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没有相亲相爱的父母,就没有阳光灿烂的孩子
userphoto

2017.10.27 江苏

关注



在桑志芹教授看来,很多亲子关系的困局,根源其实是父母的夫妻关系出现问题,最终,无辜的孩子成为夫妻问题的替罪羊,其思考令人深思。


本文为视频精华与讲演整理,文字由张霁雯整理,未经讲演者审阅。


以下为现场精彩实况

(时长54分钟,建议在wifi情况下观看)



没有相亲相爱的父母

就没有阳光灿烂的孩子

讲演 | 桑志芹

整理 | 张霁雯

图像 | 刘青


01

几乎所有教育问题的答案

都在教育之外


先讲两个我碰到的真实事例吧:


有一个孩子,特别总是不爱写作业,每次收作业的时候,总会从千方百计从课代表那里把自己空白的作业本偷偷抽走。终于,老师把父母叫到学校去谈话。孩子羞愧难当,从楼上跳了下去。


听说悲剧的发生,父母单位的其他家长就开始疑惑甚至恐慌:究竟是要不要对孩子严格要求?放假了,这些爸爸妈妈不再敢督促孩子学习、读书,生怕逼的紧一些,自己孩子也会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

 

有一位爸爸,是中学老师,水平特别高,对自己孩子管得也非常严,上大学前,孩子在家里很乖,也一直好好学习。可是,外地上了大学,糟了,父亲没办法一直跟着他了,一下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让这个孩子觉得“终于离开那个严的要命的家了”,彻底放松下来,成绩也随之一落千丈。爸爸在批评他的时候同时也感到遗憾:为什么我能管理那么多孩子,却终究没能教好我这一个孩子。


其实这些困惑和遗憾都是原生家庭的问题,也是依恋关系的问题。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的是三角关系:爸爸和孩子是亲子关系,妈妈和孩子是亲子关系,爸爸和妈妈是夫妻关系。我们通常会觉得,孩子出现问题是亲子关系所致,其实不然,也有可能是夫妻关系造成的。


桑志芹教授在讲演中


02

孩子病了?

不!是父母病了!


在进行家庭治疗的时候,我们常常发现:并不是孩子“生病了”,而是父母“生病了”。有些家长彼此之间缺少爱,不善于表达,也从不接受,这样就破坏了三角关系中的能量守恒,让一些负能量过分地被投放到孩子身上。


我遇到过一个案例,孩子不爱学习,撒谎,不听话。可一问才知道,原来父亲在家中总是用暴力的口吻或行为,呵斥和吓唬孩子。


我邀请这对父母来到咨询室,妻子开始控诉甚至是哭泣,我拍着她的肩膀安抚着,并问一旁的丈夫他是否也在妻子伤心的时候这样做。他一愣,表示已经很久没有了。当他僵硬地拖着椅子靠在她身边,伸出手臂,这位妻子立刻靠在这久违的肩膀上一边嚎啕大哭,一边指着他数落。


他说,平时在家里,妻子也经常挥舞着胳膊,用手指着他抱怨。我们这才知道,他们之间已经很久没有肌肤之亲了,妻子将这种需要的缺乏转化为肢体上不停地指责,也正是这种指责,将夫妻二人隔得越来越远。在这段家庭治疗中,其实我们真正修复的是夫妻关系。


当夫妻之间有了更多的爱的沟通,那三角关系之间的能量便也平衡了。夫妻吵架打骂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会害怕,感到无助,他们无能为力,只能生病。因为只有孩子病了,出现问题了,父母才会停止争吵,团结一致将孩子送到医院。所以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只要生病或犯错就可以避免父母之间的争吵,那他的病自然就不会好,他的错误自然就无法修正。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心,成了夫妻之间关系问题的“替罪羔羊”。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有意识:当孩子出现问题,是不是夫妻关系的问题在背后作祟。只要三角关系其中的任意一条变得不健康,那就会给儿童带来不好的影响,成为儿童高级心理功能畸形发展的主要原因。从系统观的角度看,也就是夫妻问题导致了儿童的问题。


永慕庐讲演现场


03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重要一环


我们每个人都不想成为最差劲的父母,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怎么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呢?


