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详解古代攻城战!游戏城战一时爽,可历史上有多残酷你知道么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孙子兵法》

说到三国时期的攻城战,也许必须从攻城战的起源讲起。

至少5000年以前,我国的先民便开始在居住地建起了由壕沟、栅栏和土墙组成的防御工事。另一方面,随着部落逐渐演变成国家,统治者可以调动的人力和物力也变得愈发庞大,上述防御工事也变得更加坚固,并演变成了“城”的雏形。

到商代,一些城址的墙基厚度已经达到了10米以上——这也意味着,一旦爆发战争,进攻方只有凭借周密的部署、投入强大的攻城器械,才有夺取这些城池的可能性。

良渚遗址沙盘,现藏于良渚博物院,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其中已经有了较为原始的夯土城墙。

尽管没有实物存世,但从文字中可以推断,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军队便展开过大规模的攻城作战,并投入了各种专门的攻城武器。比如《诗经》中,有一首名叫《皇矣》的诗篇,它讲述的就是公元前1093年、周文王进攻商朝的附庸——崇国(位置在今天陕西西安一带)的情景。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帝谓文王:訽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它翻译成白话文是:

“上天教导文王:‘一定要让你的敌国相互争执,一定要联合你的兄弟之邦,我赐给你们‘钩援’和‘临冲’,用它们来攻破崇国的城墙。”

《诗经》其实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集,同时也是现代人了解古代社会一把钥匙,其中有一些诗篇便提到了战争

其中的“钩援”指的是攀登城墙的云梯,而“临冲”则是一种由人力推动的攻城车——它们后来都是在攻城中广泛运用的装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攻城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墨子·公输》篇中便提到:“公输盘(班)九设攻城之机变”,这意味着,我们熟悉的巧匠——公输班(鲁班),另一重身份便很可能是一名职业的军事工程师,另外,由于征战频繁,攻城战的频率和规模也持续上升,见于史书的围城战不计其数,其伤亡也达到了惊人的水平。

然而,在进入了两汉之后,与攻城战相关的记录却突然减少,到东汉时期更是鲜见记载。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军事环境的变化有关:尤其是东汉建立之后,中原地区便很少发生大规模的战事,而军队的作战重点也转向了抵御少数民族入侵,需要攻城的情况非常有限。直到东汉末年,中原地区陷入军阀割据之后,大规模的攻城战才重新出现。

无论游戏还是历史上,“城”的意义都不言而喻。比如在三国游戏中,一大片地区最终都会被抽象成一个沙盘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城。只要玩家占领了它,便等于控制了当地的人口、土地和各种资源。这一点在历史上同样适用:有了城墙的庇护,政治势力不仅会得到了一个可靠的立足点,还可以利用城周围的道路征集人力物力,或是将部队派往各个地区;另外,当敌人大举入侵时,城墙则成了他们赖以抵抗的核心屏障。

也正是基于城的重要性,在三国时代,它们一直是各方势力觊觎的目标,但另一方面,三国时代的城和我们今天理解的“城”存在很大差异,与游戏和想象中的形象相比,当年的城墙可能并不是特别宏伟。今天,我们见到的城墙一部分修建于明清时期,另一部分纯粹是现代工程的产物,在这些城墙中,外层多是石砌、砖砌。然而,由于烧制城砖、采集石料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三国时代,只有极少的城墙采用了类似的结构。

在汉末三国时期,唯一有记载的、采用包砖城墙城池只有一座,这就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在镇江所筑的铁瓮城。《與地志》提到:“(铁瓮城)吴大帝所筑,周廻六百三十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甎甓”——其中“甎甓”就是城砖之意。1990年代,江苏的考古人员曾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其内部是夯土、外表包砖的结构也大体得到了证实。

铁瓮城遗址

值得一提的是,铁瓮城的规模较小(周长只有630步,即约1100米),本质上更像是一座小型要塞。不难推断,当年采用包砖城墙的城市肯定更为罕见,因为城墙的规模往往是要塞的几倍,由此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将令建造方难以承担。

既然如此,三国时代的城墙又是用何种材料修建的呢?

