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读书笔记[4]

伤寒论读书笔记[4]

(三)缓证:
原文126、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解词:不可余药——不可用其他药。
提要:太阳蓄血缓证证治。
语译:伤寒有热,少腹满,伴见小便不利,多为太阳之邪随经入里的蓄水证。此证小便通利,说明不是蓄水,应考虑瘀血为病,当攻下瘀血,用抵当丸。
分析:蓄血缓证典型表现为少腹满而无明显神志异常。
伤寒有热——有表证发热恶寒。
少腹满——蓄血、蓄水均可见到,但:
        蓄水—表邪入里,水邪互结蓄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腹满必见小便不利。
        蓄血—表邪入里,邪血互结于下焦血分, 膀胱气化正常。腹满而见小便自利。
证仅见有热,少腹满,未见少腹硬,也未见如狂发狂,为瘀缓热微之证。
辩证要点:少腹满,小便自利,或有发热,舌紫暗,脉沉涩或沉结。
病机:瘀热内结,病势较缓。
治法:泻热逐瘀,峻药缓图。
方药:抵当丸。
水蛭二十个(熬),虻虫各二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大黄三两。
折现代量(原量):水蛭(熬),虻虫各二十个(去翅足,熬),桃仁12g,酒大黄45g。
上四味,杵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即一对时——24小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因本证蓄血深久,但病情不紧急,故改汤为丸,以缓图攻之。
证侯鉴别:
蓄血-表邪循经入腑,邪血互结于下焦—兼表证,少腹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逐瘀三方
蓄水-表邪循经入腑,邪水互结于膀胱—兼表证,少腹满—精神正常,小便不利—五苓散。
逐瘀三方:新瘀轻而浅——桃仁承气汤;
        瘀血重而证急——抵当汤;
        瘀血重而证缓——抵当丸。
蓄水、蓄血辩证要点:
一是看小便是否通利;蓄水小便不利,蓄血小便通利。
二是看精神是否正常。蓄水精神正常,蓄血如狂发狂。第五节、太阳病变证:
        六经病失治、误治后,临床证侯发生了变化,而变化后的证侯不属于六经本证范围,也就是说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的,后世医家将其称为“变证”。由于使用了多种错误的治法而导致的变证,张仲景称其为“坏病”。               
一、太阳病变证治则:
原文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解词:(1)温针——古代火针,即将棉絮裹于金属针体,蘸植物油后点燃,将针烧至通红,迅速刺进所选定的穴位。多用于沉寒痼冷的疼痛性疾病,针后病人常有汗出,所以古人也作为治疗发热性疾病的退热方法之一。
(2)不中——汉代楚地方言,犹言不可,不宜。
(3)知犯何逆——即了解和考察过去用过什么样的错误治法。
提要:太阳病变证治则。
语译:太阳病三日,已经发汗治疗,或采用吐、下、温针等方法,疾病没有好转而发生性质变化的,称为坏病。对于坏病,桂枝汤已不适应,而应据其脉证加以分析、综合归纳,认识疾病病机的变化,根据证的变化加以治疗。
分析:(1)坏病的成因:表证失治、误治。
(2)坏病的概念:失治误治后,病情变化,错综复杂,难以用六经、合病、并病等名称命名者,叫“坏病”。
(3)坏病治禁:禁用解表发汗。
(4)坏病治则:辩证施治。
二、辩寒热真假:
原文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解词:(1)身大热——指外见发热。
(2)皮肤——指人体表浅部位,或指病证的表象。
(3)骨髓——指人体内里部位,或指病证的本质。
(3)身大寒——指手足厥冷,恶寒甚至寒战。
提要:寒热真假的辩证要点
分析:恶寒与发热是外感病的常见症状,既可见于表证,亦可见于里证。寒热症状一般与疾病本质是一致的。“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即以寒热来辩别阴阳证侯。但也有真寒而见假热,真热而见假寒的现象。此时必须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才不致发生谬误。本条依据病人的喜恶,来辩别寒热的真假,是仲景鉴别诊断的示范。
