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历史上十大才女

博主按:中华民族历史上涌现了许多多才多艺的佳人,博主心目中的中国历史上十大才女是词国俊杰—李清照,名垂千古—蔡文姬,史笔千秋—班昭,多才风雅—上官婉儿,璇玑绝唱—苏惠,雁过留声—薛涛,道观哀艳—鱼玄机,传世佳情—卓文君,断肠英女—朱淑真,凤韵高迈—谢道韫。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No.1 词国俊杰——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著作,但久已不传。现存诗文集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1卷,《漱玉集》5卷。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夏日绝句》等。

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No.2  名垂千古——蔡文姬

蔡文姬(约174年-约239年)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精于天文数理,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







她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蔡文姬从小以班昭为偶像,也因此从小留心典籍、博览经史。并有志与父亲一起续修汉书,留名青史。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她初嫁于卫仲道,后因无子,丈夫死去而回到母家,又因匈奴入侵,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生育2个儿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

蔡文姬多年被掳掠是痛苦的,一旦要结束十二年的羶肉酪浆生活,离开对自己恩爱有加的左贤王,和天真无邪的两个儿子,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觉得柔肠寸断,泪如雨下,在汉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登车而去,在车轮辚辚的转动中,十二年的生活,点点滴滴注入心头,从而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

“十八拍”,乐曲即十八乐章,在歌辞也就是十八段辞。第一拍中所谓“笳一会兮琴一拍”,当是指胡笳吹到一个段落响起合奏声时,正好是琴曲的一个乐章。此诗的形式,兼有骚体(句中用“兮”字)与柏梁体(用七字句且每句押韵)的特征,但并不纯粹,或可称之为准骚体与准柏梁体。全篇的结构可大别为开头、中腹、结尾三部分。第一拍为开头,总说时代动乱与个人所受的屈辱;中腹起自被掳西去的第二拍,止于放还东归的第十七拍,历时十二年,分为思乡与念儿前后两个时期;最后一拍为结尾,呼应篇首,结出怨情。

“十八拍”节选:别儿归国的【第十三拍】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南匈奴人在蔡文姬去后,每于月明之夜卷芦叶而吹笳,发出哀怨的声音,模仿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成为当地经久不衰的曲调。中原人士也以胡琴和筝来弹奏《胡笳十八拍》非常盛行,据传中原的这种风尚还是从她最后一个丈夫董祀开始的。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唐朝人李颀发出这样的感慨。

蔡文姬在周近的卫护下回到故乡陈留郡,但断壁残垣,已无栖身之所,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屯田校尉董祀,这年她三十五岁,公元208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五言《悲愤诗》节选中写到“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柜。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以叙事详尽、细节逼真见长。

蔡文姬的一生是悲苦的,“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该享有,而她却不能两全。

蔡文姬也确实非常有才气,是历史上少有的才名盖过美貌的女子。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来,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直是激烈人怀抱。”盛称蔡文姬的资质与修为,一个博学多才的好女子,命运是如此凄惨,婚姻生活如此不幸,令世人感到悲凉与叹息!

文姬亦擅长书法,其文笔宋刻《淳化阁帖》有收录。蔡文姬一生,特别是归汉后,继承父亲的遗志,撰写了《续后汉书》,这不能不说是她对祖国古代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No.3  史笔千秋——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现在帮她的哥哥班固修《汉书》,这部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正史中写的较好的一部,人们称赞它言赅事备,与《史记》齐名,全书分纪、传、表、志几类。还在班昭的父亲班彪的时候,就开始了这部书的写作工作,她的父亲死后,她的哥哥班固继续完成这一工作。班固,字孟坚,九岁能作文,稍大一点,博览众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汉书》时,却因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的工作继续前进。

幸而汉和帝知道班昭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识过人的巾帼奇才,即召她和马续到皇家的东观藏书阁续修《汉书》。昭为继父兄遗志,欣然奉召。在藏书阁经年累月孜孜不倦地阅读了大量史籍,整理、核校父兄遗留下来的散乱篇章,并在原稿基础上补写了八表:《异姓诸侯王表》、《诸侯王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和《天文志》。至此,这部完整的《汉书》,历经40年的编撰工作,班昭在四十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了《汉书》。虽先后经过四个人之手撰写,但读起来却“后先媲美,如出一手”,十分和谐。

