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基础——精气血津液神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 精、气、血、津液均是人体内的精微物质,是产生一切生理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皆归属为“形”。

: 人体生命的主宰及总体现,包括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概称之为“神”。

形与神关系: 二者之间相互依附而不可分割: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无以活;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

人身之“三宝”: 精是生命产生的本原,气是生命维系的动力,神是生命活动的体现及主宰。

一、气与血的关系

(一)气为血之帅

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

1.气能生血

定义: 气能参与、促进血液的化生。

动力: 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

机理: 气充盛则化生血液的功能增强,血液充足;气虚亏则化生血液的功能减弱,易于导致血虚的病变。

临床应用: 治疗血虚的病变,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取得较好疗效,即是源于气能生血的理论。

2.气能行血

定义: 气能推动与调控血液在脉中稳定运行。

血液的运行依赖: 心气、肺气的推动和调控,以及肝气的疏泄调畅。

机理: ①气的充盛,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血液的正常运行得以保证。反之,气的亏少则无力推动血行,或气机郁滞不通则不能推动血行,都能够产生血瘀的病变。②气的运行发生逆乱,升降出入失常,也会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出现血液妄行的病变,如气逆者血随气升,气陷者血随气下。

临床应用: 治疗血液运行失常时,常常配合补气、行气、降气、升提的药物,即是气能行血理论的实际应用。

3.气能摄血

定义: 气能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循行而不逸出脉外。

体现: 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脾气充足,发挥统摄作用,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使血液发挥其濡养功能。若脾气虚弱,失去统摄,血逸出脉外,出现各种出血病变。

治法: 治疗这些出血病变时,必须用健脾补气方法,益气以摄血。

临床应用: 发生大出血的危重证候时,用大剂补气药物以摄血,也是气能摄血理论的应用。

气能生血、行血和摄血的三个方面体现了气对于血的统率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气为血之帅”。

(二)血为气之母

血为气之母,包含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面。

1.血能养气

定义: 血能养气,指血液对气的活养作用。

机理: 在人体各脏腑组织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故血足则气旺。人体脏腑,一旦失去血的供养,即可出现气虚衰少或气的功能丧失的病变。血虚的病人往往兼有气虚的表现,其道理即在于此。

2.血能载气

定义: 指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

机理: 气依附于血而得以存在体内,并以血为载体而运行全身。

病理: 血液虚少的病人,就会出现气虚病变。而大失血的病人,气亦随之发生大量丧失,导致气的涣散不收,漂浮无根的气脱病变,称为“气随血脱”。

血能养气、载气,体现了血对于气的基础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血为气之母”。气血和调,维护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 属阳,主动;津液属阴,主静。

(一)气能生津

定义: 气促进和激发津液的生成。

来源: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

过程: 饮食水谷经过脾胃运化、小肠分清别浊、大肠主津等一系列脏腑生理活动后,其中精微的液体部分被吸收,化生津液以输布全身。

机理: 脾胃之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脾胃等脏腑之气充盛,则化生津液的力量增强,人体津液充足。如若脾胃等脏腑之气虚亏,则化生津液力量减弱,导致津液不足的病变。

治则: 采取补气生津的法则。

(二)气能行津

定义: 气推动和调控津液的正常输布运行。

过程: 津液由脾胃化生之后,经过脾、肺、肾及三焦之气的升降运动,输布到全身各处,以发挥其滋润等生理作用。通过代谢所产生的浊液和人体多余的水分,都转化为汗、尿或水汽排出体外。

病理: 若气虚,推动和调控作用减弱,气化无力进行,或气机郁滞不畅,气化受阻,都可以引起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并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称为“气不行水”,或“气不化水”。

临床应用: 将利水湿、化痰饮的方法与补气、行气法同时并用,所谓“治痰先治气”、“治湿兼理脾”,即是气能行津理论的具体应用。

(三)气能摄津

定义: 气控制津液及其代谢产物的排泄,防止体内津液无故流失。

意义: 气通过对津液排泄的控制和调节,维持着体内津液量的和对恒定。

体现: 卫气司汗孔开阖,固摄肌腠,不使津液过多外泄;肾气固摄下窍,使膀胱正常贮尿,不使津液过多排泄等等

病理: 若气虚衰,固摄力量减弱,则会出现诸如多汗、自汗、多尿、遗尿、小便失禁等病理现象

治则: 采取补气方法以控制津液的过多外泄。

(四)津能生气

定义: 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以化生为气,以敷布于脏腑、组织、形体、官窍,促进正常的生理活动。

病理: 津液亏耗不足,也会引起气的衰少。

(五)津能载气

定义: 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在血脉之外,气的运行必须依附于津液,否则也会使气漂浮失散而无所归,故说津能载气。

