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识中医(下)

四、漫 话 门 派

  中医学术的繁荣,有赖百家争鸣。而中医百家的发展,有赖于中医门派的繁荣。这一点并不仅限于中医学,哪一种传统技艺、学问的发展不是先有门派的层出不穷呢?文有婉约豪放,武有少林武当,经有古文今文,医有经方时方。

  其实又岂只是传统文化,世界各国各学科的发展,有哪个能与门派无关呢?当今科学的顶级奖项——诺贝尔奖,其获奖者经常是出自同一家学院,同一个实验室;某位老师所带的学生,在某领域取得成就的机会要比其他人大得多。这些是否也可归为门派所为呢?

  无端的排斥门派,强求统一,是漠视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一种表现。只道是囿于门户,相互诋毁;故步自封,保守不前。却不见星火传承,刻苦为学;名医辈出,百花争艳。

  当今中医学术界内最火暴的门派,无疑当属火神。书架上火神派临证治验随处可见。中医学术复兴,须有火神崛起以重振声势。崇尚经典,重视实战,勇临大证,是火神兴起的内在原因;抗生素的滥用,一味强调人为的力量,不重视人体自身的正气培养,导致人体阳气的日趋衰败,是火神兴起的外在原因。

  无疾只在想:有火神何以无水神?其实据无疾所见所感,今天的社会是一个近乎阳亢的社会,而非阳虚。备受关注的学问不是修身养性,而是励志成功;大家追求的不是怡然自得而是感官刺激;不是心灵充实而是思想麻痹。如此的生活环境中,人们精神压力巨大,神每日疲于思虑,大量地消耗精血;学习工作之余,所谓的放松,又是纵情娱乐,各种欲望,视觉的、听觉的、味觉的、触觉的,弥散在空气中,煎熬着所剩无几的精血。精血的匮乏,让人在睡梦中也难以得到安详,神魂失养,梦魇不断。金元时期有大医朱丹溪,倡阳有余、阴不足,此谨举一条以窥其论:“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所以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心,其旨深矣。”

  火神、水神之外,又何以无土神呢?土居中,为上下通行之枢纽所在。中土一旦有失,则上下无一能保;中土得复枢机,上下之疾多可迎刃而解。无疾秉针为治,发现很多患者都会在腹部肚脐周围出现硬块、条索、压痛等异常反应。此时无论患者之病为何,或目赤肿痛口舌生疮,或肝郁气滞胸闷不舒,或腰腿疼痛运动不利,或大便异常便秘腹泻,无疾必针天枢,以周运脾土。今天中医界内脐疗、腹针蔚然成风,虽然大家的理论基础并不一致,但仅从其治疗部位与治疗效果来看,抑或可与土神之说相辅相成。

五、学 院 中 医

  今天,围绕学院派中医的声讨此起彼伏:学院派博士不会看病;学院培养的不是中医事业的接班人而是掘墓人;几十年的中医高等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如此诸多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作为学院中医的一员,无疾这里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今天的中医学院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相对脱节;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学习的比例存疑;科研思路的西化现象十分严重;中医临床教育中对中医思路太过轻视;等等。既然学院弊端丛生,干脆废弃学院教育,让中医完全的回归民间,又会怎样呢?百姓对中医的信任度会提高还是降低?中医生整体素质会提高还是降低?中医学术发展是蓬勃向上还是日趋没落?中医界各流派会为了共同的中医事业彼此扶持,还是会为了争取市场相互诋毁?……中医的临床能力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以偏概全作为一种思维定势,在很大范围内影响着公众的判断。身边一两个学院中医的不尽如人意,就认为学院中医如何如何。实际上,无疾以为,学院中医人才质量的优劣,关键不在学院,而在人本身。一个志在济世活人的学生,与一个但求保全生计的学生,一定是不同的;一个志在发扬国医精粹的学生,与一个但求治病救人的学生,也是不同的。

  更何况,任何领域中,都极少见一位大师级的人物是在学院中有所成就的。医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长期的临床积累,对最终的成才是至关重要的。现代中医学院教育,迄今也不过五十余年。放在中医的历史长河中来看,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点。当前学院中医无大师,就认为学院中医教育失败,结论似乎有些草率。

  不过有一个问题,对今天的学院中医教育确实至关重要:信心。无疾身处中医教学一线,对这一点感触良多。校内费尽心血为学生培养起来的中医思路,一经西化的临床洗礼,一切都荡然无存。老师都不用中医用西医,三甲中医院的医生都讲中医不行。失去身教的分量,更多的言传似乎表达了更多的苍白。而这份信心的重建,又岂是一日之功。从患者,到医生,到教师,再到学生,信心重建是一个系统工程。能够为这份信心增加一点分量,而不是减少,无疾也就问心无愧了。

  对于正在院校内就读的学生,无疾这里也有一点切身体会相赠:学院内学习生活的结束,仅仅是代表中医学习的开始。这里学到的知识,只是一名合格中医师的专业知识和思想的奠基。然而万丈高楼,仅仅靠基石,还是远远不够的。

六、重 视 经 典

  这里的经典,并不是指狭义的中医四大经典而言,而是泛指历代中医经典著作。举例来说,中医专业者,《儒门事亲》《脾胃论》是不是经典?《傅青主女科》《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不是经典?针灸专业者,《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是不是经典?《针灸玉龙经》《针灸大成》是不是经典?

