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人的敏感词,敢碰的他是第一个

国人表面上最忌谈两件事——

' 性 ' 和 ' 死 '。

一个是因为羞耻。一个是因为恐惧。

随着时代的发展,羞耻观念可能慢慢解放。但关于恐惧,从古至今,能释怀的不多。

对自己一生不满意的,想要再活长一点,看后面会不会有好事发生。

觉得已经过得知足幸福的,又因为有太多留恋,舍不得离开。

演员万茜

能坦然面对 ' 死亡 ' 这件事的人,真的屈指可数。

幸好我们暂时还不用面对。

但这仍是一件需要我们去了解并且接受的事。

今天十点君想推荐的,正是最近新出的一部,国内少有的' 临终关怀 ' 主题的纪录片。

' 临终关怀 ' 这个词,在国内可能尚显陌生。

但在对生命权力和尊严意识较有觉醒的西方国家,临终关怀已有一套成熟的模式。

它主要是指,对于无救治希望的临终患者提供特殊的缓和医疗服务,给予生命最后的慰藉和尊严。

连十点君都有点诧异的是,这片的旁白是演员万茜

万茜的声音当然没有职业的旁白配音演员专业,但那种温和的、娓娓细说的音调,却让这部特殊的片子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生命里》

《生命里》是导演吴海鹰在上海临汾社区服务中心的舒缓疗护病房拍摄的纪录影像。

舒缓疗护又称临终关怀、安宁疗护。

收治在那里的病人主要是癌症晚期患者。

生命所剩的时间大多不超过三个月

三个月。这对我们此刻来讲可能是转身一瞬的时间,对于那些病人,却是人生长途跋涉到最后的一段冲刺。

一步犹如十年,艰难又漫长。

你是否想过自己生命最后一程是什么状态?

必然是病痛或者衰老。

还有对一些哪怕简单日常的向往。

比如有胃口地吃下一顿饱饭,或者在天气好的时候到公园里晒晒太阳。

当衰老,病痛,孱弱占据身体时,很多以往的日常都变成了奢侈

医生说:站是不可能站了

时间和疾病,让人显示出了如襁褓中婴儿的脆弱和无助

吃喝拉撒睡,这些基本的生活能力也正在慢慢失去。

家人、护士、护工成了生活必不可少的依赖。

他们需要帮忙病人喂食、翻身、擦洗,甚至处理大小便失禁。

更纠结身心的,是没有希望感

有的病人住进去,隔天就出院了。

因为发现今天还在见面寒暄的病友,第二天就去世只剩隔壁的空床一张。

死神的脚步像是随时回响在耳边的钟摆,时时提醒。

在舒缓疗护区,离别的发生比正常的医院更频繁。

临汾服务中心,一年收治了 204 个病人,死亡 185 个。

平均两天一个。

死亡在这里是无可避免的 ' 常事 '。

很多人没有准备好就来了。没有准备好,也就走了。

在生命最后一程,生理的病痛,或者对死亡的恐惧,可能并不是最让人 ' 痛苦 ' 的。

' 痛苦 ' 的不是怕死,而是想活。

那些对于 ' 生 ' 的眷念和不舍,是让很多人无法释然放下,走向告别的原因。

有的是对自己一生的记忆充满怀念

参加过抗日战争的黑子叔永远记得日本投降的那一天。

还有 70 年前,自己怎么只身到上海求活和打拼。

年轻时离开家乡去援疆的鲁胜兰老太太,说起新疆的瓜果,依然记忆鲜明,好像甜味和留恋都在嘴边。

说起年轻时恋爱经历的大叔大爷,脸上的自然和笑意,只让人觉得他们是有着鲜活生命和记忆的人。

无关乎他们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哪一程。

还有回忆起当年见到多年未见的哥哥时,陈晓军依然会激动地流泪。

似乎我们一生中经历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即使都是过去了的旧事,但回忆起时,情绪和感怀好像都还在昨天。

