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在黄州的日子

吴树桃

古城黄州,因东坡而闻名天下。黄州对于苏轼来说,是人生的一段重要时光。在这里,他的心态得到进一步的锤炼,直至旷达。在这里,他的文学造诣达到顶峰。在这里,他能感受生活的另一番乐趣。那么,黄州到底有何魅力,能对他的人生有如此重大的影响?苏轼在黄州,又有怎样的变化,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

心态——宁静淡泊

苏轼在45岁的时候因“乌台诗案”被贬与黄州。这是他第一次受到政治迫害,使得他认清了官场的黑暗,厌倦了争名夺利。在黄州的四年生活,使他对政治和人生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最初贬至黄州,对于神宗免于一死心存感激,但更多的是受冤的委屈和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莫大遗憾,当他初至黄州时写下的《到黄州谢表》便可看出他复杂的心情。虽然深受打击,但他也没有一味沉沦。黄州的日子清苦、孤独、单调,也正是在黄州,他的心境变得更加豁达,思想心态更为成熟,而文学创作也因此到达巅峰。

苏轼居黄州时生活清苦,没有俸禄,变亲自开荒耕种。还自称为“东坡居士”,自食其力,悠然自得。的确与中国的士大夫、读书人不一样。回归徒弟,亲自劳动使得他对百姓有了更深的体谅,也让他习惯了这种平静淡泊的生活,对周围的事物看得更开了,心胸旷达不少。外出遇雨也吟诵着“一蓑烟雨任平生”,对于人生中的风雨已然淡定不少,而“也无风雨也无晴”更是表现了他对政治上的升迁贬谪淡然处之。他也曾因忧闷夜游承天寺,却也能欣赏秀丽美景,叹道“但少闲人”,郁闷并不能打扰他的享受生活,享受自然,吟诗作赋的心情。在黄州期间,他更是参悟人生哲理,反省思考过去所作所为。和禅师在青灯古佛、晨钟暮鼓的陪伴下交流佛理,从佛者思想中找出精神支柱,过着恬静淡泊的生活,受着佛教万事随缘、老庄无为淡泊的思想熏陶,他的人生态度主见超脱、豁达,沉静地看待万事万物,念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知足,培养成“调气养性,难在去欲”的生活态度,甚至产生“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的归隐思想,寄情于山水,沉醉在劳动归隐、乐趣之中。

于黄州时日,他从无奈遗憾走到旷达淡泊,由身居高堂的兼济天下,心怀百姓走向归隐的独善其身,与民同乐,转变的是对官场的期待与热情,不变的是对天下对百姓的关心,成熟的是他在文学上的创作,成就的是他宁静淡泊的心态和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文学——旷达之风

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而黄州对苏轼的文学生涯来说更是意义重大。他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被贬湖北黄州,至七年(1084)调离。在黄州的四年零两个月的时间,令他从政治低谷走上了文坛巅峰。此间他共作诗约220余首,词66首,赋3篇,文约169篇,书信288封,共计740余篇。在这几百篇作品中,留下不少名作。如此高的产量和质量不得不令人称奇。首先来介绍一下他脍炙人口的词。众所周知,苏东坡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几篇代表作就是作于被贬黄州之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首响当当的《定风波》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当时他到沙湖看田,途中遇阵雨,同行者被淋得狼狈不堪,唯有苏东坡不觉。“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而后文直接由雨景引申到人生,表达了作者不畏风雨、勇往直前,豪迈、豁达的人生态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就是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想必大家都已耳熟能详。这首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作于苏东坡手举酒杯,屹立赤壁矶头,遥想三国赤壁之战之时。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一起句就把赤壁怀古之情置于广阔无垠的空间和时间中去,奠定了全诗的豪放基调,后文更是气势豪迈,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把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尺幅之中蕴含了深广的喟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这首词大气磅礴,意境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之一。还有一篇不能忽视的作品——《黄州寒食二首》。谪居黄州第三个年头的三月初七,苏东坡写下《黄州寒食二首》,诗作的墨迹竟保存下来了,装裱成了长卷,人称《黄州寒食诗帖》。此帖人称天下第三行书。不仅表现他毋庸置疑的文学天赋,也将他的高超的书法才能显露无疑。凭借这幅作品,苏轼永远定格在了漫长而又辉煌的中国书法史上。这份价值极高的《寒食帖》几遭火劫,现在静静地沉睡在台北故宫,等待世人瞻仰。

