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早在《针灸大成》,就把现在常用的针法都讲透了

从具体针法上看,杨继洲受到窦汉卿下针十四法影响较大。

是针灸学术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他为后世针刺手法的昌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学习针灸的人,鲜有不知道他所著的《标幽赋》者,短短的79句赋文,1318字,却先后有元代王开、王国瑞,明代徐凤、高武、杨继洲、吴昆,以及清代李学川等诸多针灸名家,为此赋作注,足见此赋的学术价值和地位。

窦汉卿在《针经指南》中,将针刺的基本手法归纳为下针十四法,即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按、爪、切等。

《金针赋》对此做了总结归纳,并把它编成赋文连贯起来,包括“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病,弹则补虚,肚腹盘旋,扪为穴闭。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

杨继洲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内经》《难经》有关内容,在窦汉卿《针经指南》十四法的基础上,将针刺的步骤归结为“十二字分次第手法”,记录在《针灸大成·卷四·三衢杨氏补泻》中,即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及指拔

杨继洲将十二字分次第手法编成歌诀,简要说明其操作要点与作用:“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医师穴法叮咛说,记此便为十二歌。”

兹就原书本节“十二字分次第手法”简要介绍如下:

爪切

爪切,“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针之穴,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于荣卫也”。是指操作时用左手大指的爪甲,重切想要针刺的穴位。此法能够使气血宣散,下针之后不伤及荣卫。爪切,代表的是押手。

古人十分重视押手的作用。《难经·七十八难》曰:“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在《针灸大成·卷四·经络迎随设为问答》的“问针头补泻如何”中,杨继洲记载了在行针过程中如何运用左手的经验。说明

针头补泻是每个医生都应该掌握的方法,是补泻过程中的常法。这种方法“非呼吸而在手指”,操作的时候“必先以左手压按其所针荥输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得气后,“顺针而刺之,得气推而纳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杨继洲在文末,用“知为针者信其左”,进一步强调了左手(押手)的重要性。

另外,针刺治疗重在调气、治神,杨继洲又十分重视守神、治神,通过押手切穴能够使医生和病人都专心致志,把精神集中于针刺。《针灸大成·卷四·三衢杨氏补泻》中,要求“病人神气定,息数均,医者亦如是”,达到这种守神的状态时方能入针,爪切恰好有助于医生

和患者各守神气。

爪切在临床上是十分常用的手法,目前,其业界公认的作用主要有:①固定施术部位。为防止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因单手进针导致的进针部位的偏差,先应用爪切的方法固定针刺部位然后再进针,保证了针刺部位的准确性。②减低疼痛感。押手重掐施术部位,能够减少针刺时候的表皮疼痛。甚至在爪切重掐的时候,可以使痛觉在针刺的瞬间暂时消失。③防止针刺部位出血。通过爪切能够使针刺部位的细小脉络血流暂时中断,避免进针时候出血。


指持

指持,“凡下针,以右手持针,于穴上着力旋插,直至腠理,吸气三口,提于天部,依前口气,徐徐而用。正谓持针者手如握虎,势若擒龙,心无他慕,若待贵人之说也” 。指持,持而贯之之意。是指操作时右手持针在穴位上,用力旋插直到腠理,吸气三口,提针于天部,利用前面的气慢慢操作。

杨继洲认为,持针应当“手如握虎,势若擒龙”。同时,杨继洲还要求医生操作时持针要“心无他慕”,这也看出来他十分重视医生在操作时候的心境,即本书后边章节提到的守神的问题。

杨继洲指持之法在进针时候要求刺手牢握针柄,才能力贯针尖。此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是一致的。口温,“凡下针,入口中必须温热,方可与刺,使血气调和,冷热不相争斗也”。是指当医生下针之前要放在口中温针。这种操作方法,通过口腔温度提高针体的温度,使针体进入人体后与气血冷热相调和,这种方法有利于保持营卫气机的调顺。

此如《灵枢·刺节真邪》所云:“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后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是也。”口内温针,使针的温度与人体温度相差无几,这是讲求中医医术的“无伤阴阳”。

目前,此法在临床已不再应用,但杨继洲在口温的歌诀中强调“勿令冷热相争搏”,说明针体和人体的温度保持接近对于提高针刺疗效是有参考意义的。如能将温针的原理加以考虑,研制出新的既能保障无菌,又能温针的仪器,对于温针刺法作用的发挥以及疗效的提升,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进针

进针,“凡下针,要病人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亦如之,切不可太忙”。进针的第一步是医生和患者均须安神定志,做好进针的准备。 “又须审穴在何部分,如在阳部,必取筋骨之间陷下为真;如在阴分,郄腘之内,动脉相应,以爪重切经络,少待方可下手。”

第二步,要确定进针部位,并区分穴位所在阴阳部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进针方法。要求医生仔细观察穴位在阳部还是在阴部,先用爪重切穴位,准备进针。要求医生和患者均应定气息,在爪切之后稍微停顿一会儿再进针。下针的时候,要审察穴位具体在什么部位,结合穴位的具体部位进针。如果在阳部,由于阳经的穴位多在筋骨之间,皮肉较薄的,必取筋骨之间陷下的部位;如果在阴部,多在动脉的旁边,进针的时候以爪重切经络,爪切之后略停顿一会儿方可进针。

这里着重指出了阳经取陷、阴经取脉的取穴进针方法。正如杨继洲在进针的歌诀中所说,“进针理法”在于刺中其“关机”。


指循

指循,“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得气即泻之故也”。是指操作时用手指沿着穴位所在的经络上下左右按摩,能够使经络气血运行,气血往来有利于得气,待“针下自然气至沉紧”,“得气即泻”。

