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志龙教授:消渴与肝关系浅探

导读

消渴的病位,一般认为在肺、胃、肾三脏,很少涉及到肝,而刘志龙教授就在这里给我们深入的分析了一下消渴与肝的关系。

刘志龙教授

岭南经方大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

一般认为,消渴的病位在肺、胃、肾,肺燥、胃热、肾虚是病机关键。

因此在治疗上,润肺、益胃、滋肾为历代治消之大法。

《医学心悟·三消》指出:

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 …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 …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可谓这一学术思想的概括和代表性的论述,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在临床实践观察中,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许多脏腑都参与了消渴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因此,我们探讨消渴的病因病机和治疗用药等,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综合考虑,辨证施治,不可偏执于肺、胃、肾三脏。

本文专就肝与消渴的关系作一浅探,以求正于同道。

1.肝与消渴的发病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肺气之宣肃,心气之运血,脾气之运化,肾气之封藏,全赖肝之疏泄正常。

肝气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是保证全身气血调和、经络通利,

各脏腑功能正常协调的重要条件,若肝之疏泄失常,气机不畅,郁而化火,可使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发生消渴病。

清代黄坤载《四圣心源·消渴》说:

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肝木与少阳相火为表里,… …凡木之性专欲疏泄,… …疏泄不遂… …则相火失其蛰藏”而致消渴。

《素灵微蕴·消渴》中又进一步强调说:“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

其病机阐述如下。

1.1 肝郁火旺,阴伤成消:消渴的发病,离不开火与燥,燥火为犯,阴津被伤,则可发展为消渴。

刘完素《三消论》认为: “消渴之病者,本湿寒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甚”

若七情内伤,肝气不畅,郁而化火,火邪伤阴,久则成消渴之病。

清代郑钦安《医学真传·三消症起于何因》说:“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是以厥阴下水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

说明肝火可以直接导致消渴。

1.2 肺津被灼,津液干涸:肝属木,肺属金,木火可刑金而致金伤。

肝郁气滞,郁而化火,或肝阴不足,肝火偏旺,则可上灼肺金,耗伤肺阴,津液干涸,故有口干舌燥、烦渴多饮;

肺气虚燥,失其治节,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多且甘。

明·李《医学入门·消渴》说:“三消… …总皆肺被火刑,熏蒸日久,气血凝滞”所致。

刘完素《素问玄机气宜保命集·消渴》也说:“上消者,上焦受病”。木火刑金,肺被火灼,阴津耗伤,则成“上消”。

1.3 引动心火,燔灼阴液:肝属木,心属火,木火相生;肝主疏泄,心主神志,二者相辅相成。

若不节嗜欲,不慎喜怒,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郁化火,可引起心火上炎,燔灼阴液,津液亏耗,形成消渴之病。

《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医宗己任篇·消症》也说: “消之为病,一源于心火炽炎… …然其病之始,皆有不节嗜欲,不慎喜怒”

1.4 横逆犯脾,脾失健运:脾主运化,具有主管消化饮食和运输水谷精微的功能,

关系到精微物质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有赖肝之疏泄条达。

若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失健运之功,不能运化精微物质,机体得不到水谷精微的滋养,导致气虚津亏,化燥生热,而生消渴。

如脾不能散精达肺,肺中阴液不足,则口渴多饮;

脾失健运,四肢肌肉得不到精微物质滋养,虽然食多,但不能吸收利用,亦表现为肌肉消瘦,倦怠乏力;

脾失健运,清气不升,反而下降,水谷精微注入小肠,清浊未分

而渗入膀胱,从小便而出,故尿多而味甜。

1.5 郁火犯胃,胃热炽盛:肝郁化火,郁火犯

胃,胃阴被伤,胃热炽盛,消谷善饥,则成为“中消”。

清代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病机第三》说:“胃与大肠热结则消谷善饥,所谓瘅成为消中”

1.6 郁火伤肾,精气不固:肝肾同源,二者相互依存和影响,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既伤肝阴,亦损肾阴,肾阴被耗,