除整理、续写《汉书》外,班昭在传播和普及《汉书》方面,也颇有贡献。《汉书》问世以后,读者多不通晓,她还教授大儒马融等诵读。班昭的德才深得汉和帝的器重,和帝多次召她进宫,让皇后和诸嫔妃拜她为师,向她学习儒家经典、天文、数学,从而使班昭声名大震。班昭丈夫姓曹,人们便尊她为“曹大家”(当时人们把学识高、品德好的妇女尊称为“大家”;“家”在此读姑。)

班昭除在史学方面编撰《汉书》卓有成就外,她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赋,颂,铭,诔,哀辞,书,论等,共十六篇。辑成《大家集》三卷,但可惜大都失传,现只留下《东征赋》和《女诫》7篇。

班昭所作《东征赋》一篇,被昭明太子萧统编入《文选》,保存了下来。李善注引《大家集》说,“子谷,为陈留长,大家随至宫,作《东征赋》。”又引《流别论》说:“发洛至陈留,述所经历也。”《东征赋》是班昭随同儿子到陈留赴任时,描述自身经历的作品。又曾为班固《幽通赋》作注,今存《文选》李善注中。

班昭主要生活在汉和帝时代,汉和帝在班超死后不久就驾崩了,皇子刘隆生下来才一百天,就嗣位为汉殇帝,邓太后临朝听政,不到半年,殇帝又死,于是以清河王刘祜嗣位为汉安帝,安帝才十三岁,邓太后仍然临朝听政。邓太后以女主执政,班昭以师傅之尊得以参予机要,竭尽心智地尽忠。邓骘以大将军辅理军国,是太后的兄长,颇受倚重,后来母亲过世,上书乞归守制,太后犹豫不决,问策于班昭,班昭认为:“大将军功成身退,此正其时;不然边祸再起,若稍有差迟,累世英名,岂不尽付流水?”邓太后认为言之有理,批准了邓骘的请求。班昭年逾古稀而逝,皇太后为她素服举哀。

班昭是一位博学多才,品德俱优的中国古代女性,她是位史学家,也是位文学家,还是位政治家。《汉书》出版以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学者争相传诵,《汉书》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长班固死后独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谦逊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呢!

作为第一位女史学家和文学家,班昭名留青史,光照人间。

No.4  多才风雅——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公元664年—公元710年7月21日),又称上官昭容,唐代女官、诗人、皇妃。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三门峡)人,上官仪孙女,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710年,临淄王(即唐玄宗)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与韦后同时被杀。











上官婉儿一生跌宕起伏,与武后、中宗相始终。其门第高贵,却身世坎坷。出生当年,祖父上官仪因议论武后的废立而获罪被杀,其父庭芝从死,婉儿随母配入掖庭。上官婉儿天资聪敏,少年时代就在宫廷脱颖而出,《景龙文馆记》记载:(婉儿)年十四,聪达敏识,才华无比。天后闻而试之,援笔立成,皆如宿构。上官婉儿不仅有文词,而且明习吏事,逐渐获得了武则天的信任,得以参与奏章的批复和政令的拟定,成为武周王朝的政治核心。

中宗李显复位之后,亟需借重上官婉儿的政治才干,又令专掌制命,深被信任,寻拜为昭容。昭容为九嫔之一,当时在后宫地位仅在皇后之下,上官婉儿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其政治地位又非武则天时代所能比拟。按照惯例,朝廷文告均由名儒学士草拟。《旧唐书》职官志记载:武德、贞观时,有温大雅、魏征、李百药、岑文本、许敬宗、褚遂良。永徽后,有许敬宗、上官仪,皆召入禁中驱使,未有名目。乾封中,刘懿之、刘禕之、周思茂、元万顷、范履冰,皆以文词召入待诏,常于北门候进止,时号北门学士。天后时,苏味道、韦承庆,皆待诏禁中。中宗时,上官昭容独当书诏之任。上列诸人,均为朝廷重臣,一代文宗。与之相比,上官婉儿以一人之力,批复四方的表奏和草拟朝廷的政令,其政治才干和文学修养由此可见一斑。