身大热,即外有高热,按理应见恶热喜冷,揭被去衣。今病人反欲拥衣覆被,避寒就温——说明大热为假象,阴寒才是本质。属阴寒内盛,虚阳外浮的内真寒而外假热证。即“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即身寒肢冷,按理病人应喜温避寒,加衣覆被,今病人揭去衣被,扬手掷足——说明“寒”为假象,阳热在里为本质。即热邪深伏,阳气闭郁而不能外达的真热假寒证,又叫“热厥证”。即“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按:辩别疾病性质的关键,一是要观察病人的“欲”与“不欲”,“欲”是病人的主观愿望,也是疾病的本质;二是综合全面情况,四诊合参。如真寒假热的面赤如妆,咽干不欲饮,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嫩,脉浮大虚数无根等;真热假寒证的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燥,甚至可有胸腹灼热,及舌红脉数等脉证。三、邪热雍肺证:
原文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参考原文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提要:汗下后,邪热雍肺作喘的证治。
语译:太阳病,发汗或下后,出现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再用桂枝汤,可用麻杏石甘汤清宣肺热。
分析:邪热雍肺证的典型表现为:汗出而喘,无大热,伴咳嗽,口渴等症。
1、成因:表证发汗或攻下不当。
2、症状:汗出——邪热雍肺,迫津外泄;
        喘——邪热雍肺,肺气上逆;
        无大热——邪热雍肺,加之汗出,故表热不甚而热盛于内。
既为邪热雍肺,热盛于内,则可见发热,咳吐黄痰,甚至铁锈色痰,喘促胸闷,鼻翼煽动,心烦口渴,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滑而数等症。
辩证要点:汗出而喘,身热或高或低而不恶寒,尚有口渴、脉数等。
3、病机:邪热雍肺,肺气不降反上逆。
4、治法:清宣肺热。
方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现代用法用量:麻黄20g(10—12g),杏仁7g,炙草10g,石膏42g。
上药先煮麻黄,后内诸药,水煎取汁,早晚分2次温服。
方解:麻黄配杏仁——宣肺降气而平喘;
        麻黄配石膏——清宣肺气而泄热
        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宣肺清热平喘。
郝万山说:《伤寒论》中涉及的主要喘证有五个,1是麻黄汤证;2是小青龙汤证;3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4是大承气汤证;5是麻杏石甘汤证,也就是这两条所述的证侯。这两条以“汗出而喘”除外了无汗而喘的麻黄汤证和外寒内饮的小青龙汤证;以“不可更行桂枝汤”,也除外了中风兼喘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无大热”也就是无阳明里大热里大实,除外了阳明实热迫肺而见汗出微喘、喘冒不得卧的大承气汤证。此“无大热”为鉴别诊断而设,并不是说邪热雍肺的麻杏石甘汤证不见发热。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两条原文,却将《伤寒论》中主要喘证进行了鉴别诊断,这种排除诊断的思路和方法值得借鉴。
临床体会:刑锡波认为:本方为辛凉解表之剂,凡外有表邪,内蓄郁热者,用之适宜。肺中郁热不能外达,身热咳喘等,用之效果显著。
