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期话题: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如何落地

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如何落地

  完善职称评定的救济途径

  石跃

  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直接关系教师的学术认定、晋升机会以及相关的经济和职业利益,然而,由于制度不完善,在以往的教师职称评定中,评定未通过的教师鲜有自诉和维权的机会。

  有权利必有救济,没有救济就无从保障权利。因此,笔者建议,在当前的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中,应当形成以校内和上级行政机构申诉为前提,以行政复议为必要,以行政诉讼为终极手段的多层次救济格局,旨在打破职称评定中教师权益无法得到有效救济的“瓶颈”,促使职称评定更加客观公正。

  首先,学校应设置教师申诉制度,以校内规定的形式将申诉程序具体化、稳定化。当教师认为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学校未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使自己受到不公正对待或结果明显不合理时,可以寻求校内救济。同时,还应依据教师法有关规定,明确教师的申诉权,评定未通过的教师可以向所隶属的教育行政部门申诉。通过上述两种形式的申诉,使职称评定机制具有纠错能力。

  其次,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由学校组织实施的,最后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确认,这实质上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因此,要准许评定未通过的教师依据行政复议法相关规定提请行政复议,当地政府应当对职称评定的合法性、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这种带有一定司法性质的行政救济,能够在行政机关内部对职称评定进行监督和纠错。

  最后,因为职称评定是具体行政行为,所以在教师对其结果或行政复议决定不服时,应依据行政诉讼法赋予他们起诉的权利,由法院对职称评定是否恪守正当程序进行严格审查。法律是权益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司法救济具有其他救济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其结果更容易被当事人接受。通过终局性的司法审查,还可以避免教师权益保障一直停留在申诉、上访等内部行政救济的层面上。

  好政策还需执行出好效果

  李浣

  少年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国运兴。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表面上看是惠及广大中小学教师,实则惠及子孙后代。中小学正高教授职称的出现,是从顶层制度设计上直接打破了原有的职称天花板,在评定中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并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然而,一项好的制度还要讲究落实效果,这考量着执行人的智慧。

  首先,评审标准、评价机制要进一步细化,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比如,应当设置聘任期,使重新“洗牌”的竞争机制“吹皱一池秋水”,让聘上的教师更有执教动力,未聘上的教师也尚存希望,便于保持职业活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正副高级人才要确有建树。此次改革更加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英雄不问出处”的原则解决了过去只以论文“论英雄”的评审标准。但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正副高级教师代表一个地方中小学教育的最高水平,是该领域教学的标杆,是引领学科教育的凤毛麟角式人才,应当熟练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长期的实践经验。如果把国家政策只曲解为放松对论文的要求,这对于基础教育事业是一种错误的导向,是违背改革初衷的,不利于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引导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深耕细作的学术钻研精神。建议对大多数优秀教师仍然在学历、论文、课题等方面提出要求,至少将其作为评审考核的参考重点,而对于长期扎根基层和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则适当淡化论文、资历等要求。

  最后,在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要杜绝违法犯罪现象,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相关职能作用。目前的同行专家评价,可以说是在教育和学术行政化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进行的,一些同行专家评价的机构还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专家委员由行政机构聘任,运行不独立,导致同行评价容易被行政和利益因素操纵。有人担心,职称评定取消“硬性”的论文标准后,人情、关系风会更盛。群众担心的正是检察机关所关注的,检察机关要积极回应百姓关切,依法发挥在职务犯罪惩防体系建设中的职能作用,严厉打击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发生的腐败行为。职务犯罪预防部门要在教育主管部门、同行专家评价机构、学校等部门广泛开展法治教育,使警钟长鸣,搭建职务犯罪“防护网”,努力遏制和减少教育系统中的职务犯罪,保障职称改革的成果切实惠及广大中小学教师,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在于如何落实

  李弘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和高校、研究机构职称评定被分为两个体系。此次推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对他们辛勤劳动的应有尊重,提升了他们在专业领域的地位。中小学校可以借此进一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他们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为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创造新的空间。同时也能够吸引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进入中小学教师队伍,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但国务院的会议决定只是大政方针,为改革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大体框架,而具体的实施细则、方案还需要各级地方相关部门来制定和落实。

  首先,相关部门在制定实施细则、方案时,应当在广泛听取基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工作实际,突出强调评价标准的科学、合理、完善,评审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比如,在以往的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中,虽然外语成绩、论文数量与教学实践关联不大,却都是职称评定中的“硬指标”,导致职称评聘围着外语、论文等“指挥棒”转,脱离教学实际。很多老师为了考外语、发论文不得不牺牲备课时间,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本末倒置。另外,强行要求中小学老师搞科研发论文,也不符合中小学教育的特点。部分学校不具备科研条件,造成论文造假成风,甚至形成代写代发论文的利益链,败坏了教育风气。因此,教师职称评定应该增加教学评价和教学实绩权重,回归教育本位,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

  其次,教师职称评定要注重向一线倾斜,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受制于客观条件限制,农村教师评职称难度要比城市里的教师大很多,这大大挫伤了农村教师的积极性。农村中小学教师扎根在条件艰苦的地方,默默奉献,理应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各种待遇提供更多的关注。因此,在职称评定方面,可以采取城市和农村分类评审的办法,降低农村教师的参评条件,也可以从政策、制度上进行规定,在同等条件下,农村教师应优先通过职称评审,以提升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农村人才储备、促进推进教育公平。

  最后,教师职称评定要打破论资排辈和吃大锅饭的做法。目前在中小学职称评定过程中,工龄或教龄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的人尽管自身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不强,但靠着年龄资历的优势,照样评上了高级职称。这样,使得一些能力成绩俱佳的后来新手、骨干的中间力量落选,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要破除论资排辈,不唯学历、资历,增加业绩的权重,让能者上,庸者下,唯能力和业绩是从,真正发挥职称评定的评价激励作用。

  应当优先关注基层教育

  赵云昌

  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打通基层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的上升通道,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准,进而激励、提升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培育、强化他们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精神,让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基层留得住、教得好,这对于缩小城乡教学差距,提升中小学教学育人质量,进一步提升国民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层中小学,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很多人是从师范中专、师范专科毕业的,有的还是高中学历,甚至初中学历。如果职称评定、晋升与学历挂钩,与教学论文、科研成果挂钩,这部分人可能被排除在外,这对长期工作在基层,拿着微薄待遇,仍然兢兢业业坚持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的他们来说,不公平,不公正。非要让他们的学历达到较高的水准,写出多少学术论文、教研理论文章,拿出几项教研成果,恐怕是强人所难。事实上,一些低学历的中小学教师在教育上取得的成绩也很斐然。

  中国的教育重心在基层,职称改革理应更加关注基层。因此,在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中,不能“唯学历论”,更不能一味设置论文、成果门槛。应当以教师的教学质量、工作年限、学校的评定,以及学生、家长的口碑为基准。广大中小学教师长期在基层,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基层、适合当地孩子的教学经验,他们的经验和成绩值得肯定,应当在职称评定、晋升时予以重视,向他们适当倾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0年中小学教师职称真的要取消了吗,职称改革后会有哪些大变化
职称评审,一线教师心中永远的痛
老师必看:2019年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自动晋级
当前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十大弊端
“3010”职称制度,或是一线教师的福音
职称评定办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