答案是用夯土。

到今天,类似的办法还在一些地区采用。在筑墙时,工人需要先用两块板固定好位置,然后再在它们之间不断填土,然后反复夯实。夯土筑城的一个优点在于,筑城者可以就地取材,施工工期也更短,但与包砖和石砌的城墙相比,其坚固程度也是相对有限的,另外,由于风吹雨淋,城墙表面的泥土也非常容易崩落,这就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维护。

版筑工程示意图,其中可见包砖的城墙

正是因此,在汉末三国时代,城墙对进攻方来说,并非一道难以攻克的屏障。但即使如此,攻城依旧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期间也将付出大量的伤亡,尤其是在陷入僵持后,一些不起眼的问题,很可能会变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并让大军彻底瓦解。

《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种说法之所以成为一条战场铁律,是因为攻城本身就是一项耗费巨大、危险重重的工作。首先,攻城一方必须确保有绝对的兵力优势,如果其封锁线存在弱点,不仅将为敌方援军制造可乘之机,甚至守城部队也可以发动突袭,一举将围城部队击溃。

《全民英杰传》中也有攻城战的玩法,由于危险性,攻城方在行动之前往往要进行周密的准备

不过另一方面,即使进攻方拼凑了足够的兵力,真正的考验其实才刚刚开始。如何在城池周围布置封锁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其中有一些原则沿用了数千年之久,如进攻者的营地应当靠近水源;有必要要远离低洼地带;各个部队必须做到相互策应……如此等等。确定好部署之后,士兵们还要挖掘封锁用的壕沟、修建攻城高台和各种战具,这些都是费力的工作,有时会持续几个月之久

粮食、营帐、木材等物资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如果上述物资不能就地征集,它们就需要从后方运输,这会给后勤带来巨大的压力。此外,气候也会影响部队的行动,因为在冬天攻城会大致大量士兵冻伤,而夏天则阴雨连绵、疫病会在营地内蔓延。尽管上述问题也困扰着守军,然而,由于攻城一方的兵力庞大,由此产生的问题也往往更具有灾难性。

最后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守军的负隅顽抗:一旦展开强攻,敌人的战斗意志可能比在野战状态下更为坚定,因为他们此时已经无路可退,一旦城池被攻克,他们便会遭到残酷的报复,因此只能拼死一战。一个例子发生在199-200年冬天,当时,曹操将吕布的残部赶入了下邳。

尽管吕布一向骁勇善战,但此时的他已是强弩之末。另一边,曹军的兵力大致是其两倍以上,但自身的形势也很严峻:围攻开始时已是10月,严冬很快就要降临。不仅如此,下邳的城防也非常坚固,考古挖掘显示,其东西长度为1500米、南北宽度为1350米,只需要几千名士兵就可以严防死守,另外,下邳城墙的厚度也达到了10米以上,几乎很难被常规的手段攻破。

东汉下邳城址发掘现场,可以看到厚实的城墙基址

毫不奇怪,虽然在城外,曹操的军队多次击败了吕布的挑战,但始终无法攻破下邳本身,冬季降临后,情况变得更加棘手。

《三国志》中提到:“时公(曹操)连战,士卒罢,欲还。”

多次攻城失败之后,曹操只能采用荀攸、郭嘉的计策,水淹下邳,但即使如此,下邳直到一个多月后才投降,其直接原因也并不是曹军的进攻,而是部下对吕布心怀不满,最终里应外合发动了叛乱。

连环画《白门楼》封面,在这里,吕布被叛变的部将俘获,并交给了曹操

由于攻城战耗费惊人,在遭遇类似情况时,最好的办法是用拉拢和策反等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上述计谋全不奏效,进攻方还会考虑突袭,即在守军缺乏戒备的情况下将其击败。

263年,魏军名将邓艾穿越阴平道的行动就是一个典型。当时,他率领精兵跋涉700多里,穿过大片的无人山区,抵达了蜀军背后的江油城,而江油的守将对此毫无戒备,只能在仓皇中投降。也正是因为这次偷袭,成都平原的大片腹地也暴露在了魏军的矛头下,被逼无奈之下,后主刘禅最终做出了投降的决定。

《全民英杰传》中的邓艾

当然,这次奇袭之所以成功,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守军过于疏忽大意。另一方面,一旦相关的条件不具备,那么,进攻方只能展开强攻——这时就需要投入攻城武器。当时,使用最普遍的武器是云梯,士兵们可以借助它们登上城墙。这种攻城工具至少在商代末期便已出现,随着三国时代攻城战愈发频繁,它们再一次找到了用武之地。

云梯最基本的样式其实是加长后的梯子,它们几乎随时随地可以建造;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它们逐渐演变出了更复杂的形态。这类云梯出现在战国时代,由底座、车轮、梯身、钩四部分组成,其中的云梯可以上下俯仰,以便士兵更好地进行攀登。在三国时代,这些云梯的规模已经相当庞大,其中的佼佼者可供几十名士兵在短时间内登城。

但另一方面,云梯的缺陷也相当明显:在攀登期间,进攻方永远处在守城方的俯视之下,并将遭遇礌石和弓箭的攻击;不仅如此,当大军推着云梯奔向城墙时,他们的进攻意图也将完全暴露,守军也可以调集兵力,加强突破口地区的防御。