目前指循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催气方法,常用于气虚不足的病证。


爪摄

爪摄,“凡下针,如针下邪气滞涩不行者,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其气自通行也”。是指操作时用大拇指的指甲,沿着穴位所在经络重用力切按之,这样能够促进开通由于邪气较盛而导致的涩滞之气。

目前临床常用爪摄的方法,治疗进针后针下紧涩的邪实有余的病证,大指指甲用重力切按穴位所在经络上下,促使邪气宣泄,经络畅通。


针退

针退,“凡退针,必在六阴之数,分明三部之用,斟酌不可不诚心着意,混乱差讹,以泻为补,以补为泻,欲退之际,一部一部以针缓缓而退也”。是指退针时要分为地、人、天三部慢慢退出。要求退针应缓,要小心谨慎。强调退针的时候行“六阴之数”。《难经·七十八难》曰:“动而伸之,是谓泻。”

针退的方法,是对“动而伸之”之法的阐发。杨继洲强调退针的时候宜分三部,从地部开始,天部结束,要一部一部缓缓而退,在每一部行六阴之法来泻邪。如此退针,则如原书此处歌诀所说“须臾疾病愈如飞”。目前,这种方法常用于泻邪实。


指搓

指搓,“凡转针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随其气而用之。若转太紧,令人肉缠针,则有大痛之患。若气滞涩,即以第六摄法切之,方可施也”。指搓,搓而转之之意。这是一种泄气的转针方法。操作时转针如搓线之状,不要转太紧,随其气而用之。如果遇到气滞,则“以第六摄法切之”,令气通再实施搓法。这种方法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转太紧,否则会导致肌肉缠缚针身造成疼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阳左而升,阴右而降,针刺补泻行气之法,亦符合左右升降之机。

《针灸大成·卷四·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问迎随之法”,论及“补针左转,大指努出;泻针右转,大指收入”,“补,随其经脉,推而按纳之”,“泻,迎其经脉,提而动伸之”。指搓在进退中寓有上下,故杨继洲认为,指搓为“左右补泻之大法也”。

临床上,这种方法常用于泻经络之气。指捻,“凡下针之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外捻者,令气向上而治病;内捻者,令气至下而治病。如出至人部,内捻者为之补,转针头向病所,令取真气以至病所。如出至人部,外捻者为之泻,转针头向病所,令夹邪气退至针下出也”。指捻,捻而行之之义。这种方法,不论补泻均在人部实施,为转针的方法。

操作时治疗上部疾病,大指要向外捻;治疗下部疾病,大指要向内捻。无论补法还是泻法,均要转动针头使气至病所。此处内外亦即左右之意。如为补法,引动真气至病所;如为泻法,引动邪气退至针下而出。杨继洲在本节中称此法为“针中之秘旨也”。


指留

指留,“如出针至于天部之际,须在皮肤之间留一豆许,少时方出针也”。指留,留以养之之意。操作时出针到天部,在距离皮肤豆许之处稍稍留针,然后再继续出针。要求出针时留针取气,让荣卫之气得以疏散。

是一种养正的针法。《类经·十四·经脉应天地呼吸分补泻》曰:“所谓出针者,病势既退,针气必松;病未退者,针气固涩,推之不动,转之不移,此为邪气吸拔其针。”若“真气未至,不可出而出之,其病即复”,此时就需要“再施补泻以待其气,直候微松,方可出针豆许”。

杨继洲的指留之法在退针至天部的时候留针少时,宣散荣卫,令气血畅通,与《类经》提到的引真气至相似。杨继洲创立的这种指留的针刺手法,能够达到祛邪养正的目的。


针摇

针摇,“凡出针三部,欲泻之际,每一部摇一次,计六摇而已。以指捻针,如扶人头摇之状,庶使孔穴开大也。”针摇是指操作时当针从三部出时,行至每一部均要摇针,并用手指捻针,使孔穴开大。

手法的关键,是开大孔穴,使邪气泻出来,即泻实。此法将三才、开阖等方法中的泻法,结合在一起以促进泻实,从而“令邪气出如飞”。


指拔

指拔,“凡持针欲出之时,待针下气缓不沉紧,便觉轻滑,用指捻针,如拔虎尾之状也”。指拔,是指出针之时用手指捻针,状如拔虎尾一般地小心谨慎。

操作时,需要注意待针下气缓轻滑的时候再出针。故有“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太急伤气”的说法。这种“指拔”的针法,应用于“指留”之后,使针头在天部和皮肤之间,待针下之气缓和轻滑而不沉涩的时候才轻捻出针。“用指捻针,如拔虎尾之状”,意为拔针的时候,医者应当沉着仔细,小心谨慎操作。


综上所述,杨继洲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在窦汉卿基础之上有所发挥,使针刺手法更加完备。杨继洲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实际上是行针的程序,是较为完整的一套施针的术式,是针刺的基本流程。

此外,在十二字分次第手法中,强调刺手和押手的配合。《难经·七十八难》有“知为针者,信其左”,十二法中的爪切、指循、爪摄,即是使用左手的手法。刺手和押手相配合,完成从准备进针、进针、催气候气、手法补泻,最后到出针的针刺全过程,使针刺操作系统化、规范化。这一套针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既符合《内经》《难经》的经旨,又切合临床实际。

清代官方作为教科书的《医宗金鉴》卷七十九的《刺灸心法要诀》中,“行针次第手法歌”基本上是参考杨继洲的“十二字分次第手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金针秘传针验摘录+针灸精华汇集+神奇的经络穴位组合 人体上下对应穴
金针王乐亭针灸操作手法详解(干货)
“力-气-势”针灸体系
《中医刺灸》(全本)
金针王乐亭针灸操作手法详解
管氏下针十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