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婉儿度过了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的危机后,更致力于辅佐朝政。设立修文馆,“盛引当朝词学之臣。”是相当富有政治智慧的手段。《大唐新语》记其“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说穿了搜英猎俊主要是为了扩充自己的政治力量,然而此举对促成中宗朝宫廷诗创作日益繁盛局面的形成功不可没。《景龙文馆记》记载:自通天后,建( 逮) 景龙前,恒掌宸翰。其军国谋猷,杀生大柄,多其决。显然已达到政治上的巅峰状态。《景龙文馆记》这样评价婉儿“至幽求英俊,郁兴辞藻,国有好文之士,朝无不学之臣,二十年间,野无遗逸,此其力也”。借助显赫的政治地位,通天元年之后的宫廷文坛,上官婉儿成为拥有绝对大权者。张说《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云“昭容两朝专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响……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嘉猷令范,代罕得闻,庶姬后学,鸣呼何仰”。“两朝专美”一词形容上官婉儿在武后和中宗朝的显赫地位,实不为过。

上官婉儿的诗歌创作,既有对“上官体”形式技巧的继承,更在诗歌的题材范围、抒情特征及格调气度等方面对此前的宫廷诗有所超越,从而为诗歌从初唐宫廷诗的歌功颂德、绮错婉媚迈向波澜壮阔、尽善尽美的盛唐之音,跨出了重要一步。《龙城录》下《异人录》对上官婉儿的诗歌有“绝丽”之评,这位才华绝代而创作丰赡的诗人,唐玄宗曾下令汇集她的诗文,撰成《唐昭容上官氏文集》二十卷,诏燕国公张说题篇,惜已散轶。《全唐诗》中现存诗三十二首,按内容可分为三类:抒情述怀、应制奉和、出游纪胜。上官婉儿现存不多的诗作中,有一首屡被提及,备受重视,那就是其抒怀之作《彩书怨》: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这首《彩书怨》克服了宫廷诗歌情感贫乏的弊端,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一长于深宫的才女在情感上的孤寂和执着,仿佛一民间女子对夫婿倾诉其绵长的思念。初唐宫廷诗在将近百年的情感沉寂,开始了绵长、深情而又精彩的情感表达。从这一角度讲,堪为“宫廷诗的自赎”。   

在七、八世纪之交,作为初唐宫廷诗歌的发扬光大者和终结者的上官婉儿,比普通的诗歌作者更能体验到时代风骚,故能最终超越乃祖创制的“上官体”,在“采丽日新”的基础上,注入刚健之气和开阔之境,促成了唐代诗歌从初唐宫廷诗到盛唐之音的转变,从而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上官婉儿以一介女流,影响一代文风,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

婉儿虽为失败者却得到了不少同情,死去的第二年就恢复了上官昭容的身份,而且被追谥为“惠文”。李隆基即位后还念其文才广征她的作品,编成文集二十卷,一代旷世才女,不至于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No.5 璇玑绝唱——苏惠

苏蕙,约生于秦王苻坚永兴元年(公元357年),始平(今陕西武功县)人,善属文,魏晋三大才女之一,回文诗之集大成者,传世之作仅一幅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绣制织锦《璇玑图》。《晋书?列女传》记载。武功县苏坊有一少女,名蕙字若兰,是陈留县令苏道质的三姑娘。若兰从小天资聪慧,三岁学字。五岁学诗,七岁学画,九岁学绣,十二岁学织锦。及笄之年,已是姿容美艳的书香闺秀,提亲的人络绎不绝,但所言皆属庸碌之辈,无一被苏蕙看上。后嫁于秦州刺史窦滔。









苏蕙十六岁那年,跟随父亲游览周原名刹阿育王寺,在寺西池畔看到有位英俊少年仰身搭弓射箭,弦响箭出,飞鸟应声落地;俯身射水,水面飘出带矢游鱼,真是箭不虚发。池岸有一出鞘宝剑,寒光闪亮,压着几卷经书。若兰顿生仰慕之情,攀谈中知此一少年即是窦滔。双方父母作主窦滔与苏蕙,遂于前秦建元十四年(374)结为夫妻。

