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前言

独生子女是指独生子或独生女,无同胞兄弟姐妹,或无同父异母、同母异父、收养的兄弟姐妹。独生子女除了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外,没有兄弟姐妹这层关系,因此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带有自身的特点。       

独生子女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自信、富于同情心;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智力较好,聪明伶俐,思维活跃,才思敏捷,观察力强,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好,兴趣广泛,情感丰富,更易于获得事业上成就。因此, 分析当前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必须解决的前沿课题。

独生子女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一、独生子女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进入21世纪,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日益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主流,成为在校中小学生的主体。有的属于“留守孩子”,父母疏于管理,耽于教育,出现情感断层。有的生活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感情冷漠,人格异常,行为古怪。等等。据调查,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有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自私、说谎、作弊、任性、焦虑、抑郁等。刘海洋伤熊、马加爵杀人事件的接连出现,不断警省世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可忽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相对比较特殊,再加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在他们身上很容易产生和形成一些心理问题。本文将从其中最主要的几种不良心理作些分析。

(一)自负心理。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父母家人的生活完全围绕着孩子,怎能不让孩子自负,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二)享乐心理。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极少参加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无从体会劳动的苦与乐,更无从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再加上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一切都遂心如愿,因而,在孩子的意识里,自然就会形成享乐心理。据天津对1500名中小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有些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从不让孩子插手家务,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甚至还替孩子代做家庭作业。具有享乐心理的孩子,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好吃懒做,学习怕累,劳动叫苦,上学逃课,干活偷懒,拈轻怕重,甚至雇人值日。只知索取,不求贡献。

(三)孤独心理。在现代社会,人们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家长们为了工作,为了生活,为了挣钱,往往无暇顾及孩子, “留守孩子”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即使有些家长有时间陪伴孩子,也因“代沟”问题,亲子间共同语言不多,难以有效沟通,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而且,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爱,通常更多地表现在物质生活方面,以为孩子有钱花,吃好喝好玩好了,就什么也不缺了。很少关注孩子的精神生活需求与心理感受。特别是独生子女,上无兄姐,下无弟妹,孤身一人,更少与同龄人沟通交流的机会,没有知心朋友,找不到情感倾诉的对象,常常感到非常苦闷、忧郁、孤独。孤独的孩子一般性格内向,不好活动,沉默寡言,容易多愁善感。严重的孤独感甚至使孩子产生离家出走、自杀等极端行为。

(四)冷漠心理。冷漠即漠然、冷酷、无情,对什么都无所谓,没兴趣,漠不关心。大部分独生子女一生下来就泡在“糖水”、“蜜罐”里,依偎在父母的怀抱里,没有衣食之忧,没有患难的经历,没有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嬉戏、吵闹、帮助、照顾的手足亲情,缺乏集体生活的亲身感受。不懂生活之艰辛,世道之变幻,人间之真情。对来自父母的翔呵护和生活满足,似乎天经地义,他们得之泰然,受之坦然。还有些独生子女生活在残缺的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自小失去父爱或母爱,缺乏家庭温暖,愤世嫉俗,冷眼旁观,傲视万物。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如果父母疏忽了对他的情感教育引导,就很有可能形成冷漠心理。冷漠的孩子缺乏正义感、责任感、同情心,不懂得尊敬、孝顺父母,尊敬老人、长辈和爱护幼小,不懂得情感表达的重要。他们对别人的困难、痛苦、不幸,往往表现出无动于衷,嗤之以鼻,不以为意,不明白助人乃自助的道理。 

(五)自私心理。“可怜天下父母心”、“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多少道出了父母对子女的克己奉献精神,而独生子女,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里,父母对子女的爱,就是在物质生活方面倾其所有、尽其所能地给予满足。他们宁愿自己苦一点,累一点,也要让孩子吃好吃营养,玩好玩高兴。尤其在独生子女家庭,没有兄弟姐妹争抢分享,完全归己独占独享。在这种环境下,如果没有正确地教育和引导,就很容易发展形成为自私心理。这种自私心理,主要表现为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不懂得关心人、谦让人,什么都想自己独享,不让他人动。

