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京土壤研究所张佳宝当选工程院院士:为13亿亩中低产田消除土壤障碍

  交汇点讯 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发布2019年院士增选名单。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佳宝。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针对我国耕地占补平衡中“占优补劣”问题,张佳宝领衔的团队经过10多年攻关,研发了以有机天然材料为核心的优质耕作层工程化快速构建技术,形成了不同类型土地整治优质耕作层构建和土地利用模式。

  

  该技术破解了新垦耕地无优质耕作层的难题(因新垦耕地一般培育时间>20年),冗长培育简化为一次工程化作业,该技术得到国土资源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列为土地整治的一项重大工程技术推广应用。

  多年以来,张佳宝一直将“农田生态过程长期演变规律与地力提升机理”作为重点科研方向,并长期奔走、蹲点在一线农田。“离开了化肥,农民就活不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佳宝曾长期“蹲守”河南,和当地农民兄弟们同吃同住。早在2012年,张佳宝就带着中科院土壤所的专家,把办公地点搬到了河南封丘县的地头。经过系列实践,艰难攻关,张佳宝最终提出了“新一代中低产田治理技术”,即中低产田地力产量双跨越技术体系。也就是,在尽可能摆脱化肥的前提下,既能够提升土壤地力,又能够提升粮食产量的一种技术体系,这也是相较此前治理技术较“新”的地方。

  在张佳宝的“新”技术中,有一个重要关键词就是“地力提升”。张佳宝对地力的解释是:在特定的立地条件、土壤剖面理化性状、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下,旱地无水肥投入、水田在无养分投入时的土壤生产能力, 即单位面积的产量。用农民兄弟能听的懂话来说是——“裸地”时的生产力。

  以地力为切入点来解决增产问题是业内的一个新思路,张佳宝告诉记者,这也源于多年来与农民的“蹲点”聊天和试验田里的“蹲点”长期研究。当科学家们跑遍农民庄稼地时发现,即使用同样的品种、同样的水肥和管理方法,产量各有差异,而这种差异就主要来源于土壤的“肥”和“瘦”。因此,早在20年前他们就已经开始研究如何提升地力了。

  当时,张佳宝提出的这一新的治理办法还受到科技部“十二五”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的青睐,由张佳宝担任首席科学家的《我国粮食主产区农田地力提升机理与定向培育对策(2011~2015)》的973项目,主要就是要通过提升地力来实现粮食增产。在项目团队看来,此次“黄淮海战役”丝毫不亚于此前的规模——至2020年,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1/3有赖于黄淮海地区。

  中科院土壤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张佳宝院士长期从事土壤水循环、物质迁移转化过程系统模拟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土壤信息快速获取、中低产田治理与地力提升理论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张佳宝重点围绕我国13亿亩中低产田治理面临的土壤障碍因子消减、地力提升两大科技问题进行突破,创建了土壤障碍因子分类消减、激发式快速培肥地力、易涝渍农田水土联治等理论与技术体系,创新了土壤参数探测技术与设备,并作为带头人建立了我国农田试验站联网研究平台和土壤养分管理国家工程实验室,着力推进土壤改良向精准对症跨越,科技支撑国家中低产田治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为我国耕地质量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出生到求学,再到工作,张佳宝的足迹没有离开过江苏。张佳宝1957年出生于江苏高邮,1982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0年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农业工程系/菲律宾大学获土壤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又回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科研生涯中,张佳宝屡屡斩获各类奖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41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1篇;获国家专利29项、软件著作权17项,其中1项发明专利获技术转让费1200万元。张佳宝院士目前还担任国际土壤学联合会土壤工程与技术委员会主席。

  交汇点记者 王梦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谁来挽救“超负荷”的土地?
调研报告:大力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加快践行保土增粮新目标探究与思考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中的土壤科学与技术问题|推荐
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摘选)
不能让“红线”里的18亿亩耕地丧失质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