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年硕海归:廉价又昂贵的22岁

知乎上问题“出国留学,你学到了什么”中,有一个高票回答:

去国外留学其实和去山东蓝翔技校是一样的。学技术,包食宿,同时专修烹饪、美容美发、驾驶、汽修、计算机等多种技能。

“海归”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通货膨胀,已经成功从二三十年前的“高端人才”代名词,顺利跌落为“花了冤枉钱的高失业一族”。

而其中数量最多的一年制硕士,又处于整个失业族的鄙视链尾端。

各种论坛上,这样的讨论屡见不鲜,偶尔有为此辩驳的人,通常被批得更惨。似乎这些用高昂学费换时间、学历的人,除了有钱一无是处。

压缩的一年

在英国留学的Bruce告诉我,朋友圈里的硕士留学生有这么两种:

一种是,今天在曼切斯特喝咖啡明天马德里看球赛后天在里斯本逛博物馆,图片不是《欧洲国家地理》级别的风景照就是英剧皮囊式的趴体迷醉人生。

另一种则是,这学期的paper可能要一辈子才能看完,图书馆为什么这本书只能借24小时,苦咖啡和essay一点都不配嘛,明天又有Presentation啊我今晚不用睡了。

前者是少数,后者相对普遍,还有一种人,根本不出现在朋友圈。

他们每天七点起来奔进图书馆,每堂课结束后都有复习预习还要完成推荐reading,每篇3000字的小论文都用了20个以上的引用,上课时能和外国学生一样打断老师提问。

如果你向他咨询这一年经历,他会告诉你,后悔没有提早跟前辈打听各个课程的制定教材,在国内先看看中文版,或者搜索英文原版书的电子版来读。

这才是一年硕的真相。把别人两年的lecture和seminar挤压成一年,课程被安排在每一天,多的时候从早上9点一直上到下午5点不中断,各种networking的机会还不能错过。

在这被压缩的时间里,因比较而产生的压力也会随之翻倍。

国内Top3本科毕业的学姐Fiona在法国HEC读硕,她说自己到了这里才第一次切身地感受到,那些关于中国留学生更勤奋更优秀的传言都是谣言。

上次小组作业,意大利和德国同学的小组报告拿了80分,香港和越南同学那一组拿了75,自己和老乡只有60,在中国同学中还算高分了。

当中国学生在纠结考试和历年考卷,老外在讨论Google and deepmind,是谁告诉我欧洲人又懒又没有大局观的?

更让她绝望的是,商学院里那些令她绝望的学霸,根本也不是学校里最顶尖的人才,真正的大牛更多会选择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

“找工作和找老公差不多,也讲缘分”

不少一年硕们从踏上异国起,一个数字就一直背负在肩上,20-40万的留学费用。这笔钱,写在留学中介机构上时,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投资数字;学成时,就成为了一项沉甸甸的社会压力。

根据 Lockin China 网站上的投递数据,毕业于英国的同学找工作最勤奋,平均每个人投递了50.35个职位。

多少留学生在繁重课业之余,夜晚要辗转于各种宣讲会,那些从巴克莱银行、UBS瑞银、贝莱德集团、渣打银行、联合利华、普华等宣讲会上收集的宣传册能做一年的草稿纸,但也仅仅是草稿纸。

据说,许多英国大投行这些年招收的中国留学生,大多是参加过 A-level 考试的英本,且数目寥寥。因此一年硕们通常在12或14个月后只能回到国内,加入本科师弟师妹的应届生求职大军,尴尬地站回HR们的面前。

有次银行面试,和我一组的有个LSE回来的,面试官问他你在英国学了什么,他blabla说了一堆,面试官直接笑了,说“你就那一年时间能做什么研究。

我在一个很小的私募基金实习的时候,国外回来的如果不是top50好像是不给面试的。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这些一年硕们都恨不能把英国一年里读过的reading,吃过的炸鱼,偷哭过的夜晚,甩在对方脸上。

仿佛40万留学费用的价值,最终只取决于HR对简历上各种名词的熟悉程度。遇上了知识面恰好较小的面试官,有位学妹干脆感叹,

找工作和找老公一样,主要看缘分吧

效率的代价

在20岁出头这场胶着的赛跑里,半岁的差距都足以影响一生,更遑论一年时间。

很多一年硕们最初决定要去这一年,大多人的初心其实就是用钱换时间。想在进入社会前体验更多又不想落下太多,想要用较少的时间成本弥补本科阶段的遗憾,想要更高学历却耗不起青春。

毕竟青春如此昂贵,所以投入别人2-3倍的资本也觉得值,所以时刻都将所有感官拼命张开,希望也以别人2-3倍的速度在这短暂的一年里成长。

Bruce在纽约读书时住在唐人街一对华侨夫妇家里,对面就是殡仪馆。他说,每次跷课都能遇上殡仪馆办丧事,于是就在锣鼓喧天的哀乐中敲打论文,一切都显得那么合理那么平静,“后来每次遇到什么过不去的事,就想想那些哀乐中码字的时刻,好像也就没什么不能接受的了。”

Fiona在法国实习时,第一次知道了原来世界上有“今天做不完明天做,明天做不完后天做”的投行。她一边和我吐槽法国同事总是要等到项目里其他地方的同事们崩溃了才能交出东西,一边又羡慕隔壁小哥永远散发着香水味的云淡风轻。

和国内不同,法国年轻人们选择投行工作,通常不是因为薪水(因为和其他行业的薪水差距也没有国内这么大),而是更多是追求自我价值的体现。

就是这么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吧,总会在我们年轻的某个时刻,在身处异乡孤独焦虑的某个瞬间,一下子砸中自己,提醒我们,青春的昂贵如此真实而刻骨。

可惜,在这个用无数青春堆砌起来的资本市场里,我们的年轻又太过廉价了。廉价到,越是追求效率,越有掉价的趋势。

某咨询公司高管坦言:“仅有普通文凭,缺乏技术与经验的‘小海归’竞争力明显较弱。能拿到高薪酬的,大部分是有名校过硬文凭或者多年实际工作经历,处于人才金字塔顶端的‘大海归’。”

所以注定在别人询问“为什么本科毕业就能进的公司,非要花40万后再来”时,无话可说。

是的,在20岁出头这场激烈的比赛里,既然贪心地选择了更高的level,就只能坦然接受更残酷的比较。既然有信心在这开头一掷千金,也就有自信等待更高的回报率。

无论你的起点是高是低,是昂贵还是负债,是赢了小半截还是弯道待超车,

人生的这场赛事,才刚刚开始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单位招聘不要1年制“海归”硕士“海归”学历是否已“贬值”
报道称中国留美学生九成不在一流大学
去英国读研一年后悔了?
美国留学与英国留学有什么不同?过来人血泪经验总结!
深度!英国一年硕真的很'水'吗?
英国留学与美国留学有什么不同?过来人告诉你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