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书推介|《红楼梦俗文艺作品集成》正式上线

《红楼梦》在1791年首次刊梓后不久,便开始接受各种艺术形式的改编。迄今为止,已经出现了数百部相关题材的改编作品。其中部分作品或曾有单行本出版问世,但大部分俗文艺改编作品散落在旧报纸、旧期刊和旧式艺人的演出本中,对小说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考察研究造成极大不便。

从2012年开始,上海师范大学朱恒夫教授偕同弟子刘衍青教授开始对《红楼梦》的俗文艺作品进行搜集整理。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红楼梦俗文艺作品集成》八卷本的编订与出版。这是继阿英、一粟、朱一玄、胡文彬、刘操南等前辈学者之后,对《红楼梦》俗文艺形式艺术作品的一次更加全面的收集与汇编,也是近年来红学研究领域一部重要的基础性研究成果。

         

《红楼梦俗文艺作品集成》序言

詹丹

《红楼梦》所具的百科全书性,单从其与戏曲结缘论,也洋洋大观。

虽然这种结缘让有些学者产生冲动,很愿意相信《红楼梦》作者是一位戏曲家,也费心费力作了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堪称另一种“荒唐言”。但产生这种冲动的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隐含在《红楼梦》小说中,作为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塑造一部分的元明清戏曲作品,姑且称之为小说文本外的“副文本”,随处可见。据徐扶明等学者统计,《红楼梦》共有40来个章回涉及了当时流行的37种剧目,据此,如顾春芳称《红楼梦》中藏着一部元明清经典戏曲史,也并不令人惊讶。

研究元明清戏曲与《红楼梦》文本的关系,努力挖掘涉及的剧目是怎样滋养着《红楼梦》的创作成就,当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路径,而且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丰富了我们对《红楼梦》同时也是对那些戏曲作品乃至当时社会文化的认识。但这仅仅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红楼梦》作为一部传统社会的小说巨著,也构成文化创作的丰富源泉,不断激发后人的创作灵感,延伸出大量戏曲改编作品。而且,不受传统戏曲种类局限,辐射到其它各种类别,在近两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持续不断,滚滚而来。

虽然本人的研究兴趣在《红楼梦》小说本身,但偶尔对戏曲改编乃至影视作品也稍有涉猎,这里略谈几句感想。

其实,小说问世没多久,就有了仲振奎改编的共32出的《红楼梦传奇》。由于需要将《红楼梦》小说的基本内容在32出戏中全部演完,就不得不对小说的许多线索进行归并。比如将原本分处于第一回和第五回的木石前盟的神话传说和太虚幻境的情节进行归并。再比如在情节设计中,交代林黛玉的父母在黛玉进贾府前都已去世,这样林黛玉进贾府后不会再有牵挂,也避免再去探望病重的父亲及奔丧之类横生的枝蔓。还比如戏曲中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一起进贾府的,而在小说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分别在第三回和第四回进贾府。在读小说的时候,读者可能感到奇怪:为什么对林黛玉进贾府有详细的描写,而对薛宝钗进贾府的情况则几乎没有描述,宝玉和宝钗正式见面的场合又在哪里?戏曲改编大概考虑到读者的心理疑惑,于是就安排了两人恰巧凑在一起进贾府,同时也改去了小说第三回中贾政未见林黛玉的情节,而让这两人见到了家中每一位长辈,等等。虽然从整体看,戏曲对小说文本的改造比较多,但出于演出制约和现场效果的特殊需要等,不得不对纷繁复杂的小说情节线索加以重新梳理,使得小说文本一些细腻之处就不可避免被抹除,原本较能够凸显人物性格差异的精微处,也不再彰显。

