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宋失去了长城,凭什么阻遏游牧民族的铁蹄?宋代将帅有妙招!-今日头条

一、宋朝北伐失败后被迫消极防守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之后,决心通过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在出兵平定江南的基础上,又三次率军赴太原攻打北汉,但未奏功。之后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即位为太宗,继续攻打北汉成功。自此,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宣告结束。

但是,此时被后晋儿皇帝石敬瑭送给契丹的北方燕云十六州还未收回。宋太宗趁伐取北汉胜利之势,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伐契丹辽国,志在收复幽燕,结果北伐失败。休整七年后(986年),宋太宗再次大举伐辽,结果又惨败而归。

宋辽两次主力对决,都以宋军失败而告终,这大大激发了辽国斗志,南下灭宋已成必然之势。此时的宋太宗不仅落寞至极,身心疲惫,再加辽国必然反攻南下的威胁,心中很是忧惧。他郁郁返回汴京后,慌忙诏问群臣边防之策。朝廷会议上,群臣也再无收回失地之念,大家纷纷提出退至纵深消极防守之策,只是如何防守,意见不一。

宰相宋琪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决黄河北边的大堤,大水漫灌河北,让河北一片汪洋,以水为防,保住江南;二是再放弃部分北方国土,模仿秦始皇的做法,从沧州经河间过定州至太行山之间修造一条砖石长城,以此阻敌并为永远的宋辽之界。

宋太宗闻听此议,摇头再三,觉得不妥,坚决否定说:“若乃决大河,筑长城,徒自示弱,为后代笑。”(《宋朝事实》)意思是如此或决河堤,或筑长城,大张旗鼓向敌人示弱,不惜丢失国土,祸害人民,这不是让后代笑话朕吗?众臣也说,放水淹民,非德仁之举,筑高大砖石长城,费时费力,且平原之地,哪来众多砖石?都对宰相的建议持否定态度。

二、何承矩贮水遏敌之策被采纳

这时有个叫何承矩的瓦桥关首领站出来提了一个建议:“臣幼侍先臣关南征行,熟知北边道路、川源之势。若于顺安寨(今安新)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七十里,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骑之奔轶。俟期岁间,关南诸泊悉壅阗,即播为稻田。其缘边州军临塘水者,止留城守军士,不烦发兵广戍。收地利以实边,设险固以防塞,春夏课农,秋冬习武,休息民力,以助国经。如此数年,将见彼弱我强,彼劳我逸,此御边之要策也。其顺安军(今高阳东)以西,抵西山百里许,无水田处,亦望选兵戍之。”(《宋史·何承矩传》)

何承矩原在宫中任六宅使,任过沧州节度副使,是个水利专家。他提出的这个“贮水屯田”建议仍然是立足防守,但效果好,他的理由是:辽军骑兵不善水路,以水设阻,正好固防;这样做也比较隐蔽,给敌人的印象是宋朝人在引水屯田种粮,没有军事意图;工程难度小,利用河北中部和东部的河川、湖网、沼泽,挖通连片即可;由于此地盐碱地多,旱种效果不好,如引水淹地,可以改做稻田,大量生产粮食。

其实,在这之前何承矩为此已经做过考察。二次北伐失败后,何承矩立即趁机在瓦桥关一带防区秘密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据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六宅使何承矩守瓦桥,始议因陂泽之地,潴水为塞。欲自相视,恐其谋泄,日会潦佐,泛船置酒赏蓼花,作《蓼花吟》数十篇,令座客属和,画以为图。”

这是说因为宋军刚刚打了败仗,何承矩担心契丹人侦探到他关于以水设防的意图,导致计谋泄漏,于是每天让属下陪同,坐船在附近水中“游玩”。他在船上喝酒,赏花,作诗,绘画,还让属下给他唱和,玩得不亦乐乎。其实,他沿途画画,实际上是边测量,边画渠沟草图,研究探讨建方田挖渠沟,多宽多长多深才既可以御敌,又方便耕种。

所以,在会上,他谈意见就比较有把握,也有可操作性。宋太宗听了何承矩的意见,非常高兴,觉得以水设防,目标小,这既不丢他的脸面,工程量也不大,容易做到。御敌利民,这主意不错,便当场拍板,同意“缘边诸水所聚,因以限辽。”并由“河北屯田司、安边安抚司皆掌之,而以河北转运使兼都大制置。”(《宋史·河渠志》)工程于雍熙四年(987年)“当年告成”,时人和后人对此多有赞赏,并将这一工程誉之为“水长城”。

只是,水长城最初时还是按照何承矩的建议,仅从路过保州东部的南易水往东修建,保州北部和西部尚未开挖,只是派兵把守。从军事角度说,这是个不足,或者说有所疏忽。因为按当时形势,辽军如果南下有两条通道:一条是幽州——雄州(今雄县)——顺安军(今高阳东),然后南去;另一条是幽州——威虏(今遂城)或安肃军(今徐水)——保州(今满城和保定市)——望都,再奔南去。

水长城建成后,第一条通道被水所阻。后一条通道因无水阻则仍然保留,恰恰这后一条通道所过之处是平原旱地,最适合辽军骑兵行进,这等于是给辽军留下了一个南下的口子。果然,在水长城建成的第二年(988年)十月、十一月和来年(989年)正月,辽军就三次从此通道南侵宋境。尤其十一月那次,辽军通过这条路顺利攻至满城、祁州、新乐,沿途“纵兵大掠”,对宋军“斩获殆尽”。(《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三、屯田种粮也是建水长城的重要目的

宋太宗开始时对建水长城只是注意了他的军事紧迫性,对何承矩原先利用水长城“筑堤贮水为屯田”的建议尚未做考虑。

至淳化四年(993年),在一次朝臣会议上,何承矩再次建议在水长城一带屯田种粮。但他的建议也有人反对,说这一带本来“连年沥涝,霖雨为灾”,怎能再蓄水种粮?对此何承矩据理力争,他“引援汉、魏至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务在必行”。

会议上,沧州临津令黄懋大力支持何承矩的主张,当场帮腔说:“今河北州军多陂塘,引水溉田,省工易就,三五年间,公私必大获其益。”(《宋史纪事本末》)

宋太宗权衡再三,觉得还是何承矩所言有理,再加又有黄懋支持,便采纳了何承矩的意见。当即任命何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还让黄懋以大理寺丞及判官身份做何承矩的副手。并明确诏谕:“令沿边作方田,量地理之远近,列置寨栅。”即设置方田种粮,并安置寨栅防敌。并给他们拨“诸州镇兵一万八千人往其役”,在“雄、莫、霸州,平戎、顺安等军,兴堰六百里,置斗门,引淀水灌溉。”(《宋史纪事本末》)从此,水长城建设与屯田便同时开展起来。(眭达明)

喜欢历史的朋友,期待您加公众号:婉如清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宋“水长城”少为人知,但当时靠它多次打败辽国,河北受益至今
​“后长城时代”的中原王朝,靠什么来抵御游牧民族的骑兵冲击呢?
北宋何承矩在宋辽边境筑起“水长城”,是否有效防止了契丹铁骑?
远观近鉴宋朝人•106•英年早逝的将才:尹崇珂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田制部・第四十七卷
五千年中国史: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有多厉害?(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