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中国画笔法墨法的运用问题

 

谈中国画笔法墨法的运用问题

程大利

 

       中国画的笔墨是画家的终生功课。它不但是中国画技法技巧中的主要手段,而且也是每位画家人格状态的直接反映。所以,笔墨不仅是技巧,还有着文化学的内涵。

  笔法既服务于客观造型的需要,又必须接受画家思想感情的指挥,所以随描绘对象和画家个性感情的不同,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笔法。这也与毛笔这种特殊工具有关。

  毛笔是中国画的专用工具。古来制笔要求具备“尖、齐、圆、健”四种品德,软质硬质各随喜好,以具弹性,不脱毛又兼具上述四德为佳。

  用笔靠指,但归属于心。应是心—肩臂—肘腕—指节的运行。首先要讲究执笔,书法执笔,古来各有家法,但离不开唐人陆希声总结的“擫、压、钩、格、抵”五字执笔法。如此“五指齐力”、“指实掌虚”,笔在手中,始终处于对立统一状态,练习日久,自能熟通。

  指掌运动,腕肘支持,笔触纸上,留下点、线,构成物象,总结这些线条变化的规律就产生了笔法。古人极重笔法,有“失其笔法,岂曰画也!”的警告。

  笔法首重中锋。中锋即笔尖藏于笔画中间,垂直运行时留下的笔迹。古人非常强调中锋的重要,甚至提出“笔笔中锋”。中锋确具浑厚、稳重的效果,但侧锋也具有轻快、活泼的效果,今人多中侧锋混用。用笔练习,主要是勾线练习,线条要有力度。勾线时行笔速度要慢,气要沉,运笔要稳,每笔将力送到,切忌浮薄轻飘,要让别人看不见的一点一点控制,达到“积点成线”,形成的效果自然是“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

  黄宾虹集古人用笔大成,留下五字用笔决——平、圆、留、重、变。

  平:指运笔平缓,力度均匀。行笔过程如物凝碍,持重而行。用笔须匀,无跳跃,不漂浮,此为中国画用线之根本。

  圆:指线条圆浑沉厚,同时指有弹性的曲线,树无寸直,石也多圆笔画法,“折钗股”的效果就是“圆”,线是柔和而有弹性的,而不能刻板僵硬。

  留:就是收得住,是功底的显现。控制得力就叫留。古人讲“屋漏痕”就是“留”的效果。中国画还讲究起止无痕,同时又力能扛鼎,这就是留。

  重:就是往纸背后去的力量感,即厚重感。大家用笔无一不厚。厚重的对立而是浮薄轻滑,是用笔的大忌。古人用笔如“高山坠石”,笔在纸上运行要沙沙有声,我见林散之老人写字,淡墨笔线也沙沙作响。

  做到以上四条,便体味得到“骨法用笔”。骨法用笔系南齐谢赫首提,五代荆浩解释为“生死刚正谓之骨”,没有力或力不够强的用笔,是不配叫骨法的。

  变:是在平、圆、留、重基础之上的综合变化和相互混用。如轻重、提按、顿挫、方圆、缓急等等,在变化中表达情感。

  用笔有两个基本要求:力量感、含蓄性。力量在以上论述中提到,这是线条的基本审美要素。含蓄是体现笔墨精神的元素之一。不剑拔弩张,不狂怪奇诡,有内在的美存在于笔中,这是极高境界。两者结合,为物述形,形式美和内质美都在其中。至于“十八描”,各种皴法及各种点法,都是用笔程式,可知不一定一一照搬,用笔有规律,不要强守定法,立足于变字。

  总之,用笔是画中国画的人绕不过的命题,要花一生精力解决的问题,也是判别中国画高下的第一道门坎。

  墨即是色,但又不全是公。此“色”者不同于西画中“色”的概念。是一种类似于禅意的东西,是“墨受于天,浓淡枯润随之;笔操于人,勾皴烘染随之”(石涛语)的过程,所谓“悟墨”者,不着急、不执着,意到笔随,一片天机,总之不僵、不死,绝无定法。