郝万山说:本方现代应用甚广,凡呼吸道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如急支、肺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属肺热雍盛者,皆可用。据刘渡舟教授经验,用本方治疗肺热作喘疗效甚佳,尤其对麻疹并发肺炎而属于肺热者,疗效可靠。肺热重者,加羚羊角粉;痰热雍盛,痰鸣气促者,加黛蛤散或鲜枇杷叶;喘而大便不下者,加蒌皮、炙桑皮;大便燥结者,加大黄,使下窍通而上窍利,而喘愈。若麻疹不透,疹毒内陷,致喘促不安,鼻翼煽动,唇甲紫绀,可用五虎汤(即麻杏石甘汤加上好茶叶),同时用三棱针点刺耳背紫色脉络出血,每可获效;若肺气不利,胸闷憋气者,还可加甜葶苈以泻痰热。
案20——急性支气管炎:
患者苏某,男,5岁,2006年10月10日诊。
因感寒后发热、咳嗽一周,经西药抗生素、解热,镇咳化痰药综合治疗5天,发热虽退而咳嗽不止,现咽痒咳嗽呈阵发性,咳痰黄稠胶粘,咯吐不利,咳剧时喉部有水鸡声,口渴微汗,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辩为外感风寒,内蕴郁热。治以散寒祛风,清热宣肺。方选麻杏石甘汤合止嗽散。
麻黄6g,杏仁9g,石膏15g,甘草6g,僵蚕8g,蝉衣9g,炒牛子9g,荆芥9g,白前9g,炙百部9g,紫苑9g,橘红6g,桔梗6g,炒蒌仁6g。水煎服,3剂。
上方服2剂咳止,3剂诸证消失。
按:小儿咳嗽,纯寒纯热者少,寒热兼夹者多。本例咳嗽属寒郁化热兼风痰阻肺。故以麻杏石甘清宣肺热;止嗽散祛风化痰;僵蚕、蝉衣、解痉镇咳;蒌仁、牛子化痰利咽。本方寒、热、风、痰兼治,标本兼顾,适应范围较广,对小儿寒热夹杂之咳嗽疗效较好。(余泽运医案)
方鉴:
桂加厚杏汤-喘-新感引动宿喘————发热汗出恶风喘脉浮缓。
麻杏石甘汤-喘-邪热雍肺,肺气上逆——喘而汗出,脉数。五、心阳虚证:

1、心阳虚心悸证:
原文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解词:叉手自冒心——即双手交叉按护于心前区。
语译:太阳病发汗过多,损伤心阳,致心悸不安,欲得按压,病人被迫两手交叉按于胸前以缓解心悸,可用桂枝甘草汤治疗。
提要:发汗过多,损伤心阳的证治。
分析:1、成因:发汗过多,心阳耗伤。多与素体心阳虚有关。
        2、症状:心悸欲得按,叉手自冒心——汗为心液,发汗过多,心阳
        随汗外泄,心阳不足,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安。
        虚则喜实,故叉手自冒心,欲得按。
        本证心悸为心中悸动不安,汗后骤然出现,发作剧烈,故以双手交叉按护于心前区,试图缓解悸动,这正是突然发生心悸而病人出现的被动体位。
辩证要点:心悸,欲得按。
病机:心阳不足,心失所养。
治法:温通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汤。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折现代量(原方原量):桂枝60g,炙甘草30g。
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顿服。
方解:桂枝——辛温,温通心阳
        炙草——甘平,补气和中。
        合用,辛甘化阳,以补养心阳。
注意事项:A本方以水浓煎,一次顿服,意在使药物快捷取效。
        B本方属救急之剂,只可暂服以宁心,心悸缓解后,继用缓调之方。
现代应用:用于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哮喘、充血性心衰等属于心阳虚者。
临床体会:刑锡波说:“本方为治心阳不足心悸之方,使用时以脉沉细或沉微为适宜。若脉虚数,服后常见心烦不宁。若脉微弱,汗自出、四肢逆冷之心阳衰弱证,常需加入附子方有效”。
案21——低血压病:
患者,刘某,男,75岁,卢氏县五里川人,2007年3月诊。
一月前自感头晕、心悸,嗜睡,全身乏力,在五里川医院测血压70/50mmhg,以“原发性低血压”经输液一周(用药不祥),症状无缓解,转本所就诊。
刻诊:患者面色苍白憔瘁,精神萎糜,诉心悸胸闷,头晕眼花,卧位稍减,坐起加剧,伴乏力纳差,血压68/50mmhg,舌淡嫩苔薄,脉沉细。辩为心肾阳虚,心失温养。治以温通心(肾)阳,方选桂枝甘草汤合麻附细辛汤、保元汤。
桂枝15g,炙甘草12g,炙麻黄12g,附子15g,细辛10g,肉桂8g(冲),红参10g,黄芪30g。水煎服,3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3剂感全身较前有力,到医院查血压已升至120/80mmhg,原诊医师问所用何方,血压升得如此之快?患者告以服用中药,医师云输液一周血压未升,中药焉能在3-4天内升至正常,简直不可思议!二诊用原方稍事化裁,又服3剂以资巩固,半年后随访,愈后未发。