(六)嫉妒心理。独生子女在家里地位独特,从小生活在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里,享受着来自父母的娇宠,亲友的奉承,优越感十足。他们一旦发现别的小朋友有比自己更优越的条件,或是遇到比自己更强更厉害的对手,就无法接受,从而产生嫉妒心理。爱嫉妒的孩子往往自己不求上进,也不让别人努力、求上进。不承认己不如人,不允许别人胜过自己。往往只看到别人的成绩,不看努力的过程。当别人成功了,获奖了,总因心存不服,故意诋毁、嘲讽,苛责于人,让人过不去,以求得一种病态的心理平衡。对于具有嫉妒心理的孩子,

(七)报复心理。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绝少受过委屈,少挨打骂,少遭遇挫折。即使偶尔与父母家人发生争吵,也往往是父母让步,让孩子达到目的。然而,孩子毕竟不可能只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家庭里,还需要把自己溶入社会生活中与人相处、交往、联系。孩子在与同学、其他同龄者、大人交往相处过程中,一旦吃亏、受委屈,或者因违规违纪挨整受罚,因为承受不起,接受不了,往往产生报复心理,进而实施攻击性报复行为。具有强烈报复心理的孩子,一般只能赢不能输,只能占便宜得好处,不能吃亏受损失。由于输不起,受不得委屈,他们往往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不讲道理,睚眦必较。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纠缠不清,耿耿于怀,明里暗里报复,不达目的不罢休。

(八)功利心理。独生子女被家长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比如,有些家长不切实际,不顾孩子的兴趣与志向,强迫孩子学这学那。无论什么比赛或活动,都要求孩子参加,争取拿第一或第二。就这样,孩子在父母急功近利心理的影响下,逐渐产生和强化了自己的功利心理。功利心强的孩子往往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积极,动力充足,但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他们的积极表现完全是为了满足虚荣,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据调查,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作弊的学生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较好,家长和老师期望较大的“好学生”。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当然,人不能没有一点功利心理,那是催人奋进前行的动力所在。但功利心理太强,往往会使人不择手段,弄虚作假,损人利己。

 应当指出,上述八种不良心理并非独生子女所特有,在其他非独生子女身上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心理问题,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共同促进他们心理素质的健康良性发展。

   二、独生子女产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独生子女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家长们对他们都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有求必应,父母心甘情愿受孩子支配,这样娇惯的结果,使孩子误以为自己天生就应该受照顾,要求的权利越来越多,只关心自己,不懂得关心别人,从小娇养惯了的孩子把享受当作理所当然,对父母的辛劳习以为常,漠不关心,从而造成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不善交际,逐渐成为“问题儿童”。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教育和培养人的重要场所,学校中的各项教育管理措施,包括课程的设置、教材的使用、教学组织、教师的教育和管理,以及奖惩和校风的建设等,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学校它是一个比较集中、比较规范,按一定模式对人进行培养的地方。现在我们看到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在学校确实一个是要把基础知识、底子要打好。因为我也看到很多学生出去工作得好,经常说我的底子不错,基础好,所以适应能力比较强。第二,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基本素质,他的为人处事、心理素质、人格各方面都很重要。有一个就是能力,这个能力的教育方面,现在在大学里我认为是不足的,大家过于关注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够不够多,够不够完整,其实你很难把他一辈子的知识都教给他。所以我们觉得现在更多地应该关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这些能力在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中还不够,以后要加强。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们人类长期赖以生存、成长的大家庭,是以极有共融性、和谐性、协调性、非排斥性和本性融合相通的血缘为纽带;以长辈为人类再繁殖母体与成长保证和楷模,以兄弟姐妹同步成长,互相启迪、互为依托、相互砥砺、相互制约、互为关爱为方式;以童趣童心自然和谐为生长模式和环境;以“打断骨头连筋”“血亲没有隔夜仇”的血缘亲情基因为基础的人类最理想成长环境。