除了词以外,苏轼在黄州期间所作的散文如前、后《赤壁赋》同样广受赞誉。这里详细介绍《前赤壁赋》. 这篇文赋 虽写的是游赤壁的事情,却并不是一篇山水游记。以作者游赤壁时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乐,后写悲,再写乐,借人生须臾、业绩易逝的吊古而抒发自己不重得失、宽和处世的襟怀。通篇基调雄浑豁达、苍凉沉郁。开头写作者因泛舟江上而生乐,产生欢乐的情绪,为下文的写景、抒情、议论作了准备,是整篇赋的有机构成部分。其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成为 广为流传的名句。这样写景并无精细的刻画,却自有一种清新自然之意,也与苏子的宁静心态相得益彰。泛舟于江上的快乐,就是从这种景、情的和谐而得到的。“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幻觉,只存在于一瞬之间;寄情诗酒,放浪山水,所获得的快乐,也只能使作者暂时的忘却,而不是真正的摆脱。景与情的和谐一致,很快就被破坏了,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发生由乐而悲的变化。由此引发了苏子对于人生的思考: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他认识到自然界和人生都具有两重性,并带着辨证的观点侧重论证在不变的一面。他接受庄子“万物齐一”的机械相对论的观点并转化成自己面对生活时一种自然超脱的心态。这在我们当今社会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前赤壁赋》的理趣之美和自然之妙,是苏轼的巨大艺术魅力之所在。正像他自己所说:“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在某种程度上,《前赤壁赋》代表了宋代散文赋的最高成就。脍炙人口的“二赋一词”不仅被人称之为赤壁的绝唱,也被看成是中国文学宝库中最耀眼的珍品。还有一篇入选中学课本的《记承天寺夜游》。短短只有85个字似从从胸中自然流出。结尾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充分表现了苏子宠辱不惊,进退自如的人生态度。总的来说,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的内心是痛苦的,但并未因此一蹶不振,“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仍然是长存心中。经过长时间的炼狱,苏轼达到了超脱旷达的思想境界,在黄州完成了思想和艺术的升华和飞跃。。这也为他在此短短4年间能写出众多经典之作做了最好的注解。苏辙说:“苏轼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也。”黄州这座小城对于苏轼的文学生涯来说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元丰五年,岁在壬戌,苏东坡的人生观、世界观在这一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苏东坡的文学创作在这一年走向了平生的巅峰。元丰五年,她是黄州历史上最引以为自豪的一年,是世界文学史上最灿烂光辉的一年,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块至高无上的丰碑。

生活——品鉴愉悦

苏轼谪居黄州4年,这期间,黄州的风土人情给苏轼带来了不少的影响,而他在黄州不仅留下了上百篇的流传千古的名作,也留下了许多独创的的美食,充分感受生活的愉悦,这一切都可以用脍炙人口来形容。

首当其冲的就是著名的美食“东坡肉” 他在《食猪肉》里写道:“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这也许就是最初烧制“东坡肉”的方法吧。后来,他去杭州做官,传说因他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过节时,当地百姓送他许多猪肉。而他却把五花肉切成大块,加葱、姜、酱油、料酒,慢火细焖,煨制成酥香味美、肥而不腻的红烧肉,分与每户,获得了很大声誉。从此民间便把这种红烧肉命名为“东坡肉”,成为传统的名菜,与苏氏的诗词、品格一同流传至今。

