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对每周通话的反思
非常感谢jh妈妈提供的通话记录!这份通话记录就像一面镜子,很好地照见了我自己也许还有其他一些父母共有的不足,对我看清自己、改正自己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下面分享一下我自己对通话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看完好多家长的通话记录,让我发现包括我在内的一部分家长,好像跟孩子对话时与孩子都不在一个频道上,就像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在交流。孩子说A,我们说B;孩子在跟我们分享开心,我们在提要求;孩子在难过需要安慰,我们在批评。我们永远都无法放下自己,去用心感知孩子、回应孩子。
山长经常告诫我们,说我们中国人不懂尊重、不会聆听、不会感受别人的需求,彼此之间根本无法真正沟通交流,都在自顾自表达自己,至于对方需要什么、说了什么,没人会在乎。很不幸的是,我发现自己就是这样一种人,总觉得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最重要,总想让别人听我说,按照我的想法去做,尤其面对孩子的时候。
那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不自觉的行为呢?这源于我们在做孩子的时候,父母对我们感受的忽视和不尊重,我们也从未体会过父母温暖的关怀和理解,那么在我们成为父母以后就会习惯性地沿用我们被对待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因为我们无法给到别人我们没有的东西。
另外一点就是,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不断灌输给我们要听话、要接受父母和老师的说教,使得我们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于忽略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那么对于孩子我们也会习惯性忽视他的想法和感受,只急于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孩子。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过孩子是个独立的人,有他自己的需求,因此就不会去主动关注他的内心感受,即使某刹那机缘巧合我们意识到了一点点儿,也会放任后续接踵而来的习气去选择视而不见,觉得没必要在乎。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更无法用“心”来感受孩子。
比如,当孩子说起一件事情的时候,那就意味着孩子最在意这件事或正在关注这件事,说明这件事对孩子一定有所触动。既然孩子主动提起来,那就是想要给我们分享:开心、难过、成就感、想法、看法等等,但我们家长往往不理解孩子背后的意图,听了就听了,很少用心去关注。(在这里再次提醒我们大家,凡是孩子关注、在意的事情一定要给孩子建立正面的心理链接。)
我们大多回应的方式有:a、哦……;b、不回应、忽略;c、用其他事情错误回应;d、说教、讲道理;e、转移话题,等等。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是孩子,听到
父母是这样的回应,你会怎么想?难过、无奈、愤怒、失望、不说话、关闭自己。不管是哪种反应,最后孩子一定会得出“父母根本不在乎我,也不关心我,算了以后还是什么都不说为好”,孩子会产生深深地挫败感,因为他们会认为没有人愿意真正理解他、支持他,那他出去面对外面的世界会展现出自信吗?他去面对挫折的底气在哪里呢?
我也是最近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发现每周一接通电话孩子给我说的第一件事都是他这一周最在乎、对他触动最深的,这就代表了孩子的价值观。我们可以从这些信息中了解孩子,纠正孩子,给孩子树立符合学堂的价值观(诚实、规则、责任、尊重、荣誉等)。
接下来可以通过孩子关注的事情、喜欢的事情、一周之内参与的事情,去听听孩子的感受、想法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如果需要引导就先帮助孩子反思自己、分析原因、提供多角度思考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如果孩子在与父母的通话交流中获得了理解和支持,学到能帮助自己的东西,家长根本不用发愁孩子学习不努力、畏难退缩、报喜不报忧,因为,他内在有父母精神的支持,有父母的肯定和认可,他会信心满满的学习成长(可以参考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旦孩子尝到了这样的甜头,他就会继续对父母敞开心扉;持续在父母那里体会到敞开心扉沟通交流的喜悦,他就会习得到“打开心胸说亮话”的沟通模式,成为一个心胸开阔、遇到问题敢于沟通善于沟通的人。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家长一定要跟孩子谈心、了解他内心想法的重要性。
我在某学堂碰到过一个8周岁的男孩,这个男孩平时默默无语、不运动、不学习、常常一个人孤单地坐在一边默默地流眼泪想妈妈,老师安排的所有课程和游戏都不参加,偶尔还会不吃饭,只想押着日子过完早点回家。有一天我就凑过去逗他,结果发现这孩子特能说,小嘴巴巴的。
我:你还在想妈妈吗?你知道什么样的人会天天想妈妈,离不开妈妈?
G:(他看着我不好意思地笑)。
我:小宝宝才会离不开妈妈,你愿意一直做小宝宝吗?
G:我不是小宝宝。
我:对,你现在已经8周岁了,身体已经长大,但是心理还是小宝宝的心理,因为你离不开妈妈。
G:不可能(笑)。
我:你知道吗,人有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有些人身体长大了,但心理年龄没长,就算是长成老人以后也是婴儿心理,这样的人叫“巨婴”。
G:(笑着否认自己是婴儿)
我:你不是婴儿,那你为什么不学习,不运动,一直在想妈妈?想妈妈可以让自己变得厉害吗?
