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差点干翻清朝,郑成功如何在南京大战中折戟沉沙?

(图画:清军入关后掌控全国大部分地区)

本文作者为我们爱历史团队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嵚,原创首发于今日头条。

公元1646年十二月初一:大清王朝收到了清朝征南元帅博洛的战报:战报里说了一件大好事,外加一条小坏事。

大好事后人皆知:清军兵不血刃攻克福建,南明隆武政权灭亡,隆武皇帝朱聿键壮烈殉难,怂包权臣郑芝龙举家投降,其本人和大部分家小已被全数扣押。照着博洛本人的汇报说,便是“海贼尽平,东南从此无事。”捎带也讲了一件小坏事:郑家有个倒霉孩子,本来是个书生,竟然在郑芝龙投降前离家出走,现在又拉了个几十人的队伍,嚷嚷着要抗清,口号也极雷人:杀父报国。为了抗清,连爹都不认了。

这样的雷事,当时南方经常有,虽然总给清军找麻烦,但麻烦也不大。于是理所当然的,在清政府眼里,是个小事。

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件大得不能再大的事,因为那个反出家门的倒霉孩子,叫郑成功。

(郑成功画像)

一:郑成功的困难

郑成功为什么会举兵抗清,这个很多史料都讲了。包括他的国恨家仇,耿耿忠诚,几乎都妇孺皆知。但很少有史料讲的,是当时二十二岁的他,做出这个勇敢抉择后,光景究竟多惨淡?

当时他盘踞金门,麾下的将士,只有陈辉,张进,陈霸,洪旭等几个部将,和九十多个残兵,连地盘都是借的他叔叔郑鸿逵的。如果清政府那时就关心他,覆灭真是分分钟的事。

但也因为力量太弱,于是连敌人都不待见。清军灭了隆武政权后,立刻就挥兵广州了,根本顾不得管他。反而让郑成功捡了个现成便宜:清军消灭南明绍武政权后,绍武政权一个大将走投无路,跑来投奔了郑成功。正是这个人,成了郑成功早期拉队伍的中流砥柱:施琅。

当然也还是这个人,终结了整个郑氏家族的命运,这是后话了。就当时说,带兵有方的施琅,从招兵到练兵,都有一套自己的办法。郑成功的力量,也在没人待见的时候,悄悄的壮大。

而且这时候的郑成功,也比较老实,说是抗清,但不是去抢个粮食,就是打个埋伏。小战斗常常打,大战基本没有。而且比拉队伍更大的困难是:他还缺钱。

不过这个问题,郑成功用一个独特的办法解决了:继承父亲留下的海外贸易网。

(图画: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海外贸易)

郑芝龙投降的时候,基本上啥都交出去了,但有一样东西交不了,就是他历经数十年打造的东亚贸易网络,他的势力遍布东亚各国,而今他挂了,这些力量也就成了断线的风筝。

这个时候郑成功出现了,他以“长子继业”的身份,将这些力量重新整合起来,尤其是对于日本,因他的特殊身世,更容易和日本平户当局搭上关系,很快的,他就和日本重新建立了贸易往来,以《被遗忘的台湾》里所记,他也遣使去台湾,主动和荷兰人发展贸易往来。小小的鼓浪屿,和日本以及东南亚之间,重新搭起了贸易航线。商路打开了,财源自然滚滚来,有了钱,招兵买马之类的事情就好办多了,甚至还有许多散落在海外的郑芝龙旧部,自愿归国参加抗清,诚如《海上见闻录定本》里所说“平国公旧部咸归附之”。

于是奇迹发生了:不到半年,郑成功就拥有了兵员数万,战舰五百多艘。在带兵方面,他虽无太多经验,却如其父一样无师自通,比如在海战上,他继承其父思路,独创了“五梅阵法”,即按照战舰的作战特点,将水师排兵布阵,发挥最大效用。在管理上,他以“仁义礼智信”来划分麾下军队,麾下的人物也不差,蓝登,施琅等人都为一时名将,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前来投奔的儒生,郑成功皆格外尊重,礼遇有加,比如在南京曾教过他写诗的许孚远,来投奔他时,郑成功以弟子礼迎接,原浙江巡抚卢月腾,进士叶翼云等人也前往投奔,这些人后来多数跟随郑成功前往台湾,明末清初台湾文教大兴,儒家文化广传,实从此肇始。