正是因此,在使用中,云梯往往需要与其它手段相互配合:比如,在进攻时,弓箭手和弩手会压制城头敌军的活动,另外,在兵力充足的情况下,进攻方还会在多个地点展开佯动,以缓解主攻部队的压力。

三国时代另一种攻城工具是投石机,它们的效果无疑更加粗暴直接。在三国时期、张晏曾转引过《范蠡兵法》的一段注文:“……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百步。”——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关于投石机的最早记载。虽然《范蠡兵法》很可能是汉代的假托之作,但其创作基础,也无疑是前人经历过的战争形态。

《武经总要》中的投石机,三国时代的投石机在原理和结构上与其差别不大

如果说投石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汉以前,那么,它们在汉末三国时代则得到了巨大发展,并演变成了一种成熟的武器。其中最关键的一个节点就是官渡之战,在曹操袁绍两军沿河对峙期间,袁绍利用沙丘建起高台,居高临下向曹军抛射箭雨。

《汉魏春秋》记录说,在危急时刻,曹操想到了古书上记载的投石机。按照原理设计完成后,随军工匠又在投石机下方安装了底座和车轮,使之成为可以移动的武器。这种武器当时被称为“霹雳车”,它们抛出的石弹很快摧毁了袁绍的高台。

虽然“霹雳车”的细节依旧不得而知,但以古代的标准,其技术的普及无疑相当之快。就在官渡之战结束后不到10年,投石车已经出现在了孙权和刘备的军队中——同时,为让它们拥有更强的战斗力,工匠们也在对其进行改进。比如曹魏政权的博士马钧便设计了一种连发的投石机,它将传统的投石抛杆重新设计成了一个转轮,通过机关,人力和畜力能驱动其高速旋转——达到一定速度后,轻型石弹会被连续抛射出去,而且射程也相当可观。

不过,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投石机的缺陷依旧非常显著。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精度,石弹很难连续命中同一个区域;另外,它们在打击木制和土质工事时也许成效显著,但对摧毁城墙依旧非常吃力;不仅如此,在遭遇投石机时,守城者也会采取一些对策,比如,他们会在城墙上悬挂湿牛皮,以减轻石弹的冲击力,这使得投石机在面对坚固的城墙时很难得手。

如果投石机无法击破城墙,进攻方还会投入“井阑”和“临冲”——它们也是当时最重型的攻城器械,由于结构复杂、建造困难,它们通常只在攻城战的最后阶段使用。尤其是“井阑”,其高度能达到20米以上,完全可以俯瞰城墙,并颠覆守方居高临下的位置优势。

“井阑”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周代,很像一座移动的堡垒:这类车辆有8或者10个巨大的车轮,在战斗中由数十人负责推动;在顶端的平台上,部署着手持长戟和弓箭的精锐士兵,另外还有皮革和盾牌保护着他们的战位。投入进攻时,“井阑”将在弓箭手的保护下逼近城墙,消灭墙上的敌军和武器。至于“临冲”在古代也被称为“轒輼车”,是一种有坚固防护的移动掩体,在它的保护下,进攻者可以靠近城墙和城门进行破坏。

现代人复原的“井阑”

《武经总要》中的“临冲”,即“轒輼车”

三国时代,上述武器最集中的一次展现,是公元229年初的陈仓之战,作为一座屯兵要塞,陈仓横亘在了诸葛亮北伐的必经之路上,如果当地沦陷,蜀汉军队通往长安的道路将被打开。

此时,陈仓城内只有郝昭率领的一千多名官兵,与蜀汉军队相比可谓众寡悬殊。但在过去仅一年的时间里,郝昭始终在带领部下加固城防,并做好了迎接长期围困的打算。

而在另一边,诸葛亮的军队在228年冬季出发,最终在229年年初抵达了陈仓城下,在劝降完全失败之后。蜀军以极高的效率制造了大量攻城器械:最初投入进攻的是云梯和冲车,然而,当它们靠近城墙时,却遭到了火箭和投石机猛烈攻击,最终大部分被击毁;接着,诸葛亮又制做了高达几十米的井栏,并用土块填塞护城的壕沟,最终攻陷了一部分外墙。然而,郝昭此时在城内筑起另一道城墙,并依托它继续抵抗了二十天。最终,蜀军因为粮草耗尽,只能仓促撤回。

事实上,在陈仓之战中,双方都使用了精湛的战术,其中蜀汉方面虽然优势显著,但在防备严密的魏军面前依旧一筹莫展。当然,需要指出的是,陈仓之战蜀汉的失利,也与其后勤准备的仓促有关,此时,据蜀汉军队首次北伐仅过了不到一年,其出师相当仓促,完全没有充分的后勤准备。相反,如果攻城方有长期围困的条件和力量,他们仍然有办法将类似陈仓的坚城攻陷。