G:不能。
我:你现在是学习的年龄,如果不学习,不运动将来什么都不会做,那你能做什么工作呢?
G:我去饭店端盘子。
我:那你知不知道现在有的餐厅用机器人,已经不需要人来端盘子了。真的,日本就有,将来好多饭店都会有。(旁边一个孩子说是的)
G:那我找别的工作。
我:找别的工作需要会做事,是很厉害的人才行,你现在什么都不学,将来谁会雇用你?某某你会雇佣G去你公司上班吗?(旁边的孩子直摇头)
G:(笑)那我妈妈爸爸可以养活我。
我:你想想,你爸爸妈妈会一直年轻吗?他们有没有老的一天,到那时你怎么生活?
G:(笑着说)可是我爷爷奶奶现在也活着呀,我爸爸妈妈还可以靠着我爷爷奶奶的帮助生活呢,我也可以。
我:那万一爸爸妈妈将来去世了呢?你将来要不要结婚生小孩?难道都让你爸爸妈妈养着吗?
G:(想了半天后眼睛一亮)有了!我娶的妻子可以工作养活我,养活孩子。
我:那你想想,你一个男子汉什么都不会,也不工作,谁愿意嫁给你?你知不知道,现在好多优秀的女孩子宁可单身都不嫁什么都不会的男人,而且,现在好多男人都找不到妻子。改天让你妈妈带你去公园转转,好多年纪大的父母都在公园里给孩子找对象,特别难找,全国各地都一样噢。等你长大了,找对象更难,只有厉害的人才能找到。
G:(一直认真听,这时不说话了)
我:那你想不想让自己成为厉害的人?
G:想
我:那应该怎么做呢?要不要学习?
G:要
后来乖乖地跟着同学上课去了。第二天看到他坐在那里,问他有没有运动?
他肯定的回答:我运动了!
我们能从这个孩子的回答中发现,他父母以及家庭给他的价值观,已经在让孩子学会等、靠、要的消费者思维模式,如果父母不改变这种观念,孩子想要成长很难。所以,我们父母必须要跟孩子用心沟通,聆听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的想法,否则,我们根本不可能发现孩子是被困在了哪里、陷在了那个观念和思维误区中,只一味的说教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对于孩子已经进入学堂的家长:一定要深入学习山长的教育理念,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跟学堂保持一致,不拖孩子的后腿;如果暂时没发现自己的思维误区,拿捏不好的地方,告诉孩子以学堂老师的要求为准,千万别让孩子夹在家庭与学堂的要求之间纠结、摇摆。
我见到过一个13岁的男孩子问老师,说他越学新教育越想去撞墙,因为,原来从父母家庭中学到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与在学堂接受的差别太大,两种力量纠结在一起,理不清,让他无所适从。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认不清学堂的价值,还一味让孩子坚守自己家庭的观念,那孩子很难进步。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有的孩子进入学堂能很快融入到学堂的生活和学习中,而有的孩子需要老师调整一、两个月才能逐渐融入。
那么我们家长跟孩子交流沟通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1、我们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和感受的独立个体来交流。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我们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交流沟通的话,我们会用平等、尊重的方式来跟孩子交流。那么孩子最需要的平等和尊重是什么呢?一个孩子他不在乎吃多好、穿多好、住多好,他最在乎的是父母的关心、理解、包容和支持,他的感受和需求有没有被父母看见并认可,他的情绪是不是能有空间释放,他的想法有没有人聆听和理解,他的努力和愿望有没有人肯定和支持,这些才是最最重要的。
这里引用一下郑委老师的话:“和孩子沟通,传达的永远不仅仅是知识和道理,而是爱和力量。很多父母根本就很难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你真的不明白的话,我可以这样告诉你,孩子和父母沟通的过程中,他自己很少接收父母说了什么,他捕捉到的绝大部分信息都是父母的表情和语气,因为父母的表情和语气传达的是父母‘内心对孩子真正的评价’,如果这个评价是负向的,孩子就会展现出相对消极的性格,如果这个评价是正向的,孩子就会展现出积极的性格,我常常说,孩子是读心的,很多父母弄不明白‘心’,那你就好好感受感受你在孩子面前的语气,语调和表情吧。和孩子说话,传递力量永远比传递道理重要的多得多!”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父母说什么不重要,背后你的“心念”才重要,所以,与孩子沟通中必须放空自己,去认真聆听孩子内心的需要。请父母给于孩子温暖和理解,让孩子精神饱满的迎接挑战。
2、用心真诚地对待我们的孩子。
“特别强调一下:‘残酷’是对孩子的身体而言的。对于孩子的心灵来说,必须是能够感受到爱和支持的,是强大和温暖的。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最严重的失误,就是在身体上‘无微不至’,在心灵上冷漠自私,缺乏关爱。甚至以‘爱’和‘为了你好’的名义,严重践踏孩子的心灵和尊严;不懂得‘关心’,一味的‘关身’。剥夺孩子心灵的快乐和追求,放纵孩子身体和欲望的满足,两极偏向完全违背基本的教育原则,导致教育的恶果(到处是弑父,杀母,灭亲,自杀,自残,堕落,无能等等现象”。(摘自清一山长博文)
“我们怎么对待孩子,孩子就怎么对待别人”这是铁的实证,因为孩子要在父母这里学会如何活下来、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面对困难并解决问题。
如果父母经常性地忽视孩子的感受并打击他,久而久之他就学会压抑自己并变得麻木,试想一个忽视自己感受的人,会去在乎别人的感受吗?会懂得换位思考吗?一个从来没有被尊重过的人,能尊重别人吗?答案是绝对无可能,就算他想,他也没能力,因为他给不了别人,他自己没有的东西!