东坡流传下来的诗文中,不仅对猪肉的烹制有独到之处,而且对各种蔬菜的做法也有多种记载。如他写道“地碓舂糠光如玉,沙瓶煮豆软如酥”,这是对豆粥的描述。有关应时的舂菜,他写道:“蔓菁缩根已生叶,韭菜戴土拳如蕨。烂蒸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这其中他写了三种菜:一是“蔓菁”,又叫“芜菁”,可以鲜食或盐腌;二是“香荠”就是荠菜,荠菜蒸白鱼;三是“青蒿”,又叫“香蒿”,可以入药,与面制成“青蒿凉饼”,香滑可口。他还写道:“芥蓝如菌蕈,脆美牙颊响。”形容芥蓝有香蕈的鲜美味道。东坡美味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用料不高,加工不繁,粗中见细,化俗为雅。再加上东坡精美的诗文记载,更是增添情趣。

苏东坡爱喝酒,几到一日不可无此君的地步。他酒量不大,可酒瘾不小。到黄州生活了一段日子,酒量略有增长,曾自谓:“吾少年望见酒盏而醉,今亦能三蕉叶矣。”(《题子明诗后并鲁直跋》) 一生好饮的他,并没有真正醉过,是一个真正懂得饮酒的人,从不向刘伶、阮咸那样醉生梦死,苏东坡酒酣后不是烂醉如泥,也不疯疯颠颠,其主要特征是话多,俗话说:“酒后吐真言。”众多的酒后诗文就是他要讲的话,不单说与当时的人听,还是说给我们后人听的。

黄州产酒少,官酒品质差,价格又很高,长期消费,苏东坡也觉得实在难以承担。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敢想敢干的苏东坡,就自己动手酿酒,无酿酒之方,酒曲又差,几经反复,酒是酿成功了,先品尝一下,觉味还行,急请朋友品之,朋友无不咋舌,如马尿一般酸涩,更有人说宁死不再喝此物,苏东坡解释道,喝酒不就是为找醉,只要能醉人不就行了吗?著《饮酒说》载

予虽饮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君。州酿既少,官酤又恶而贵,遂不免闭户自酝。既不佳,手诀亦疏谬,不甜而败,则苦硬不可向口。慨然而叹,知穷人之所为无一成者。然甜酸甘苦,忽然过口,何足追计,取能醉人,则吾酒何以佳为?但客不喜耳。然客之喜怒,亦何与吾事哉?元丰四年十月二十一日书。

苏东坡住在雪堂之中,求书求画的人络绎不绝,或送好澄纸求之,或送李墨求之,或送美砚求之,或送好笔求之……置换的方法不可胜举,但求字之人必携酒一坛,久而久之,雪堂之中竟无盛酒之器,原因是送酒之人带来装酒的容器大多是江西景德镇湖田窑产的影青瓷器,都舍不得留下,当即自行带走,机警的潘大临马上送上巴河窑烧制的刻花大瓮一口,换得东坡行书手札一帧。随之,苏东坡将附近四、五个郡县送来的美酒都装入其中,戏称之“雪堂义樽”,这就是宋代的东坡调制的“鸡尾酒”。数年后,苏东坡在《书雪堂义墨》中才透露这个秘密:

元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驸马都尉王晋卿致墨二十六丸,凡十余品。杂研之,作数十字,以观其色之深浅,若果佳,当捣和为一品,亦当为佳墨。予昔在黄州,邻近四五郡皆送酒,予合置一器中,谓之“雪堂义樽”。今又当为“雪堂义墨”也耶?

苏轼在黄州,虽然没有京城的位高权重,没有那般奢华的日子,但却让他潜心文学与生活,感受另一番人生乐事。黄州,造就了一个可爱可敬的苏东坡。

尾声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我们了解了黄州与苏轼人生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黄州影响了苏轼,苏轼也同样在这里留下了可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仅要去研究,也会传承这种精神,将其发扬光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东坡全集》: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在黄州(神宗时期44岁-48岁)
苏 轼:诗人在贬谪中的顿悟 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从黄州作品看苏轼的旷达人生
论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心灵历程——李林_黄州赤壁
《定风波》教学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