这些办法包括了放水淹城,其中的代表就是前面提到的下邳之战,以及公元219年、关羽北伐时的樊城之战,但这种攻城手段需要依赖季节和地势,水势过大可能会淹没进攻方的营地,水势太小不仅很难动摇城池,还会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另一种办法就是挖掘地道,虽然以当时的工程技术,地道经常过早坍塌,并导致大批工人被活埋,不过,与强攻带来的伤亡相比,这种损失并非不可接受。

在汉末三国时期,用地道攻陷城池最好的例子,是197-199年的易京之战。此时,在我国北方,袁绍公孙瓒的冲突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经过长期拉锯战,袁绍一方实力占优,公孙瓒只能率部躲入易城——这也是他统治范围内最后一个坚固的据点。

易京在地图上的位置,大致在今天河北的雄县境内

早在195年前后,公孙瓒便开始在易城周围构建工事,期间,他挖掘了大量的壕沟,一道一道往外延伸,然后在壕沟里面堆建高台,用作抵御敌军进攻的支撑点。这些高台星罗棋布,彼此可以相互呼应,而中央则是公孙瓒本人亲自坐镇的中京,其高度有足足10丈,即相当于今天的24米。

另外,为应对长期围困,公孙瓒还积攒了三百万斛粮食,这些粮食可以供守军维持数年。而在袁绍这面,随着公元198年、曹操攻灭吕布,他的势力必将北上、与其争夺北方的霸权,因此,他也急需拔掉易京这个钉子。多次强攻未果之后,袁绍派出部队挖掘地道,试图破坏高台的地基,相关工程可能进行了至少一年。

据记载,当挖到高台的地基之后,袁绍的部下会先在隧道中支起木柱,然后继续扩大挖掘的规模,当挖空了地基的一部分之后,他们会在隧道内纵火,将木柱一举烧毁,由于城楼突然失去了下方的支撑,因此会在瞬间崩塌。同时,袁军还建造了大量的云梯,以此攻打那些相对孤立的据点。

《全民英杰传》中的公孙瓒形象

这种做法完全超出了公孙瓒的预料,他在给外界的一封求援信中提道:“袁氏之攻,似若神鬼,鼓甲鸣于地中,梯冲舞吾楼上。日穷月蹴,无所聊赖。”在此期间,他也曾经多次试图向外界求援,然而,由于封锁过于严密,所有前往易京的援军都被袁绍击溃。199年,袁绍的部队最终攻到了中京下方,公孙瓒自知无法幸免,便在杀死妻妾之后纵火自焚——一代枭雄的生命也从此划下了句点。

如果一座城池沦陷,对攻城方来说,都意味着一次值得夸耀的胜利。接下来,他们要考虑到,就是对失败者的处置问题。如果围城持续的时间较短,或者胜利者有政治方面的考量,他们会宽待幸存的守军。但多数情况下,他们指挥把城池洗劫一空,甚至大开杀戒。比如曹操,他在统一北方时就进行了数十次屠城,杀死的军民不下百万。

这种策略听起来极为残忍,但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当时的兵制和今天不同,除却少数亲兵,一般士兵的薪饷往往极为微薄,因此,掠夺也成了他们唯一获取报酬的手段,另外,在长期的围困之后,只有允许部下对敌军进行报复,才能平息他们的不满,同时避免叛乱和哗变。另外,对于攻城方来说,屠城也是一种补充物资的手段,因为围攻中消耗的资源极为庞大,如果不这样做,后续的作战将难以展开。当然,这些就属于本文介绍之外的故事了:无论其中的生者和死者,他们的经历,最终都被熔铸成了史书上毫无感情的记述,而这些记述,又像是滔滔河水一样,把我国的历史带向了一个充斥着动荡和纷争的时代。

说了那么多,那我们能在什么游戏里体验到实打实的攻城战呢?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款刚刚上线的手游《全民英杰传》,这款游戏提炼了攻城战的精华,让玩家在手机上也能体验到攻城战的魅力。

玩家在攻略不同的攻城关卡时需要搭配不同特色的攻城编队和攻城车等攻城工具,克服奇袭与守城部队的干扰,保护攻城车前进。到了城门之下,玩家还能选择强行攻破城门,又或者分散敌军注意力盗取城门,更多攻城战的魅力就等各位去《全民英杰传》中体验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北襄阳:诸葛亮发明之十三冲车
守城士兵为何不推倒梯子,反而往下扔石头?
三国时代的政斗:以你的智慧,能在那个处处是陷阱的时代活多久?
三国故事:“骂”也是一种武器
冷兵器时代的大型攻城器械
四世五公的袁术,三国时代真正的“接生婆” | 刘三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