根据《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与李善少《江淹别赋》中的《织锦回文诗序》所言,可知窦滔在苻坚当政后,觉得文武才略有了施展的机会,入仕前秦,政绩显著,屡建战功,升任秦州刺使。后因被奸臣忌功嫉能,谗言陷害,被判罪徙放流沙(今新疆白龙滩沙漠一带),与妻苏蕙在阿育王寺北城门外海誓山盟,挥泪告别。苏蕙表白对窦滔的忠贞不渝的爱情,等他回来团圆,海枯石烂不变心,誓死不改嫁;可是窦滔到流沙后却另寻新妇,苏蕙得知,由思转为郁愤。花前月下,椒房灯前,孤寂怨恨,吟诵成诗7,958首情丝绵绵织绣成841字的锦绣回文图,名曰《璇玑图》,寄于负心的窦滔。窦滔读到这些情意真挚悲切的诗文,良心发现,痛恨行为之不检,遣离情妇赵阳台归关中;具备车舆礼邀迎接苏蕙到襄阳,从此夫妻情好如初。为此事窦滔曾受到人们的遣责。

《璇玑图》为一块八寸见方的手帕。原图以红黄、蓝、白、黑、紫。五色丝线织绣,容纳八百四十一字,分二十九行排列而成。外围与内部井字图案,是红字,四角纵横皆六字黑色。上下两方纵六横十六和左右两方纵十三横六字各为蓝色字。井字中心,上下两方纵四,横五和左右两方纵五横四以及井内中心四角纵横各三为黄色。

纵横回璇反复逆顺读皆成章句,可组成三、四、五、六、七言诗,共得7,958。每首诗语句节奏明快,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如诉如怨;情真意切。读之,伤感处催人泪下,愉快处使人破涕而笑,真可谓妙手天成,怪不得窦滔读后,“心有灵犀一点通”,痛改前非,至今仍被人们传为夫妻乖离而又破镜重圆的佳话。

《璇玑织锦诗》

一仁智怀德圣虞唐,贞妙显华重荣章。臣贤唯圣配英里,伦匹离飘浮江湘。

二钦岑幽岩峻嵯峨,深渊重涯经网罗。林阳潜曜翳英华,沉浮翼逝颓流沙。

三岑幽岩峻嵯峨深,渊重涯经网罗林。阳潜曜翳英华沉,浮翼逝颓流砂鳞。

四邵南周风,兴自后妃。卫郑楚樊,历节中围,咏歌长叹,不能奋飞。齐南双发,歌我衣。曜流华观,冶容为谁?情微宫羽,同声相追。

五诗情明显怨,怨义兴理辞;辞丽作比端,端无终始诗。

六嗟叹怀,所离经。遐旷路;伤中情。家无君,房帏清,华饰容,朗镜明。 粉光,珠曜英。多思感,谁为荣?

七怀所离经,伤路旷遐。君房帏清,朗容饰华。光珠曜英,谁感思多?

八寒岁识凋松,贞物知始终。颜丧改华容,仁贤别行士。

用一腔幽情创制的“璇玑图”真能称得上千古之绝唱,享誉古今。虽说当时南方因天时地利,才子才女多如过江之鲫,然而北国仅以一个才貌俱佳的苏若兰,就足以使他们黯然失色,真可谓是月明中天,群星失灿。

多才多艺的苏蕙还是一个多产的女诗人。有文记她除《璇玑图》诗文外。还有诗著五千多首,可惜都以散佚,无人搜集。

诗歌影响,自她以后,千多年来,历代不少文人学士,也创制了许多回文诗词,如南朝齐的王融,唐代的藩孟阳、张荐,宋代的王安石、苏轼、李禺,明代的汤显祖、张芬,清代人张淮、邱琼山、谢默卿等,也都写过多首回文诗。但能象苏若兰的《璇玑图》能读出几千首的,目前还没有。不过,后人的回文诗词也有创新:有的诗词可随句倒读;有的词点破原句,倒读构成同体词;也有将诗句倒读后变成一诗词的,难度逐渐加深。后来的回文诗词不论有几多变新,苏若兰总是他们的启蒙老师。