如何看待戏曲改编和小说本文的差异,是一个饶有趣味的接受学问题,这里举两例来谈。

其一,《红楼梦》小说改编而成戏曲的,影响最大、最深入人心的是越剧《红楼梦》。而越剧《红楼梦》改编之所以成功,一般认为,重要原因之一,是改编者在改编过程中做了一个大胆选择:将《红楼梦》小说中家族衰败的主线基本删除,只抓住了宝黛爱情这条线索。当《红楼梦》凸显了一部爱情主题的作品时,尽管在越剧最后部分也有抄家的情节设计,但主要也是为了烘托宝黛爱情的悲剧性。此外,越剧《红楼梦》对小说一些重要情节的处理变动也很有意思。比如,它将黛玉葬花的情节放在了宝玉挨打之后,而在小说中,黛玉葬花在第27回,宝玉挨打在第33回,当中还间隔了六、七回。这一改动让北大教授、曾经也是红楼梦学会会长的吴组缃非常不满。他认为,小说中,宝玉挨打后,林黛玉前来探望,宝玉让晴雯给林黛玉送去两条旧手帕,林黛玉在其上作《题帕三绝句》,通过这些情节的处理,表明两人此时已彻底理解了对方的心意,不可能再有大误会发生。而越剧在这之后,还把小说之前的一段情节挪过来,即林黛玉误以为贾宝玉吩咐怡红院里丫鬟不给自己开门,然后心生哀怨在悲悲戚戚中葬花,这样的变动设计是不合理的,也没有理解宝玉挨打后的一系列事件所蕴含的宝黛已经有了默契的深意。但现在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还可以有另一种思路。为什么越剧《红楼梦》要进行这样的情节改动?在我看来,情感的高潮与情节的高潮未必相等。在越剧《红楼梦》中,情感是其表现的主要内容,黛玉葬花则是其高潮,不同于宝玉挨打这一情节的高潮。如果黛玉葬花这一幕出现过早,是不符合越剧《红楼梦》高潮设计的整体布局的。

其二,鲁迅曾为厦大学生改编的《红楼梦》话剧写过一篇小序,这就是著名的《〈绛洞花主〉小引》。其中有一段话,十分经典,即“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虽然是从读者反应角度对《红楼梦》主题的经典概括,其梳理也相当精准。但让人感到疑惑的是,何以在这篇短小的“小引”中,鲁迅会强调这个问题?其实,如果我们阅读了《绛洞花主》剧本,就可以意识到,这出话剧对《红楼梦》作出了很大的改动。它甚至安排了“反抗”这样一出戏,让宁国府的焦大和进租的乌进孝等分享反抗的经验,并设计黑山村、白云屯等村民联合起来,要求贾府减轻租税,显示了一个来自底层立场者对上层社会的对抗性。而这种对抗性,在小说本文中,是很难发现的。即使鲁迅本人不会这样理解小说(就像他在其它场合论及焦大一样),但话剧的改编,把《红楼梦》定位为社会问题剧,鲁迅还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给出了同情式理解。所以“小引”引入种种读者眼光的不同,其实,也是给话剧的大胆改编提供了合法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启发我们,所谓改编,其实都是后人站在自身立场,对原作的一次再理解和再创作,从而形成持续不断地与原作的对话。从这一思路看,拘泥于作品本身的改编,改编者宣称的所谓忠实于原作,就可能是迂腐的,也是不现实的。

令人感叹的是,《红楼梦》作为白话小说,在当初正统文人眼里应该就是俗的,但时过境迁,它也有了雅的地位,而使得改编的其它类别的文艺作品,成为一种俗。这种雅和俗的微妙分离、变迁和对峙,也是值得讨论的耐人寻味的现象。

朱恒夫老师是我十分钦佩的国内研究戏曲的名家,不但善于发现新问题并加以解决,也勤于收集整理原始资料。之前,他已经主编了数十卷的《中国傩戏剧本集成》出版,令人叹为观止。如今搜罗广泛的《红楼梦俗文艺作品集成》也即将面世,知道我是《红楼梦》爱好者,就嘱我写序。以前翻阅顾炎武《日知录》,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序”,使我对写序一事,颇有忌惮,但朱老师所托之事,又不便拒绝,只能硬着头皮,略写几句感想,反正“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方面,我几十年教师当下来,已脱不了干系,再加一“患”,有虱多不痒的心理准备。只是一路写来,定有不当处,还请专家朱老师指正,借此也表达我对朱老师勤勉工作的敬意。

是为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明清文学概说
红楼有梦 黛玉有泪 越音相伴 试问梦里落花带走谁的心
为何《红楼梦》的大众普及远远晚于其他三部名著?
越剧《红楼梦改编》——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以宝黛之恋为核心
《红楼梦》不适合拍电视剧的四个原因
试析《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