  今天院校学生学习中医有一个通病,就是只重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不注重读原著。当然这并不全是学生自身的问题,更大的问题或许出在中医教育体制。一方面考试的指挥棒牢牢的锁定在教材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大方向;一方面部分教师对经典原著不够重视,难以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或认为学习过医学史、各家学说,对历代医家及其主要著作的基本情况都已了解,还有必要再一本一本的去读原著吗?第二讲中提示过一个重要的观点:体验与理解,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事物的方法;二者的价值,不可相互替代。通过一些二手材料,理解了,或者说自以为理解了一本著作的主要观点与内容;与通过对原著的细细品读得来的真切体验,实有天壤之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针灸资生经》是宋代王执中所作的一部针灸临床名著。在各种现代针灸研究著作中见到的对该书的评价,通常是这些:注重腧穴考订;注重灸法;注重压痛点;注重个人临床经验的积累,等等。然而如此的理解再多,学习者对王执中其人其书,恐怕也很难达到一个真切的认识,很难对自己的临床实践产生深刻的影响。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到原著本身,细细品味王老先生当年的文字,意义就完全不同了。这里无疾仅举一例,以示《针灸资生经》之意:“予旧苦脐中疼。则欲溏泻。常以手中指按之少止。或正泻下。亦按之。则不疼。它日灸脐中。遂不疼矣。后又尝溏利不已。灸之则止。凡脐疼者。宜灸神阙。”

七、读 懂 疾 病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样的,健康的身体都是一样的,糟糕的身体各有各的疾病。

  讲稿之末,将无疾对健康与疾病的一些认识总结一下,送给各位同行的朋友,祝健康相伴,疾病远离。

  人体包括阴阳两个部分,阴性静而阳性动。如果阴阳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即所谓“阴平阳秘”,那么人体就是健康的。反之,阴欲静而动之,阳欲动而静之,则百病丛生。

  阴阳相对,阴即为五脏,阳即为六腑。五脏藏精,精化生血,精血养神;神安静则精血得保,精血充实则五脏坚固,五脏坚固乃为健康之根本。中国文化历来强调“淡泊”“宁静”,中医养生从来教人“收心养心”,看似乏味木讷,其实安神保精养五脏之妙法也,其核心在于“静”字。

  六腑传水谷,水谷化生气血,水谷气血为充身养形之宝;四肢动则气血流,气血流则水谷消,水谷消则六腑通降,六腑通降乃为健康之保证。伏尔泰的著名论断“生命在于运动”几百年来影响着大家的健康观念;单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看,这句名言也是很有意义的。所不同的是,中医养生所讲的运动,更加强调动作的舒适、舒展、优美与适度,而非现代健身非常重视的运动量、运动强度、科学训练,以及挑战极限的意识。

  可见,五脏精神宜静,六腑气血宜动,顺之则为养生,逆之即为杀生。若整日忧心忡忡,思虑不止,郁郁寡欢,悲愤难平,神于是在各种情志变化中东奔西走,随之而来的,是精血的消耗,五脏的空虚。整日懒于运动,长时静坐,气血就会郁滞,水谷就会停积,大便就会不畅;随之而来的,便是气滞、血瘀、痰湿、食积。

  思考一下今天十分流行的亚健康,就会发现上述五脏六腑的问题,几乎全部都发生了。无形的精神压力,有形的欢娱纵欲,造成五脏的精血亏虚。精血不足神失滋养就会失眠;神过劳而又失养就会情绪低落、记忆减退、疲乏无力;精血消耗官窍失养视力就会下降;精神妄动正气不足就会反复外感缠绵难愈。工作环境所致,长期静坐缺少运动,水谷不运,就会食欲不振,顽固便秘,口苦口臭;气血不行,就会头胀头痛,手足冰冷,胸闷腹胀。

  简单地说,疾病的发生,是我们把动静作反了。精神该静,却被妄动;肢体该动,却难得行。拨乱反正,阳动阴静,健康就不再遥远了。

  最后有一点,是在讲座过程中反复有朋友提到的:饮水。不知缘起为何,今天有很多人对饮水情有独钟。似乎大量饮水可以带走身体内所有的“毒素”。然而据无疾观察所得,很多热爱“饮水养生”的朋友,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并不适合大量饮水。道理很简单,我们从外界摄取的水,并不会自动的转变为身体内的津液。其间需要经过一个很重要的生理过程,就是我们在脏腑一讲中曾经重点讲过的——气化。只有经过气化的水,才可以真正的为人体所用;而气化的过程,本身需要消耗大量的气。如果体内气不足,却又要喝大量的水(尤其是冷水)来耗气,会很容易形成雪上加霜之势。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较大量的饮水呢?留意下自己的舌头,如果发现舌体比较胖大,白苔比较厚,舌两侧可见到齿痕,这就提示,大量饮水的方法不太适合自己了。一定要喝的话,无疾提一个退而求其次的方案:喝温水。

  最后的一讲中,无疾絮絮叨叨,谈的尽是些对中医诸多现状的认识,似乎都与学习无关。实则不然。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前面的讲稿内容更加注重讲解中医理论,对很多重要问题都没有来得及加以分析,即所谓“学而不思”。学习,要有始有终;学习,是为了实用;学习,要善于比较;学习,要分辨是非;学习,要讲求方法;学习,要把握大体。






(本文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交流)
作者:天下无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藏象学说--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图示说明)
脏腑之间的关系(精)_
JT的中医基础讲座:第三讲:对错难明国医史 阴阳未定人世间
中医基础:五脏、六腑的五行划分
中医常说的“五脏六腑”究竟是哪五脏、哪六腑?我用6张图说明它们是
一天一学中医 | 《黄帝内经》论五脏六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