No.6  雁过留声——薛涛

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薛涛父薛郧,仕宦入蜀,死后,妻女流寓蜀中。幼年随父郧流寓成都,八九岁能诗,早年丧父,母孀居,二人相依为命,生活极其窘困,十六岁遂堕入乐籍,脱乐籍后终身未嫁。后定居浣花溪。薛涛姿容美艳,性敏慧,8岁能诗,通晓音律,善辩慧,工诗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成,为当时著名的女诗人。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德宗贞元(785~804)中,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令赋诗侑酒,遂入乐籍。后袁滋、刘□、高崇文、武元衡、李夷简、王播、段文昌、杜元颖、郭钊、李德裕相继镇蜀,她都以歌伎而兼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韦皋曾拟奏请朝廷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往往称之为“女校书”。后世称歌伎为“校书”就是从她开始的

薛涛和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建吟诗楼于碧鸡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过晚年。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称道:“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在唐代女诗人中,薛涛和李冶、鱼玄机最为著名。薛涛与刘采春,鱼玄机,李冶,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薛涛的诗,不仅如世所传诵的《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题竹郎庙》等篇,以清词丽句见长,还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关怀现实的作品。在封建时代妇女,特别是象她这一类型妇女中,是不可多得的。她曾到过接近吐蕃的松州,有《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诗,其第一首说:“闻说边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对防守边疆士兵的艰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杨慎说它“有讽谕而不露,得诗人之妙”(《升庵诗话》)。《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她的《筹边楼》“托意深远”,“非寻常裙屐所及”。

No.7 道观哀艳——鱼玄机

鱼玄机(公元844—870年),晚唐诗人,唐武宗会昌二年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城郊。初名鱼幼微,字蕙兰。鱼父饱读诗书,却一生功名未成,只好把满腔心血都倾注到独生女儿鱼幼薇身上,对她刻意调教。











幼薇五岁便能背诵数百首著名诗章,七岁开始学习作诗,十一、二岁时,她的习作就已在长安文人中传诵开来,被人誉为“诗童”。当时正在长安的大诗人温庭筠慕名往访鱼幼薇,并以“江边柳“三字为题,让其即兴赋诗一首。鱼幼薇略作沉思,一会儿,写下一首诗:“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春水面,花落钓人头。根老藏鱼窟,枝底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温庭筠对玄机的聪明睿智非常欣赏,从此便常常出入鱼家,悉心教授诗词歌赋,成为这位“诗童”的老师和朋友。

不久,江陵名门之后李亿来京,出任因祖荫而荣获的左补阕官职,与之一见倾心,鱼幼薇成为李的小妾后,两人柔情蜜意,然而李亿的妻子裴氏,对玄机妒不相容,惧内的李亿被逼写下休书,忍疼将玄机扫地出门。走投无路的玄机,只好到长安咸宜观做了一名女观。其实她和李亿分别后,两人还深深的爱恋着。三年的时光在刻骨的思念和等待中熬过去了,她朝思暮想的爱人李亿已偕娇妻出京,远赴扬州任官去了。听此言,玄机如遭五雷轰顶,自己的一腔情意竟付之东流,真情难换薄幸之心啊!从此她看破红尘,及时行乐,对爱情不再幻想,走上了一条放荡不羁的人生之路。她出家后,对李亿却还一往情深,写下许多怀念他的诗。鱼玄机孤零一身,她无可奈何地发出“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的痛苦而又绝望的心声。

唐朝的道观一般作为游览和交际的场所,京师诸观的女冠大都喜欢作诗,某日她在观外贴出了一副“鱼玄机诗文候教”的红纸告示,这无疑是一旗艳帜,不到几天工夫,消息就传遍了长安。自认有几分才情的文人雅士、风流公子,纷纷前往咸宜观拜访鱼玄机,谈诗论文,聊天调笑,以至昏天黑地,鱼玄机的艳名也就越传越广。这种香艳的日子,表面上看来悠哉美哉,实则是鱼玄机对不幸婚姻的一种反抗。