按:低血压多见心悸乏力,头晕眼花,精神萎糜,嗜睡,舌淡苔薄,脉沉细。系心肾阳虚,推动、温煦无力所致。方用桂枝甘草温通心阳;麻附细辛振奋肾阳;“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保元汤补肺健脾,大补宗气,宗气足则推动有力,可保持血压之稳定。余初涉临床时,每见此类患者多发于长夏,症见全身乏力,困重懒倦,以脾肺气虚,清气下陷、或气阴两虚立论,多选用补中益气、清暑益气、生脉散类,每每乏效。后读《伤寒论》,逐渐悟出低血压的临床症状为心肾阳虚,推动、温煦无力所致,选用上方不仅症状消失的快,且升压迅速而持久,由此可见,经方的生命力是经得起重复验证的。(余泽运医案)2、心阳虚耳聋证:
原文75、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提要:心阳虚心悸耳聋证。
分析:成因:反复发汗。
        症状:叉手自冒心——心悸所致。
        耳聋——A手少阴心之脉络通于耳;
        B心主神明,耳之听觉依赖神之正常。
        C《素问》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
        因心阳虚衰,心神失调,心阳不能煦养于耳,故耳聋。
病机:心阳虚衰,耳失温养。
治法:温通心阳。
方药:可选用保元汤合桂枝甘草汤。
3、心阳虚烦躁证:
原文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解词:火逆——逆指误治,火逆即误用火疗法发生的变证。
        烧针——针刺方法的一种,即“火针”,又称“温针”。
提要:心阳虚烦躁的证治。
语译:误用火疗又复下之,损伤心阳而生烦躁之症,宜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
        成因:烧针、发汗、又复下之。
        症状:烦躁——过汗伤及心阳,心失所养,心神浮越。
        按:此烦躁表现为心神不宁,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精神恍惚、惶恐不安。
辩证要点:心悸,烦躁,舌淡,苔白。
病机:心阳不足,心神不敛。
治法:温通心阳,重镇安神。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折现代量(原方原量):桂枝15g,炙甘草30g,牡蛎30g,龙骨30g。
水1000ml,煮取500ml,去滓。温服160ml,日三服。
方解:桂甘——温通心阳;
        龙牡——镇潜安神。
现代应用:用于心律失常、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癔病、眩晕等属心阳虚,心神浮动者。
症状鉴别—烦躁:
        汗后胃津亏少——因渴而烦躁;
        蓄水——水热互结,津不上承,因渴而烦躁;
        表寒内热——寒闭于表,热郁于里而致烦躁;
        过服大青龙汤后——过汗伤阳,虚阳上扰而烦躁;
        本证——损伤心阳,心神浮越而烦躁。
4、心阳虚惊狂证:
原文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解词:(1)火迫劫之——用火疗,如火针,火熏,火熨等火法强迫出汗。
        (2)亡阳——亡者,失也。此指心阳耗散亡失。
        (3)惊狂——精神惊恐不安,狂躁不宁。
提要:太阳病误用火法,心阳虚兼痰浊惊狂的证治。
语译:伤寒脉浮,医者误用峻烈的火疗法强迫发汗,汗出过多,心阳随汗外泄,以致亡阳,而出现惊狂、卧起不安等,治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成因:用火法强迫发汗,汗出过多,心阳被伤。
        症状:惊狂,卧起不安——过汗伤阳,心阳虚极,心神无所依附,痰浊上乘,心神被扰。从而出现精神惊恐不安,狂躁不宁。
辩证要点:惊狂,卧起不安,心悸。
病机:心阳不足,心神不敛,复被痰扰。
治法:温通心阳,镇潜安神。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