下焦虚衰,肾气摄纳不固,不能约束小便,故尿频量多;不能固摄精微,故尿有甜味。

宋代黎民寿《简易方·消渴》说:“若热伏于下焦,肾虚受之… …名曰消肾”

此外,肾阴亏虚,不能制火,火浮于上,还可煎熬脏腑,加重消渴病症。

正如清代陈士铎《石室秘录·消渴》所说:“消渴之症,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皆肾水不足也”

2.肝与消渴的变证

消渴的变证是消渴病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除消渴的发病外,肝在消渴变证的发生中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病机主要表现如下几方面。

2.1 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肝主疏泄,又主藏血,对全身的血液运行起调节作用。

消渴日久不愈,精微物质外泄,不为体用,肝血生化无源,肝体失养,疏泄失常,气机郁滞,血行不畅,气滞血瘀,产生瘀血;

消渴日久不愈,患者忧郁焦虑,情怀不畅,使肝失条达,肝气郁滞,亦可使血液运行障碍而产生瘀血。

瘀血是消渴病变证的重要病理基础,可直接导致多种消渴变证的产生:

如瘀血阻于脑络,则出现中风偏瘫、口眼歪斜、健忘痴呆等;

瘀血阻于心脉,则出现胸痹心痛、心悸、怔忡等;

瘀血阻于肾络,则出现腰痛、水肿、尿浊或血尿、癃闭等;

瘀血阻于目窍,目络瘀阻,精血不能上承于目,则出现视物模糊、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内障目盲等;

瘀血阻于四肢脉络,则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甚至肢体末端失去血液滋养、发生脚趾坏疽、肉溃骨脱;

瘀血阻于肌肤,肌肤脉络瘀阻、营卫不行、气血壅滞,热腐成脓,则出现皮肤疖肿、疔疮等。

2.2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消渴病以燥热有余、阴精不足为特点,其中又以肾阴不足为根本。

肾阴为全身阴液的根本,“肾水不竭,安有所谓渴哉” (《仁斋直指方·消渴》 )。

因此,消渴日久,必耗肾阴,肝肾同源,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肝阴亦亏。

肝阴不足,肝阳无制,亢旺于上,则出现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红目赤等症;

甚则肝阳暴张,冲逆犯脑,脑脉破裂,可致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危及生命。

3 消渴病治肝法则

在临床上,消渴病除治肺、治胃、治脾、治肾外,又可从肝论治,其主要法则有:

3.1 疏肝解郁法:如前文所述,消渴的形成,与情志所伤,

肝失疏泄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学研究亦证实,情绪紧张是引起糖尿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疏肝解郁成为治疗消渴病的重要法则之一。

此法常应用于消渴初期,患者有忧郁不乐,或烦躁易怒,胸胁撑胀等症,三消症状不明显者。

可选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加减化裁。

3.2 清肝泻火法:肝气郁滞,日久化火,则出现火盛伤阴或伤及他脏而成消渴之病。

病机关键是郁火内伤,治当以清肝泻火为主。

临床上,病人已有明显的三消症状,并见头痛、目眩、烦燥易怒、面目红赤、口干口苦、舌红脉数者,可用此法。

方用丹栀逍遥散或龙胆泻肝汤化裁。

3.3 平肝潜阳法:消渴日久,肾阴亏损,肝阴亦损,不能制约肝阳,则肝阳上亢。

临床见尿频量多,浊而不清,心烦易怒、头晕目眩、耳鸣、头目胀痛、腰膝酸软,

或跌仆神昏、目赤面红,舌红苔少,脉弦或弦数者,可用滋补肝肾,平肝潜阳法。

方以天麻钩藤饮或镇肝熄风汤加减。

3.4 柔肝养阴法:消渴后期,肝之阴血亏耗,失其滋养之功,目失所养,则视物模糊或失明;筋脉失养,则四肢麻木不仁或疼痛。

此时可用柔肝养阴法,方选四物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或配伍桃仁、红花等辛润通络、和血活血之品,则效果更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消渴病发病学说史略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心移寒于肺,肺消。二阳结谓之消。
从肝论治治疗消渴
《黄帝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
全面理解糖尿病
消 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