队伍壮大的郑成功,胆也开始肥了,之后几年不断把队伍拉出去,打算跟清军好好打几把,但现实却当头一棒,不论是多打少,还是少打多,郑成功的军队,基本都是败多胜少。不但战斗力差,而且态度更不给力,比如海澄战役,清军一来增援,自家部队就鸟兽散。泉州战役更气人,眼看泉州清军就要崩溃,结果人家放出谣言,说马上就有人来增援了,结果清军没崩溃,郑成功这边先崩溃了。

但无论如何,敢和清军打就是进步,这支新崛起的抗清力量,也很快引起了南明王朝的重视:公元1648年,永历帝朱由榔正式遣使,册封郑成功为威远侯,在做了几年隆武帝的“招讨大将军”后,郑成功也终于奉永历帝为正朔,他此后的年号,也一直沿用“永历”纪年。这支孤军奋战的抗清力量,从此开始得到了南明政府的承认。

但荣耀之下,却掩盖着郑成功此时的最大困难:战斗力。

所以郑成功做的另一个重要的事,就是练兵,先是广泛招募人才,这个前面说过,他的麾下云集了一批文武英才,而且他还专门挑选一批精于兵事的文人,组成自己的文官幕僚。尤其是他沿用了明朝时期的“监军”制度,以文官监军,防止诸将拥兵自重,所以虽然后来几经风雨,也出现过诸如施琅等人反叛的事,但他的军队,仍然能紧紧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未出现分裂局面。用严格的纪律和统一的管理制度,打造一支铁血强军,终其一生,他一直在努力。

(图画:郑成功和他的军队)

当然相比于上面几条,最重要的还是练兵,连后来郑家军团的老对手,曾担任过清朝闽浙总督的姚启圣都曾承认,郑成功的军队,作战极具纪律性,号令森严,更兼武器先进,极难对付。

而这些恰是从这时期的郑成功开始的,郑家的水陆军队作战条例,是郑成功亲自制定的,且训练极其严格,史载“朝夕操练部伍阵法”。作战思路也极其先进,海战自不必说,陆战方面,尽管福建缺少战马,难以建立一支在陆地上堪于满洲八旗争锋的骑兵,但郑成功独辟蹊径,你有骑兵我有火器,他设在鼓浪屿的军营,建立了最完备的火器生产线,招募各国工匠为他生产,而且他不但生产,还大搞自主研发。

在他的陆军中,已经出现了当时最先进的“火轮枪”和“开花大炮”,火力不但远胜于清军,即使比荷兰人也不落下风。战术方面,郑成功也格外先进,他特意训练了一支重甲步兵,名为“铁人兵”,部队身披重铠,且借鉴戚继光“鸳鸯阵”等阵法,按照不同的武器划分作战职责,作战时配合默契,共同进退,而这一切,在不远的将来,都会成为他敌人挥之不去的噩梦。

在部队军事改革日益成型的这些年里,郑成功的自身事业发展,也蒸蒸日上。当然坏事也不是没有:施琅因为和郑成功发生冲突,愤然投奔了清朝,虽然这事在三十多年后影响严重,但当时却没啥损失:清朝也不待见施琅,外加郑成功的军队改革已经成型,有没有施琅在,都特别能打。

郑成功的直接控制区域也在扩大,到1653年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海澄,长泰,普阳等内陆据点,尤其是在发生在1651年至1653年的漳州,海澄之战中,郑成功以围点打援的战术,相继杀败清朝福建总督陈锦,汉八旗名将金厉,至1653年四月,郑成功在海澄保卫战中,以火攻战法大破金厉大军。

这之后的郑成功,还曾一度收复舟山群岛,攻打浙江沿海,为了对付郑成功,清政府做出“迁界禁海”的决定,将沿海边民尽数迁入内陆,断绝海外贸易,即历史上著名的“海禁”。但别的地方“禁”,郑成功的地盘厦门却禁不了。

与捷报频传的战功相呼应的,便是郑成功富得流油的生意:厦门,金门这两块根据地的巩固,不但让他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更借机通商世界,依他的部将冯世成的建议,他正式修书日本,双方签署了长期贸易协议,贸易网络北至日本,南至菲律宾,印尼。除了他个人名下的贸易外,他还大力鼓励私人贸易,给私人船只发“商牌”,征收商业税。并保护私人商业利益。清朝越海禁,他这里越发财。

而且期间他还收获了一块金字招牌:屡遭败绩的鲁王监国政权,在走投无路后向他投诚,寄居在厦门地区。这个王爷的到来,也让他有了一张扩展势力的招牌。散步在浙东沿海的抗清势力,也因此和他搭上了线。

(当时郑成功实际占领的地区和郑成功军队的影响范围)