      孩子们在宽松的大家庭里,童趣横生,各具个性,特色各异,兴趣不一的兄弟姊妹共同成长中所自然形成的性格、品格、智慧、创造力、适应力、毅力、亲和力和交流交往能力、协作协调能力、统筹能力、化解矛盾能力等情商环境,特别是在心理上自然形成的以兄弟姐妹为坚强后盾的胆气底气的充盈,所带来的极强的自信心和知难而上、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和气概,都是人类的这一传统家庭环境所造就的。

      小家庭独生子女这一做法在城市里实行的最彻底!恰巧又遇到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时代,真是祸不单行。随之而来的都市新情况也越来越多。都市的核心是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人和人群。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实行独生子女家庭以来,到九十年代都市里的新族群新部落越来越多,呈快速发展势头。

      不少族群呈现全新的生存理念、价值追求、行为准则和方式。他们在成为都市发展、社会进步力量的同时,有些已成为全新的社会问题甚至新肿瘤,制造着新的个人不幸、家庭悲剧和社会隐患。新族群中走向犯罪的比重和程度在逐年快速上升,小龄化倾向明显加快,触目惊心的案例比比皆是,昔日宠爱备至其乐融融的“小皇帝”变“心病”的新五族者更是与日俱增,父母失落,子女厌学、厌工作、甚至厌世者突发上升。

      近些年都市里快速产生膨胀的新部族有啃老族、房奴族、月光族、软饭族和一夜族等等,从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家庭结构,学校教育,个人性格,父母行为,主流社会导向,直至个人幸福,家庭和美,社会和谐等等侧面方面看,无一不与人类儿童少年青年的家庭成长结构和环境突变有关!

      中学生由于心理不够成熟,鉴别能力不强等原因,极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诱惑,产生诸如盲目模仿,迷恋网络等心理现象和行为。

三、帮助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对策

(一)改善家庭教育方式让孩子做快乐儿童

“孩子,你快乐吗?”在一些城市的街头,记者随机向孩子们抛出这个问题。令人吃惊的是,不少孩子摇摇头,脸上写着与年龄不符的忧郁,一种不快乐的表情。

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 北京市第三幼儿园设在天安门附近的中山公园里面,古木参天,空气清新。孩子们来这里时高高兴兴,但有一名孩子却蹲在门口不肯进去,妈妈告诉记者:“幼儿园分班,孩子与他的玩伴分开了,所以不开心。”对于儿童来说,有玩伴的童年才有快乐。 记者就“开心与快乐”话题随机采访了一些中小学生,一名小学生说“不上培训班就是快乐的”,而一名中学生则表示“不搞分数大排队就是快乐的”。

很多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就像在蜜罐里长大的一样,要什么有什么,吃穿用样样好,还能不快乐吗?可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感觉自己不开心的孩子似乎并不在少数。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金琰指出,不少孩子在物质上是富裕的,而在精神上,他们不够快乐。除了应试教育剥夺了他们一部分自由玩耍的快乐时光以外,家庭教育失当也使一些孩子快乐不起来。

在青岛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李艳就是这样一位辛苦而又无奈的妈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李艳在孩子1岁多时就把她送进早教班,到3岁时女儿已经上了奥数、英语、钢琴、美术、舞蹈、琵琶等十几种培训班。她说:“孩子辛苦,我们也辛苦,但为了让孩子在今后的竞争中多一点胜算,不得不如此。”

金琰认为:“中国父母普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一种人生模式: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白领阶层=成功人生,而不允许孩子偏离自己设计的这个航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表示,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如果以明天的幸福为诱饵,来剥夺孩子今天的快乐,这不是自欺的行为就是无知的行为。

现在的“傻孩子”“笨家长”“苦老师” 越来越多,似乎谁也不快乐。专家指出,按照教育的规律,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培养,首先是成长教育,培养心智健全、身体健康的合格公民,然后才是成才教育。倘若从小强加给孩子过重的竞争压力,最终,我们培养出的孩子可能会成为物质上的富翁,精神上的贫民,幸福指数上的乞丐,价值观上的糊涂虫。

