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与健康,到底有何关系?

一、中医注重养生和保健

中医以人的健康长寿为目标,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一门重养生和保健的健康医学。《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己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也明确提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可见中医重养生,以自我调理为主,不过分依赖药物,并强调预防为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中医学将医生分为上工、中工、下工,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讲到,“上医,医未病之病”,以养生医学为先;“中医,医预病之病”,以保健为重;“下医,医已病之病”,以治疗医学为下。

中医是如何养护生命的呢?《灵枢·本神》中提出了中医养生的三个原则:“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即养生要顺应自然四时的变化,保持心态平和、阴阳平衡的状态。我们知道“百病皆生于郁”,所以中医的养生和保健重在让气血流通,其中《内经》病机十九条中就谈到“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中医里的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疗法、运动法、音乐法等都是让人气血畅通的绿色方法。中医有言,“上守神”,“粗守形”,所以中医特别强调“养生治神”。养生指的就是修养精神世界,即意志、精神和境界。如果一个人不会做人做事,心理不健康,自私自利,只为自己一个人想,那他的身体一定不会健康。

“人”是由一撇和一捺构成的,一撇是物质,一捺是精神,所以要想收获全面的健康,就要追求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平衡。人的问题多是心态问题,是人格和境界的问题,所以我们会说养生贵在养德,正如孔夫子所言“德润身,仁者寿”,只有好的思想和品德才能支持住人的肉体,实现身心的全面健康。健康就是稳态,因此我们要有“不管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的心境,又要有“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气度。这才是最高境界的中医养生,即提高一个人的品位、追求和境界,使之开出最绚丽的生命之花。


二、中医是“天人合一”的生态健康医学


自古以来,中医学一直坚守着“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早在《内经》中就有“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等相关论述。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论是日月运行、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地理环境的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中医坚持天人合一的生态健康观念,人要想健康就要顺应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来进行调养护摄,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使外不伤于六淫,内不伤于七情,正气存内,恬惔虚无,精神内守,百病不生。此外,在追求“天人合一”的过程中,人体本身具有的健康能力和自愈能力就会迸发出来,实现人体内外环境阴阳和合的健康平衡状态,从而达到保养生命、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文化所信奉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念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医是一门实现“天人合德,生态共演”的健康医学。正如陆广莘教授所提出的:“基于中国学术传统,中医学成为一门‘究天人之际,通健病之变,循生生之道,谋天人合德’的生态智慧学。它的本质功能是‘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主旨在于帮助生命体的自组演化,以达天人合德的生态共演。”陆老还认为,中医学认识的人都是生存环境中的人,中医对人的生命、健康、疾病等的认识也是从人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去把握的。人体“升降出入”的“阴阳自和”稳态模型、“正邪相争”的相互作用模型等都体现了这一点。因而,中医学不仅具有天人合德、生态共演的生态观理念,还在养生、保健、治病的实践中,切实实现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的天人合一健康理念。

在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影响下,中医始终追求着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状态。对于人体生存的外环境,中医认为“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吕氏春秋》),即外在环境的刺激因素本身没有绝对的利或害,关键在于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这正体现了人对环境的包容性。在疾病的治疗中,中医也不强调对环境刺激因素尤其是生物因素的彻底清除或消灭,体现了对致病因素的宽容。药王孙思邈说过,“天生万物,无一而非药石”,而中医的职责正是“聚毒药以供医事”,即通过对“毒”的转化利用,来调节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并且中药是天然药物,非长驱直入的补充替代性的化合药物,避免了内环境的污染。透过中医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我们可以很好地品味到中医是一门与外界环境共生长的生态健康医学。


三、中医是以“正气”为本的健康医学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正气的盛衰才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人体正气当家,必然百邪不侵。正如中医经典中所强调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四季脾旺不受邪”等。这些都确切地说明了人是否健康,决定于自身正气的强弱,这与单纯强调对抗疾病的西医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医的“正气”指的是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有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中医正气包括了营、卫、气、血、精、神、津、液和腑脏经络等功能活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的过程中,疾病是否发生,是否恶化及预后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正气。正气充足则人体阴阳协调,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正常,能抵抗外邪,免于生病。正气不足则邪气容易损害人体,机体功能失调,产生疾病。

健康与疾病的区别在于:健康状态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状态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健康状态并不意味着没有“邪”的存在,只是因为人体自主的调节自身的“正气”存内,邪气就不能干扰、破坏人体“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从疾病向健康的转化也不意味着“邪”的彻底消失,只是实现了从“邪之所凑”向“邪不可干”转化。因此,在人体发病和愈病的转化过程中,在正邪之间的相互关系上,“正”是主要的,“邪”是次要的。所以在中医理念里,人体自稳调节的这个“正气”起着根本的主导作用。养生莫若知本,这个“本”就是正气存内的“正”。“正”是中医关于健康的理论模型,是一种“精神安乎形”的心身和谐的健康状态。病人的正气是治病必求的本,是他实现抗病愈病的根本原因。如果在疾病的诊断中,没有找出病人正气及其具体特点,即使找到了“邪”,采取了直接针对邪气的对抗治疗,仍然将是“粗工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的结果。可见,中医是一门以“正气”为本的健康医学。


四、中医追求“阴阳自和”内稳态


提起“阴阳”二字,我们自然会想到《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的“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些经典论述,充分体现了阴阳的重要性。然而何为“阴阳自和”呢?宋代杨万里说:“天地之道,本乎阴阳,夫阴阳之道安在哉?在乎生物而已,天非和不立,物非和不生。”可见阴阳之道首先是“和”,因为世界本身就是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只有阴阳和合,才能生育万物。其次,“和”本身又包含着阴阳,因而阴阳之“和”是自发性的。“阴阳自和”是世界和生命的活力根源,正如张景岳所说:“天以阴阳而化生万物,人以阴阳而荣养一身。阴阳之道,顺之则生,逆之则死。故知道者,必法则于天地,和调于术数也。”中医学强调在养生、保健和治病过程中实现人体内外环境的一种和谐与平衡,即“守中”和追求“阴阳自和”的健康状态。可见,“阴阳自和”是中医养生和治病的“本”,是人的“生生之源”。

中医就是用中庸之道调理人健康的医学。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就是把人调节到阴阳自和的平衡健康的状态。病,起于失衡;病,好于平衡。保持人体整体的阴阳平衡,人就不会生病,恢复人的整体阴阳平衡,病就可以被逐渐治愈。人只要时刻保持着机体内部及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与协调,机体就能够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否则就会出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疾病状态甚至死亡。“阴阳自和”的健康状态类似于现代科学所说的“内稳态”。“内稳态”是指人体在生理上保持平衡状态的倾向,如人体的体温、血压、血液的酸碱度、血糖浓度等均为“内稳态”所调控,如果我们的身体达到这种稳态,那就是健康的状态。因此,调整人体以达到“阴阳自和”“以平为期”的平衡与和谐状态,已成为中医学的根本治疗总则。从中医追求阴阳自和的内稳态中,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品味到中医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健康医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学的健康观
《中医学之道》读书笔记
论自我调节是中医治疗疾病优势
潘毅 |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医的抗疫方式与医学模式
疾病模式必须让位于健康模式
浅议养生之知行合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