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世纪,高温每年或致逾10万中国人死亡!少升温0.5℃,每年可救近3万人

图片来源:pixabay

最新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半世纪后半叶,中国城市居民的热相关死亡率将大幅升高。然而,相较于2.0℃的升温,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内,有望使中国城市居民的热相关死亡率下降18%。为了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世界各国都需要共同努力来限制全球变暖。

撰文 | 鲁婧涵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高温天气正变得越来越频繁。日前,欧洲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机构(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是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个月,打破了2016年7月的高温纪录。

热浪令身处其中的居民面临严重的健康风险。在极端高温环境中,居民因中暑、中风、心血管疾病及呼吸道疾病等死亡的概率都大幅增加。

进入21世纪后,造成重大伤亡的致命热浪屡次出现。2003年,一场持续两周的热浪在欧洲造成约7万人死亡。2010年夏天,包括莫斯科在内的俄罗斯西部前所未有的高温导致超过5万人死亡。

在中国,社会面临的高温挑战尤为严峻。由于中国的气温增幅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再加上中国老年人口比例的持续增加,与高温相关的健康风险在未来可能会加剧。

2015年,联合国成员国共同签署了《巴黎协定》,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之前的升幅控制在2.0℃以内;最理想的情况是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以内。

随着全球气温持续上升,频繁出现的热浪将对中国城市居民造成怎样的健康风险?如果人类能够有效控制全球变暖,将挽救多少居民的生命?

在一项发表于《自然-通讯》的最新研究中,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领衔的研究团队通过模拟发现,在中国,全球变暖将导致热相关死亡率大幅升高;但是,相较于2.0℃的升温,如能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以内,每年将挽救约3万中国城市居民的生命。这一发现凸显了全球合作减少气候变化影响的必要性。

预测热相关死亡率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五种不同的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即在不同气候政策下社会的发展情况)下,通过15个不同的全球气候模型(GCMs),模拟了中国27座大城市居民的热相关死亡率。城市名单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等大型城市,人口达全国总人口的18.6%。

研究人员分别在RCP2.6(代表全球变暖1.5℃)RCP4.5(代表全球变暖2.0℃)的情景下,首先预测了27座城市每年高温天气发生的频率及强度。根据GCM模型输出的平均值,这些城市的年均高温天气发生频率将不断上升,直到2050年。2050年后,高温天气发生频率增长速度将趋近于零(RCP2.6)或放缓(RCP4.5)(图1)。

图1,1960-2099年中国大城市高温天气的频率与强度,曲线和阴影代表GCM模型输出的总体均值和范围,以1961-2005年为参考(黑线和灰色区域),2005-2099年间,蓝线代表温室气体浓度RCP 2.6的场景;红线代表温室气体排放RCP 4.5的场景。(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全球变暖1.5℃或2.0℃的情况下,2060-2099年间,平均每年的高温天数分别为67.1天和73.8天。与1986-2005年间的50.6天相比,这一数字分别增长了32.6%和45.8%。

随着极端高温天气的增加,这些城市的热相关死亡率也明显上升。1986-2005年间,热相关死亡率为32.1人/百万人。根据模型预测,在升温1.5℃的背景下,热相关死亡率将达到48.8 – 67.1人/百万人;升温2.0℃时,这一数值更将达到59.2 – 81.3人/百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研究是以居民热适应水平提高(未来的城市将拥有更好的公共卫生服务、更多的空调、更清洁的饮用水)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和准备工作的改善,热相关死亡率死亡率将再增加一倍(图2)届时,每年死于高温的中国城市居民将超过10万。

图2,增加居民热适应性与不增加适应性时的热相关死亡率,点和线分别代表死亡率的总体平均和范围;SSPs描述了一套可行的社会发展替代方案,这些方案考虑了气候变化和新气候政策的影响,包括可持续世界路径(SSP1)、持续历史趋势路径(SSP2)、高度分裂的世界(SSP3)、高度不平等世界(SSP4)和增长导向型世界(SSP5)。(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将这一结果推广至中国所有城市后,研究人员指出,如果我们能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相比于上升2.0的场景,8.31亿中国城市居民中,每年热相关死亡个案将减少至少27,900例。

“我们的研究很清楚地证明了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的好处。”论文合著者之一、中科院乌鲁木齐所的生态学家苏布达告诉法新社。

此外,该研究还考虑了气温升高对女性和男性的不同影响,以及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影响(图3)。结论是,女性比男性更不耐热,非工作年龄人口(≤14 岁和 ≥65 岁)比工作年龄人口更不耐热。其中,男性对高温耐受的阈值温度比女性高约 0.8℃(超过这一温度后,高温导致的健康风险开始增加);而工作年龄人口的高温耐受阈值温度,比非工作年龄人口高1.5℃。

图3,每年男性与女性、工龄人口和非工龄人口在气温上升1.5℃和2.0℃时的热相关死亡率。(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Nature子刊 | 全球变暖幅度提高0.5 ℃,中国城市每年就有2.79万人要热死了
南亚热浪将成新常态 遏制全球升温刻不容缓
真的是杯具了:这还是威尼斯吗??
悲观预测50年后全球气候,35%的区域不再宜居
50年后,30亿人将住在炎热如撒哈拉沙漠的地方?
《不适合居住的地球》详解(3) 移居到亚寒带都躲不过的致命热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