日本有学者认为:“不管你立足什么理论,在从婴幼儿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其中特别是社会化)进程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


我们总是在说和谐社会,其中很重要的一环便是家庭的和谐。那么家庭是什么,是社会最小的元素,是生活最重要的环境。一个孩子,他健康人格和核心人格的形成来自于家庭之间的健康关系,在原生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时刻影响着孩子的方方面面。


对于成人来说,家庭关系最接近我们内心真实世界的外在现实。我们在作为人际关系主要修炼场所的家中,培育心情和人格。现在我们提倡培养儿童的共情能力,而共情能力的培养同样依靠父母。在婴儿时期,父母实际上已经在教我们什么是共情能力,比如哄着睡觉,尝试交流。家庭是我们人际关系主要的修炼园地,也是我们文化沟通的桥梁。


主持人陈昌凯教授

 

04

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


夫妻关系是丰富多彩的,与长辈、朋友和孩子都息息相关,这是一个关于爱的关系。有的妻子会说丈夫像弟弟,有的丈夫会说妻子像女儿,其实这只是他们在变幻角色,也是丰富夫妻感情的一种手段。而这样的感情又会感染整个家庭的氛围,包含着家庭之内的所有感情。


在爱的关系中,父母对孩子就是一种不求回报的投入和牺牲,没有人会和孩子计较金钱和时间,他们只要求孩子幸福快乐。但当他们得不到回报,也会很伤心,于是质问自己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甜“。父亲给远方的儿子打电话叮嘱天冷加衣,老母亲又给这位父亲打电话嘱咐他照顾好自己。我们总是担忧孩子,却忽视了那个总是记挂着我们的老人;老总开除了单位技术最好的员工,只因为他以忙为借口,七年不归家。一个人如果不爱家,又怎么会忠诚,爱别的东西呢?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爱的沟通,只是一味地管制和控制,这种关系一定会出现问题。父母和孩子的依恋关系从婴儿时期开始,从能否给予及时的照料开始,也就形成了“安全型依恋”与“不安全型依恋”两种关系。原生家庭里的亲密关系,是孩子对人际关系的最初体验。原生家庭如果持续让儿童生活在紧张、不安、恐慌和焦虑的情绪中,就会令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两种极端的“不安全型依恋心态”——依赖型与拒绝型。


依赖型的依恋关系将对陌生人的恐惧转化为对亲子关系更加强烈的需求。你离开我,我就哭闹,抓紧你,不要你离开。等到了成年之后,就变成了对亲密关系的伙伴极度的依赖与监视,一日不见如何三秋,一举一动都要了然于心。


拒绝型的依恋关系则将对旁人的恐惧转化为伪装。即使母亲回到身边,也会假装没看见,即使母亲要拥抱他,也假装不需要。当他成人以后,在恋爱关系中也会因为害怕被抛弃,而选择先抛弃对方。因为害怕失去,而选择拒绝,从源头上断绝被抛弃的可能性。


而在“安全型依恋关系”中,还是婴儿的时候,他就可以及时得到父母的照料和体贴,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学会爱和感激,安全感也就随之建立。长大以后,他就会很有自信,开朗豁达。在恋爱关系中,既能给对方自由,也能给自己自由。所以说人格的形成与早期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密切相关,是父母造就了孩子的人格。而我们现在知道了自己的人格原来是这么来的,那就可以及时地矫正,更好地理解父母,也更好地理解自己。


吉诺特《父母与子女之间》一文里说:


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谴责;

在敌对中长大的孩子,常怀敌意;

在嘲笑中长大的孩子,畏首畏尾;

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总觉有罪;

在忍耐中长大的孩子,富有耐心;

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满怀信心;

在赞美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激;

在正直中长大的孩子,有正义感;

在安全中长大的孩子,有信赖感;

在赞许中长大的孩子,懂得自爱;

在接纳和友谊中长大的孩子,寻得了世界的爱!


在婴幼儿时期给孩子营造满满的安全感,营造爱和关怀的氛围,是形塑健全人格和依恋关系的重中之重。那些来自父母的爱,是孩子力量的源泉,无论他们走多远,这种爱都会陪伴他们坚持下去。做父母的不要把孩子是最好的当做目标,而是要把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最好的最为努力的方向,这才是正确的。


聚精会神的听众


05 

Who am I?