令人高兴的是,一些开明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他们给孩子更多自由的空间,不强迫孩子做分数的奴隶。但是,与成千上万中小学生相比,这样的家长毕竟是少数。

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入学率从不足20%提高到99.5%,青壮年文盲从80%以上降到3.58%;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跨越。

专家提醒,要帮助孩子找回快乐,要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要做学习型家长,重修父母这门课,重读孩子这本书;同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合理设置对孩子的期望值。

(二)独生子女的在校教育对策

1.为独生子女创造和谐的群体生活环境,以此弥补独生子女无兄弟姐妹,缺少与同龄人交往机会的不足。如集中办学,特别是独生子女的住校生活,可以对他们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穿衣、洗漱、集体就餐、打扫卫生、整理内务,一切自我服务性的劳动都要学生自己亲自去做。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过集体生活的良好习惯和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优秀品格。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励学生自主发展。例如,为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创造学生接触社会、学会交往的客观环境,我们走访老干部、老工人,请他们讲北大荒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创造美好明天的理想。让学生参加校园劳动、农业生产劳动,学雷锋做好事等。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教师作适当指导),自己去做他们能做到的,或者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工作,从而激励他们自主发展,逐步具备交往、组织和创新等能力。

3.开展“听到批评,受到挫折怎么办”的大讨论。通过大讨论,使独生子女认识到: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有出息的人都应该知难而进,积极主动地去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使自己健康成长。

4.轮流“坐庄”,全班同学分批当干部。针对独生子女愿出风头、争当干部的心理及学校育人工作的要求,可以采用全班同学轮流当干部的方式,每一届班委会成员工作一个月。执政到期后,由班主任、学生代表对本届班委会工作进行评议,并提出下届班委会候选人。担任过班干的,不可再连任,依此类推。班主任在每届班委会中当顾问,给以工作上的指导,上届班委会担任新一届班委会的参谋。这种做法,不仅激励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为班级做事的能力。

5.举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的在校表现,提出学校、家庭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的具体要求,向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使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与学校配合,共同完成教育学生的任务。

(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儿童的社会化,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脱离了一定的社会环境,儿童的社会化就不可能实现。家庭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父母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最初媒介。儿童社会是儿童实现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介。独生子女因缺少与同龄人的接触,活动范围又受到家长有意无意的限制,影响了孩子获得儿童社会的生活体验,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他们往往表现为我行我素,不顾别人,不合群,或者表现为胆小怕事,缩手缩脚,笨手笨脚。如果家长有意识地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大胆地进入儿童社会去游戏、交往和磨炼,许多缺点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克服。家长应当记住:儿童从同龄人交往中学到的东西远比从家长和成年人身上学到的东西要多。     

孩子需要儿童社会的生活,需要有自己亲爱的小伙伴,成年人是不能代替的。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比不被同龄人接纳,没有或失去伙伴更痛苦的事了。家长完全不必担心孩子们在一起玩耍和游戏时会发生冲突,即使孩子们发生了冲突,家长也不必介入,帮助解决。家长更不要限制孩子的伙伴的年龄。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与年龄大的孩子玩,会受欺侮。与年龄小的孩子玩,又会变得幼稚。这些顾虑完全是多余的。孩子与年龄大的孩子玩,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孩子与年龄小的伙伴玩,可以充当保护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这些都是儿童实现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实践活动。儿童正是在各种活动中,在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交往中,学习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从而实现自己的心理成熟和社会成熟。

总之我们应该相信独生子女在人格社会化方面的弱点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受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影响的结果,而且独生子女的这些弱点不是不可克服的,只要我们社会学校及独生子女家庭在这方面形成共识,形成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独生子女教育网,发挥整合作用,必定能有效保证和促进独生子女的社会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格的培养,决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你是怎样对待孩子的反抗期的?
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
谁去教会孩子的爱与被爱【长城时评】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共10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