鱼玄机身边有一位美丽的女婢,名叫绿翘。史书上记载说,一天鱼玄机因事外出,恰值其要好的男友陈韪来访,绿翘在观内接待了他。玄机回来后怀疑婢女与陈韪苟合,狂妒不已,在鞭笞绿翘时,失手将其打死。人命关天,难逃抵命,最终为京兆尹温璋处死。年仅二十六岁的鱼玄机,就这样匆匆走完了她悲凄的一生。

明代文学家钟惺在《名媛诗归》称“绝句如此奥思,非真正有才情人,未能刻划得出,即刻划得出,而音响不能爽亮……此其道在浅深隐显之间,尤须带有秀气耳。”鱼玄机与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鱼玄机其诗作现存五十首,收于《全唐诗》。有《鱼玄机集》一卷。其事迹见《唐才子传》等书。

No.8  传世佳情——卓文君

卓文君(约公元前179年以后—前117年以后),汉代才女,西汉蜀郡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大富商卓王孙的女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载有她的事迹。其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她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辞赋家司马相如落魄归蜀时,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冲决封建罗网,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与之自由结合。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司马相如的才华,卓文君的美艳,当垆卖酒,白头兴怨,长门灵赋;封禅遗书传为千古佳话。

自古至今,大多数男人总是令人失望。司马相如自然也不例外。当他在事业上略显锋芒,终于被举荐做官后,久居京城,赏尽风尘美女,加上官场得意,竟然产生了弃妻纳妾之意。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却。哪里还记得千里之外还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文君独守空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寂寞的生活。一首《白头吟》:“皑如山间雪,皎若云中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竹杆何袅袅,鱼儿何簁簁,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和凄怨的《诀别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向往以及一个女子独特的坚定和坚韧。也为她们的故事增添了几分美丽的哀伤。

终于某日,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是夫君在暗示自己已没有以往过去的回忆了。她,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诗》。其诗曰: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道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曲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红,偏遭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这首诗也便成了卓文君一生的代表作数字诗。细细品读,其爱恨交织之情跃然纸上。

卓文君是聪明的。她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的背弃。她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终于苦尽甘来。他们之间最终没有背弃最初的爱恋和最后的坚守,这也使得他们的故事千转百回,成为世俗之上的爱情佳话。

卓文君,一个有思想,有勇气,敢爱敢恨的才女。她的一生,应该是值得的。比如充满浪漫色彩的夜奔,比如可遇而不可求的一见钟情,比如与爱的人携手终老等等。女人一生如此,夫复何求?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事还有一首诗:《望江亭》

当垆卓女艳如花,不记琴心未有涯。

负却今宵花底约,卿须怜我尚无家。

句首四字连起来为:“当不负卿”。 

No.9 断肠英女——朱淑真

朱淑真(约公元1135—约公元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她的别号是“幽栖居士”,为南宋多情才女和美女,与李清照齐名,有《断肠集》存世。从“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愁怀》)来看,她的婚姻是不幸的,因此,有些作品泄露了婚外恋情,被一些学者剥夺著作权。

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作品艺术上成就颇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流传颇广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一阕,长期以来被认为欧阳修所作,其实是当时怕坏了女子的风气,才将作者改为了欧阳修的。

朱淑真曾作一“圈儿词”寄夫。信上无字,尽是圈圈点点。夫不解其意,于书脊夹缝见蝇头小楷《相思词》,顿悟失笑:“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月缺了会圆,月圆了会缺。整圆儿是团圆,半圈儿是别离。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我意。还有数不尽的相思情,我一路圈儿圈到底。”夫阅信,次日一早雇船回海宁故里。朱淑真的“圈儿词”实际是咏月诗的形象化表达,是抽象画的另一种形态。诗人的幽默含蓄风趣演绎得淋漓尽致。圈儿词的作者一直有争议,也有称清朝的梁绍壬写的,但是朱淑真写的已被有关学者证明。