  黄宾虹是将古人墨法运用的集大成者,从理性总结到个人实践,以漫长的一生作了墨法实践,形成超越前人的墨法经验——“浓墨、淡墨、破墨、积墨、泼墨、焦墨和宿墨”七种。他在给朱砚英的信中,对“七墨法”有具体阐述:

  一曰浓墨法。钻石燃松,唐人用之;二曰淡墨法。李成寒林,始于五代;三曰破墨法。以浓破淡,以淡破浓,宋诗元画习见题咏;四曰积墨法。董源、巨然、元梅沙弥特工其术;五曰破墨法。唐人王洽,北宋范宽、郭熙、荆、关、董、巨,南宋刘、李、马、夏,元季四家各尽其妙,用于远山沙滩为多;六曰焦墨法。宋元名家用破笔点;七曰宿墨法。倪迂渴笔,墨含渣滓,精洁不污,厚若丹青,惟僧渐江为得其趣。不善学者枯硬污浊,形其丑恶。

  此外,在《画法要旨》一文中,黄宾虹对“七墨法”作了更为详尽的阐述:

  晋魏六朝,专用浓墨,书画一致。东坡云:世人论墨,多贵其黑而不取其光,光而不黑,固为弃物。若黑而不光,索然无神。要使其光清而不浮,精湛如小儿目睛……

  用淡墨法,或言始于李营邱(李成)。董北苑平淡天真,在毕宏上。峰峦出没,云雾显晦,岚色郁苍,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善用淡墨为多……

  元人商寿善用破墨,倪云林尝称之。以淡墨润浓墨,则晦而钝;以浓墨破淡墨,则鲜而灵。或言破墨,破其界限轮廓,作疏苔细草于界处,南宋人多用之,至元其法大备……

  积墨法以米元章为最备,浑点丛树,自淡增浓,墨气爽朗。思陵尝题其画端云:“天降时雨,山川出云。”董思翁《云起楼图》谓元章多勾云,以积墨辅其云气。至虎儿全用“积墨法”画云。王东庄谓“作水墨画,墨不碍墨;作没骨法,色不碍色;自然色中有色,墨中有墨。”此善言积墨法者也……

  唐王洽性疏野好酒,醺酣后,以墨泼纸素,或吟或啸,脚蹴手抹,随其形状,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神巧。

  戴鹿床(戴以恒)称,“程穆倩画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干而以润出之,斯善用焦墨者矣。

  古人用宿墨者,莫如倪云林,以其胸次高旷,手腕简洁;其用宿墨厚重处,正与青绿相同。水墨之中,含带粗滓,不见污浊,益显清华。后惟僧渐江能得其妙。(《画法要旨》)

  笔法与墨法两者的关系,黄宾虹说:“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从笔出。”这种明确无误的关系,决定了“墨法”只能从“笔法”中来。取为此,他强调指出:“论用墨者,固非兼言用笔无以明之;而言墨法者,不能详用墨之要,亦不足明斯旨也。”在宾老看来,“墨法尤以笔法为先,无墨求笔,至笔未有合法,虽墨得明暗,皆所不取。有笔兼有墨,最为美备。”

  