病理: 津液的丢失,必定导致气的损耗。

举例: 暑热病证,不仅伤津耗液,而且气亦随汗液外泄,出现少气懒言、体倦乏力的气虚表现。而当大汗、大吐、大泻等津液大量丢失时,气亦随之大量外脱,称之为“气随津脱”。

治法: 临床中在使用汗法、下法和吐法时,必须做到有所节制,中病即止,勿过多使用而导致变证。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生理: 精、血、津液三者之间存在着互相化生、互相补充的关系。

病理: 三者之间也往往互相影响。

体现: “精血同源”和“津血同源”

(一)精血同源

定义: 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相转化,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精与血的这种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

1.精可化血

化血过程:

①脾运化吸收的水谷之精,其中的精专部分化为营气,清稀部分化为津液,营气与津液入脉化血;

②肾精在肝肾之气的推动作用下,入肝而化为血。肾精化血,荣养头发,故称发为肾之外华,又为血之余。因此,肾精亏耗则出现血虚病证表现,同时也有头发枯稿脱落之候。

2.血以养精

定义: 血液以水谷精微为主要生成来源,肾精赖水谷之精不断充养。血液充养脏腑可化生脏腑之精,以不断补充和滋养肾之所藏,使肾精充实。

生理: 血液充盈则精足,血液虚少则精亏。肾藏精,肝藏血,精能生血,血可化精,这种精血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既可称为“精血同源”,也可称为“肝肾同源”。

(二)津血同源

1.津能生血

定义: 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水谷化生的津液,在心肺作用下,进入脉中,与营气相合,变化为血。

病理: 当饮食水谷摄入不足,脾胃功能虚弱,或大汗、大吐、大泻,或严重烧烫伤时,脉外津液不足,不仅不能进入脉内以补充化生血液,脉内的津液成分反而渗出脉外,以图补充津液的亏耗,因此导致血液的亏少,以及血液浓稠,流行不畅的病变。此时不能再用放血或破血疗法,以防血液和津液的进一步耗伤,故《灵枢·营卫生会》说:“夺汗者无血。”

2.血可化津

定义: 血液行于脉中,渗出脉外便化为津液。

作用: 以濡润脏腑组织和官窍,也可弥补脉外津液体的不足,有利于津液的输布代谢。

病理: 若血液亏耗,尤其是在失血时,脉中血少,不能化为津液,反而需要脉外津液进入脉中,因而导致津液不足的病变。

治疗方法: 不能对失血者再使用发汗的治疗方法,以防津液与血液进一步耗竭的恶性后果。故《灵枢·营卫生会》说:“夺血者无汗。”《伤寒论》中也有“衄家不可发汗”和“亡血家不可发汗”的告诫。

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精、气、神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精可化气,气能生精,精与气之间相互化生;精气生神,精气养神,精与气是神的物质基础,而神又统驭精与气。因此,精、气、神三者之间可分不可离,称为人身“三宝”。

(一)气能生精摄精

1.气能生精:

精的生成依赖于脾胃之气的充足和升降协调:气充及升降运动协调,则生精充足;气虚及升降失调,则不能化精而致精亏。

2.气能摄精:

作用: 气不但能促进精的化生,而且又能固摄精,可防止其无故耗损外泄。

病理: 气虚可致精的化生不足而出现精亏,或致精不固聚而出现失精等病证。

治法: 采用补气生精、补气固精的治疗方法。

(二)精能化气

定义: 人体之精输布于五脏六腑,濡养各脏腑组织,促进气的化生。各脏之精化生各脏之气,而藏于肾中的先天之精化为元气,水谷之精化为谷气。

机理: 精为气化生的本源,精足则人身之气得以充盛,分布到各脏腑经络。则各脏腑经络之气亦充足;各脏之精充足则各脏之气化生充沛,自能推动和调控各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故精足则气旺,精亏则气衰。

临床: 精虚及失精患者常常同时见到气虚的病理表现。

(三)精气化神

精与气都是神得以化生的物质基础,神必须得到精与气的滋养才能正常发挥作用。精盈则神明,精亏则神疲,故《内经》倡导“积精全神”以养生。气充则神明,气虚则神衰,故称气为“神之母”。

(四)神驭精气

定义: 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但神又能驭气统精。

机理: 人体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活动及精气血等物质的新陈代谢,都必须受神的调控和主宰。形是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安则精固气畅,神荡则精失气衰。故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中医(执业)/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医门推敲叁》第十五讲
【中医基础】(9)人体之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密切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09-4
中基15:为什么把精气神称之为三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