现代用法用量:桂枝15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6枚,牡蛎25g,蜀漆15g,龙骨20g。
上药先煮蜀漆,后内诸药,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方解:桂枝汤去芍——温通心阳,补脾益气
        龙骨、牡蛎——镇惊潜阳以安神
        蜀漆(常山苗)——豁痰化饮,先安未受邪之地。
        诸药合用,温通心阳,镇惊安神。
        注意事项:本方煎煮时先煎蜀漆,减其毒性及燥烈之性,后下余药。若未能先煎蜀漆,往往会引起呕吐、恶心。方中蜀漆难求,可用常山或其他祛痰药代之,如胆星、竺黄、竹茹等。
现代应用:用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脑病、高血压、大动脉瘤等见烦躁而属心阳虚,心神不敛,复被痰扰者。
回复 支持 反对5、心阳虚欲作奔豚证:
原文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提要:汗后心阳虚下焦水气欲动,欲作奔豚的证治。
语译:发汗太过伤心阳,肾阳上助于心,无力抑制下焦水寒之气,水气内动,故患者自觉脐下小腹部动悸不宁,似有上逆欲作奔豚之势,当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成因:汗伤心阳,下焦水气欲乘虚上冲。
        症状:脐下悸,欲作奔豚——心阳虚衰,不能镇摄下焦水气,下焦水气欲乘虚上冲,但欲冲未冲,故仅见脐下悸动。
辩证要点: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
病机:心阳不足,下焦寒水欲动。
治法: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用量:茯苓40g,桂枝20g,炙甘草10g,大枣5枚。
上药先煮茯苓后内诸药,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杨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方解:苓枣——健脾培土制水
        桂草——温通心阳,助苓化气行水。
        诸药合用,水得土制不上泛,肾得心温水不寒。
注意事项:A本方重用茯苓半斤(折现代125g)先煎,意在加强排邪之力。
        B煎药要求甘澜水,取其动以去停水而不助水邪。
临床体会:刑锡波说“此方为预防奔豚之方。余常用此治心阳衰弱而诱发之水肿,颇具功效。然只限于初期的两脚水肿,髋部按之亦有指凹痕者。若肿势较甚,延及腹面,此方中必须加黄芪,效果方能理想。临床体验,此方对心阳不足而诱发轻度水肿或停水有效。”5、心阳虚欲作奔豚证:
原文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提要:汗后心阳虚下焦水气欲动,欲作奔豚的证治。
语译:发汗太过伤心阳,肾阳上助于心,无力抑制下焦水寒之气,水气内动,故患者自觉脐下小腹部动悸不宁,似有上逆欲作奔豚之势,当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成因:汗伤心阳,下焦水气欲乘虚上冲。
        症状:脐下悸,欲作奔豚——心阳虚衰,不能镇摄下焦水气,下焦水气欲乘虚上冲,但欲冲未冲,故仅见脐下悸动。
辩证要点: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
病机:心阳不足,下焦寒水欲动。
治法: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用量:茯苓40g,桂枝20g,炙甘草10g,大枣5枚。
上药先煮茯苓后内诸药,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杨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方解:苓枣——健脾培土制水
        桂草——温通心阳,助苓化气行水。
        诸药合用,水得土制不上泛,肾得心温水不寒。
注意事项:A本方重用茯苓半斤(折现代125g)先煎,意在加强排邪之力。