这里大家可以看看《孩子从生活中学到什么》这本书。原来孩子没上新教育学堂之前,我看这本书是在用脑看,知道了有这么一回事,但没任何概念,等于看完就看完了,对自己没有任何启发,因为没有入心,就从没思考过书中为什么会这样说。
后来孩子进了学堂,老师反馈孩子有指责小朋友的习惯,他可能是出于好心提醒别人遵守规则,但他的语气、眼神、态度都带着指责的味道,让人特别反感。后来我反思到我自己平时对待孩子就是这样的方式,孩子在我身边的时候,他处于劣势,不敢这样对我,但是到了学堂他就把从我这里学会的方式用来对待别人。
面对孩子的这种情况,父母如果只会起情绪、说教、督促孩子改变,是根本行不通的。我儿子曾经给我说过一句话就是:“如果妈妈你总是这样挑我的错,那我也会挑别人的错”。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是在家庭养育中从我们身上学习到的,如果我们不改自己,孩子肯定不会改变。另外,如果孩子已经有了不良行为习惯,我们不断指责他,就会不断强化孩子去注意错误,很难改正。再者,如果我们只起情绪、挑错儿,不示范孩子怎么做才是正确的,那他从我们这里看到学到的仍然是错误的处理方式,只会停留在错误上,对于怎么改正错误还是没概念。
正确的做法是:假如父母看到孩子的问题,先反省自己的问题,改变自己,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先跟孩子交心,诚恳地告诉孩子父母原来给他的示范错了,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给孩子造成了什么影响、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做法等,谈谈他对这种行为或这件事的感受和看法,了解他觉得这样做的好处和坏处,进而帮他分析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孩子自愿改过来。
这种沟通过程也是在一点一滴地帮孩子建立简单的一元思维逻辑,即去前面找事情的起因,去后面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简单的日常做事,父母可以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减去没必要的发火、批评和指责。)
3、父母跟孩子沟通交流要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
今日学堂朱云龙老师分享电影课《四等》时,告诉我们家长一定要说孩子能听懂的话,还要告诉孩子在生活中该如何做,这样你的沟通才是有效的。否则,你说一堆名词大词,孩子可能根本不理解你的意思,白白浪费时间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孩子备考突破班练习正踢腿时,我发现他眼神总是东瞟一下西瞟一下,不能专注的练习,后来我要求他目视前方,眼神放一个点上,但试过几次还是不行,总觉得他神不在一处。后来,我拿个棍子放在前面,告诉他两只脚往棍子的一个点上踢,眼睛也往这个点上看,这个点就是你每次要踢到的目标,你要盯紧他。这下孩子明白了,瞬间就能看到他两眼放光、特别专注地朝着目标踢。
等踢完一轮,孩子告诉我:妈妈,原先你说眼神放一个点上,我都不明白怎么放,现在终于明白了,我在踢腿的时候,感觉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只有前面那个目标在,这样踢会又高又快。所以,有时候对于我们的要求孩子不是做不到,而是他不知道你说的究竟是什么、该怎样做。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梳理,我想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能明白与孩子平等地沟通交流是多么重要了吧。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感受、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看法吧。我保证你会收获颇多,而且你会发现孩子远比我们父母更懂理!
最后祝福所有的孩子和家庭都能收获幸福美好的人生,做有尊严、能自由行走在这个星球上的大写的人!
感恩山长和刘老师的教导、感恩今日学堂所有老师和学生的引领、感恩学堂家长的支持和陪伴、感恩清一书院家长杨冬梅老师的指点、感恩C班班委和所有家长的帮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庭教育】家长到底怎么说话孩子才愿意听
粑粑麻麻究竟该说什么话,孩子才愿意听?~(转给所有的家长!)
教育 | 到底怎么说话,孩子才愿意听
打骂孩子,到底有多可怕?看看正面管教孩子的方法!
家庭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家长必读早课堂1209】和孩子交流的3种正确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