到了公元1655年,在东南沿海越战越强的郑成功,也得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任命:南明永历王朝封郑成功为“延平王”,并允许他在福建设立官署,称王统治。在得这个任命的郑成功异常激动,他将自己所在的福建改名叫“思明州”,每次任命官员时,皆邀请明朝宗室在旁观礼,以表效忠之意,这个传统,也同样延续到了他收复台湾后。

二:功亏一篑的南京大战

郑成功知道,非同寻常的任命,也同样意味着非同寻常的使命:推翻满清,光复大明。

1658年,机会来了。

1658年二月,清军分三路从云南,广西,贵州进军永历王朝,意图一举将其剪灭,南明抗清的最后一支旗帜,眼看摇摇欲坠。

但危急的局面,却同样也是郑成功的机会,清军主力悉数压于西南,东南地区防务大空,如果能趁机进攻东南,牵制清军动作,不但能够挽救永历王朝的危局,更有可能一鼓作气,在清王朝最薄弱的环节上,打出致命一击。

郑成功正是这么想的,从二月起就积极筹划北征,先精选各部的精兵勇士,继而颁布严格的纪律条令,严明军纪。摆出吊民伐罪的王者之师架势。五月十三日,大军在厦门誓师,继而沿水陆北进。于此同时,坚持在内陆抗战的鲁王政权名将张煌言,也率领一支劲旅从陆路出发,两支大军水陆并进,不仅仅要牵制清军,更要一鼓作气,收复沦陷十四年的东南河山。

郑成功的这次北征,隶属于他个人的军队多达十万人以上,几乎全是能征善战的精兵猛将,虽然出师不利,起初在浙江沿海遭遇风浪,甚至郑成功的三个幼子也在这场风暴中遇难,但郑成功在浙江经过半年多时间休整后,随后于次年年初愤然进击,很快势如破竹,此时的清王朝,在江南地区的兵力十分空虚,难以抵挡郑成功的攻击,从浙江一路打到苏南,几乎是兵不血刃。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郑成功一反常态,在出征的途中,带上了全军将士的妻儿家眷,此事也成为事后他被人诟病的缺点之一。但于他而言,他几乎把一生抗清的希望,全押在了这一次征战上。

1659年四月二十八日,沿浙江沿海一路北进的郑成功,在浙江定海经历了他们北征以来的第一场恶战,经过两日激战,夺取了定海一线的所有炮台,击沉清朝浙江水师战船一百多艘。定海的沦陷,也让清王朝做出了错误的叛变,即认定郑成功要进攻浙江各地,正当清军正火速往浙江集结的时候,郑成功却掉头北上,进兵长江口要塞吴淞口,这时候的他,即将遇到此次北征的最大考验:清王朝经十多年苦心经营修筑的长江防线。

清朝这个朝代,从建国开始就喜欢修炮台,仅在吴淞口沿线,清政府就修筑有大小炮台上百坐,长江两岸火炮林立,另在长江内设有密密麻麻的木桩,铁链,意图让滚滚长江,变成埋葬郑成功的陷阱。

但铁壁防线才打了一仗,就成了豆腐渣工程,郑成功抵达吴淞口后,并未强攻吴淞口要冲崇明岛,反而绕开崇明,一路进兵到了瓜州。这一招可谓险棋,一旦攻瓜州受挫,他的无敌舰队,就很有可能被清军重重围困,何况在清军眼里,瓜州是整个防线最难攻打的要地,清军在此地拥有两个隔江而对的大型炮台,完全可以把郑成功的舰队覆盖在“交叉火力”下,此外江面上还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障碍物,俗称滚江龙。江面上更设有木头搭建的浮城,上面遍布火炮。

战术很简单:轰不死你就撞死你。

但苦心经营的防线,一开战就被打的稀巴烂。郑成功命令部将马信率领他的精锐“三桅炮船”进攻两岸炮台,清朝苦心修筑的炮台被打惨了,两处炮台相继被郑成功占领,至于设在水面上的“滚江龙”,郑成功派敢死队潜水,将这些拦江障碍物尽数拔除,而搭在江面上的木头浮城,更成了郑成功水师的靶子,被打的支离破碎,不到两天的功夫,瓜州沦陷。

在攻克瓜州后,郑成功马不停蹄,又发动了对南京城的屏障:镇江的猛烈进攻。这次清军学乖了,我在水上打不过你,那就在陆地上打吧,他们调动了大批骑兵集结,意图趁郑成功登陆的时候发动反扑,将郑成功一举冲垮,然而郑成功等的就是他这一招。

