译为“蝴蝶棕榈”),多次以蝴蝶先生的身份出现在杨沛铿的装置中。在2012年的《七位先生》中,七桩散尾葵盆栽借助底座缓慢旋转,繁茂的叶片在金色、紫色和绿色的柔光灯照射下投下变幻的倒影,房间里同时弥漫着苔藓和乳酪气味的喷雾。根据他们的名字和旋转的身姿,我们很容易把蝴蝶先生们想象成在社交场景中呼朋引伴、左右逢源的花蝴蝶。《在等待长廊的蝴蝶先生》(2020)则提示了蝴蝶先生温柔慷慨的一面。在这件作品里,杨沛铿再现了一个画廊开幕酒会的场景。这是艺术行业的人们再熟悉不过的社交场合,不过很少有人谈及这其中关于“观看”的权力关系和可能造成的焦虑。人们去开幕活动看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在接受他人目光的审视,“看”与“被看”相伴而生。《在等待长廊的蝴蝶先生》中的散尾葵以他们宽大、摇曳的身姿为害羞的人们提供了庇护与视觉屏障。你可以躲在蝴蝶先生身后,找到一个让自己和同伴感到安全和舒适的区域。

Night Mushroom Colon (Hong Kong in Venice)

《晚菇群(香港在威尼斯)》(局部)

2024年,夜灯、人造植物、转换插头,尺寸可变
作品由香港M+委约创作,2024年 © 杨沛铿 
摄影 © 何兆南
图片由香港M+委约拍摄,2024年

安全屋与水族箱

杨沛铿的创作常常流露出对于安全感的关切。这份关切有时隐藏在他细腻的表达中。比如以菌群为造型的夜灯装置“晚菇群”,这一长期延续的系列最初的灵感来自习惯了香港灯火通明的夜间环境的杨沛铿在旅行时对黑暗的不适应。在另一些时刻,杨沛铿对于安全感的关切则表现得更为具象和直接。在杨沛铿的装置作品中,他常为观众打造一个可以躲藏和放松的安全空间。如果你有过在某个社交场合想要找个洞钻进去的感受,那《洞穴》(2016)会让你会心一笑。与《在等待长廊的蝴蝶先生》结构相似,《洞穴》呈现了一个酒会场景,其中有三个不同高度的圆桌,垂坠至地面的桌布随风飘动,暴露出桌子下面的“洞穴”——一个与外部的社会空间隔绝的小天地。

The Cave
《洞穴》
2016年,台布、木板、高台、吊扇、LED灯,尺寸不定
类似的安全屋还出现在杨沛铿2015年的作品《长于香港,生于东莞》中。这是一件由六个水族箱组成的装置。屈身钻过水族箱下面的帘子,观众会来到一个被六个水族箱包围、可容纳一到两人的隐蔽空间。水族箱的内侧使用单向玻璃,在内部空间里的人可以观赏水族箱中的生物但不会被位于装置外部的人看见。水族箱中的六种野生鱼类来自不同的原生地,但它们都可能在旺角的金鱼街现身——就像香港这座移民城市的文化特质,鱼龙混杂但兼容并包。《长于香港,生于东莞》是杨沛铿最早自白式地探讨自身身份及焦虑的作品。杨沛铿1988年在东莞出生,幼年时随父母移居香港。虽然两座城市之间只有一百公里的距离,但这段跨越地缘边界的移民经历是年少时的杨沛铿关于身份的焦虑因素之一。小时候的杨沛铿喜欢养金鱼,在与鱼类和其他动植物的相处中他找到了一种由掌控带来的安全感和成就感:如果为鱼类打造舒适的环境、提供适宜的条件,它们就会健康地生活。水族箱是一个完美的微型生态系统,对于封闭控制系统的兴趣一直延伸至杨沛铿日后的创作中。


Live in Hong Kong, Born in Dongguan

《长于香港,生于东莞》

2015年,水族箱系统、中国斗鱼、德国蓝公羊鱼、亚洲龙鱼、皇冠六间、兰寿金鱼、霓虹灯鱼、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盒,尺寸可变


私密的橡树与集体的榕树

杨沛铿2016年在北京魔金石空间的个展“不暗的暗房”也可被看作是一个公共环境中的私密空间。空间的结构受启发于杨沛铿曾在悉尼造访的一家浴场。展览的观众需要在门厅的更衣室换上工作人员的制服才能进入暗红色展厅中的暗房亭。穿上工作服代表了一种豁免权,即不再受制于这一封闭环境中关于看与被看的结构关系。杨沛铿常以一种局外人的视角切入人类欲望交汇的复杂场景——他选择观察,但并不投身其中、进入与凝视这一行为对应的欲望关系。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想穿上一件隐形衣——无论是在一场开幕活动,还是在夜生活聚会或寻欢的场所——既保留观看的权利,又让自己免疫于那些令人不安的社交互动。