        B煎药要求甘澜水,取其动以去停水而不助水邪。
临床体会:刑锡波说“此方为预防奔豚之方。余常用此治心阳衰弱而诱发之水肿,颇具功效。然只限于初期的两脚水肿,髋部按之亦有指凹痕者。若肿势较甚,延及腹面,此方中必须加黄芪,效果方能理想。临床体验,此方对心阳不足而诱发轻度水肿或停水有效。
6、心阳虚奔豚证:
原文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解词:(1)奔豚——为证侯名。指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急冲胸咽,发作憋闷欲死,痛苦异常,时发时止的证侯。
        (2)一壮——指把艾绒作成的一个艾柱,灸完为一壮。
提要: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而发奔豚的证治。
语译:误用烧针发汗,外寒从针处侵入,局部见核起而赤。汗出则心阳虚损,水寒之气乘虚上冲,证见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而发为奔豚。其外治当以艾柱灸针处之赤核各一壮,内服桂枝加桂汤。
成因:误用烧针发汗,引起两个并发证:一是引发奔豚;二是针处被邪毒感染。
        症状: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误治伤及心阳,下焦寒气乘机上冲;烧针迫汗,病人恐惧,心神被扰。
        注:奔豚发作时,病人自觉有一股气由少腹上冲心胸,并伴胸闷气促,心悸不安,冷汗自出等症。冲至咽部,则窒息恐怖欲死;有的病人可上冲至头面而见眩晕、或跌仆、昏厥等。当逆气复于下焦时,诸证消失,一如常人。
                针处被寒,核起而赤——针孔处被邪毒感染,局部气血雍滞,化热化火,出现红肿热痛(局部感染)。
辩证要点: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伴心悸等。
病机:心阳不足,下焦阴寒上之气乘虚上逆。
治法:温补心阳,平冲降逆。
方药:桂枝加桂汤。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气也。
现代用量:桂枝25g,芍药15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4枚。
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方解:重用桂枝——通心阳,平冲逆
        合草姜枣——辛甘合化,温通心阳,强壮君火,镇水寒
        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利小便,去水气
        诸药合用,调和阴阳,平冲降逆。
临床应用:(1)奔豚证:患者可见腹痛、心悸气短、胸闷气促、恐怖欲死,甚则冷汗淋漓、眩晕跌扑等,片刻逆气平息则复如常人。
        (2)本方作为温补心阳之剂以治心悸、吐涎、眩晕等证属上焦阳虚寒气上逆者。
方剂鉴别:
苓桂甘枣-误治伤心阳-下焦水饮欲动—心悸-欲作奔豚—脐下悸为主——————化气行水
桂枝加桂-误治伤心阳-下焦寒气上逆—心悸-已作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为主——平冲降逆
回复 支持 反对六、心阴阳两虚证:
原文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语译:外感病病程中,见脉结代,心动悸,多为其人心阴阳素虚,复感外邪,心之阴阳气血受损,正气不支,心脏失养,当用炙甘草汤治疗。
提要:心阴阳两虚的证治。
成因:平素阴阳气血不足,患伤寒后正气不支,心脏失养。
症状:脉结代(即脉律不整,有歇止)——阴阳气血不足,血脉不充,脉道不续。
                心动悸——阴阳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故悸。
辩证要点:脉结代,心动悸。
黄煌认为:炙甘草汤多见于形体消瘦且面容憔粹之人,体形肥胖,面色暗赤或油腻者不适宜。
病机:心阴阳两虚,心脉失于煦养。
治法:温通复脉,滋阴养血。