  附录:
古人论用笔用墨重要语录

  关于用笔

  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
五代 梁·荆浩《笔法记》
  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故世之人多谓善书者往往善画,盖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
宋 ·郭熙 郭思《林泉高致》
  笔有中锋侧锋之异同,更有着意无意之相成。转折流行,鳞游波驶,点次错落,隼击花飞。“拂”为斜脉之分形,“磔”作偃坡之折笔。“啄”毫能令影疎,“策”颖每教势动。石圆似“驽”之內擫,沙直似“勒”之平施。故点画清真,画法原通于书法;风神超逸,绘心复合于文心。
清 ·笪重光《画筌》
  二曰笔法:意在笔先,胸有成竹;而后下笔。则疾而有势,增不得一笔,亦少不得一笔,笔笔是笔,无一率笔;笔笔非笔,具极自然。盖绘事起于象形,又书画一源之理也。
清 ·邹一桂《小山画谱》
  用笔之法,在乎心使腕运,要刚中带柔,能收能放,不为笔使。其笔须用中锋,中锋之说非谓把笔端正也。锋者笔尖之锋芒,能用笔锋,则落笔圆浑不板,否则纯用笔根,或刻或偏,专以扁笔取力,便至妄生圭角。用笔之要,余有说焉:存心要恭,落笔要松。存心不恭,则下笔散漫,格法不具;落笔不松,则无生动气势。以恭写松,以松应恭,始得收放(自如),用笔之决也。
清 ·唐岱《绘事发微》
  笔著纸上,无过轻重疾徐,偏正曲直。然力轻则浮,力重则钝;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曲行则若锯齿,直行又近界画者,皆由于笔不灵变,而出之不自然耳。万物之形神不一,以笔勾取,则无不形神毕肖。盖不灵之笔,但得其形;必能灵变,乃可得其神。能得神,则笔数愈减而神愈全。其轻重疾徐,偏正曲直皆出于自然,而无浮滑钝滞之病。
清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
  用笔以中锋沉著为贵,中锋取其圆也,沉著取其定也。定则不轻浮,圆则无圭角。生怕涩,熟怕局;慢防滞,急防脱;细忌稚弱,粗忌鄙俗;软避奄奄,劲避恶恶;此用笔之鬼关也,临池不可不醒。
清·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

  关于用墨

  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意成笔墨而成。
宋·韩拙《山水纯全集》
  用墨之法,古人未尝不载,画家所谓点、染、皴、擦四则而已,此外又有渲淡、积墨之法。墨色之中分为六彩,何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是也。六者缺一,山之气韵不全矣。渲淡者,山之大势皴完而墨彩不显,气韵未足,则用淡墨轻笔重叠搜之,使笔干墨枯,仍以轻笔擦之,所谓无墨求染。积墨者,以墨水或浓或淡层层染之,要知染中带擦,若用两枝笔如染天色云烟者,则错矣。
清·唐岱《绘事发微》
  笔法既领会,墨法尤当深究,画家用墨最吃紧事。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古人水墨并称,实有至理。用墨以盆中墨水为主,砚上浓墨为副。
清·张式《画谭》
  古人云:“能于墨中想法,于法亦思过半矣。” 凡加墨最忌板,不加墨最忌薄,二者能去其病,则进乎道矣。
清·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
  作画先从水墨起手,如能墨分五色,赋色之作更觉容易,其要决尽在辨明纸绢之性。以笔运色,须一笔之内分出浓淡深浅,画花画叶,方见生动。
清·松年《颐园论画》
  作画固属藉笔力传出,仍宜善用墨,善于用色。笔墨交融,一笔而成枝叶,一笔而分两色,色犹浑涵不呆,此用笔运墨到佳境矣。用墨如用色,亦须分出几种颜色,一一分布,始有墨成五色之妙。设色亦然,所谓用色如用墨,用墨如用色,则得法矣。
清·松年《颐园论画》
  一曰浓墨法。钻石燃松,唐人用之;二曰淡墨法。李成寒林,始于五代;三曰破墨法。以浓破淡,以淡破浓,宋诗元画习见题咏;四曰积墨法。董源、巨然、元梅沙弥特工其术;五曰破墨法。唐人王洽,北宋范宽、郭熙、荆、关、董、巨,南宋刘、李、马、夏,元季四家各尽其妙,用于远山沙滩为多;六曰焦墨法。宋元名家用破笔点;七曰宿墨法。倪迂渴笔,墨含渣滓,精洁不污,厚若丹青,惟僧渐江为得其趣。不善学者枯硬污浊,形其丑恶。
黄宾虹《给朱砚英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画“用笔”与“用墨”技法
中国画技法的笔墨与色彩应用【五】
黄宾虹的中国画笔墨之法
国画的执笔法和用笔用墨
中国画技法教案
张大千谈中国画秘笈:笔与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