自有临安王唐佐为之传,姑书其大概为别引云。乃名其诗为《断肠集》,后有好事君子,当知予言之不妄也。湻熙壬寅三月望日。通判平江军事魏仲恭撰。

朱淑真书画造诣相当高,尤善描绘红梅翠竹。明代著名画家杜琼在朱淑真的《梅竹图》上曾题道:“观其笔意词语皆清婉,……诚闺中之秀,女流之杰者也。”明代大画家沈周在《石田集?题朱淑真画竹》中说:“绣阁新编写断肠,更分残墨写潇湘。”由此可见,其能力非寻常深闺女子可比,当与李清照并驾齐驱。朱淑真,她的诗作受到市民的激赏,却在死后遭到父母的焚烧(据魏仲恭《断肠诗集序》)。她显然是英年早逝的“问题美女作家”。

断肠词集节选

忆秦娥?正月初六日夜月

弯弯曲,新年新月钩寒玉。钩寒玉,凤鞋儿小,翠眉儿蹙。

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争驰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浣溪沙?清明

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风和烟暖燕巢成。

院湘帘闲不卷,曲房朱户闷长扃。恼人光景又清明。

冬日梅窗书事四首

明窗莹几浮无尘,月映幽窗夜色新。惟有梅花无限意,对人先放一枝春。

病起眼前俱不喜,可人唯有一枝梅。未容明月横疏影,且得清香寄酒杯。

的皪江梅浅浅春,小窗相对自清新。幽香特地成牵役,不似梨花入梦频。

二色梅

缀雪云酥各自芳,两般颜色一般香。瑶池会罢朝元客,缟素仙裳问道装。

山脚有梅一株地差背阴冬深初结蕊作绝句寄之

溪桥野店梅多绽,此地冬深尚未寒。寄与梅花且宁耐,枝头无雪不堪看。

No.10  凤韵高迈——谢道韫

谢道韫(公元349—公元409),东晋著名才女,出身于晋代王、谢两大家族中的谢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其父是晋安西将军谢奕,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百万大军的一代名相谢安之侄女,谢安的二兄亦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其夫是江州刺史王凝之。







她自幼聪识,有才辩。在东晋士族中王、谢两族是北方最大的士族:谢安以军功和才能立身,王导则以中庸安命,王、谢间明争暗斗,但毕竟盘根错结,才女谢道韫成了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之妻,也正所谓门当户对,才女配才子。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

谢道韫才学过人,甚是聪慧,且勇敢果断,品味高雅,为东晋女诗人。《晋书》本传记她“风韵高迈”、“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谢道韫识知精明,聪慧能辩,叔父谢安曾问她:“《毛诗》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称赞她有“雅人深致”。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俄而大雪骤下,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安侄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这一咏雪名句,盛为人所传诵。因此,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咏絮才”。谢道韫的文才气度,曾令她的小叔子王献之折服。相传谢道韫曾为王献之论战过。

谢道韫长于诗文,刘孝标注《世说新语?言语》引《妇人集》说:谢道韫有文才,所著诗、赋、诔、讼,传于世。她的作品《隋书?经籍志》载有诗集两卷,已经亡佚。《艺文类聚》保存其《登山》(又名《泰山吟》)和《拟嵇中散咏松》两首诗,《全晋文》收其《论语赞》。

《泰山吟》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非复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我国古代名媛诗作,多以阴柔见长,以宛转细腻见胜,而谢道韫的这首《泰山吟》,却充满阳刚之气。女才子大笔挥洒,气度非凡,不让须眉。《晋书》本传记她“风韵高迈”、“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这首诗正可见其一斑。

谢道韫的书法也为后世所称道。唐张怀瓘《书断》称其书法“为其舅(指王羲之)所重”。唐人李嗣真《书后品》则称其书法“雍容和雅,芬馥可玩”。

公元399年丈夫王凝之为孙恩起义军所杀,后一直寡居会稽。孙恩之乱既平,新到太守刘柳素拜访谢道韫。事后刘柳素常对人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世说新语?贤媛》)

“当时咏雪句,谁能出其右。雅人有深致,锦心而绣口。此事难效颦,画虎恐类狗。”(宋蒲寿宬《咏史八首?谢道韫》)如谢道韫这般的女子,被后世才子佳人的笔墨不断追诉敬仰也是意料中的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谁是历史上十大才女之首
中国历史上才情最高的十大奇女子
一帘花雨谈幽梦(一) 寂寞文字
“虎父无犬子”——我国史上著名“父女档”
联题中国古代才女
中国古代十大才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