Jacuzzi and The Darkroom Pavilion

图左装置:《极可意》,2016年;图右装置:《暗房亭》,2016年

'杨沛铿:不暗的暗房”展览现场,魔金石空间,北京,2016年

2022年在伦敦驻留期间,杨沛铿了解到了一棵与当地的同性寻欢(cruising)文化密切相关的橡树。这棵橡树位于汉普斯特德荒野(Hampstead Heath)森林里的隐密处,为伦敦西部的男同性恋者提供了夜间密会的天然地标。据说,这颗橡树与人类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它的主干几乎呈九十度倾斜,仿佛躺卧的身躯,接着又陡然以四十五度角延展至树冠。现在,它的主干上可见明显的耗损。这棵橡树脆弱的生命状态激发了杨沛铿记录和保存它的愿望。他借助立体扫描技术复制了树干的原貌,并用肥皂重现了这段树干。这棵树见证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腐朽,它的脆弱与有限性被凝固在同样脆弱的肥皂材质中。杨沛铿在2023年伦敦Gasworks艺术空间的个展上呈现了这件树干雕塑。在展厅幽暗的灯光和混合着麝香、土壤、苔藓和木材香气的氛围中,人们得以感知与思考这棵古老橡树逐渐微弱的生命状态。这件树干雕塑在3月来到了香港的Para Site艺术空间,并在新的语境中与香港本地的许愿树传统产生了对话。新界大埔的林村有两棵榕树,被当地村民视为神灵。前来朝拜的人们将愿望写在被称为“宝牒”的祈愿符上,和橙子附在一起,抛向许愿树,如果宝牒刚巧挂在树枝上则代表愿望将成真。林村最新的一棵许愿树其实是一棵塑料假树。它前身的主干饱受自然灾害、疾病和不断累积的宝碟的重压而倒塌,人类愿望的沉重负担终究压垮了这棵榕树。在Para Site的展览中,杨沛铿将来自不同地域与传统的两棵树的故事串联在一起,想象出了一棵新的承载香港人集体欲望的许愿树。我想,展览现场会延续杨沛铿在创作中一直以来的关照:为观众打造一个可以坦然做自己的安全空间。

“杨沛铿:微息”展览现场,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2024年
摄影:Ray Leung

香港与威尼斯

在公共环境中打造安全空间对于香港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杨沛铿的创作与香港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他的身影与香港的非营利艺术场景紧密交织。今年,杨沛铿代表香港,在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呈现了个展“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借由“依附”(attachment)这一普世的情感,杨沛铿将复杂的欲望、权力关系和生态观察浓缩在一个个人造自然的装置中。人人都可代入的情感叙事往往是杨沛铿创作中显性的切入点。观众对他作品的解读既可以停留在表层的字面意义,也可以通往更深层的社会寓言。当下的环境里,每个个体的表达都在被审视与挤压,测试安全的阈限是从事艺术创作与写作的人常有的经验。借由植物和水族系统生动、亲切的材料语言,杨沛铿的创作既传递出个体的脆弱,也力图建立保护这番脆弱性的观看结构这是杨沛铿作为“施予者”的温柔——他不将叙事强加于观众,却执着于为每一位走近他作品的观众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

Pond of Never Enough

《永不足够贪婪池》(局部)
2024年,鱼缸、不锈钢架、养殖鱼池、水族用品及运河水
340 × 284 × 210 厘米
“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览现场,2024年
作品由香港M+委约创作,2024年
摄影 © 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
图片由香港M+委约拍摄,2024年

杨沛铿的个展正在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2024年4月20日至9月30日)香港展馆,以及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2024年3月16日至5月26日)展出,并将亮相北戴河的阿那亚艺术中心(2024年10月27日至2025年2月16日)。

✦ 撰文|赖非


《艺术世界 ArtReview》2024春季刊现已上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种草||爱马仕橱窗怒放的生命!
何洵瑶花鸟|充满岭南韵味的綫条和色彩
曾健勇新水墨作品欣赏
最美艺术鉴赏家郝友带你看香港巴塞尔
【Hi话题】香港最强使用手册 附完整日程表 香港全名单画廊地图
YT现场 | 关于香港的26种情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