方药:炙甘草汤。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解词:清酒——指清醇的陈米酒。《周礼.天官.酒正》载有三酒:即事酒、白酒、和清酒,皆用米加酒曲发酵而成。随酿随吃者,名事酒,给办事的人饮用;冬酿春成者,名白酒,用于招待宾客;冬酿接夏而成者名清酒,用于祭祀天地和祖先。
现代用量:炙甘草20g,生姜15g,人参10g,生地83g,桂枝15g,阿胶10g,麦冬33g,麻仁8g,大枣10枚。
用清酒500ml,水500ml煮取300ml,去滓纳阿胶烊化,每服100ml,日3服。
方解:炙草参枣——补益中气
        生姜桂枝——宣阳化阴
        胶麦地麻——养血益阴
        合用则补气在补血之先,养阳在滋阴之上,而成阴阳双补、气血平调之剂。
注意:A、本方煎煮要求“清酒七升,水八升”,仅煮“取三升”,即水酒各半,久煎之意。久煎则酒力不峻,辛散温通,既可行气血助药力通行血脉,又可监制阴药阴柔之性。久煎则充分发挥本方甘缓和中、甘温化阳的作用。方中清酒即东汉时期农民自酿的米酒,酒度较低,现无清酒,临床也可用黄酒代之。
B、方中生地指鲜生地。汉时称晒干的地黄为干地黄,新鲜的地黄为生地黄,临床应用时,若无鲜生地时,可用生地125g。
岳美中教授说:“仲景炙甘草汤以炙甘草为名,显然是以甘草为君。陶弘景认为甘草具通血脉,利血气之功能。此方用大枣达30枚之多,在《金匮》、《伤寒》诸方中唯此方为最。而本方中药味用量之中堪与比肩者唯生地250g。考大枣《本经》主补少气,少津液;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中重用大枣,都是恐峻药伤津,为保摄津液而设。生地《本经》主伤中,逐血痹;《别录》主通血脉,利气力。则大枣、地黄为辅助甘草通经脉,利血气之辅药无疑。此方生姜是合人参、桂枝、酒以益卫气,各有专职,非寻常姜枣配伍之例。”
问曰:“此方以胶、麦、麻、地、枣、草补益营血,以参、桂、姜、酒补益卫气,使阳行阴中,脉得以复,则已有领会。唯用阴药则大其量,而阳药用量反不及其半,还不能理解?”盖阴药非量重,则仓卒间无能生血补血,但阴本主静,无力自动,必凭借阳药之主动者以推之挽之而促激之,才能上入于心,催动血行,使结代之脉去,动悸之证止。假令阴阳之药平衡,则濡润不足而燥烈有余,如久旱之禾苗,仅得点滴之雨露,立见浠干,又怎能润枯泽槁呢?此方煮服法中,以水酒浓煎,取汁多气少,其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
临床体会:刑锡波认为:本方对伤寒后津血两伤,心气衰弱出现脉结代,心中悸动不安,有显著疗效。
余泽运认为:本方治疗身体瘦弱之人外感病后合并病毒性心肌炎而见心阴阳两虚,表现为心悸、心电图为室性或房性早搏,脉见结代者,用本方疗效较好。若心脏有器质性病变而造成心悸脉结代,则此方疗效较差。且本方用《伤寒论》原方折半之量,2—3剂即可显效,用小量效即不显。但若用量过大易致滑肠腹泻,可采取一剂药多次少量频服,缩小服药间隔而不减少每天的服药总量,即可减少滑肠之副作用。
案22——心悸(病毒性心肌炎并频发室性早博):
患者张某,女,50岁,1997年11月20日诊。
患者一月前患病毒性心肌炎,在本镇医院住院2周,经用“苷镁极化液”静点后病情好转出院,一周前患者感心悸,到医院经心电图检查诊为“频发室性早博”,经中西药治疗不见好转,特来本所就诊。刻诊:患者自诉胸闷心悸,稍劳加剧,伴头晕、乏力,面色咣白,舌暗红而嫩,苔少,脉结代。辩证为心悸-心阴阳两虚。予炙甘草汤。
炙甘草30g,生姜20g,人参15g,生地80g,桂枝15g,阿胶12g,麦冬40g,炒枣仁15g,丹参15g,苦参12g,大枣20枚。
黄酒500ml加水1000ml煎服,3剂。
二诊:患者感心悸、头晕减轻,全身较前有力,听诊早博明显减少。原方再进5剂。复诊早博消失,诸证均愈。
按:本例早博见心悸,劳则加剧,头晕、乏力,面白舌嫩,苔少,脉结代,为外感病后阴阳两伤,心气衰弱,不能鼓动血行。《伤寒论》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故用炙甘草汤调补阴阳以复脉,数剂而愈。
(余泽运医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4)[转载]伤寒论读书笔记《五》
伤寒论之太阳篇心阳虚奔豚证
心肾相交,脾为之媒| 中医经典征文大赛作品展播(98)
5、心阳虚欲作奔豚证
【每日学伤寒】桂枝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