当清军骑兵杀来的时候,却意外的发现,没有骑兵的郑成功军团,竟然出现了一群穿铁甲的家伙,这群人身披铠甲,刀枪不入,手持精良砍刀,交战的时候,一刀居然能把马头剁下来。几番冲锋下,骄横的满清骑兵伤亡惨重,而郑成功的火器也猛烈的打响了,结果一天交兵,清军损失惨重,骑兵大部被歼。仅清军镇江提督管效忠所属的四千骑兵,生还的仅一百四十人。

惨败之下,镇江知府戴可进主动投降。至此,郑成功已经完全打通了通向南京的门户,而瓜州,镇江两战的惨烈局面,更让整个江南闻风丧胆,各地投诚者无数。在经过近二十年孤军奋战后,郑成功,已然迎来了他一生里最辉煌的时刻,以一支东南海岛上成长起来的军队,一路攻城拔寨,他距离驱逐满清,恢复大明的不世之功,似乎只剩下一步之遥了。

(气势如虹,郑军北上路线图)

然而一步迈不好,就是万丈深渊。

1659年七月七日,郑成功以十万大军,三千艘战舰的规模,浩浩荡荡杀到了南京。志得意满的他,望着眼前闻风丧胆的南京城,发出了“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的豪言。五天以后,郑成功全军穿孝装,在战船上举行了盛大的祭奠仪式,隆重祭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十万大军哭声震天,也震撼了清王朝全境,按照《清史稿》的记载,当时焦急万分的顺治皇帝甚至想御驾亲征,结果被孝庄皇太后所阻。

大好形势下,郑军上下也群情激奋,如大将甘辉认为,应该集中兵力,火速占领南京。但参军潘庚钟却意见相反,认为郑军应该保存实力,围点打援。应该说两种看法都有道理,虽然南京就在眼前,但清军实力犹存,即使占领南京,也免不了恶战。强攻还是围困,都自有道理,但郑成功在之后的十三天里,却开始了一场“奇怪战争”,大军对南京虎视眈眈,却不见有任何的军事行动,与此同时,另一路大军张煌言部,正在陆路扫荡外围,连克芜湖,徽州等地,也一再劝说郑成功火速进兵,但郑成功却不为所动。

个中的原因,按照史料的说法,是郑成功中了南京守将管效忠(从镇江逃回来的那位)的诈降计,即管效忠当时求救的奏章被郑成功截获,郑成功反而写信给管效忠,劝管效忠献城投降,但管效忠提出:自己的家眷都在北京,按照清朝法律,如果守城一个月以上再投降,就可以免受责罚,所以请郑成功给他一个月的时间。

这无非是争取时间的缓兵之计,但郑成功偏偏信了。就趁这个时间差,清政府从中原以及长江沿线火速调集援军,至七月二十二日,南京周围已经清军云集,是日中午,清军发动反扑,从观音山后面发动突袭,师老兵疲的郑成功终于坚持不住了,大军发生溃败,之后清军多路追杀,沿长江疯狂攻击,深陷重围的郑成功浴血奋战,最终于七月二十八日突围到吴淞口,但这时候的郑成功仍然没有放弃,他意图攻占崇明岛,封锁长江出海口,作为继续进攻的跳板,但兵败如山倒,强攻崇明岛不克的郑成功,他的部将韩英,王起等人相继阵亡,败局已定的郑成功,只得退回厦门。

这次北征的失败,与其说是郑成功大意失荆州,不如还是说性格决定命运,爱冲动的郑成功,在这场战役的几个关键时段,因他的冲动,轻信,最终葬送了大好的战局,原本再造江山的机会,也因此功亏一篑。更为严重的是,在整个战役中,他前后损失过半,多年积攒的精锐军队,经此战一次性赔光,可谓元气大伤。这支南明末期最强大的抗清力量,此时已不复和清王朝对抗的能力了。

(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所部元气大伤,并且面临军粮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郑成功决定听从何斌之建议收复由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的台湾岛,图为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百姓夹道欢迎的场景。)

(霸气的郑成功铜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南明四柱!明朝不亡靠他们!(二)——郑成功(十一)
南明最后名将,坚持打到康熙王朝,史书:他死后明朝才算真的结束
西湖三杰除了岳飞、于谦还有谁?
使命的召唤——郑成功及其事业 / 醉罢君山 / 第14页
他是大明擎天柱,率军多次北伐,可惜英年早逝
如果崇祯即位后直接南迁南京,多尔衮还能成功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