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了《论语》,需要再读一本什么互补?

既然问的是“互补”,这个问题就很有意思了。

《论语》本身是语录体,收录的内容每一条都耐人寻味,每一条都有不同的诠释和解读,所以,要从整体上找一本和《论语》对标、互补的书,意义不大。不是说没有,有很多,但意义不大。

什么有意义呢?

有意义的是,就《论语》中的某一条语录,来寻找对标或互补的文字,这样的比较是有趣的。

下面简单举个例子,谈不上互补,但足以说明“东海西海,心同理同”。

我们知道《论语 子路》篇有一个“亲亲相隐”的故事: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翻译过来就是:

叶公对孔子说:“我们老家那边有人做事很正义,他父亲偷了羊,儿子去举证告发了他。(大义灭亲是高尚的行为)”。孔子说:“我们老家那边可不是这样,(如果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父亲要为儿子隐瞒,儿子要为父亲隐瞒,这其中才是正义、正直。”

不了解儒家思想的人,一定会说:看,这就是儒家多么自私、多么不讲究公平正义的证明!

我有同学当年就是如此,他是学西方哲学的,直到后来他读到了柏拉图写的对话录《游序弗伦篇》。猛然发现,这篇苏格拉底和游序弗伦之间的对话,与孔子和叶公的对话非常相似。当然,也有学者对此有不同看法,这是学术争议,我们这里按下不论。只说为什么春秋时期的语录和古希腊时期的对话录,具有“互补”或者说“相互印证”。

《游序弗伦篇》讲得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就是有一个叫做游序弗伦的人,他的父亲杀死了一个奴仆,游序弗伦认为这是不对的。而如果对此无动于衷,则是对神的不虔敬,所以,游序弗伦就去法院告父亲的状。

结果,在路上遇到了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就和他探讨了“什么是虔敬?”这个问题,通过一步步深入的对话,富有逻辑(也有诡辩)的言说,最终游序弗伦发现自己即使去告发了父亲,也无法证明自己是虔敬的。

说白了,“告发至亲”这种行为,在儒家的伦理、法制系统里,都是犯法的。古代中国对告发父亲的儿子的惩罚,往往更重。汉代有个诸侯王谋反,他的儿子举报了他,结果他们父子二人都被处死,前者是因为谋反,后者是因为告发父亲。

同样,在苏格拉底的哲学论断里,告发至亲也不是一种虔敬的行为。虽然西方的伦理和法制传统里没有像中国“亲亲相隐”这么明确,但在证人举证方面,亲属是有回避的。

所以,读了《论语》,不如再多去读读西方哲学,你会发现有很多思想观念和道理是想通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启祥】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 |儒家网
如何理解“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山东财政学院教授王蔚
叶公与孔子辩“直”:大义灭亲 vs 亲亲相隐
正直的人没有偏私——《论语》学习320-321
(1)向雄读《论语》之:子为父隐
父亲犯了过错,子女该不该替父亲隐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