父母对孩子的爱也体现在鼓励和支持他去了解“我是谁”(Who am I)。


当孩子还与母亲保持共生关系的时候,连着脐带与母亲成为一体,并被母亲的身体所保护,直到瓜熟落地,他依旧需要母乳及时的哺育来排除恐慌和焦虑。待到慢慢长大,他才会意识到,原来妈妈是妈妈,我是我,才会形成主客体的分离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通过成人的脸来证明“who am I”。大人表现出我做得好,那我就是优秀的,大人表现出我做得不到位,那我就是不乖的。所以父母尽量多的表现出鼓励和欣赏孩子,孩子就会对自我更加肯定,反之,他就会因为紧张而不知所措。


很多人说孩子总是撒谎,其实这背后是有原因的。当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他摔坏一个杯子,妈妈严厉呵斥,并询问他原因,他为了得到妈妈的肯定,不让她失望,就会说是猫踢的,这是他自我保护的机制在发挥作用。如果妈妈不是质问,而是关心他有没有受伤,在这种他感到安全的氛围中,他自然就会说实话。


因此孩子的说谎,其实都是为了迎合成人对自己的要求,如果家长要求过度,那孩子便只能通过说谎来达到你的标准。


很多的父母总是在质问“你怎么不做作业”“你怎么不好好吃饭”,孩子就会低下头,此时你又会严厉地指责他说“你怎么没有自信呢?”请问,这种语气下,你让孩子从哪里获得自信呢?


孩子出生的时候,你的身份自然升级,没有人教你如何去做,你更多的是按照你自己父母的模样去为人父、为人母。马路上,很多父母拎着孩子走路,孩子被大人快速地步伐拖着走,举着被拉着的双臂仰望父母;你带孩子去吃饭逛街,他能看到的永远是桌沿和柜台。其实,我们更多的要从儿童的视角中去感受儿童的世界和心情,所以我们做父母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交流,或者把孩子放在桌上交流,与他平视。


有读者问我,两岁的孩子经常跟她说“No”怎么办,我觉得很棒啊。这说明他已经拥有自我的意识,开始主客体的分离,拥有表达“我想做,我能做,我要做”的诉求,这时他的行为一定与你不同,你要去理解和接受他自我意识的萌生。


当孩子在创造或者尝试的时候,经常会把饭吃的到处都是,甚至为了好玩而扔掉碗,我弟妹家的孩子就是这样。这时,做父母的不要选择去严厉地指责和批评他,也不要压抑他的天性而不让他动手,所以喂他。应该要鼓励并引导他学会正确地自己吃饭。上幼儿园之后,当只有他一个人可以自己吃饭的时候,就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他便会越来越好。


后来这个孩子跟我说了一句话:“虽然我是班上最矮的,但我是最棒的!”你们觉得这两句话哪句比较重要?很多人觉得是第二句,其实不然,恰恰前一句才是最关键的。各位爸爸妈妈,我们的孩子永远都不是绝对最好的那一个,他一定有不是或者不能做到最好的地方,而父母要让他们接受的,是我不是、不能做到最好的那部分,这才是最棒的。高矮胖瘦不可抗拒,孩子只有拥有了一个健康和健全的自我意识,才能够接受自己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才是真正的自信。而我们做家长的,是去陪同孩子,鼓励他每一次的失败与骄傲。


当然,我们也不要过多打搅孩子的成长。成长是孩子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培养的过程。当他遇到困难和挫折,你可以陪着,但千万不要过度地参与和打扰。我们总是担心孩子,所以24小时观察他,所以当你稍一离开,他就会不停地批评和指责自己,是不是没有达到成人对自己的要求。你要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事,是让他始终相信自己,帮助他成为自己的国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神分析: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
所谓依恋(上)
儿童期依恋关系影响孩子人格发展
童年家庭生活造就日后的性格和恋爱方式 来源: 盛鹏辉的日志
没有伙伴的孩子,仅只孤单吗?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宝宝头三年将影响其一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