大概不管好的,坏的,我们一生所有的体验,都是为了给最后时刻的自己留点眷念。

就这样,躺在病床上回顾自己的一生,好像就是人生最后三个月唯一能做的事。

回味咀嚼着那些珍贵的回忆,有的人留念也充实。

能够平和地面对自己生命的收场。

他们会坦然地想着安排自己的身后事

想要用年轻时好看的照片做最后的告别遗照,想着在离去的最后一刻,要得体好看地告别。

有的人则是牵挂着自己的亲人,留下自己的遗嘱和交待。

避免不了的也有遗憾。

因为不是所有人的一生都活得满足、无憾。

吴留生老太太心心念念想在临终之前最后再看一眼故乡,可是因为虚弱的身体,即使家乡再近也无法成行。

儿子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特地为她拍下家乡的影像,送到她的病床前。

不过有些遗憾,在最后也只能是遗憾。

朱慧芳老太太一直牵挂着多年未见的女儿,临终前的心愿就是能见上女儿一面。

可在家人、医院还有社会的协力联系下,这愿望直到最后仍没有实现。

死亡,意味着一生所有悲喜的戛然而止

也意味着没有再来一次的弥补机会。

所以,遗憾和悲伤是必然的。

但,正如这片子拍摄那些生命最后一程的群像,并不是为了消费衰老和死亡的悲悯

看这片子,介绍这片子的我们也不只是为了慨叹生命逝去的唏嘘

而是,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 ' 无常 ' 正是生命的 ' 常态 ',我们便能理性去看待 ' 死亡 ' 这件事。

能够直面它,并且认知到' 死 ' 和 ' 生 ' 一样,需要被正视以待

在对 ' 死亡 ' 极为避讳的国内大环境下,正视死亡这件事的路还很长

所以很多外人看临汾医院的安宁病房,就觉得 ' 到那个病房就是去等死的 '。

医院周边的居民楼外墙,甚至挂上了许多镜子

因为要把医院 ' 死亡 ' 的晦气反射回去。

在医院里,患者逝去后也会从另外的 ' 死亡通道 ' 撤离,不能通过病人们正常的生活区。

就像片中张敏护士说的——

这关系到整个社会怎么看待死亡的问题。

没有人认识到一个人从生到死,是必然规律。

是的,生死不过是自然规律

那些最后时刻躺在病床上孱弱无助的病体,所需要的支持和帮助,不就跟生命伊始,婴儿哭着坠地,无知无助地需要人照料吃睡一样。

说是临终,更像是生命回到了最开始的时候。

既然如此,那些爱你的人不就应该像当初期待地迎接你到来一样,无怨无悔地陪伴和照料送你离开?

更重要的,片子提醒了我们——

' 优生 ' 和 ' 优死 ' 也是一个人享受的基本权利。

这也正是 ' 临终关怀 ' 这件事的价值所在。

临终关怀,也就是舒缓疗护,是给临终病人和家属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全面照料。

它不仅关系到病人的身体护理。

更重要的是让病人和家属在面对死亡这件事时能够安宁平和地接受。

因为有时候 ' 死亡 ' 不是一件说走就走的事

等待死亡的过程中可能会带来巨大的不安

因此舒缓治疗的护士们需要在关怀室里开导、慰藉病人。

倾听他们未了的心愿

努力帮他们解决,舒缓他们的心理。

临终前牵挂儿女的患者

临终关怀很重要的一环是尊重病人的意愿和尊严

很多病人在生理受限的情况下,失去表达意愿的机会,只能被动接受医院和家人的救治或安排。

但其实,那或许有悖于病人自己生理和心理的选择意向。

而家属,在亲人的弥留阶段,心理也同样受着煎熬。

家属心理的疏导也是临终关怀的一部分。

因为有时候,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病人,而是家人

其实,关于临终关怀的探索、实践和普及在我们国内可能还依然局限。

《生命里》这部片难得让我们看到了部分相关领域人员的一点点努力,并让更多人知道临终关怀的重要性。

那些用心照料、耐心倾听和开导的护士和护工真的让一些人感受到了生命最后的陪伴。

那些福利院的志愿者、到医院实习的社工系学生也真的给一些临终患者带去了温暖和祝福。

正因为有他们的努力,让很多即将走到尽头的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感觉到生而为人的平等和尊严,还有可以满足离世的平和。

可能这样,他们原本漫长美好的一生。

就不会溃于最后一刻。

他们看到人间的最后一眼,依然是满足和留念的一眼。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珍惜时间,把握当下的劝世箴言我们已经听过很多。

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去对待死亡。

或许我们目前都尚且年轻健壮,充满活力。

无需去考虑自己要如何走过人生最后一段旅程。

但我们需要明白,那些比我们早迎来终点的人,也不过是走在我们之前而已。

他们此刻走的,是一条,我们也必将走到的路。

我们对他们的态度,就是对我们自己。

我们如何告别他人。

他人也将如此告别我们。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查看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生命走到尽头 什么是他们最遗憾的事(图)
临终老人如何关怀与护理?
纪录片《生命里》将于今晚登陆CCTV9纪录频道,静听存在与告别的意义
看完这部无比真实的临死纪录片,我再也不想浪了
临终护理的现状及展望
给生命以尊严____关于临终关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